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春秋》解题_中国儒学导论

《春秋》解题_中国儒学导论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春秋》解题_中国儒学导论对自身的社会活动进行记录,是人类记忆存在的重要形式,所谓“历史学”就从这一形式中萌芽。其特色如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序》中所谓:“事系日下,年是事端。”《春秋》原为《鲁春秋》,是孔子的故国鲁国的一部编年史,孔子对其进行了编订。而其他诸侯国的《春秋》因无人整理而渐次亡失,于是《春秋》成为儒家经典的专名。

《春秋》解题_中国儒学导论

对自身的社会活动进行记录,是人类记忆存在的重要形式,所谓“历史学”就从这一形式中萌芽。

《春秋》,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说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积累的史料而按鲁国十二国君的次序整理删订的鲁国编年史。其特色如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序》中所谓:“事系日下,年是事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以一万八千字的篇幅,简略地记录了鲁国自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二百四十二年的史实,而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原为周代各国国史的通称,如墨子曾云其“见百国春秋”,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1]。以“春秋”标志自然环境的一度循环,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春”与“秋”是一年四季中最重要的季节,我们至今仍然以“春秋一度”来概括一年。

《春秋》原为《鲁春秋》,是孔子的故国鲁国的一部编年史,孔子对其进行了编订。而其他诸侯国的《春秋》因无人整理而渐次亡失,于是《春秋》成为儒家经典的专名。(www.guayunfan.com)《春秋》记事,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历鲁国的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十二位鲁公,共计二百四十二年,记录了这一时期周王室、鲁国和其他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以及天象、地质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虽然字数仅一万八千,却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

此后,自司马迁编撰《史记》纪传体通史、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的所谓“正史”传统,就是这样导源的。《春秋》解题_中国儒学导论

对自身的社会活动进行记录,是人类记忆存在的重要形式,所谓“历史学”就从这一形式中萌芽。

《春秋》,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说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积累的史料而按鲁国十二国君的次序整理删订的鲁国编年史。其特色如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序》中所谓:“事系日下,年是事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以一万八千字的篇幅,简略地记录了鲁国自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二百四十二年的史实,而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原为周代各国国史的通称,如墨子曾云其“见百国春秋”,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1]。以“春秋”标志自然环境的一度循环,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春”与“秋”是一年四季中最重要的季节,我们至今仍然以“春秋一度”来概括一年。

《春秋》原为《鲁春秋》,是孔子的故国鲁国的一部编年史,孔子对其进行了编订。而其他诸侯国的《春秋》因无人整理而渐次亡失,于是《春秋》成为儒家经典的专名。(www.guayunfan.com)《春秋》记事,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历鲁国的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十二位鲁公,共计二百四十二年,记录了这一时期周王室、鲁国和其他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以及天象、地质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虽然字数仅一万八千,却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

此后,自司马迁编撰《史记》纪传体通史、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的所谓“正史”传统,就是这样导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