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书集注》――中国儒学的核心文本_中国儒学导论

《四书集注》――中国儒学的核心文本_中国儒学导论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书集注》——中国儒学的核心文本_中国儒学导论二、《四书集注》——中国儒学的核心文本(一)《四书集注》的形成《四书集注》全称为《四书章句集注》。《四书集注》一书,是“新儒学”对“原始儒学”认同的标志。

《四书集注》——中国儒学的核心文本_中国儒学导论

二、《四书集注》——中国儒学的核心文本

(一)《四书集注》的形成

《四书集注》全称为《四书章句集注》。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11]把《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大学》、《小戴礼记》中的《中庸》和《论语》《孟子》合编而成就。《论语》早在汉初已为专门之学,《汉书·艺文志》列在“六艺”,而《孟子》仅在“诸子”,《大学》相传为曾参所作,《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与《大学》一道被汉人戴圣收入《礼记》书中。“四书”相提并论,始于二程,而“四书”合一,则自朱熹编订《四书集注》始。

朱熹,为二程(程颢程颐)四传弟子。《宋元学案·晦庵学案》中称其“博极群书,自经史著述而外,凡夫诸子、佛老、天文、地理之学,无不涉猎而讲究也,会众说而折其中”。是孔子之后最博学的儒家学者。《朱子语类》卷14中载朱熹对攻读“四书”的秩序和方法说道:

朱熹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新儒学。将《论语》《孟子》以及《礼记》一书中的两篇《大学》《中庸》合订为一部书,定名“四书”。“四书”遂与“五经”合称为“四书五经”,后来“四书”的地位逐渐超越传统儒家的“五经”。(www.guayunfan.com)朱熹曾在岳麓书院讲学,其书院被誉为“潇湘洙泗”;他也重建了白鹿洞书院,邀请了吕祖谦、陆九渊等学者讲学。朱熹把《大学》重新整理,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朱熹发扬《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成为后世学者必宗的追求。明代学者薛蠧说:“自考亭以还,斯道已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清代理学家陆陇其更以朱熹的是非为是非,认为“宗朱子者为正学,不宗朱子者即非正学。……今有不宗朱子之学者,亦当绝其道,勿使并进”。

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中庸》工夫密,规模大。

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朱熹在这里所谓“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一语,就是对于全部儒学规模即核心所在的肯定。

(二)《四书集注》的文化史意义

程颐所作《明道先生墓表》文中说道:

……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先生于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将以斯道觉斯民。

以周公所开创的“人文精神”为儒学起点、以孟轲为儒学绝响,自觉以斯道而觉斯民,这就是新儒学对儒学的认同。新儒学的起点在于“圣人可学而至”,新儒学的开山周敦颐在《通书》中首先说出了:“‘圣可学乎?’曰:‘可。’”这是一场类似于慧能所发动的思想史上的“革命”。继后,程颐在《颜子所好何学论》中直接说道:“学以至圣人之道也。”怎样学以至圣人呢?朱熹《四书集注》中这样说道:

读书,且从易晓、易解处去读。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道理粲然。人只是不去看,若理会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

朱熹在这里认为“四书”是全部中国典籍入门的钥匙。对于“四书”的原创性,空前反潮流的贾宝玉也是不能不承认的。《红楼梦》第三回书中载: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四书集注》一书,是“新儒学”对“原始儒学”认同的标志。而新儒学的产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使“内圣”之学成为一种宗教精神——这原是全部儒学的菁华所在。

《四书集注》,内含“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四个部分,集中了儒学的核心问题,为儒学史上的“新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基督教文明中的《圣经》和伊斯兰教文明中的《古兰经》几乎相当。

《四书集注》虽然仅为“中国文化十一书”[12]之一,但却如同《荷马史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但丁、莎士比亚的文学之于西方人文精神的作用一样,它是儒学教育中完成“对外适应”“目标完成”“内部整合”和“模式维持”诸功能的文本[13]。

【注释】

[1](清)崔述:《洙泗考信录》,见《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61-326页。

[2]钱穆:《孔子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3]匡亚明:《孔子评传》,齐鲁书社1985年版。

[4]金景芳、吕绍纲、吕文郁:《孔子新传》,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5][日]井上靖:《孔子》,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6]杨书案:《孔子》,长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7][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徐波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9-220页。

[8][德]H.Keri:《佛教及其在印度的历史》,莱比锡,1982年。

[9][法]E.Sanest:《试论佛陀之传说及其性质与源流》,巴黎,1982年。

[10][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转引自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541页。

[11]朱熹(1130—1200),原籍徽州婺源县(今中国江西婺源县),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谥文,又称朱文公。为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历高孝光宁四朝,一生清白,贫困时多,虽餐食常有不继,然非分一文不取。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亦称考亭先生。庆元六年(1200)三月初九午时病逝于建阳考亭之沧州精舍,寿七十一岁。嘉定二年诏赐谥曰“文”(称文公),累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从祀孔子庙。

[12]“中国文化十一书”是指:儒学类的程树德《论语集释》(《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李泽厚于《论语今读·前言》说:“此书……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焦循《孟子正义》(见《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陆象山曾有语云:“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岳麓书社1985年版),是历时两千余年的儒学林林总总中之“简明精锐,极有深度”者。道学类的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老子》一书,是起源甚为久远的原始思维的遗响。王先谦《庄子集解》(见《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庄子是孤独的,而孤独是一种状态;当孤独一旦被孤立地、抽象地关照到时,它就会成为一种精神。佛学类的(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四千余部佛经之一,意为“无缘慈悲,无相般若”;此经乃大乘经,如来为发大乘心者说,是摄取大部般若,六百卷中之要义,故前无“如是我闻”,后无“受信奉行”,计二百六十字。其文虽约,其义甚丰,不仅六百卷般若之奥旨,收摄无遗,即一大藏圣教之要义,包括殆尽。郭朋《坛经校释》(见《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中华书局1983年版),《五灯会元》卷1有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呵迦叶’。”这是“禅宗”发生的传说。史学类的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赵翼《廿二史札记》:“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所成就的中国最伟大的一部断代史。文学类的《毛诗正义》(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979年版),《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1982年版),《红楼梦》问世之初,曾有竹枝词流行,云:“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

[13]即T.帕森斯(T.Parsons)创立的,具体分为“对外适应”(Adaptation)、“目标完成”(GoalAttainment)、“内部整合”(Integration)和“模式维持”(PatternMaintenance),简称“AGIL”功能分析的“正向教育功能”学说。《四书集注》——中国儒学的核心文本_中国儒学导论

二、《四书集注》——中国儒学的核心文本

(一)《四书集注》的形成

《四书集注》全称为《四书章句集注》。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11]把《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大学》、《小戴礼记》中的《中庸》和《论语》《孟子》合编而成就。《论语》早在汉初已为专门之学,《汉书·艺文志》列在“六艺”,而《孟子》仅在“诸子”,《大学》相传为曾参所作,《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与《大学》一道被汉人戴圣收入《礼记》书中。“四书”相提并论,始于二程,而“四书”合一,则自朱熹编订《四书集注》始。

朱熹,为二程(程颢、程颐)四传弟子。《宋元学案·晦庵学案》中称其“博极群书,自经史著述而外,凡夫诸子、佛老、天文、地理之学,无不涉猎而讲究也,会众说而折其中”。是孔子之后最博学的儒家学者。《朱子语类》卷14中载朱熹对攻读“四书”的秩序和方法说道:

朱熹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新儒学。将《论语》《孟子》以及《礼记》一书中的两篇《大学》《中庸》合订为一部书,定名“四书”。“四书”遂与“五经”合称为“四书五经”,后来“四书”的地位逐渐超越传统儒家的“五经”。(www.guayunfan.com)朱熹曾在岳麓书院讲学,其书院被誉为“潇湘洙泗”;他也重建了白鹿洞书院,邀请了吕祖谦、陆九渊等学者讲学。朱熹把《大学》重新整理,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朱熹发扬《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成为后世学者必宗的追求。明代学者薛蠧说:“自考亭以还,斯道已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清代理学家陆陇其更以朱熹的是非为是非,认为“宗朱子者为正学,不宗朱子者即非正学。……今有不宗朱子之学者,亦当绝其道,勿使并进”。

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中庸》工夫密,规模大。

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朱熹在这里所谓“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一语,就是对于全部儒学规模即核心所在的肯定。

(二)《四书集注》的文化史意义

程颐所作《明道先生墓表》文中说道:

……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先生于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将以斯道觉斯民。

以周公所开创的“人文精神”为儒学起点、以孟轲为儒学绝响,自觉以斯道而觉斯民,这就是新儒学对儒学的认同。新儒学的起点在于“圣人可学而至”,新儒学的开山周敦颐在《通书》中首先说出了:“‘圣可学乎?’曰:‘可。’”这是一场类似于慧能所发动的思想史上的“革命”。继后,程颐在《颜子所好何学论》中直接说道:“学以至圣人之道也。”怎样学以至圣人呢?朱熹《四书集注》中这样说道:

读书,且从易晓、易解处去读。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道理粲然。人只是不去看,若理会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

朱熹在这里认为“四书”是全部中国典籍入门的钥匙。对于“四书”的原创性,空前反潮流的贾宝玉也是不能不承认的。《红楼梦》第三回书中载: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四书集注》一书,是“新儒学”对“原始儒学”认同的标志。而新儒学的产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使“内圣”之学成为一种宗教精神——这原是全部儒学的菁华所在。

《四书集注》,内含“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四个部分,集中了儒学的核心问题,为儒学史上的“新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基督教文明中的《圣经》和伊斯兰教文明中的《古兰经》几乎相当。

《四书集注》虽然仅为“中国文化十一书”[12]之一,但却如同《荷马史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但丁、莎士比亚的文学之于西方人文精神的作用一样,它是儒学教育中完成“对外适应”“目标完成”“内部整合”和“模式维持”诸功能的文本[13]。

【注释】

[1](清)崔述:《洙泗考信录》,见《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61-326页。

[2]钱穆:《孔子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3]匡亚明:《孔子评传》,齐鲁书社1985年版。

[4]金景芳、吕绍纲、吕文郁:《孔子新传》,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5][日]井上靖:《孔子》,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6]杨书案:《孔子》,长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7][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徐波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9-220页。

[8][德]H.Keri:《佛教及其在印度的历史》,莱比锡,1982年。

[9][法]E.Sanest:《试论佛陀之传说及其性质与源流》,巴黎,1982年。

[10][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转引自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541页。

[11]朱熹(1130—1200),原籍徽州婺源县(今中国江西婺源县),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谥文,又称朱文公。为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历高孝光宁四朝,一生清白,贫困时多,虽餐食常有不继,然非分一文不取。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亦称考亭先生。庆元六年(1200)三月初九午时病逝于建阳考亭之沧州精舍,寿七十一岁。嘉定二年诏赐谥曰“文”(称文公),累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从祀孔子庙。

[12]“中国文化十一书”是指:儒学类的程树德《论语集释》(《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李泽厚于《论语今读·前言》说:“此书……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焦循《孟子正义》(见《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陆象山曾有语云:“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岳麓书社1985年版),是历时两千余年的儒学林林总总中之“简明精锐,极有深度”者。道学类的魏源《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老子》一书,是起源甚为久远的原始思维的遗响。王先谦《庄子集解》(见《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庄子是孤独的,而孤独是一种状态;当孤独一旦被孤立地、抽象地关照到时,它就会成为一种精神。佛学类的(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四千余部佛经之一,意为“无缘慈悲,无相般若”;此经乃大乘经,如来为发大乘心者说,是摄取大部般若,六百卷中之要义,故前无“如是我闻”,后无“受信奉行”,计二百六十字。其文虽约,其义甚丰,不仅六百卷般若之奥旨,收摄无遗,即一大藏圣教之要义,包括殆尽。郭朋《坛经校释》(见《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中华书局1983年版),《五灯会元》卷1有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呵迦叶’。”这是“禅宗”发生的传说。史学类的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赵翼《廿二史札记》:“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所成就的中国最伟大的一部断代史。文学类的《毛诗正义》(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979年版),《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1982年版),《红楼梦》问世之初,曾有竹枝词流行,云:“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

[13]即T.帕森斯(T.Parsons)创立的,具体分为“对外适应”(Adaptation)、“目标完成”(GoalAttainment)、“内部整合”(Integration)和“模式维持”(PatternMaintenance),简称“AGIL”功能分析的“正向教育功能”学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