首页 百科知识 为什么腊八节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

为什么腊八节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

时间:2022-02-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什么腊八节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俗称“腊八”,古代称为“腊日”。在腊八这一天,人们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腊八粥,也叫八宝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腊八粥的起源,始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的蜡祭农神,叫作天子大腊八。后来,“腊八”在民间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腊八节。

为什么腊八节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俗称“腊八”,古代称为“腊日”。在古代中国,“腊”是重要的祭祀活动。汉朝的蔡邕在《独断》中说:“腊者,岁终大祭。”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可是,在秦汉以前,由于各代所使用的历法不同,因而腊月所指的月份也就不一致。据记载,一直到了秦汉以后,人们才把“腊月”固定下来,即把农历十二月定为腊月。但直到此时,“腊日”仍没有定期,有时在月初腊祭,有时在月底腊祭。南北朝时期,多数腊祭都在十二月的戌日(即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并且当时所祭祀的神正好是八位,于是,人们就把腊日固定在了腊月初八这一天,称之为“腊八”。后来,“腊八”在民间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腊八节。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农历十二月初八,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了佛教,所以腊八节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在腊八这一天,人们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其中,喝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大江南北皆然,泡腊八蒜则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粥,也叫八宝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云:“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的起源,始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的蜡祭农神,叫作天子大腊八。《礼记·郊特牲》说:“八蜡以祀四方。”由于腊八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是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美食。因此,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如今,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在我国已经成为流行地域广阔、流传年代久远的一个习俗。

关于腊八粥来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下几个故事。

传说一:百家饭祭岳飞

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腊八节正是数九严冬,天气十分寒冷。据说,当年岳飞率领岳家军抗金于朱仙镇。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将士们衣食不济,饥寒交迫。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千家粥”让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将士们饱餐了之后,结果大胜而归。可是,当岳家军在朱仙镇节节胜利时,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了回来。随后,岳飞在风波亭遇害。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等煮成粥,以示对忠臣岳飞的怀念。现在,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千家粥”、“大家饭”或“百家饭”,成为一种节日食俗。

传说二:朱元璋喝粥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肚子,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一起放牛时,饥饿难耐,便想抓一只田鼠充饥。没想到,田鼠在洞里面藏了很多粮食,有大米、豆子、粟子、红枣等。朱元璋喜出望外,便将这些五谷杂粮放在瓦罐里煮成了一锅“杂烩粥”,美美地吃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当了皇上,山珍海味都吃腻了,吃什么都觉得乏味。一天,他突然想起了当年挖田鼠洞用杂粮煮的粥,于是令御厨用各色谷物瓜果煮成粥,又美滋滋地吃了一顿。这一天恰逢农历腊月初八,朱元璋给这种粥赐名为“腊八粥”。从此,每年腊八他都要吃一顿腊八粥。后来,这种吃法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

传说三:坐吃山空的小两口

很早以前,有一对善良勤快的老两口,整天早出晚归地辛勤劳作,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碰上谁家揭不开锅,还常拿些粮食接济人家。可是,他们的儿子却懒得出奇,小时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长大后游手好闲、胡吃闷睡。无论老两口怎么劝,他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把话当成耳边风。后来,老两口给儿子娶了媳妇,本指望着媳妇能勤俭持家,谁知道媳妇也是个好吃懒做、油瓶倒了也不扶的家伙。

过了几年,老两口身患重病,自知命不久矣,就把小两口叫到床前,再三嘱咐:“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可是,小两口照样一句也不往心里放。不久,老两口就去世了。小两口托人埋葬了两位老人后,渐渐地就坐吃山空、彻底断炊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不时地接济他们一些粮食。

腊月初八这天,滴水成冰,小两口饥肠辘辘地蜷缩在凉炕上“筛糠”,饿得实在受不住了,就在坛坛罐罐里找吃的。他们连地缝里的几颗豆子,灶台沿上的几粒碎米,凡是能充饥的东西都找出来放进了锅里。当他们端起用黄豆、高粱、小米、玉米、干菜叶等五谷杂粮熬成的粥糊糊时,终于开始后悔没有早听父母的教诲了,可惜为时已晚。小两口正悲悲切切之时,一阵大风刮倒了他们年久失修的房子。

第二天早上,邻居赶来救他们时,小两口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两碗结成冰块的粥糊糊。人们谁也说不清楚,他们究竟是被冻死的还是被砸死的。后来,当地的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用五谷杂粮熬一锅粥喝,并把小两口的悲惨故事讲给他们听,既表示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就这样,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在。

为什么腊八节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俗称“腊八”,古代称为“腊日”。在古代中国,“腊”是重要的祭祀活动。汉朝的蔡邕在《独断》中说:“腊者,岁终大祭。”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可是,在秦汉以前,由于各代所使用的历法不同,因而腊月所指的月份也就不一致。据记载,一直到了秦汉以后,人们才把“腊月”固定下来,即把农历十二月定为腊月。但直到此时,“腊日”仍没有定期,有时在月初腊祭,有时在月底腊祭。南北朝时期,多数腊祭都在十二月的戌日(即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并且当时所祭祀的神正好是八位,于是,人们就把腊日固定在了腊月初八这一天,称之为“腊八”。后来,“腊八”在民间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腊八节。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农历十二月初八,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了佛教,所以腊八节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在腊八这一天,人们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其中,喝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大江南北皆然,泡腊八蒜则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粥,也叫八宝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云:“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的起源,始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的蜡祭农神,叫作天子大腊八。《礼记·郊特牲》说:“八蜡以祀四方。”由于腊八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是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美食。因此,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如今,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在我国已经成为流行地域广阔、流传年代久远的一个习俗。

关于腊八粥来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下几个故事。

传说一:百家饭祭岳飞

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腊八节正是数九严冬,天气十分寒冷。据说,当年岳飞率领岳家军抗金于朱仙镇。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将士们衣食不济,饥寒交迫。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千家粥”让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将士们饱餐了之后,结果大胜而归。可是,当岳家军在朱仙镇节节胜利时,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了回来。随后,岳飞在风波亭遇害。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等煮成粥,以示对忠臣岳飞的怀念。现在,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千家粥”、“大家饭”或“百家饭”,成为一种节日食俗。

传说二:朱元璋喝粥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肚子,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一起放牛时,饥饿难耐,便想抓一只田鼠充饥。没想到,田鼠在洞里面藏了很多粮食,有大米、豆子、粟子、红枣等。朱元璋喜出望外,便将这些五谷杂粮放在瓦罐里煮成了一锅“杂烩粥”,美美地吃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当了皇上,山珍海味都吃腻了,吃什么都觉得乏味。一天,他突然想起了当年挖田鼠洞用杂粮煮的粥,于是令御厨用各色谷物瓜果煮成粥,又美滋滋地吃了一顿。这一天恰逢农历腊月初八,朱元璋给这种粥赐名为“腊八粥”。从此,每年腊八他都要吃一顿腊八粥。后来,这种吃法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

传说三:坐吃山空的小两口

很早以前,有一对善良勤快的老两口,整天早出晚归地辛勤劳作,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碰上谁家揭不开锅,还常拿些粮食接济人家。可是,他们的儿子却懒得出奇,小时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长大后游手好闲、胡吃闷睡。无论老两口怎么劝,他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把话当成耳边风。后来,老两口给儿子娶了媳妇,本指望着媳妇能勤俭持家,谁知道媳妇也是个好吃懒做、油瓶倒了也不扶的家伙。

过了几年,老两口身患重病,自知命不久矣,就把小两口叫到床前,再三嘱咐:“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可是,小两口照样一句也不往心里放。不久,老两口就去世了。小两口托人埋葬了两位老人后,渐渐地就坐吃山空、彻底断炊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不时地接济他们一些粮食。

腊月初八这天,滴水成冰,小两口饥肠辘辘地蜷缩在凉炕上“筛糠”,饿得实在受不住了,就在坛坛罐罐里找吃的。他们连地缝里的几颗豆子,灶台沿上的几粒碎米,凡是能充饥的东西都找出来放进了锅里。当他们端起用黄豆、高粱、小米、玉米、干菜叶等五谷杂粮熬成的粥糊糊时,终于开始后悔没有早听父母的教诲了,可惜为时已晚。小两口正悲悲切切之时,一阵大风刮倒了他们年久失修的房子。

第二天早上,邻居赶来救他们时,小两口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两碗结成冰块的粥糊糊。人们谁也说不清楚,他们究竟是被冻死的还是被砸死的。后来,当地的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用五谷杂粮熬一锅粥喝,并把小两口的悲惨故事讲给他们听,既表示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就这样,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在。

为什么腊八节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俗称“腊八”,古代称为“腊日”。在古代中国,“腊”是重要的祭祀活动。汉朝的蔡邕在《独断》中说:“腊者,岁终大祭。”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可是,在秦汉以前,由于各代所使用的历法不同,因而腊月所指的月份也就不一致。据记载,一直到了秦汉以后,人们才把“腊月”固定下来,即把农历十二月定为腊月。但直到此时,“腊日”仍没有定期,有时在月初腊祭,有时在月底腊祭。南北朝时期,多数腊祭都在十二月的戌日(即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并且当时所祭祀的神正好是八位,于是,人们就把腊日固定在了腊月初八这一天,称之为“腊八”。后来,“腊八”在民间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腊八节。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农历十二月初八,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了佛教,所以腊八节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在腊八这一天,人们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其中,喝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大江南北皆然,泡腊八蒜则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粥,也叫八宝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云:“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的起源,始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的蜡祭农神,叫作天子大腊八。《礼记·郊特牲》说:“八蜡以祀四方。”由于腊八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是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美食。因此,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如今,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在我国已经成为流行地域广阔、流传年代久远的一个习俗。

关于腊八粥来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下几个故事。

传说一:百家饭祭岳飞

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腊八节正是数九严冬,天气十分寒冷。据说,当年岳飞率领岳家军抗金于朱仙镇。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将士们衣食不济,饥寒交迫。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千家粥”让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将士们饱餐了之后,结果大胜而归。可是,当岳家军在朱仙镇节节胜利时,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了回来。随后,岳飞在风波亭遇害。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等煮成粥,以示对忠臣岳飞的怀念。现在,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千家粥”、“大家饭”或“百家饭”,成为一种节日食俗。

传说二:朱元璋喝粥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肚子,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一起放牛时,饥饿难耐,便想抓一只田鼠充饥。没想到,田鼠在洞里面藏了很多粮食,有大米、豆子、粟子、红枣等。朱元璋喜出望外,便将这些五谷杂粮放在瓦罐里煮成了一锅“杂烩粥”,美美地吃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当了皇上,山珍海味都吃腻了,吃什么都觉得乏味。一天,他突然想起了当年挖田鼠洞用杂粮煮的粥,于是令御厨用各色谷物瓜果煮成粥,又美滋滋地吃了一顿。这一天恰逢农历腊月初八,朱元璋给这种粥赐名为“腊八粥”。从此,每年腊八他都要吃一顿腊八粥。后来,这种吃法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

传说三:坐吃山空的小两口

很早以前,有一对善良勤快的老两口,整天早出晚归地辛勤劳作,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碰上谁家揭不开锅,还常拿些粮食接济人家。可是,他们的儿子却懒得出奇,小时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长大后游手好闲、胡吃闷睡。无论老两口怎么劝,他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把话当成耳边风。后来,老两口给儿子娶了媳妇,本指望着媳妇能勤俭持家,谁知道媳妇也是个好吃懒做、油瓶倒了也不扶的家伙。

过了几年,老两口身患重病,自知命不久矣,就把小两口叫到床前,再三嘱咐:“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可是,小两口照样一句也不往心里放。不久,老两口就去世了。小两口托人埋葬了两位老人后,渐渐地就坐吃山空、彻底断炊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不时地接济他们一些粮食。

腊月初八这天,滴水成冰,小两口饥肠辘辘地蜷缩在凉炕上“筛糠”,饿得实在受不住了,就在坛坛罐罐里找吃的。他们连地缝里的几颗豆子,灶台沿上的几粒碎米,凡是能充饥的东西都找出来放进了锅里。当他们端起用黄豆、高粱、小米、玉米、干菜叶等五谷杂粮熬成的粥糊糊时,终于开始后悔没有早听父母的教诲了,可惜为时已晚。小两口正悲悲切切之时,一阵大风刮倒了他们年久失修的房子。

第二天早上,邻居赶来救他们时,小两口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两碗结成冰块的粥糊糊。人们谁也说不清楚,他们究竟是被冻死的还是被砸死的。后来,当地的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用五谷杂粮熬一锅粥喝,并把小两口的悲惨故事讲给他们听,既表示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就这样,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在。

为什么腊八节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俗称“腊八”,古代称为“腊日”。在古代中国,“腊”是重要的祭祀活动。汉朝的蔡邕在《独断》中说:“腊者,岁终大祭。”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可是,在秦汉以前,由于各代所使用的历法不同,因而腊月所指的月份也就不一致。据记载,一直到了秦汉以后,人们才把“腊月”固定下来,即把农历十二月定为腊月。但直到此时,“腊日”仍没有定期,有时在月初腊祭,有时在月底腊祭。南北朝时期,多数腊祭都在十二月的戌日(即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并且当时所祭祀的神正好是八位,于是,人们就把腊日固定在了腊月初八这一天,称之为“腊八”。后来,“腊八”在民间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腊八节。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农历十二月初八,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了佛教,所以腊八节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在腊八这一天,人们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其中,喝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大江南北皆然,泡腊八蒜则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粥,也叫八宝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云:“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的起源,始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的蜡祭农神,叫作天子大腊八。《礼记·郊特牲》说:“八蜡以祀四方。”由于腊八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是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美食。因此,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如今,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在我国已经成为流行地域广阔、流传年代久远的一个习俗。

关于腊八粥来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下几个故事。

传说一:百家饭祭岳飞

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腊八节正是数九严冬,天气十分寒冷。据说,当年岳飞率领岳家军抗金于朱仙镇。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将士们衣食不济,饥寒交迫。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千家粥”让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将士们饱餐了之后,结果大胜而归。可是,当岳家军在朱仙镇节节胜利时,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了回来。随后,岳飞在风波亭遇害。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等煮成粥,以示对忠臣岳飞的怀念。现在,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千家粥”、“大家饭”或“百家饭”,成为一种节日食俗。

传说二:朱元璋喝粥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肚子,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一起放牛时,饥饿难耐,便想抓一只田鼠充饥。没想到,田鼠在洞里面藏了很多粮食,有大米、豆子、粟子、红枣等。朱元璋喜出望外,便将这些五谷杂粮放在瓦罐里煮成了一锅“杂烩粥”,美美地吃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当了皇上,山珍海味都吃腻了,吃什么都觉得乏味。一天,他突然想起了当年挖田鼠洞用杂粮煮的粥,于是令御厨用各色谷物瓜果煮成粥,又美滋滋地吃了一顿。这一天恰逢农历腊月初八,朱元璋给这种粥赐名为“腊八粥”。从此,每年腊八他都要吃一顿腊八粥。后来,这种吃法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

传说三:坐吃山空的小两口

很早以前,有一对善良勤快的老两口,整天早出晚归地辛勤劳作,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碰上谁家揭不开锅,还常拿些粮食接济人家。可是,他们的儿子却懒得出奇,小时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长大后游手好闲、胡吃闷睡。无论老两口怎么劝,他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把话当成耳边风。后来,老两口给儿子娶了媳妇,本指望着媳妇能勤俭持家,谁知道媳妇也是个好吃懒做、油瓶倒了也不扶的家伙。

过了几年,老两口身患重病,自知命不久矣,就把小两口叫到床前,再三嘱咐:“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可是,小两口照样一句也不往心里放。不久,老两口就去世了。小两口托人埋葬了两位老人后,渐渐地就坐吃山空、彻底断炊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不时地接济他们一些粮食。

腊月初八这天,滴水成冰,小两口饥肠辘辘地蜷缩在凉炕上“筛糠”,饿得实在受不住了,就在坛坛罐罐里找吃的。他们连地缝里的几颗豆子,灶台沿上的几粒碎米,凡是能充饥的东西都找出来放进了锅里。当他们端起用黄豆、高粱、小米、玉米、干菜叶等五谷杂粮熬成的粥糊糊时,终于开始后悔没有早听父母的教诲了,可惜为时已晚。小两口正悲悲切切之时,一阵大风刮倒了他们年久失修的房子。

第二天早上,邻居赶来救他们时,小两口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两碗结成冰块的粥糊糊。人们谁也说不清楚,他们究竟是被冻死的还是被砸死的。后来,当地的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用五谷杂粮熬一锅粥喝,并把小两口的悲惨故事讲给他们听,既表示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就这样,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在。

为什么腊八节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俗称“腊八”,古代称为“腊日”。在古代中国,“腊”是重要的祭祀活动。汉朝的蔡邕在《独断》中说:“腊者,岁终大祭。”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可是,在秦汉以前,由于各代所使用的历法不同,因而腊月所指的月份也就不一致。据记载,一直到了秦汉以后,人们才把“腊月”固定下来,即把农历十二月定为腊月。但直到此时,“腊日”仍没有定期,有时在月初腊祭,有时在月底腊祭。南北朝时期,多数腊祭都在十二月的戌日(即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并且当时所祭祀的神正好是八位,于是,人们就把腊日固定在了腊月初八这一天,称之为“腊八”。后来,“腊八”在民间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腊八节。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农历十二月初八,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了佛教,所以腊八节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在腊八这一天,人们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其中,喝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大江南北皆然,泡腊八蒜则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粥,也叫八宝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云:“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的起源,始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的蜡祭农神,叫作天子大腊八。《礼记·郊特牲》说:“八蜡以祀四方。”由于腊八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是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美食。因此,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如今,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在我国已经成为流行地域广阔、流传年代久远的一个习俗。

关于腊八粥来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下几个故事。

传说一:百家饭祭岳飞

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腊八节正是数九严冬,天气十分寒冷。据说,当年岳飞率领岳家军抗金于朱仙镇。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将士们衣食不济,饥寒交迫。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千家粥”让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将士们饱餐了之后,结果大胜而归。可是,当岳家军在朱仙镇节节胜利时,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了回来。随后,岳飞在风波亭遇害。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等煮成粥,以示对忠臣岳飞的怀念。现在,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千家粥”、“大家饭”或“百家饭”,成为一种节日食俗。

传说二:朱元璋喝粥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肚子,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一起放牛时,饥饿难耐,便想抓一只田鼠充饥。没想到,田鼠在洞里面藏了很多粮食,有大米、豆子、粟子、红枣等。朱元璋喜出望外,便将这些五谷杂粮放在瓦罐里煮成了一锅“杂烩粥”,美美地吃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当了皇上,山珍海味都吃腻了,吃什么都觉得乏味。一天,他突然想起了当年挖田鼠洞用杂粮煮的粥,于是令御厨用各色谷物瓜果煮成粥,又美滋滋地吃了一顿。这一天恰逢农历腊月初八,朱元璋给这种粥赐名为“腊八粥”。从此,每年腊八他都要吃一顿腊八粥。后来,这种吃法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

传说三:坐吃山空的小两口

很早以前,有一对善良勤快的老两口,整天早出晚归地辛勤劳作,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碰上谁家揭不开锅,还常拿些粮食接济人家。可是,他们的儿子却懒得出奇,小时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长大后游手好闲、胡吃闷睡。无论老两口怎么劝,他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把话当成耳边风。后来,老两口给儿子娶了媳妇,本指望着媳妇能勤俭持家,谁知道媳妇也是个好吃懒做、油瓶倒了也不扶的家伙。

过了几年,老两口身患重病,自知命不久矣,就把小两口叫到床前,再三嘱咐:“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可是,小两口照样一句也不往心里放。不久,老两口就去世了。小两口托人埋葬了两位老人后,渐渐地就坐吃山空、彻底断炊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不时地接济他们一些粮食。

腊月初八这天,滴水成冰,小两口饥肠辘辘地蜷缩在凉炕上“筛糠”,饿得实在受不住了,就在坛坛罐罐里找吃的。他们连地缝里的几颗豆子,灶台沿上的几粒碎米,凡是能充饥的东西都找出来放进了锅里。当他们端起用黄豆、高粱、小米、玉米、干菜叶等五谷杂粮熬成的粥糊糊时,终于开始后悔没有早听父母的教诲了,可惜为时已晚。小两口正悲悲切切之时,一阵大风刮倒了他们年久失修的房子。

第二天早上,邻居赶来救他们时,小两口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两碗结成冰块的粥糊糊。人们谁也说不清楚,他们究竟是被冻死的还是被砸死的。后来,当地的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用五谷杂粮熬一锅粥喝,并把小两口的悲惨故事讲给他们听,既表示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就这样,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在。

为什么腊八节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俗称“腊八”,古代称为“腊日”。在古代中国,“腊”是重要的祭祀活动。汉朝的蔡邕在《独断》中说:“腊者,岁终大祭。”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可是,在秦汉以前,由于各代所使用的历法不同,因而腊月所指的月份也就不一致。据记载,一直到了秦汉以后,人们才把“腊月”固定下来,即把农历十二月定为腊月。但直到此时,“腊日”仍没有定期,有时在月初腊祭,有时在月底腊祭。南北朝时期,多数腊祭都在十二月的戌日(即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并且当时所祭祀的神正好是八位,于是,人们就把腊日固定在了腊月初八这一天,称之为“腊八”。后来,“腊八”在民间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腊八节。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农历十二月初八,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了佛教,所以腊八节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在腊八这一天,人们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其中,喝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大江南北皆然,泡腊八蒜则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粥,也叫八宝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云:“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的起源,始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的蜡祭农神,叫作天子大腊八。《礼记·郊特牲》说:“八蜡以祀四方。”由于腊八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是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美食。因此,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如今,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在我国已经成为流行地域广阔、流传年代久远的一个习俗。

关于腊八粥来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下几个故事。

传说一:百家饭祭岳飞

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腊八节正是数九严冬,天气十分寒冷。据说,当年岳飞率领岳家军抗金于朱仙镇。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将士们衣食不济,饥寒交迫。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千家粥”让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将士们饱餐了之后,结果大胜而归。可是,当岳家军在朱仙镇节节胜利时,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了回来。随后,岳飞在风波亭遇害。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等煮成粥,以示对忠臣岳飞的怀念。现在,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千家粥”、“大家饭”或“百家饭”,成为一种节日食俗。

传说二:朱元璋喝粥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肚子,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一起放牛时,饥饿难耐,便想抓一只田鼠充饥。没想到,田鼠在洞里面藏了很多粮食,有大米、豆子、粟子、红枣等。朱元璋喜出望外,便将这些五谷杂粮放在瓦罐里煮成了一锅“杂烩粥”,美美地吃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当了皇上,山珍海味都吃腻了,吃什么都觉得乏味。一天,他突然想起了当年挖田鼠洞用杂粮煮的粥,于是令御厨用各色谷物瓜果煮成粥,又美滋滋地吃了一顿。这一天恰逢农历腊月初八,朱元璋给这种粥赐名为“腊八粥”。从此,每年腊八他都要吃一顿腊八粥。后来,这种吃法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

传说三:坐吃山空的小两口

很早以前,有一对善良勤快的老两口,整天早出晚归地辛勤劳作,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碰上谁家揭不开锅,还常拿些粮食接济人家。可是,他们的儿子却懒得出奇,小时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长大后游手好闲、胡吃闷睡。无论老两口怎么劝,他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把话当成耳边风。后来,老两口给儿子娶了媳妇,本指望着媳妇能勤俭持家,谁知道媳妇也是个好吃懒做、油瓶倒了也不扶的家伙。

过了几年,老两口身患重病,自知命不久矣,就把小两口叫到床前,再三嘱咐:“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可是,小两口照样一句也不往心里放。不久,老两口就去世了。小两口托人埋葬了两位老人后,渐渐地就坐吃山空、彻底断炊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不时地接济他们一些粮食。

腊月初八这天,滴水成冰,小两口饥肠辘辘地蜷缩在凉炕上“筛糠”,饿得实在受不住了,就在坛坛罐罐里找吃的。他们连地缝里的几颗豆子,灶台沿上的几粒碎米,凡是能充饥的东西都找出来放进了锅里。当他们端起用黄豆、高粱、小米、玉米、干菜叶等五谷杂粮熬成的粥糊糊时,终于开始后悔没有早听父母的教诲了,可惜为时已晚。小两口正悲悲切切之时,一阵大风刮倒了他们年久失修的房子。

第二天早上,邻居赶来救他们时,小两口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两碗结成冰块的粥糊糊。人们谁也说不清楚,他们究竟是被冻死的还是被砸死的。后来,当地的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用五谷杂粮熬一锅粥喝,并把小两口的悲惨故事讲给他们听,既表示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就这样,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在。

为什么腊八节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俗称“腊八”,古代称为“腊日”。在古代中国,“腊”是重要的祭祀活动。汉朝的蔡邕在《独断》中说:“腊者,岁终大祭。”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可是,在秦汉以前,由于各代所使用的历法不同,因而腊月所指的月份也就不一致。据记载,一直到了秦汉以后,人们才把“腊月”固定下来,即把农历十二月定为腊月。但直到此时,“腊日”仍没有定期,有时在月初腊祭,有时在月底腊祭。南北朝时期,多数腊祭都在十二月的戌日(即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并且当时所祭祀的神正好是八位,于是,人们就把腊日固定在了腊月初八这一天,称之为“腊八”。后来,“腊八”在民间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腊八节。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农历十二月初八,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了佛教,所以腊八节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在腊八这一天,人们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其中,喝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大江南北皆然,泡腊八蒜则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粥,也叫八宝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云:“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的起源,始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的蜡祭农神,叫作天子大腊八。《礼记·郊特牲》说:“八蜡以祀四方。”由于腊八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是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美食。因此,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如今,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在我国已经成为流行地域广阔、流传年代久远的一个习俗。

关于腊八粥来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下几个故事。

传说一:百家饭祭岳飞

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腊八节正是数九严冬,天气十分寒冷。据说,当年岳飞率领岳家军抗金于朱仙镇。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将士们衣食不济,饥寒交迫。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千家粥”让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将士们饱餐了之后,结果大胜而归。可是,当岳家军在朱仙镇节节胜利时,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了回来。随后,岳飞在风波亭遇害。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等煮成粥,以示对忠臣岳飞的怀念。现在,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千家粥”、“大家饭”或“百家饭”,成为一种节日食俗。

传说二:朱元璋喝粥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肚子,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一起放牛时,饥饿难耐,便想抓一只田鼠充饥。没想到,田鼠在洞里面藏了很多粮食,有大米、豆子、粟子、红枣等。朱元璋喜出望外,便将这些五谷杂粮放在瓦罐里煮成了一锅“杂烩粥”,美美地吃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当了皇上,山珍海味都吃腻了,吃什么都觉得乏味。一天,他突然想起了当年挖田鼠洞用杂粮煮的粥,于是令御厨用各色谷物瓜果煮成粥,又美滋滋地吃了一顿。这一天恰逢农历腊月初八,朱元璋给这种粥赐名为“腊八粥”。从此,每年腊八他都要吃一顿腊八粥。后来,这种吃法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

传说三:坐吃山空的小两口

很早以前,有一对善良勤快的老两口,整天早出晚归地辛勤劳作,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碰上谁家揭不开锅,还常拿些粮食接济人家。可是,他们的儿子却懒得出奇,小时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长大后游手好闲、胡吃闷睡。无论老两口怎么劝,他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把话当成耳边风。后来,老两口给儿子娶了媳妇,本指望着媳妇能勤俭持家,谁知道媳妇也是个好吃懒做、油瓶倒了也不扶的家伙。

过了几年,老两口身患重病,自知命不久矣,就把小两口叫到床前,再三嘱咐:“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可是,小两口照样一句也不往心里放。不久,老两口就去世了。小两口托人埋葬了两位老人后,渐渐地就坐吃山空、彻底断炊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不时地接济他们一些粮食。

腊月初八这天,滴水成冰,小两口饥肠辘辘地蜷缩在凉炕上“筛糠”,饿得实在受不住了,就在坛坛罐罐里找吃的。他们连地缝里的几颗豆子,灶台沿上的几粒碎米,凡是能充饥的东西都找出来放进了锅里。当他们端起用黄豆、高粱、小米、玉米、干菜叶等五谷杂粮熬成的粥糊糊时,终于开始后悔没有早听父母的教诲了,可惜为时已晚。小两口正悲悲切切之时,一阵大风刮倒了他们年久失修的房子。

第二天早上,邻居赶来救他们时,小两口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两碗结成冰块的粥糊糊。人们谁也说不清楚,他们究竟是被冻死的还是被砸死的。后来,当地的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用五谷杂粮熬一锅粥喝,并把小两口的悲惨故事讲给他们听,既表示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就这样,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在。

为什么腊八节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俗称“腊八”,古代称为“腊日”。在古代中国,“腊”是重要的祭祀活动。汉朝的蔡邕在《独断》中说:“腊者,岁终大祭。”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可是,在秦汉以前,由于各代所使用的历法不同,因而腊月所指的月份也就不一致。据记载,一直到了秦汉以后,人们才把“腊月”固定下来,即把农历十二月定为腊月。但直到此时,“腊日”仍没有定期,有时在月初腊祭,有时在月底腊祭。南北朝时期,多数腊祭都在十二月的戌日(即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并且当时所祭祀的神正好是八位,于是,人们就把腊日固定在了腊月初八这一天,称之为“腊八”。后来,“腊八”在民间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腊八节。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农历十二月初八,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了佛教,所以腊八节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在腊八这一天,人们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其中,喝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大江南北皆然,泡腊八蒜则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粥,也叫八宝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云:“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的起源,始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的蜡祭农神,叫作天子大腊八。《礼记·郊特牲》说:“八蜡以祀四方。”由于腊八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是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美食。因此,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如今,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在我国已经成为流行地域广阔、流传年代久远的一个习俗。

关于腊八粥来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下几个故事。

传说一:百家饭祭岳飞

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腊八节正是数九严冬,天气十分寒冷。据说,当年岳飞率领岳家军抗金于朱仙镇。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将士们衣食不济,饥寒交迫。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千家粥”让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将士们饱餐了之后,结果大胜而归。可是,当岳家军在朱仙镇节节胜利时,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了回来。随后,岳飞在风波亭遇害。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等煮成粥,以示对忠臣岳飞的怀念。现在,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千家粥”、“大家饭”或“百家饭”,成为一种节日食俗。

传说二:朱元璋喝粥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肚子,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一起放牛时,饥饿难耐,便想抓一只田鼠充饥。没想到,田鼠在洞里面藏了很多粮食,有大米、豆子、粟子、红枣等。朱元璋喜出望外,便将这些五谷杂粮放在瓦罐里煮成了一锅“杂烩粥”,美美地吃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当了皇上,山珍海味都吃腻了,吃什么都觉得乏味。一天,他突然想起了当年挖田鼠洞用杂粮煮的粥,于是令御厨用各色谷物瓜果煮成粥,又美滋滋地吃了一顿。这一天恰逢农历腊月初八,朱元璋给这种粥赐名为“腊八粥”。从此,每年腊八他都要吃一顿腊八粥。后来,这种吃法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

传说三:坐吃山空的小两口

很早以前,有一对善良勤快的老两口,整天早出晚归地辛勤劳作,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碰上谁家揭不开锅,还常拿些粮食接济人家。可是,他们的儿子却懒得出奇,小时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长大后游手好闲、胡吃闷睡。无论老两口怎么劝,他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把话当成耳边风。后来,老两口给儿子娶了媳妇,本指望着媳妇能勤俭持家,谁知道媳妇也是个好吃懒做、油瓶倒了也不扶的家伙。

过了几年,老两口身患重病,自知命不久矣,就把小两口叫到床前,再三嘱咐:“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可是,小两口照样一句也不往心里放。不久,老两口就去世了。小两口托人埋葬了两位老人后,渐渐地就坐吃山空、彻底断炊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不时地接济他们一些粮食。

腊月初八这天,滴水成冰,小两口饥肠辘辘地蜷缩在凉炕上“筛糠”,饿得实在受不住了,就在坛坛罐罐里找吃的。他们连地缝里的几颗豆子,灶台沿上的几粒碎米,凡是能充饥的东西都找出来放进了锅里。当他们端起用黄豆、高粱、小米、玉米、干菜叶等五谷杂粮熬成的粥糊糊时,终于开始后悔没有早听父母的教诲了,可惜为时已晚。小两口正悲悲切切之时,一阵大风刮倒了他们年久失修的房子。

第二天早上,邻居赶来救他们时,小两口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两碗结成冰块的粥糊糊。人们谁也说不清楚,他们究竟是被冻死的还是被砸死的。后来,当地的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用五谷杂粮熬一锅粥喝,并把小两口的悲惨故事讲给他们听,既表示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就这样,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在。

为什么腊八节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俗称“腊八”,古代称为“腊日”。在古代中国,“腊”是重要的祭祀活动。汉朝的蔡邕在《独断》中说:“腊者,岁终大祭。”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可是,在秦汉以前,由于各代所使用的历法不同,因而腊月所指的月份也就不一致。据记载,一直到了秦汉以后,人们才把“腊月”固定下来,即把农历十二月定为腊月。但直到此时,“腊日”仍没有定期,有时在月初腊祭,有时在月底腊祭。南北朝时期,多数腊祭都在十二月的戌日(即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并且当时所祭祀的神正好是八位,于是,人们就把腊日固定在了腊月初八这一天,称之为“腊八”。后来,“腊八”在民间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腊八节。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农历十二月初八,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了佛教,所以腊八节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在腊八这一天,人们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其中,喝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大江南北皆然,泡腊八蒜则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粥,也叫八宝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云:“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的起源,始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的蜡祭农神,叫作天子大腊八。《礼记·郊特牲》说:“八蜡以祀四方。”由于腊八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是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美食。因此,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如今,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在我国已经成为流行地域广阔、流传年代久远的一个习俗。

关于腊八粥来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下几个故事。

传说一:百家饭祭岳飞

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腊八节正是数九严冬,天气十分寒冷。据说,当年岳飞率领岳家军抗金于朱仙镇。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将士们衣食不济,饥寒交迫。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千家粥”让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将士们饱餐了之后,结果大胜而归。可是,当岳家军在朱仙镇节节胜利时,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了回来。随后,岳飞在风波亭遇害。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等煮成粥,以示对忠臣岳飞的怀念。现在,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千家粥”、“大家饭”或“百家饭”,成为一种节日食俗。

传说二:朱元璋喝粥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肚子,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一起放牛时,饥饿难耐,便想抓一只田鼠充饥。没想到,田鼠在洞里面藏了很多粮食,有大米、豆子、粟子、红枣等。朱元璋喜出望外,便将这些五谷杂粮放在瓦罐里煮成了一锅“杂烩粥”,美美地吃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当了皇上,山珍海味都吃腻了,吃什么都觉得乏味。一天,他突然想起了当年挖田鼠洞用杂粮煮的粥,于是令御厨用各色谷物瓜果煮成粥,又美滋滋地吃了一顿。这一天恰逢农历腊月初八,朱元璋给这种粥赐名为“腊八粥”。从此,每年腊八他都要吃一顿腊八粥。后来,这种吃法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

传说三:坐吃山空的小两口

很早以前,有一对善良勤快的老两口,整天早出晚归地辛勤劳作,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碰上谁家揭不开锅,还常拿些粮食接济人家。可是,他们的儿子却懒得出奇,小时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长大后游手好闲、胡吃闷睡。无论老两口怎么劝,他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把话当成耳边风。后来,老两口给儿子娶了媳妇,本指望着媳妇能勤俭持家,谁知道媳妇也是个好吃懒做、油瓶倒了也不扶的家伙。

过了几年,老两口身患重病,自知命不久矣,就把小两口叫到床前,再三嘱咐:“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可是,小两口照样一句也不往心里放。不久,老两口就去世了。小两口托人埋葬了两位老人后,渐渐地就坐吃山空、彻底断炊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不时地接济他们一些粮食。

腊月初八这天,滴水成冰,小两口饥肠辘辘地蜷缩在凉炕上“筛糠”,饿得实在受不住了,就在坛坛罐罐里找吃的。他们连地缝里的几颗豆子,灶台沿上的几粒碎米,凡是能充饥的东西都找出来放进了锅里。当他们端起用黄豆、高粱、小米、玉米、干菜叶等五谷杂粮熬成的粥糊糊时,终于开始后悔没有早听父母的教诲了,可惜为时已晚。小两口正悲悲切切之时,一阵大风刮倒了他们年久失修的房子。

第二天早上,邻居赶来救他们时,小两口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两碗结成冰块的粥糊糊。人们谁也说不清楚,他们究竟是被冻死的还是被砸死的。后来,当地的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用五谷杂粮熬一锅粥喝,并把小两口的悲惨故事讲给他们听,既表示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就这样,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在。

为什么腊八节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俗称“腊八”,古代称为“腊日”。在古代中国,“腊”是重要的祭祀活动。汉朝的蔡邕在《独断》中说:“腊者,岁终大祭。”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可是,在秦汉以前,由于各代所使用的历法不同,因而腊月所指的月份也就不一致。据记载,一直到了秦汉以后,人们才把“腊月”固定下来,即把农历十二月定为腊月。但直到此时,“腊日”仍没有定期,有时在月初腊祭,有时在月底腊祭。南北朝时期,多数腊祭都在十二月的戌日(即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并且当时所祭祀的神正好是八位,于是,人们就把腊日固定在了腊月初八这一天,称之为“腊八”。后来,“腊八”在民间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腊八节。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农历十二月初八,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了佛教,所以腊八节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在腊八这一天,人们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其中,喝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大江南北皆然,泡腊八蒜则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粥,也叫八宝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云:“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的起源,始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的蜡祭农神,叫作天子大腊八。《礼记·郊特牲》说:“八蜡以祀四方。”由于腊八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是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美食。因此,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如今,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在我国已经成为流行地域广阔、流传年代久远的一个习俗。

关于腊八粥来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下几个故事。

传说一:百家饭祭岳飞

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腊八节正是数九严冬,天气十分寒冷。据说,当年岳飞率领岳家军抗金于朱仙镇。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将士们衣食不济,饥寒交迫。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千家粥”让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将士们饱餐了之后,结果大胜而归。可是,当岳家军在朱仙镇节节胜利时,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了回来。随后,岳飞在风波亭遇害。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等煮成粥,以示对忠臣岳飞的怀念。现在,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千家粥”、“大家饭”或“百家饭”,成为一种节日食俗。

传说二:朱元璋喝粥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肚子,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一起放牛时,饥饿难耐,便想抓一只田鼠充饥。没想到,田鼠在洞里面藏了很多粮食,有大米、豆子、粟子、红枣等。朱元璋喜出望外,便将这些五谷杂粮放在瓦罐里煮成了一锅“杂烩粥”,美美地吃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当了皇上,山珍海味都吃腻了,吃什么都觉得乏味。一天,他突然想起了当年挖田鼠洞用杂粮煮的粥,于是令御厨用各色谷物瓜果煮成粥,又美滋滋地吃了一顿。这一天恰逢农历腊月初八,朱元璋给这种粥赐名为“腊八粥”。从此,每年腊八他都要吃一顿腊八粥。后来,这种吃法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

传说三:坐吃山空的小两口

很早以前,有一对善良勤快的老两口,整天早出晚归地辛勤劳作,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碰上谁家揭不开锅,还常拿些粮食接济人家。可是,他们的儿子却懒得出奇,小时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长大后游手好闲、胡吃闷睡。无论老两口怎么劝,他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把话当成耳边风。后来,老两口给儿子娶了媳妇,本指望着媳妇能勤俭持家,谁知道媳妇也是个好吃懒做、油瓶倒了也不扶的家伙。

过了几年,老两口身患重病,自知命不久矣,就把小两口叫到床前,再三嘱咐:“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可是,小两口照样一句也不往心里放。不久,老两口就去世了。小两口托人埋葬了两位老人后,渐渐地就坐吃山空、彻底断炊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不时地接济他们一些粮食。

腊月初八这天,滴水成冰,小两口饥肠辘辘地蜷缩在凉炕上“筛糠”,饿得实在受不住了,就在坛坛罐罐里找吃的。他们连地缝里的几颗豆子,灶台沿上的几粒碎米,凡是能充饥的东西都找出来放进了锅里。当他们端起用黄豆、高粱、小米、玉米、干菜叶等五谷杂粮熬成的粥糊糊时,终于开始后悔没有早听父母的教诲了,可惜为时已晚。小两口正悲悲切切之时,一阵大风刮倒了他们年久失修的房子。

第二天早上,邻居赶来救他们时,小两口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两碗结成冰块的粥糊糊。人们谁也说不清楚,他们究竟是被冻死的还是被砸死的。后来,当地的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用五谷杂粮熬一锅粥喝,并把小两口的悲惨故事讲给他们听,既表示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就这样,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在。

为什么腊八节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俗称“腊八”,古代称为“腊日”。在古代中国,“腊”是重要的祭祀活动。汉朝的蔡邕在《独断》中说:“腊者,岁终大祭。”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可是,在秦汉以前,由于各代所使用的历法不同,因而腊月所指的月份也就不一致。据记载,一直到了秦汉以后,人们才把“腊月”固定下来,即把农历十二月定为腊月。但直到此时,“腊日”仍没有定期,有时在月初腊祭,有时在月底腊祭。南北朝时期,多数腊祭都在十二月的戌日(即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并且当时所祭祀的神正好是八位,于是,人们就把腊日固定在了腊月初八这一天,称之为“腊八”。后来,“腊八”在民间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腊八节。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农历十二月初八,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了佛教,所以腊八节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在腊八这一天,人们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其中,喝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大江南北皆然,泡腊八蒜则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粥,也叫八宝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云:“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的起源,始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的蜡祭农神,叫作天子大腊八。《礼记·郊特牲》说:“八蜡以祀四方。”由于腊八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是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美食。因此,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如今,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在我国已经成为流行地域广阔、流传年代久远的一个习俗。

关于腊八粥来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下几个故事。

传说一:百家饭祭岳飞

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腊八节正是数九严冬,天气十分寒冷。据说,当年岳飞率领岳家军抗金于朱仙镇。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将士们衣食不济,饥寒交迫。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千家粥”让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将士们饱餐了之后,结果大胜而归。可是,当岳家军在朱仙镇节节胜利时,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了回来。随后,岳飞在风波亭遇害。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等煮成粥,以示对忠臣岳飞的怀念。现在,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千家粥”、“大家饭”或“百家饭”,成为一种节日食俗。

传说二:朱元璋喝粥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肚子,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一起放牛时,饥饿难耐,便想抓一只田鼠充饥。没想到,田鼠在洞里面藏了很多粮食,有大米、豆子、粟子、红枣等。朱元璋喜出望外,便将这些五谷杂粮放在瓦罐里煮成了一锅“杂烩粥”,美美地吃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当了皇上,山珍海味都吃腻了,吃什么都觉得乏味。一天,他突然想起了当年挖田鼠洞用杂粮煮的粥,于是令御厨用各色谷物瓜果煮成粥,又美滋滋地吃了一顿。这一天恰逢农历腊月初八,朱元璋给这种粥赐名为“腊八粥”。从此,每年腊八他都要吃一顿腊八粥。后来,这种吃法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

传说三:坐吃山空的小两口

很早以前,有一对善良勤快的老两口,整天早出晚归地辛勤劳作,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碰上谁家揭不开锅,还常拿些粮食接济人家。可是,他们的儿子却懒得出奇,小时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长大后游手好闲、胡吃闷睡。无论老两口怎么劝,他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把话当成耳边风。后来,老两口给儿子娶了媳妇,本指望着媳妇能勤俭持家,谁知道媳妇也是个好吃懒做、油瓶倒了也不扶的家伙。

过了几年,老两口身患重病,自知命不久矣,就把小两口叫到床前,再三嘱咐:“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可是,小两口照样一句也不往心里放。不久,老两口就去世了。小两口托人埋葬了两位老人后,渐渐地就坐吃山空、彻底断炊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不时地接济他们一些粮食。

腊月初八这天,滴水成冰,小两口饥肠辘辘地蜷缩在凉炕上“筛糠”,饿得实在受不住了,就在坛坛罐罐里找吃的。他们连地缝里的几颗豆子,灶台沿上的几粒碎米,凡是能充饥的东西都找出来放进了锅里。当他们端起用黄豆、高粱、小米、玉米、干菜叶等五谷杂粮熬成的粥糊糊时,终于开始后悔没有早听父母的教诲了,可惜为时已晚。小两口正悲悲切切之时,一阵大风刮倒了他们年久失修的房子。

第二天早上,邻居赶来救他们时,小两口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两碗结成冰块的粥糊糊。人们谁也说不清楚,他们究竟是被冻死的还是被砸死的。后来,当地的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用五谷杂粮熬一锅粥喝,并把小两口的悲惨故事讲给他们听,既表示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就这样,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在。

为什么腊八节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俗称“腊八”,古代称为“腊日”。在古代中国,“腊”是重要的祭祀活动。汉朝的蔡邕在《独断》中说:“腊者,岁终大祭。”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可是,在秦汉以前,由于各代所使用的历法不同,因而腊月所指的月份也就不一致。据记载,一直到了秦汉以后,人们才把“腊月”固定下来,即把农历十二月定为腊月。但直到此时,“腊日”仍没有定期,有时在月初腊祭,有时在月底腊祭。南北朝时期,多数腊祭都在十二月的戌日(即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并且当时所祭祀的神正好是八位,于是,人们就把腊日固定在了腊月初八这一天,称之为“腊八”。后来,“腊八”在民间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腊八节。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农历十二月初八,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了佛教,所以腊八节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在腊八这一天,人们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其中,喝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大江南北皆然,泡腊八蒜则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粥,也叫八宝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云:“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的起源,始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的蜡祭农神,叫作天子大腊八。《礼记·郊特牲》说:“八蜡以祀四方。”由于腊八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是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美食。因此,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如今,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在我国已经成为流行地域广阔、流传年代久远的一个习俗。

关于腊八粥来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下几个故事。

传说一:百家饭祭岳飞

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腊八节正是数九严冬,天气十分寒冷。据说,当年岳飞率领岳家军抗金于朱仙镇。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将士们衣食不济,饥寒交迫。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千家粥”让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将士们饱餐了之后,结果大胜而归。可是,当岳家军在朱仙镇节节胜利时,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了回来。随后,岳飞在风波亭遇害。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等煮成粥,以示对忠臣岳飞的怀念。现在,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千家粥”、“大家饭”或“百家饭”,成为一种节日食俗。

传说二:朱元璋喝粥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肚子,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一起放牛时,饥饿难耐,便想抓一只田鼠充饥。没想到,田鼠在洞里面藏了很多粮食,有大米、豆子、粟子、红枣等。朱元璋喜出望外,便将这些五谷杂粮放在瓦罐里煮成了一锅“杂烩粥”,美美地吃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当了皇上,山珍海味都吃腻了,吃什么都觉得乏味。一天,他突然想起了当年挖田鼠洞用杂粮煮的粥,于是令御厨用各色谷物瓜果煮成粥,又美滋滋地吃了一顿。这一天恰逢农历腊月初八,朱元璋给这种粥赐名为“腊八粥”。从此,每年腊八他都要吃一顿腊八粥。后来,这种吃法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

传说三:坐吃山空的小两口

很早以前,有一对善良勤快的老两口,整天早出晚归地辛勤劳作,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碰上谁家揭不开锅,还常拿些粮食接济人家。可是,他们的儿子却懒得出奇,小时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长大后游手好闲、胡吃闷睡。无论老两口怎么劝,他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把话当成耳边风。后来,老两口给儿子娶了媳妇,本指望着媳妇能勤俭持家,谁知道媳妇也是个好吃懒做、油瓶倒了也不扶的家伙。

过了几年,老两口身患重病,自知命不久矣,就把小两口叫到床前,再三嘱咐:“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可是,小两口照样一句也不往心里放。不久,老两口就去世了。小两口托人埋葬了两位老人后,渐渐地就坐吃山空、彻底断炊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不时地接济他们一些粮食。

腊月初八这天,滴水成冰,小两口饥肠辘辘地蜷缩在凉炕上“筛糠”,饿得实在受不住了,就在坛坛罐罐里找吃的。他们连地缝里的几颗豆子,灶台沿上的几粒碎米,凡是能充饥的东西都找出来放进了锅里。当他们端起用黄豆、高粱、小米、玉米、干菜叶等五谷杂粮熬成的粥糊糊时,终于开始后悔没有早听父母的教诲了,可惜为时已晚。小两口正悲悲切切之时,一阵大风刮倒了他们年久失修的房子。

第二天早上,邻居赶来救他们时,小两口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两碗结成冰块的粥糊糊。人们谁也说不清楚,他们究竟是被冻死的还是被砸死的。后来,当地的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用五谷杂粮熬一锅粥喝,并把小两口的悲惨故事讲给他们听,既表示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就这样,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在。

为什么腊八节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俗称“腊八”,古代称为“腊日”。在古代中国,“腊”是重要的祭祀活动。汉朝的蔡邕在《独断》中说:“腊者,岁终大祭。”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可是,在秦汉以前,由于各代所使用的历法不同,因而腊月所指的月份也就不一致。据记载,一直到了秦汉以后,人们才把“腊月”固定下来,即把农历十二月定为腊月。但直到此时,“腊日”仍没有定期,有时在月初腊祭,有时在月底腊祭。南北朝时期,多数腊祭都在十二月的戌日(即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并且当时所祭祀的神正好是八位,于是,人们就把腊日固定在了腊月初八这一天,称之为“腊八”。后来,“腊八”在民间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腊八节。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农历十二月初八,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了佛教,所以腊八节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在腊八这一天,人们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其中,喝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大江南北皆然,泡腊八蒜则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粥,也叫八宝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云:“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的起源,始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的蜡祭农神,叫作天子大腊八。《礼记·郊特牲》说:“八蜡以祀四方。”由于腊八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是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美食。因此,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如今,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在我国已经成为流行地域广阔、流传年代久远的一个习俗。

关于腊八粥来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下几个故事。

传说一:百家饭祭岳飞

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腊八节正是数九严冬,天气十分寒冷。据说,当年岳飞率领岳家军抗金于朱仙镇。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将士们衣食不济,饥寒交迫。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千家粥”让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将士们饱餐了之后,结果大胜而归。可是,当岳家军在朱仙镇节节胜利时,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了回来。随后,岳飞在风波亭遇害。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等煮成粥,以示对忠臣岳飞的怀念。现在,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千家粥”、“大家饭”或“百家饭”,成为一种节日食俗。

传说二:朱元璋喝粥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肚子,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一起放牛时,饥饿难耐,便想抓一只田鼠充饥。没想到,田鼠在洞里面藏了很多粮食,有大米、豆子、粟子、红枣等。朱元璋喜出望外,便将这些五谷杂粮放在瓦罐里煮成了一锅“杂烩粥”,美美地吃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当了皇上,山珍海味都吃腻了,吃什么都觉得乏味。一天,他突然想起了当年挖田鼠洞用杂粮煮的粥,于是令御厨用各色谷物瓜果煮成粥,又美滋滋地吃了一顿。这一天恰逢农历腊月初八,朱元璋给这种粥赐名为“腊八粥”。从此,每年腊八他都要吃一顿腊八粥。后来,这种吃法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

传说三:坐吃山空的小两口

很早以前,有一对善良勤快的老两口,整天早出晚归地辛勤劳作,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碰上谁家揭不开锅,还常拿些粮食接济人家。可是,他们的儿子却懒得出奇,小时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长大后游手好闲、胡吃闷睡。无论老两口怎么劝,他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把话当成耳边风。后来,老两口给儿子娶了媳妇,本指望着媳妇能勤俭持家,谁知道媳妇也是个好吃懒做、油瓶倒了也不扶的家伙。

过了几年,老两口身患重病,自知命不久矣,就把小两口叫到床前,再三嘱咐:“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可是,小两口照样一句也不往心里放。不久,老两口就去世了。小两口托人埋葬了两位老人后,渐渐地就坐吃山空、彻底断炊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不时地接济他们一些粮食。

腊月初八这天,滴水成冰,小两口饥肠辘辘地蜷缩在凉炕上“筛糠”,饿得实在受不住了,就在坛坛罐罐里找吃的。他们连地缝里的几颗豆子,灶台沿上的几粒碎米,凡是能充饥的东西都找出来放进了锅里。当他们端起用黄豆、高粱、小米、玉米、干菜叶等五谷杂粮熬成的粥糊糊时,终于开始后悔没有早听父母的教诲了,可惜为时已晚。小两口正悲悲切切之时,一阵大风刮倒了他们年久失修的房子。

第二天早上,邻居赶来救他们时,小两口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两碗结成冰块的粥糊糊。人们谁也说不清楚,他们究竟是被冻死的还是被砸死的。后来,当地的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用五谷杂粮熬一锅粥喝,并把小两口的悲惨故事讲给他们听,既表示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就这样,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