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临朝改制,求贤若渴奖励农桑_武则天的事迹

临朝改制,求贤若渴奖励农桑_武则天的事迹

时间:2022-08-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临朝改制,求贤若渴奖励农桑_武则天的事迹现在,新朝初建,百废待举,一个新政权不能没有一批人才为它服务。狄仁杰是一代名相,是武则天慧眼识英才所选拔出来的人。现在狄仁杰却不愿知道诬陷自己的人是谁,只愿息事宁人,既往不咎,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人品深感敬佩。武则天时代成了唐朝选人用人制度的大改革时代。武则天的这一做法正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

临朝改制,求贤若渴奖励农桑_武则天的事迹

现在,新朝初建,百废待举,一个新政权不能没有一批人才为它服务。武则天明白,自己这些年以来任用的这些官员中,德才兼备的人太少了,大部分是一些“鸡鸣狗盗”之类的门客,剩下的那些要么是酷吏,要么是表里不一的老滑头。所以,现在武则天非常需要一批新鲜的血液注入大周王朝这个肌体里来。

对于那些平日里无才无德,一味靠溜须拍马上来的人,武则天做了一次清算。比如,以前李义府做事很有能力,但是人品非常恶劣,等武则天对他忍无可忍时,便把他晾到一旁,不再使用。现在的宗秦客、傅游艺这些人,也不过是凭借投机上位的,并无真才实学,后来也被治罪。

现在中央的官员被流放的流放,死的死,武则天要重新置备一批新的骨干力量,她不仅在朝堂上寻找有威望、有能力的大臣,另外还把目光放到了地方,破格提拔了一批真正的人才。比如,天授二年六月,起用左肃政大夫格辅元为地官尚书,起用乐思晦、任知古为鸾台侍郎。九月,起用被贬为洛州司马的狄仁杰为地官侍郎,起用裴行本为冬官侍郎。但这些人并不是武则天的亲信。

狄仁杰是一代名相,是武则天慧眼识英才所选拔出来的人。武则天知道狄仁杰当时被滥杀豫州无辜的行军大元帅张光辅所诬陷,她试探着问狄仁杰说:“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知谮卿者名字?”狄仁杰说:“陛下以君为过,臣请改之;知臣无过,臣之幸也,不愿知谮者名。”现在狄仁杰却不愿知道诬陷自己的人是谁,只愿息事宁人,既往不咎,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人品深感敬佩。

另外还值得一说的是娄师德。这是一个文武全才型的传奇人物,在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娄师德就中了进士,被授以江都县尉,上元年间升任做了监察御史。后来吐蕃侵犯边疆,娄师德率军奔赴前线,收拢那里稀稀落落的兵士,重整军威,立下了赫赫战功。对于这样的人物,武则天一直是很欣赏的,现在她一登基,马上就将娄师德封为左金吾大将军兼丰州都督。后来武则天急需人才,便把娄师德召回京城,封他侍郎、凤阁台平章事,还以宰相职务兼官河源、积石、怀远等军及兰州、河州、鄯州、廓州的检校营田大使。由于武则天把这么多的担子都托付给娄师德,怕他劳累过度,所以经常对他进行犒赏,甚至还亲笔写信给他,表示慰问。难得的是,虽然娄师德如此受重用,但并没有傲慢的性情,他心胸宽广,从不与人计较。(www.guayunfan.com)

这些能臣被武则天视为新政权的顶梁柱,但她还是觉得人才不够,她要破除旧框框,为了政权的需要,她必须要为自己充实官员队伍,武则天决定大开科举,破除旧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不拘一格,只要有才便可为我所用,一律录取。武则天时代成了唐朝选人用人制度的大改革时代。

在秦朝以前,选拔人才的方式是“世卿世禄”制度,西周时管理天下的事情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才为各国的国君服务。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也开始在民间选拔一些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但这种制度也有很大的弊端,比如到了后期就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以至于民间传出“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讽刺民谣。而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虽然在察举制的基础上有所改良,但强大的世族势力还是影响了民间人才进入政权中心。

隋朝的科举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为科学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了。隋文帝在建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的人就可以做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设立了“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后来还设置了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没有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却揭开了中国历史上人才选拔制度新的一页。

唐朝依然沿用科举制度。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还没有做皇帝时,他的“秦府十八学士”就是一个例子,在后来做了皇帝之后,他曾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状元”、“榜眼”、“探花”的称谓由此而来。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是进士出身。这个时期的科举取士,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名士的推荐。所以,好多考生就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展示自己平时比较得意的文章,叫投卷。投卷这种方式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考生的才学,但是慢慢地,弄虚作假的情况也屡屡发生,所以在科举取士的这个环节又产生了一大漏洞

武则天也明白这里的缺陷,她很看重考试的公平性。她也知道,科举考试是那些真正有学识的寒门子弟入仕的唯一渠道,因为关系个人的前途命运,所以会倍加看重。而与此同时,另一些人通过作弊也常蒙混于其中。当时有一些才疏学浅的考生以钱开路,因为考卷上的姓名、籍贯这些都不保密,所以一旦贿赂成功,考官就会在阅卷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武则天发明了一种“糊名制”,就是要求考生在参加考试时要把自己的姓名、籍贯用纸糊住。这种方法果然立竿见影,到现在人们还在沿用这种办法。

武则天在载初元年(689年)二月,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使科举录取名额大为增加,并对有才学的人破格提拔。现在考生由皇帝亲自来考察,总不会有什么作弊的情况发生了吧,滥竽充数的人是不敢冒这样的危险的。武则天的这一做法正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

而且武则天还在科举中另加了一样,这便是文举之外的武举,以选拔军事人才,这是很有见地的创新。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武举也为武则天发现了不少人才,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武举制在当时适应了边疆战争对杰出将才的需求。这种武举考试,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年。除此之外,她还开创“南选”,也就是从边远地区选拔人才。

武则天大大增加的科举名额,使得在她辅政与执政的五十多年里,录用的进士及第人数达一千多名,每年平均录取的人数是贞观年间的两倍多。这是太宗和高宗朝都没有做到的。

除了通过科举考试为朝中选拔人才,武则天还打破了很多教条,比如她曾多次下诏求贤,要求地方官把那些“其才广度,沈迹下僚,据德以仁韬声幽闭,怀辅佐之器”的人才全推举上来,唯恐在选才这一块漏掉一个有识之士。

同时,武则天又专门派“十道”官前往地方负责选人,这一来,有许多在科举考试中发挥得不理想的落榜书生、私塾先生和那些并没有通过科举取士而自学成才的人,都被发掘了出来。

可以说在武则天时代,中国历史上的科举、荐举制逐渐变得完善,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举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壮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