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晋朝桓温生平介绍_大权奸终破皇帝梦

晋朝桓温生平介绍_大权奸终破皇帝梦

时间:2022-03-2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晋朝桓温生平介绍_大权奸终破皇帝梦公元330年,泾县县令江播死了。所以桓温力排众议,决定率兵攻击盘踞在西蜀的成汉政权。但是因为蜀道艰险,成汉又与北方的后赵结成了同盟,所以东晋群臣都认为桓温此去一定会大败而回。这便又引发了桓温与殷浩的兵权之争。至此,殷浩费时近四年的北伐以损兵折将、彻底失败告终。对于殷浩的惨败,最高兴的莫过于桓温。东晋朝廷到了这时候,不得不听从桓温的建议,于是便废除殷浩的贵

晋朝桓温生平介绍_大权奸终破皇帝梦

公元330年,泾县县令江播死了。他的三个儿子搭建灵堂,为父举丧,死者生前亲朋好友纷纷前来吊唁。

到了出殡这一天,死者江播的儿子穿着白色的丧服,拄着粗大的哭丧棒,在灵堂里围灵而哭。有心细的吊客发现,这三个儿子虽然表面上放声大哭,十分悲哀,但白色丧帽下隐藏的脸实际上表情狰狞。这个吊客还发现,丧服之下,这三个孝子竟然暗穿胸甲,再一细看,他们的哭丧棒内竟然插着尖刀。

在父亲的灵堂之上,这三个儿子究竟想干什么?

原来,他们在等待一个仇人。而这个可怕的仇人在出殡的这一天肯定会来。这个仇人有一个貌似平和的名字——桓温。

就在傧相高喊“起灵——”的那一刻,桓温从人群中跃身而出。他先飞起一脚将棺材踢翻,趁江家三子惊慌失措的工夫,抽刀猛砍,瞬时将江家长子江彪砍死在棺材边,然后又飞身猛追仓皇奔逃的江家老二老三,将他们一一杀死。

面对吓得面无人色的一群宾客,桓温大声喊:“我乃宣城太守桓彝之子,今特为报父仇而来!你们记住,我的名字叫桓温!”

在此之后的几十年中,江东人永远记住了桓温这个名字。在很多时候,这个名字要比皇帝二字更有力!

攻灭西蜀

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年底,时为东晋帝国荆州刺史的桓温准备出兵讨伐西蜀的成汉政权。当年替父报仇的小青年桓温怎么会成为帝国最重要的军区司令呢?他又为什么要出兵伐蜀呢?

原来,当年的刺客桓温竟以他的果决和孝行被晋成帝司马衍看中。小皇帝司马衍听说了这个叫桓温的年轻人后,便问大名士刘惔:“我听说有个刚烈勇猛的年轻人叫桓温,他因替父亲报仇而得到了至孝、猛毅的好名声。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刘惔本来就是桓温的好朋友,趁机回禀皇帝说:“桓温这个人从外貌上来看,有着一双紫色的眼睛和坚硬如刺的大胡须。若从志向上来说,他可是一位像吴王孙权以及晋宣王司马懿那样的人物啊!”小皇帝司马衍一听大喜过望,急忙召来桓温,将自己的姐姐南康公主司马兴南嫁给了他。桓温于是成了当朝驸马爷,很快又被朝廷任命为琅琊太守、徐州刺史这样的要职。

公元342年,年仅二十二岁的小皇帝司马衍病逝,其同母弟司马岳继任,不想两年后,司马岳也死了,司马岳两岁的小儿子司马聃于是成为当朝皇帝,是为东晋穆帝。穆帝即位不久,掌管朝政的何充就将桓温安排到了荆州刺史的位置上,让他以安西将军的身份掌管荆梁四州强兵,镇守长江上游,保卫东晋的西部疆界。

桓温志在北伐中原,但他作为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认为要想成功北伐,必须先解决西蜀的成汉政权。因为,如果东晋能够占领西蜀六州之地,就找到了北伐中原的跳板,而如果让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吞并了西蜀,便会让当年西晋攻灭蜀地而后顺江东下歼灭东吴的危险局面再次重演。所以桓温力排众议,决定率兵攻击盘踞在西蜀的成汉政权。

当时,由流民之王李特兄弟开创的成汉政权,在经过几十年的醉生梦死之后,已经行将灭亡。但是因为蜀道艰险,成汉又与北方的后赵结成了同盟,所以东晋群臣都认为桓温此去一定会大败而回。只有名士刘惔以绝对有把握的口气说:“桓温这个人是个赌博高手,在赌场上,他一向都是没有把握便不出牌,一旦出牌则必定获胜。由此我便可断定,桓温伐蜀必定马到成功!但是,恐怕桓温伐蜀之后,终将专制朝廷啊!”

公元347年,桓温军队的前锋突破蜀道天险,突然出现在蜀地的青衣县。天天泡在酒池肉林中的成汉皇帝李势一听大惊失色,急忙调兵遣将前往抵挡。但桓温不等蜀军充分部署,便命全军轻装疾进。他的部队丢掉了一切辎重,只带着三天干粮直扑成汉政权的中心——成都。在奔袭成都的过程中,桓温与前来阻击的成汉军队三战三胜,一直打到了成都城门之下。经过激烈的攻城作战,成汉皇帝李势抵挡不住,最终学着当年晋愍帝司马邺的样子,抬着棺材向桓温投降了。东晋讨伐西蜀于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准确预言桓温伐蜀必定成功的刘惔可谓有知人之明,但他在朝廷之上说桓温以后将专制朝廷的话却引发了严重的后果——当时把持朝政的会稽王司马昱便决定削夺桓温的兵权。这便又引发了桓温与殷浩的兵权之争。

兵权之争

在当时东晋帝国的政治文化圈中,殷浩是一位广负盛名的大清谈家。他精通老庄道家之学和易经,从小就受到时人的广泛赞誉,但成年后一直称病不出来做官,待价而沽十多年。当时的名流人士都说:“哎呀呀,殷浩不出来做官,真是天下百姓的损失啊!”会稽王司马昱为了与桓温抗衡,便哀求多次,终于将殷浩请出来做官,而且一上来就将他放到了扬州刺史这样重要的职位上。殷浩一上台,便与桓温明争暗斗。他见桓温有北伐之心,便也想一显身手,青史留名,于是在会稽王司马昱的大力支持下,提兵北伐。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作为东晋帝国北伐军总司令的殷浩,在誓师出发的这一天,刚刚飞跨上战马,便因骑术不精摔了个鼻青脸肿。按照当时的迷信,军中上下统统认为这是不吉之兆,出兵北伐定要失败。果不其然,殷浩虽然统兵八万,但他本身并没有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加上知识分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性格,他很快便与手下将领闹起了矛盾。其手下有一位叫姚襄的大将是羌族人,他本来是后赵石虎手下的猛将,后赵灭亡后,便与父亲一起投靠了东晋。对于这样一位骁勇善战且通晓北方各国形势的重要将领,殷浩不但不加以信任和重用,反而处处猜忌,时时刁难。他不但囚禁了姚襄的家人兄弟,还屡次三番派遣刺客前去行刺姚襄。这一切不利于团结的举措终于逼反了姚襄,他在殷浩率军攻打盘踞在关中的秦国皇帝苻健的时候,在军中反戈一击,杀死殷浩手下多员大将和上万名士卒,并夺取了晋军几乎全部的军粮物资储备。至此,殷浩费时近四年的北伐以损兵折将、彻底失败告终。

其实,对殷浩的失败,前人早有预言。在很多年前,晋成帝的舅舅、政治家庾翼就曾说过:“像殷浩这样的人,在乱世绝对不能用他,而应该把他像一本书那样高高放到书架的顶层,等天下太平的时候,再拿出来看看究竟该把他安排到哪里。”言外之意便是,若在乱世重用殷浩,必然误国害民。

对于殷浩的惨败,最高兴的莫过于桓温。对殷浩夺了自己的兵权一直耿耿于怀的桓温趁机狠狠地向朝廷参了一本,详细列举了殷浩危害国家社稷的条条罪状,最后建议重重惩罚这个志大才疏的家伙。东晋朝廷到了这时候,不得不听从桓温的建议,于是便废除殷浩的贵族身份,将他贬为平民,让他搬到最偏僻的东阳去待罪。桓温将政敌殷浩逐出朝廷之后,心里十分得意,逢人便说:“殷浩这个家伙,他怎么斗得过我呢?我们俩小时候一起玩骑竹马的游戏,每次都是我骑完丢掉竹棍,殷浩才捡起来接着玩。由此可知,他始终都应该在我之下啊!”

殷浩被贬黜后,虽然心里十分郁闷,但表面上仍做出一副宠辱不惊的姿态,每天假装着读书吟诗,还常常用手在空中写出“咄咄怪事”四个字。不久,桓温想念起自己和殷浩幼年时的情谊,认为以殷浩的才华还是应该出来做官,于是便想推举他到朝廷中任一个秘书长这样的官职。殷浩接到桓温邀请他到朝廷任职的书信后,兴奋得几近发疯,他马上决定回信致谢。他搜肠刮肚,用最好的言辞写好了一封信。信件放入封套之后,殷浩忽然觉得信中有一个词用得不妥,于是急忙开封做了修改,誊写一遍后重新入封。刚放进封套,他又觉得有一个地方不妥,便又赶紧启封修改。这样来来回回十几次,最后连殷浩自己都昏了头,竟将两张空白信纸误作信件塞进了信封,派人快马加鞭送给了桓温。桓温一见这封空无一字的信函,顿时气得暴跳如雷,大骂殷浩不识抬举,然后命人软禁殷浩,永远不让他出来做官。一代大名士,就这样因为一时愚蠢,郁郁死于穷乡僻壤。

殷浩一废,内外大权便归到了桓温手中。东晋穆帝永和十年(354)三月,四十二岁的桓温自统精兵从自己的驻地江陵出发,分水陆三路进攻前秦国都长安。桓温的三路大军中,水军自襄阳逆流而上,步军从淅川出武关北上,第三路则由镇守西蜀的宗室王司马勋率领,出子午谷直取长安。当时,远在甘肃一带的前凉政权仍然遥尊东晋为皇室正统,听说桓温北伐,于是也派出由秦州刺史王擢率领的重兵攻击前秦西南重镇陈仓,以响应东晋的北伐。

前秦皇帝苻健派出五万大军,由自己的太子苻苌和弟弟苻雄率领,迎击晋军。于是一场南北大战在关中一带打响了。

三次北伐

收复长安,攻灭前秦,这是桓温北伐中原,中兴帝国理想的第一步。在这场秦晋大战中,桓温亲自率军冲锋陷阵,一时间将秦军打得溃不成军。桓温的弟弟桓冲也在白鹿原附近击败了苻雄的军队。前秦皇帝军队士气大落,只得退入长安,坚守城池。

关中地区的郡县一见桓温兵到,纷纷请降,当地男女老少也夹道欢迎晋军的到来。当时离西晋亡国还不到四十年,饱受亡国之苦的关中百姓终于盼到了前来收复失地的王师。他们中间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人含着热泪感叹道:“想不到我们今天还能活着见到官军啊!”

桓温初战胜利之后,并没有利用士气高涨、百姓归心的大好机会一鼓作气攻灭前秦,而是将大军屯扎在灞水岸边,不进不退,似有所待。桓温其实不是不想平定北方,自西晋亡国以来,东晋朝廷中如桓温这样的志士一直将北方各国视为仇敌,说桓温不想灭秦,毫无道理。但桓温深知,盘踞关中的氐族领袖苻健、苻雄兄弟绝非等闲之辈,他们初战失利仅仅是因为准备不足和轻敌所致。如果自己孤军深入,攻击长安,很可能会落入他们的圈套。

这一日桓温正在军帐中思考行军方略,忽然有人求见。这个穿着一身翻毛羊皮袄的人一进来便席地而坐,自我介绍说自己叫王猛,山东人氏,现隐居在华阴山中。今天来此,是为了和将军纵论天下。说完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谈论起天下大事,一边说着,还一边旁若无人、神态自若地捉着老羊皮袄里的虱子,捉一个便用指甲抠死一个。桓温一见王猛这般不俗谈吐,又这般怪诞做派,心中暗暗称奇,于是便问王猛道:“我奉天子之命,率领雄兵十万仗义讨贼,为晋室收复失地,为百姓扫除凶暴。如今我已深入关中之地,三秦大地的英雄豪杰为什么不来投奔我,帮助我成就北伐大业呢?”

王猛道:“明公不远千里,深入敌境,可谓英明神武,令人景仰,但如今您离长安咫尺之遥,却不肯渡过灞水进一步讨伐敌人,关中百姓都不了解您的意图和心思,所以心有顾虑,不敢前来投靠。”

桓温想到自己所面临的局势,一时默然无语,最后才对王猛说:“先生这样的才华,我们江东真是无人可比啊!我拜先生为军谘祭酒,留在军中帮我参谋军事如何?”

王猛于是暂时留在了桓温军中。但就在这时,敌我形势却发生了变化,战局很快对东晋不利起来。秦军利用桓温按兵不动的机会重新修整,在苻雄的带领下卷土重来,在白鹿原再次大战。这一次,秦军一反初战时的倦态,个个以一当十,杀死晋军一万多人。再加上前秦朝廷纷纷派人抢收关中各地成熟的小麦,让本来想就地征集军粮的桓温扑了个空。与此同时,司马勋和王擢两路兵马也屡遭败绩。兵败加上缺粮,桓温只好引兵撤回襄阳。而王猛拒绝了桓温的邀请,继续隐居山林,以待明主。

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356)七月,桓温二次北伐,自江陵率水陆大军浩浩荡荡杀奔中原。在楼船之上,桓温面对夏日的滔滔江水,不禁感叹道:“中原大好河山,就是断送在王衍他们这些清谈误国的书生手中啊。神州大地如今成为废墟一片,他们这些人应该负责任!”路过自己青年时代生活过的金城的时候,桓温看到自己当年栽种的垂柳已经长成了老树,不由抚摸着垂柳的枝条对众人说道:“当年的小树都长成了老树,可见我也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了,而中原尚未收复,这让人如何忍受啊!”说完,潸然泪下。

这一次,桓温兵锋直指河南洛阳,先后击败东晋的两名叛将姚襄和周成,挥兵攻占了西晋帝国的旧都洛阳。桓温进城后,屯兵在金墉城中,并亲率僚属拜谒西晋几位皇帝的陵寝,为他们修葺了损毁多时的墓地。在留下两千士兵守卫这座王朝旧都后,桓温迁徙当地汉族百姓三千多家同归江东。这次北伐,桓温可谓劳苦功高,东晋朝廷于是将其改封为南郡公,并封其子桓济为临贺县公。至此,桓氏一族,兄弟子侄皆掌重兵,显赫一时。

公元368年,时年五十六岁的桓温率领步骑兵五万,从姑孰出发,再次北伐,这一次他攻击的是由慕容氏所建立的鲜卑政权前燕。前燕当时攻占了河南各地,连桓温二次北伐时攻克的洛阳也被他们占领了。桓温于是决定一举攻灭燕国。战事起初非常顺利,中原百姓纷纷起义接应桓温大军,于是晋军迅速挺进到了枋头(今河南浚县)。前燕君臣吓得魂飞胆破,急忙商议是否要迁都以避晋军锋芒。

就在前燕上下惊恐万分之时,时任前燕帝国吴王的慕容垂自告奋勇,请命率军抵挡桓温。慕容垂作为前燕名将,上任后的第一步棋便是派人到前秦搬取救兵,计划秦燕两国联盟,共同攻灭晋军。当时的前秦已在一代雄主苻坚统治下,但苻坚和他手下的很多氐族贵族却不愿出兵营救燕国。理由是桓温以前攻击前秦的时候,燕国坐视不管,现在他们后院失火,我们凭什么要去救呢?但这时已经位居前秦第一谋士的王猛说了一番话,顿时改变了苻坚的看法。王猛说:“如果我们坐视前燕灭亡,那么桓温在攻取洛阳后,便会乘胜收复幽、冀、并、豫诸州。到了那个时候,他用并州和豫州的粮食,喂饱了幽州和冀州的强兵,敢问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关中还能守住吗?所以,不如我们现在与前燕同盟,以拒桓温,桓温一败,前燕必定元气大伤,到时候,整个北方便是我们的了。”

前秦于是出兵助燕,两军前后夹攻,将桓温打得大败。恰好此时晋军运输粮食的水道因天旱而断绝,桓温不得已只好撤军南返。不想在撤退途中,又连中前燕埋伏,五万兵马损失殆尽。桓温南返之后,郁闷至极,深以枋头之败为生平最大耻辱。他命人大筑广陵城,自己率军移镇其中。

由于屡起兵役,又加上瘟疫横行,百姓困苦,哀骨遍野,一时间东晋朝野怨恨之声不断,桓温的威望于是渐渐降低了。

权奸覆灭

桓温虽然俭朴,不讲排场,不尚奢侈,然而却是一个雄心勃勃、对权势和名声有着无限欲望的人。他的两句名言,第一句便是:“如果要寂寞无闻地度过一生,那必将被文帝(司马师)、景帝(司马昭)所耻笑。”第二句便是:“大丈夫若不能流芳百世,也应当遗臭万年!”这两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说:一个人不应该不求名利地度过一生,而应该像司马师和司马昭篡夺曹魏天下那样,以非常手段成就大业,纵使不能获得流芳百世的好名声,遗臭万年也要比默默无闻强得多。

这两句话充分暴露了桓温的篡逆之心,而他也很快就照着这两句话做了一件大事——废立皇帝。当时晋穆帝已死,帝位已经传到了司马奕的手中。司马奕作为皇帝素来谨小慎微,很少犯错,但即使如此,桓温还是计划废黜他,另立一个听自己使唤的傀儡皇帝。公元371年,桓温以司马奕患有阳痿之症为名,上书当朝褚太后,请求废除皇帝,另立新君。褚太后因为司马奕并非自己亲生,便同意了桓温的建议。公元371年年底,桓温亲自带兵来到建康,集百官于朝堂,宣布太后的废立之诏,废皇帝司马奕为东海王,另立会稽王司马昱为皇帝。在晋代,还从来没有过这样废黜皇帝的先例,百官因此十分惶恐,连桓温本人也不知所措,于是只好按照汉书上记载的大臣霍光废立君主的旧例来照葫芦画瓢。这一天,废帝司马奕穿了一身白色的单衣,步行走下西堂,乘坐小牛犊拉的车出了神兽门。百官送驾,哭着将旧主送到了东海王府,然后返回来又迎接司马昱入宫当皇帝,是为简文帝。

简文帝司马昱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小儿子,可谓是皇室中的老资格。这个人从小就是个貌美儒雅的大哲学家。但他虽然满腹才华,却不具备皇帝的权谋和勇略。所以他登帝位,只是做个皇帝的幌子而已。大名士谢安认为,简文帝除了在清谈方面比当年的傻皇帝司马衷强外,其他方面几乎一样。简文帝因为以前排挤过桓温,如今被桓温拥立为皇帝,心里十分惶恐,于是千方百计讨好桓温。他见桓温脚有毛病,行走不便,便下诏赐予桓温乘车上殿的权利。

桓温废立皇帝后,见简文帝的哥哥武陵王司马晞和他的儿子们都爱好武艺,而且长期带兵,非常有武略,害怕他们将来危及自己的地位,于是便上疏皇帝请求废黜司马晞。简文帝虽不忍就这样废黜自己的亲哥哥,但又耐不住桓温再三上疏,最终只能将哥哥一家罢官,发配回封地养老。处理完了司马晞,桓温又惦记上以前曾经掌管过朝政的庾氏家族后人和曾经得罪过自己的殷浩的后人,于是命人搜捕这两家人,将其全部斩首。

做完了这几件大事之后,东晋满朝文武见了桓温便恐惧异常。连以镇定自若闻名的谢安远远望见桓温,也急忙下跪行礼。桓温见大名士这样跪拜自己也很吃惊,忙问:“安石你怎么向我行这样的大礼呢?”谢安忙道:“从来没有过君主先给臣子行礼的道理啊。我哪里敢等着您先给我行礼呢?”这意思就是把桓温当成皇帝来跪拜了。

简文帝福气太薄,即位才一年多,便病入膏肓了。弥留之际,他一日一夜连发四道诏书急召大司马桓温入朝辅政。但桓温接诏后就是推辞不来。无奈之下,简文帝只好从病床上爬起来,亲自给桓温写信,信里说:“我已经立十岁的长子司马昌明为皇太子,次子司马道子为琅琊王,希望您能效仿周公当年辅佐成王的先例,全权执掌国政,同时辅佐我的儿子做皇帝。当然,如果您觉得我的儿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觉得他实在不成器,那您就自己做皇帝吧!”

当时在皇帝病床前陪侍的侍中王坦之见皇帝竟然写出这样的信,便痛心疾首地劝说道:“我们东晋的天下,是陛下两代先人历尽千辛万苦才创建的,陛下您怎么可以做主让给旁人呢?”简文帝羞愧满面,便让王坦之将诏书修改成:“国家大事一切禀告大司马,望大司马能效仿诸葛亮和王导这样的贤臣,辅佐皇帝,中兴国家。”发出这道诏书后,简文帝当天便死了。

桓温本来满心期望简文帝临终能将帝位禅让给自己,不料只落个辅政的结果。于是他大怒之下,便带兵入朝,要求朝廷加九锡给他。按照当时的礼仪,九锡是皇帝才配拥有的仪仗,大臣如果一旦加九锡,便等同于皇帝。桓温此举是向朝廷曲折地表达自己想当皇帝的愿望。但当时在朝廷中主政的谢安和王坦之却故意拖延。他们表面上命令大才子袁宏为桓温起草加九锡的诏书,同时又千方百计地阻挠袁宏完成这篇文章。当袁宏写出初稿交给谢安审查时,谢安屡次三番要他修改,于是乎,这封公文怎么也写不好,而急等公文的桓温却一病不起了。

桓温病情日渐沉重,其弟桓冲便问桓温:“哥哥死后,谢安和王坦之这些人该怎样处置呢?”桓温说:“他们这些人不用你来安排。我在世的时候,他们不敢怎么样;我如果死了,我们桓家子弟是奈何不了这些人的。”

说完这些话,一代枭雄桓温便含恨而终,时年六十二岁。直到死,他都在等着那道加封自己九锡荣典的诏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