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_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经过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_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经过

时间:2022-03-2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_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经过公元225年,诸葛亮大举用兵,南下平叛。这一地区远离蜀汉的统治中心,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天高皇帝远,孟获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地方实力派。雍闿和高定相继死去之后,孟获成为叛军首领的不二人选,继续率兵反抗蜀汉。诸葛亮命令军队在与孟获作战时只能生擒,不许杀害。孟获与诸葛亮一交战,便被活捉了。诸葛亮听后哈哈大笑,下令将孟获释放。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_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经过

公元225年,诸葛亮大举用兵,南下平叛。参军马谡前来送行,及至分别时,孔明问马谡:“对于这次南下平叛,你有什么破敌良策吗?”

马谡言道:“南中依仗地形险要偏远,不服从朝廷已经很久了。即使今天我们击败他们,明天他们还要反叛。用兵的道理应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丞相不要专用武力,要注意征服他们的心。”孔明早年作《隆中对》时即有“南抚夷越”的设想,今听马谡之言,心中暗暗称许:“正合我意。”

孔明平叛策略已定,随后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演绎出了一段“七擒孟获”的经典战例,也成为兵法上三十六计之一——“欲擒故纵”计的完美诠释。此一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还需从头道来。

后院起火

公元223年,对蜀汉政权来讲,是一个多事之年,先是先帝刘备兵败夷陵,病死白帝城,后又白帝托孤,刘禅即位,朝政动荡,南中诸郡豪强和当地少数民族见此机会纷纷叛乱倒戈。

在南中诸郡的叛乱中,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等地)的夷族首领孟获。此人身材肥硕,有武力,孟姓又系益州建宁郡(今云南晋宁东)大姓,在当地夷、汉人中威望甚高。这一地区远离蜀汉的统治中心,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天高皇帝远,孟获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地方实力派。

这里有必要先阐述一下历代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的关系。历史上,中央政权与地方实力派一直处于一种彼强我弱的对立状态,地方实力派常常是视中央政权的强弱而动,中央强势,他们自然会俯首称臣,当中央朝政动荡时,也正是他们蠢蠢欲动之时。

东汉时期,汉族统治者对南中的少数民族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和压迫,民族矛盾尖锐,南夷众族虽有自立为王之心,又惧怕中央政权的实力,一直隐忍不发。然而,当历史行至东汉末年,诸侯纷起,中央朝政动乱。控制这一地区的蜀汉政权,更因刘禅刚刚即位,政局不稳,统治力量大大削弱,此时的孟获作为夷族首领,似乎看到了时机的到来。正当孟获踌躇不定之际,南中地区益州郡豪强雍闿杀死郡太守正昂,率先发动武装叛乱,越嶲郡的少数民族首领高定、牂柯郡的太守朱褒也相继叛蜀,响应雍闿。孟获见此局势,也跟随雍闿举兵反叛。

雍闿在杀死益州郡太守后,又将蜀汉政权派至此地的新太守张裔抓了起来,送往东吴,以求得孙权的支持。孙权也乐得看到蜀汉政权内部的纷争,于是遥任雍闿为永昌太守,并任刘璋之子刘阐为益州刺史,这样雍闿就更有恃无恐。既然已被东吴任命为永昌太守,于是雍闿率叛军向永昌郡进攻,希望成为名副其实的永昌太守。然而他的进攻却遭到郡功曹吕凯、府丞王伉所率众官兵的抵抗。这时少数民族群众跟从他的并不多。为了扩大反叛势力,雍闿急需舆论宣传,孟获成为他获取少数民族支持的有力助手,因此指使孟获在少数民族中散布谣言说:“蜀汉政府要向你们征收胸前都是黑色的乌狗三百头、螨脑三斗、三丈长的断木三千根,你们能办得到吗?”少数民族的普通民众听此,大都人心惶惶,因为这些实际上都是办不到的,如断木最高的不过两丈,三丈长的根本找不到。经过孟获的煽动宣传,不少少数民族群众参加了叛乱队伍。一时间叛乱几乎遍布整个南中地区,蜀汉政权面临内部动荡,何言灭吴伐曹,统一汉室?

七擒七纵

对于南中地区的反叛,蜀汉政权因先帝驾崩,新帝刚刚即位,一时还没有能力进行镇压。摆在蜀汉政权面前首要的是安定国内民众、吏士,准备粮草,积蓄力量。面对叛乱,诸葛亮首先采取了“抚而不讨”的方法,希望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他让李严先后给雍闿写了六封书信,给其陈述利害关系,但雍闿却只回书一封,说道:“天无二日,士无二王,现在天下分裂,三国鼎立,正朔有三,使我们不知所归。”从他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舍近求远,臣属孙权,并不是出于真心,而是想称王,割据一方。

诸葛亮见雍闿如此顽固,决心用武力平定叛乱。公元225年三月,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平叛。蜀军兵分三路向南中进发。诸葛亮率主力从西路进攻越嶲郡。另一路由马忠带领,由僰道(今四川宜宾)向东南攻打牂柯郡。第三路由驻扎在平夷县的都督李恢从中路向叛乱中心益州郡方向进攻。

诸葛亮率军进入越嶲郡的时候,高定派军队在旄牛(今四川汉源)、定笮(今四川盐源)、卑水(今四川昭觉附近)等地筑垒防守。诸葛亮到达卑水以后,停止前进,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势。高定急忙将各处军队调集到一起,诸葛亮趁叛军立足未稳,突然袭击,将其打败,杀死高定,占据了越嶲郡。与此同时,东路军的马忠也打败了朱褒,平定了牂柯郡。同年五月,诸葛亮渡过泸水(金沙江),进入益州郡。这时,作为叛军首领的雍闿,却不知为何在营救高定之时反被高定的部下杀死。

雍闿和高定相继死去之后,孟获成为叛军首领的不二人选,继续率兵反抗蜀汉。但此时对于诸葛亮来说,问题考虑的重心已不是彻底平叛,而是平叛后,南中的少数民族能否真正臣服于汉室,因为对蜀汉政权来讲,一统天下、匡扶汉室才是其最主要的目标,诸葛亮心意在北方,自然希望南中成为其北伐曹魏政权的稳定后方,不再有后院起火事端的发生。出于安定人心、稳定蜀汉在南中地区的统治的考虑,诸葛亮采用了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要孟获心服口服,之后永不叛乱。

诸葛亮命令军队在与孟获作战时只能生擒,不许杀害。孟获与诸葛亮一交战,便被活捉了。诸葛亮对他不杀不辱,为了使他心服,还有意在他面前显示一下自己士兵的战斗力,命令军队列成阵势,亲自把他领到阵前,让孟获观看。诸葛亮问孟获:“这样的军队怎么样?”孟获被捉后,心想定难逃一死,但被蜀军用计所俘,心中终是不服,因此便不屑地回答:“以前我不知道你军的虚实,所以被你用计打败。现在我看了你军的阵势,不过如此,如果你放我回去,给我机会再战,我一定能够取胜。”诸葛亮听后哈哈大笑,下令将孟获释放。

孟获回去后,集合部众,又来挑战,结果还是兵败被捉。诸葛亮见其还没有心悦诚服之意,便下令又把他放了回去。这样一擒一纵,再擒再纵,蜀军士兵心中都有些疑惑,不知诸葛亮心中是何打算,但均知孔明善用兵,心中不满之心也不便吐露。孟获再次回到部落,心中对诸葛亮的不服之心已消去许多,但自己占据天时地利,焉有如此缴械投降之理,因此,吸取前两次被俘之教训,重整旗鼓,准备再次大战蜀军。谁知这次大战又被孔明生擒,但孔明对他仍是礼遇有加,心中的骄慢之气慢慢开始消解,开始思考蜀军为何几次不杀自己,自己是否真是孔明的敌手。就这样,一捉一放前后有七次。当最后一次诸葛亮又要放孟获的时候,孟获心悦诚服,从内心真正感到诸葛亮确实比自己智谋高强,不愿意再与诸葛亮较量了,便率部众归服了诸葛亮。孟获对诸葛亮说:“您真是天威,南人不再反叛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见孟获真心归降,心中平定南中、稳定后方的目的已初步达到,后又继续带兵南下。李恢、马忠也向益州推进。七月,三路军队在滇池(今云南晋宁东)会合。南中叛乱被彻底平息。

安定后方

南中虽已平定,但对于如何统治这一地区,蜀军内部却有不同的意见,有人主张要加强汉人在此的统治力量,从蜀汉政权中大量派遣官员来稳定统治,增加驻军以防叛乱的再次发生。诸葛亮却力排众议,决定采用“以夷治夷”的方针,安抚本地的土著民众。

为加强统治,诸葛亮把原来的四个郡增改为越嶲、建宁、永昌、云南、牂柯、兴古六个郡,仍然重用当地原来的官吏为官。如永昌太守王伉、越嶲太守龚禄,原来都是南中地区的官吏;建宁太守李恢、云南太守吕凯,不仅在南中任官,还是当地土著,这些人在民众中都有一定影响,对于稳定政局都能发挥作用。

有些人对诸葛亮这样做不理解,诸葛亮解释说:“如果留外地人为官,则要留驻军队。军队留下,粮食供应就发生困难,这是第一个不容易做到的。现在这些夷人刚刚经受创伤,父兄多有死伤,若留外人任官而不留驻军队,定有祸患,这是第二个不容易做到的。另外,这些夷人多次叛乱,杀害官吏,他们自知有罪,与我们隔阂很深,若留外地人为官,难以被他们信任,这是第三个不容易做到的。我现在要不留军队,不转运粮食,同样可以使法令、纲纪得到贯彻,让夷人汉人都安定下来。”

诸葛亮不仅任本地人在当地为官,为了改善同少数民族的关系,还注意笼络他们的上层人物,采取了“即其渠帅而用之”的政策,即县以下的官吏,基本上由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担任,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保留他们原来的部落组织和“渠帅”的首领地位与特权,同当地有影响的大姓豪强合作,给他们以官爵,并加赐新封号。如世代统治昆弥川(今洱海地区)的龙佑那被正式封为酋长,并赐姓张氏。郡夷帅火济,曾协助蜀汉军队破孟获有功,被封为罗甸国王。对一部分在少数民族中威望高、同蜀汉政权关系好的大姓,则让他们到成都去做官,如孟获官至御史中丞,爨习官至领军将军,孟获的同族孟琰官至辅汉将军。

为了加强对南中的控制,诸葛亮把当地少数民族中的强壮男子编为军队,连同其家属一万多户一起迁到蜀中。这支军队骁勇善战,号称“飞军”,成为蜀汉军队中的一支精锐力量。诸葛亮还将部曲制度推广到南中。他把少数民族中的一些羸弱男子分配给焦、雍、姜、爨、孟、量、毛、李等大姓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有人不愿意依附大姓,诸葛亮便鼓励大姓出金帛收买他们,作为家部曲。对拥有部曲的大姓予以优待,他们可以世代袭官。这样,不少大族部拥有了部曲,成为蜀汉政权的支持力量。

此外,诸葛亮也非常重视南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他积极推广汉族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派人教当地少数民族使用牛耕。诸葛亮还注意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扩大耕地面积。农业经济的发展,使许多少数民族离开山林,到平原居住,建立村落,促进了社会进步。诸葛亮还在南中设置协铁官,经营管理盐铁生产;派人传授手工业生产技术,动员人力修复了断绝许久的牦牛道(从今四川雅安到西昌),在沿途设立亭驿,方便商旅往来。

诸葛亮在南中地区推广和抚政策,不仅平息了大姓发动的叛乱活动,还改善了蜀汉政府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南中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诸葛亮在西南少数民族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