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七擒七纵的攻心术

七擒七纵的攻心术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七擒七纵的攻心术《容斋随笔》是一部记述艺文轶事掌故、点评历史人物与事件、详解宋代典章制度的大型笔记,共五集74卷,洋洋50万言。但最终目的是要解除蜀汉政权的后顾之忧,以便完成北伐大业。七擒孟获,每次用的战术各不相同,但都以一丝不苟的调查研究作为动武前提,其中两次都是当地部落头领“自相残害”将孟获“擒献于帐下”的,这便证明了孔明“不以力制”的攻心术果然厉害。

七擒七纵的攻心术

《容斋随笔》是一部记述艺文轶事掌故、点评历史人物与事件、详解宋代典章制度的大型笔记,共五集74卷,洋洋50万言。作者洪迈(1123—1202年),南宋鄱阳人,一生涉猎群书,学识渊博,“自经史百家以至占卜星算,皆有论述”。除《容斋随笔》外,他还是另一部笔记小说名著《夷坚志》的撰辑者。

《容斋随笔》卷四“南夷服诸葛”条为诸葛亮“欲擒故纵”的智谋作了扼要概括:“蜀刘禅时,南中诸郡叛,孟获为夷汉所服,七战七擒,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这段话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道理,确有一定的开启心智的作用。

诸葛亮征南,直接的起因是:益州郡豪族大地主雍纠合 郡?(在今贵州)太守朱褒、越躍郡(今四川凉山)土豪高定,唆使西南少数民族武装叛蜀。但最终目的是要解除蜀汉政权的后顾之忧,以便完成北伐大业。这一点,我们从孔明“隆中对”里为刘备制定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决策即可看出。

孔明深知对少数民族一味黩武,每每劳师无功,不可能取得长治久安的局面。因此,在兵分三路平叛前采纳马谡建议,向三军颁布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南征教》。

不久,蜀军与少数民族首领孟获拉开战势,诸葛亮略施小技,一举活捉孟获。为了使其心服,孔明对他未加任何侮辱,还请他观看士兵们的操练和“刀枪剑戟,灿若霜雪”的营寨。剽悍的蛮王孟获并不服气,孔明对此只淡淡一笑,释放了他。

第二次,诸葛亮利用蛮邦诸洞主内部矛盾和惧怕大军压境的心理,促使孟获部下董萘那绑擒了蛮王。见孟获不肯归降,孔明又“以酒食相待”,亲自送他渡河回寨……

就这样,七擒七纵,到头来孟获智穷力竭,口服心服,终于率妻子兄弟,流着泪“匍匐跪于帐下”,诚恳地表示永不反叛了。

这篇为人们所熟悉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恩威并用、机警莫测的谋略。

七擒孟获,每次用的战术各不相同,但都以一丝不苟的调查研究作为动武前提,其中两次都是当地部落头领“自相残害”将孟获“擒献于帐下”的,这便证明了孔明“不以力制”的攻心术果然厉害。

尤其令后世赞叹的是,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聪明地采取“不留兵,不运粮”,“即其渠帅而用之”之策,让孟获与其他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担任蜀汉中央官职,县以下官吏都任用当地土著担任,还引入耕牛、铁器等汉族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融合社会经济发展。

为此,当地少数民族百姓深感恩德,千百年来对诸葛亮始终倾心吐胆,敬之若神。《容斋随笔》在概述“七擒孟获”故事后,举了一个很生动、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国朝(宋朝)淳化中,李顺乱蜀,招安使雷有终遣嘉州士人辛怡显使于南诏,至姚州,其节度使赵公美以书来迎,云:“当境有泸水,昔诸葛武侯戒曰:‘非贡献征讨,不得辄渡此水;若必欲过,须致祭,然后登舟。’今遣本部军将赍金龙二条、金钱二千文,并设酒脯,请先祭享而渡。”

直至北宋淳化年间,中央政权要地方守军出兵四川协助平乱,南诏官兵仍然自觉恪守当年诸葛亮必须“祭享而渡”之训令,难怪洪迈要慨叹“乃知南夷心服,虽千年如初”了。

可见,诸葛亮那套“攻心”、“和抚”政策,不仅在当时收到“纲纪初定,夷汉初安”的实效,还具有长期稳定民族和睦关系的历史作用,为后世治国用兵者留下了一条宝贵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