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顺水推舟,太子畸恋铺下后路_武则天的事迹

顺水推舟,太子畸恋铺下后路_武则天的事迹

时间:2022-08-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顺水推舟,太子畸恋铺下后路_武则天的事迹历代的皇子在帝位之争这件事情上常常兄弟反目,手足相残,不仅如此,其中的细节更为复杂。所以传位太子的事情一旦出现差错,往往将导致朝政不稳。于是,太宗下旨,封李纲为太子少师,任命御史大夫萧瑀为太子少傅。太宗还是对他抱以极大期望的。没想到在接下来的审理案件中,有太子的部下被牵连进去,进而供出了太子谋反的计划。

顺水推舟,太子畸恋铺下后路_武则天的事迹

历代的皇子在帝位之争这件事情上常常兄弟反目,手足相残,不仅如此,其中的细节更为复杂。所以传位太子的事情一旦出现差错,往往将导致朝政不稳。

太宗皇帝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三个儿子是长孙皇后所生,他们是长子中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按着历来的规矩,都是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才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这样不难看出,长子李承乾是名正言顺的太子。而且承乾小时候也确实聪明伶俐,为人颇得父母和朝臣们的喜爱。他因为生于承乾殿,因此得名。就在武德九年(626年)十月,太宗刚一即位便将八岁的承乾封为太子。以后当太宗不在宫里时,便经常让承乾代自己来安排政事,大臣们也颇为认可这位太子。然而,太宗皇帝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年轻时的玄武门之变,竟然会再一次上演,这一次的主角不是他。太宗皇帝更没想到,承乾竟然成了第二个太子李建成。

无论是皇家还是平民百姓,对于子女的教育常常是很看重的。太宗皇帝尤其如此。在贞观四年(630年)的时候,太子承乾已经七岁了。为了增加太子各方面的见识和学问,太宗考虑了好久,准备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来教习太子功课,想来想去,觉得李纲和萧瑀最合适。

于是,太宗下旨,封李纲为太子少师,任命御史大夫萧瑀为太子少傅。(www.guayunfan.com)

帝王家的尊师重教要比百姓们做得更好。李纲已经上了年纪,腿脚不好,行动也就很不灵便,可是他一肚子的学问却是不打折扣的,没有人可以代替,给太子能找到这样一位老师颇为不易,于是太宗下旨,专门为李纲配上一乘轿子,允许他来来回回乘轿入宫。非但如此,每每这位老师来到东宫下轿时,据说太宗都要求太子跪着拜迎。

太子的教育毕竟不同于普通百姓,甚至和其他皇子也有分别,因为他是未来的帝王,学习的知识不仅仅限于要修身齐家,更要学习治国平天下的本领。于是,老师们费尽心思来开设课程,这样,太子日常学习的除四书五经外,还要学习如何处理国家大事,比如批阅奏章、安抚民众、边疆治理等诸多内容。

为太子传道授业的,除了李纲和萧瑀外,还有房玄龄,这位经历颇丰的老相在平日繁忙的公务外,也会忙里偷闲来对太子的学业进行一番指导。

毕竟李纲是上了年纪的人,一年后因身体抱恙而溘然长逝。太宗不得不重新任命左庶子于志宁和右庶子李百药代替李纲来教导太子。但是,渐渐长大的李承乾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可爱的小孩子了。不知道为什么,他开始变得懒散起来,甚至不把老师们放在眼里。李百药渐渐地对这块朽木也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尤其是太子的那种表里不一的为人让他深恶痛绝,却无力扳正。两年以后,他终于辞去了少师的职位。

这下李承乾越发地无法无天起来。据说,他对突厥人很感兴趣,无论是突厥人的语言还是服装,都要进行模仿,甚至把头发也梳成了小辫,穿着羊皮袄直接去放羊。

有一天,这位太子兴冲冲地对部下道:“要是有一天我当了皇帝,一定要带上大批人马,到金城以西去打猎,如果可以,我要投靠阿史那部的酋长阿史那思摩,甘愿到他手下做一名突厥将军!”

这些事情很快就有人告诉了太宗。一代盛世的开创者、天之骄子李世民听到自己的儿子、堂堂大唐王朝的太子,竟然要去给突厥酋长做部下,真是荒唐,不禁大怒。

可是,换太子不是一件小事,况且承乾也没有做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太宗还是对他抱以极大期望的。那接下来怎么办,还是重在教育吧。他又为儿子物色了一位老师,那便是以直谏闻名朝野的中书侍郎杜正伦。他嘱咐于志宁和杜正伦说:我少年的时候一直生活在民间,所以深深知道民间的疾苦,但即使这样,在我登基以后,处理起朝廷内外的大小事务时尚且免不了出现一些差错。现在太子从小生长在宫里,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我怕他不了解世事,难免会自以为是。现在将重托你们二位来努力教导他了。

可是这位扶不起的阿斗没有丝毫起色。后来太宗又任命孔颖达和张玄素来继续教育他,仍然无效。

张玄素对太子常常忠言逆耳地相劝,让承乾对这位老师越来越反感。甚至有一天,他命令仆人在张玄素上早朝时,用抽马的鞭子把他打得奄奄一息才算罢了,并扬言道:“要是有一天我做了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敢反对,格杀勿论!”

太宗听到的关于太子的所作所为,渐渐由失望转到了考虑换人。

魏王李泰和他的那位哥哥正好相反,喜欢学习,而且对大臣也礼遇有加。渐渐地,李世民对这个儿子重视了起来。然而好景不长,这个李泰也慢慢地恃宠骄横起来,越来越不把李承乾放在眼里。两个人一度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李泰和他身边的人一直在等待太子被废,李承乾和他的部下紧锣密鼓地在准备刺杀李泰。

正当他们暗地里弄得水火不容的时候,太宗的第七子、齐州都督李祐在齐州(今天的山东)却先发动叛乱,这个李祐素日为人和李承乾十分相像。不过这次叛乱很快就被太宗平息了。在李祐的谋叛计划失败后,李承乾曾对自己的部下说:“我宫西墙,去大内(指宫殿)只有二十步耳,与卿等举大事,远非齐王可比。”

太宗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和刑部一起审查七子谋叛的案子。没想到在接下来的审理案件中,有太子的部下被牵连进去,进而供出了太子谋反的计划。

这还了得!

太宗怒不可遏,把一干人全部治罪,太子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流放到黔州(今天的四川省彭水县),杀汉王李元昌、侯君集等同党。贞观十八年(644年)十二月的时候,曾经不可一世的太子李承乾默默地病死于黔州。

这诸多的事态都被武才人看在眼里,她在心里权衡着太宗的几个儿子。她知道,太宗的年纪大了,说不定哪天便会突然驾崩,自己一介女流到时如果依然还是眼前的处境,显然会在这偌大的宫中人老珠黄,郁郁而终。如果不想沦落到那步田地,必须要找一个依靠。

可是,找谁呢?当然最好是找一个可以在未来给自己一席之地的人。

她开始也想到了李泰。然而,李泰处事浮躁、阴险狡猾的为人渐渐被她识透,这个人必不是自己可安心托付之人。

她把太宗的十四个儿子都分析了一遍。这个时候,那个一向默默无闻、低调的皇九子李治进入了她的视野。

这位晋王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向来与世无争的样子,被人们公认有点生性懦弱。但是,这是一个多情种子,素日里对下人们也都体谅有加。他比武才人还小几岁,已经娶了姑姑长安公主的孙女王氏为妃。这个王氏素日里也平易近人,有一点点生性软弱。

武才人觉得李治是一个可靠之人,于是,她决定慢慢地向他靠近。

人都是有感情的,何况李治夫妇还是一对比常人更懦弱和重感情的人。很快,武才人和他们便熟络了起来。她常常送给李治夫妇一些太宗给自己的物件,还把自己宫内的两名宫女和两名内侍拨到晋王府使唤。晋王夫妇对这位才人非常喜欢。

武才人对晋王的照料无微不至。据说,有一次李治害了一场大病,持续两三个月不能起床,她几乎每日和王妃一同来照料。时间久了,李治打心眼里对这位女子产生了爱慕和依恋,有的时候他觉得眼前的这个人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甚至比王妃还要有亲切感。想到她,他的心里就涌上一股暖暖的感觉。

王妃是一个宽厚之人,对于武才人的走近,她虽然觉得有点奇怪,但也并未多虑什么。

武才人在和李治的接触中,给他出谋划策,让他尽力去讨太宗的欢心,以便使太宗对他可以有一个好印象。

当时的李治还不到二十岁,一直以仁孝而闻名于朝。太宗在考虑立太子的时候,开始并没有把李治太放在心上,不过,后来的事情使太宗的想法发生了一个大转弯。

就在李承乾入狱后,他曾痛哭流涕地请求太宗的宽恕,最后他向父亲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担忧:“父皇,我知道魏王一直对太子这个位置虎视眈眈,我这样做也只是怕被他陷害,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如果您现在真的废了我而立他为太子,您就真的上当了啊!”

这句话使太宗猛然警醒起来。他想起了自己和兄弟们当年的情形。当年,太宗自己在玄武门设下伏兵,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又用武力逼父皇李渊退位。现在,难道大唐王朝的这种局面还要重新再来一次吗?

当初,太宗确实有意立魏王李泰为太子的,却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后来有人分析,长孙无忌之所以极力反对立魏王,是因为他有意扶助一个软弱的太子,以求将来得以自保,他在看到太宗的儿子们争储时魏王表现出的阴险、奸诈的一面,实在心有余悸。

但是太宗还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他曾对大臣们说:“昨青雀(李泰的小名)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为晋王’。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

这话已经说得很明显了,太宗有意于传位魏王,只是想再听一听大家的意见。

褚遂良听完了皇帝的话,按捺不住道:“陛下以为可怜,臣实认为可惧,试想陛下万岁后,魏王据有天下,真会杀其爱子,让位给晋王吗?陛下想立魏王,但是您应该先想一想如何去安置好晋王,保护好他的安全,以免魏王登基后晋王遭遇不测。”

这也是长孙无忌想说而尚未出口的话。

可是,太宗实在喜欢魏王李泰,魏王的狼子野心、阴险狡诈在太宗眼里实在也算不得什么,这位一代明主竟失态用哭腔道:“朕实在做不到这些啊!”

本来事情发展对李泰很有利,可是,这位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魏王却在关键时刻做了一件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来。

因为这时对他继承皇位构成威胁最大的便是晋王李治了。为了让李治老实一些,他竟然毫无遮挡地直接威胁李治说:“你一向与汉王好,现在汉王和李承乾一同谋反被杀了,你不怕也受到连累吗?”

李治生性胆小懦弱,听到这样一番话,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本来他在兄弟们争夺皇位的事件中就唯恐牵连到自己,现在李泰对自己这么一恐吓,愈加心惊胆战。接下来的日子总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提不起精神来。

这一天,李治这样的状态恰好被太宗撞见了。

“你这是怎么了?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李治一慌张,只好吞吞吐吐地将魏王的话全部向父亲说了出来。

太宗倒吸了一口冷气,他又想起了太子李承乾死之前对自己说的那番话,终于狠下心来,不立魏王。

他召集大臣们到了两仪殿,痛心地说:“如今这些儿子们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来,不但愧对列祖列宗,朕也实在无颜再见诸位爱卿了!”说着,竟然抽出剑来摆出要自刎的样子。

众人一看,这如何了得,忙跪奏立太子之事不宜迟,以免夜长梦多。太宗指着一旁吓得低头不言语的李治说:“现在我想立治儿,就怕他生性胆小,不能服众啊!”

长孙无忌跟随太宗多年,早已经对太宗的一言一行心知肚明,而且李治的软弱性格正中自己立储的意愿,于是忙上前信誓旦旦地说:“臣奉诏,若有谁不同意立储一事,可立即杀无赦。”

这样,晋王李治便在一场混乱的你争我夺中无心插柳稀里糊涂成了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从此以后,太宗便常常让李治跟在自己的身边,对他教导有加,他想把这个儿子培养成一代有作为的帝王,至少,要把懦弱的性格除去一些。每日里,太宗教他治理朝纲的方法、驾驭百官的本领,而且最重要的,要培养他身上应具有的帝王气质。

李治的这些日子就像现在的实习生一样,不同的是,他所实习的是如何做一名皇帝。

因为李治日日不离父皇,他和武才人的见面机会就更多了。他本来不喜欢天天跟着父亲学习那些他不感兴趣的东西,但是因为可以和武才人相见,那原本枯燥的学习也变得富有吸引力起来。

人是孤独的,但是,一旦遇到一个懂得自己、爱慕自己、自己也喜欢的人,他的生命便有了不同往日的亮色,对于内向的人尤其如此。李治也是。

和武才人见面愈来愈多,他内心的爱慕之情也一天天加深。她是那样的富有亲和力,那样的温柔,那样的高贵而富有朝气。虽然两个人在太宗面前没有机会说上一句话,但那读懂一切的感觉,那脉脉含情的眼神,让李治魂牵梦绕。

这个平时胆小而木讷的儿子现在眼睛里放出了异样的光彩,让太宗颇感欣慰,他还以为是儿子终于开窍了,开始把心思放到了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的身上。但是过了些日子,太宗发觉事实上并非如此,这位太子感兴趣的似乎不是帝王之道,他眼中放射出的光芒似乎与此无关。可是,这位驾驭千军万马、曾经不可一世的太宗皇帝,现在却无论如何也读不懂儿子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

武才人懂。她已经完全看透了这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大男孩的心思。那是一种渴望、单纯、焦急而爱怜的眼神。但她同时也已经看透了宫里的血雨腥风,你争我夺,她明白自己现在的处境,自己不同于太子,没有皇室血统,只是一介才人而已,随时有可能成为刀俎上的鱼肉,明天还不知道在哪里。她必须小心行事。

不知是不是欲擒故纵,她开始有意逃避李治的眼神,这让李治更加琢磨不透她的心思而焦急不堪。

有人说,其实以武才人的性格,她并不喜欢这样胆小懦弱、一点没有男子气概的李治,她喜欢的不是这种扶不起来的小男人,她崇拜的是太宗那样雄心勃勃、有远大抱负的男人。但是太宗对她却似乎并不上心。渐渐的,她开始重新思考起来,是和一个喜欢自己的人在一起重要呢,还是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她开始从心里真正地接受了李治的感情。

有人说,武才人是直到太宗病危,自己即将被撵出后宫了,想到自己渺茫的未来,权衡利弊,最后才作出这个决定。也许最初只是为了自保,那只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欲望;后来是有所追求,抑或是从最开始她就是那样一个女子,一个充满了梦想,想要成功的女子。

历史向来无定论,对此,我们不置可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