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子埋葬之谜

太子埋葬之谜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虢太子墓是20世纪50年代已发掘的虢国墓葬群里规格最大的一座,占地25平方米。令人不解的是,以虢国太子的身份,应该埋葬在墓地的最佳位置;但实际上却在各墓群之外,孤零零地位于墓地西部。墓室出土有大量铜车马杂器,是当时已发掘的234座墓葬中出土车马器最多的一座,这表明虢太子生前和军队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由于寡不敌众,虢太子身中数箭,为国捐躯。遗憾的是按照周礼,他不能入葬公墓。

(三)太子埋葬之谜

埋葬了几千年,太子的尸骨已经腐朽得没有任何痕迹了。我们只能通过冰冷的随葬器物来构建历史的骨架,想象太子生前的生活片断。

古人信奉“事死如事生”,在另一个世界也要体现死者生前的地位和权威,生前的用品必得件件带入地下。墓葬的规格和随葬物常常是我们借以触摸逝者生活及历史脉搏的有效途径。

虢太子墓是20世纪50年代已发掘的虢国墓葬群里规格最大的一座,占地25平方米。随葬器物异常丰厚,达970多件。从出土的七鼎六簋六鬲的规制看,完全是按照国君的待遇安葬的。可见这位太子生前应该极受重视。

在太子墓众多的随葬物中,有三件器物受到专家们的格外关注。

一是一套九件的钮编钟。这是当时已知年代最早的一套钮编钟。

钟乃众乐之首,与青铜鼎一样都是礼器中的重器,既具有娱乐和祭祀的双重功能,还是奴隶主贵族财富、身份、地位、等级的象征。近代出土的很多先秦王公贵胄的墓葬中都随葬有编钟。

钮编钟指带钮的钟。西周中期开始出现直悬的钟,在“舞”面上竖立一“冂”形或者“n”形的梁,称之为钮。斜挂的钟称之为甬钟,直悬的钟称之为钮钟。

庄重尊贵的列鼎,乐声悠扬的编钟,我们仿佛看到这位太子身着华服,端坐于几案后,神态怡然地欣赏着乐舞……

二是两把铜剑。一件青铜剑长29.7厘米,另一件长33.5厘米,加上另外两个墓出土的两把剑,成为新中国考古以来从墓葬中出土的最早的四把铜剑。

早期青铜短剑,绝大多数出自贵族的大墓。早期铜短剑由于器形短小,尚未成为有威力的格斗兵器,在战争中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而主要是将领用来防身。春秋战国以后,贵族间形成带剑风气,剑的佩饰意义更加突出。他们不仅以带剑来体现尚武的风气和精神,更以带华美的剑来显示威仪,标榜其身份和地位。

另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件不知名字的圆形铜器,直径7.5厘米,铸造十分精美,表面光洁,呈银白色。背面有鼻形钮和图案,刚开始考古人员还以为是铜镜,但镜子的正面应该是平面,而此器呈弧形。

铜器背面铸有两只首尾相接的斑斓猛虎与双头虺龙和怪鸟组成的图案。猛虎血口大张,尾巴卷起,似是发出低沉有力的吼声;虺龙翻腾盘曲,缠绕虎躯,与虎搏斗;鸷鸟怒目圆睁,奋力迎击。龙争虎斗,你死我活,生动精美的图案充分显示了当时工匠们精湛的装饰工艺水平。

但是,它的用途却让人琢磨不透。林寿晋先生在编写考古发掘报告时,只好根据其形状叫它弧面形器,夏鼐先生在最后审定报告初稿时也没有提出任何疑问。这件器物后来被调到国家博物馆。

但是,有一个人注意到了这个小玩意,开始琢磨这个神秘的小东西。他就是现已退休的三门峡文物局的老局长许永生。

他仔细端详,不像某件器物的盖子。突然有一天,在查找资料时,许局长发现了关于阳燧聚焦点火的记载,莫非这件圆形凹面器就是古人聚集阳光取火的工具?于是,在许局长指导下,虢国文物复制厂按原样复制了一件,经过打磨、抛光等技术处理后,在太阳下一试,果然短短几秒钟,就能将棉絮引燃。

崔豹在《古今注·杂注》中描述了阳燧的质地、形状及用法:

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生火,以艾炷之则得火。

周礼·秋官》记载,西周有一种官职称“司煊氏”,其职责就是“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即专门负责用阳燧在太阳光下取明火,供祭祀时用。

由此看来,在西周时期阳燧出现后,主要用于祭祀礼仪中的取火。后来,阳燧也成为高级贵族的日常用具。《礼记·内则》记载古代子事父母,妇事舅姑,也要“左佩金燧”,“右佩木燧”,这里的金燧就是取天火的阳燧,木燧就是钻木取火。

虢国太子是未来的国君,其地位决定他在祭祀时可以担任主祭,这件精美阳燧或许就是当年太子采集“天火”的用具。虢太子生前使用它,死后也带入地下,希望在另一个世界,仍然能够看到阳光,享受温暖。

可见,阳燧是我们祖先最早利用太阳能的见证。

令人不解的是,以虢国太子的身份,应该埋葬在墓地的最佳位置;但实际上却在各墓群之外,孤零零地位于墓地西部。这是为什么?

《周礼·春官·冢人》记载“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难道意味着这位太子死于战场吗?

两周时期,世族大都拥有自己的军队,不仅有力量在国内平叛,甚至可以外出跟随周天子作战。

墓室出土有大量铜车马杂器,是当时已发掘的234座墓葬中出土车马器最多的一座,这表明虢太子生前和军队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可能就是虢国的一支精兵的统帅,作战勇敢,率领骁勇之士,驰骋疆场。

“虢太子元徒戈”铭文显示太子名“元”,徒戈是徒卒所用之戈。

墓地出土的其他几件文物似乎也能说明这一点。在编号为M1711的墓出土一件铜矛,矛叶上铸有一“元”字。在M1721墓葬出土一件铜戈,戈援本的两面各铸一个突起的人头,胡部的一面铸有一“元”字。在M1705墓出土二件铜轴头,軎的顶端和两侧铸造着三个突起的人头。郭沫若也认为“人头形,盖即元字的形象化,元是人头的意思,所谓勇士不忘丧其元”。

可以想象,虢国太子当时铸造了一大批青铜戈、青铜矛,在显著位置都浇铸上太子的名字“元”,或者以形象化的“人首”代替元字。同时,在铸造战车青铜器部件时也铸造上虢太子的名字。

我们仿佛看到猎猎战旗迎风飘扬,一个“虢”字和“元”字分外醒目。虢太子驾驭着战车,滚滚向前,向来犯敌人扑去。呐喊声,战马嘶鸣声响彻云霄。然而,由于寡不敌众,虢太子身中数箭,为国捐躯。遗憾的是按照周礼,他不能入葬公墓。但是,他的家人还是为他举办了一场豪华的葬礼,给予近于国君的最高待遇,也算是对他没有葬进兆域内的补偿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