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反间毒计,弑女嫁祸昭仪封后_武则天的事迹

反间毒计,弑女嫁祸昭仪封后_武则天的事迹

时间:2022-08-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反间毒计,弑女嫁祸昭仪封后_武则天的事迹大唐后宫的风云开始神秘莫测起来。武昭仪独有的媚,则是媚到了高宗的心里。王皇后明白,自己让武昭仪进宫的做法无异于“前门拒狼,后门引虎”。王皇后、武昭仪二人的争宠马上就成了主要矛盾。这样一来,后与妃一举一动,皆在武昭仪的掌握中。而更可怕的是,武昭仪以一种令人听来毛骨悚然的方式,结束了这一场与王皇后的明争暗斗。

反间毒计,弑女嫁祸昭仪封后_武则天的事迹

大唐后宫的风云开始神秘莫测起来。一度被高宗宠爱的萧淑妃随着武昭仪在宫里的日子变长,日渐被冷落,直到完全失宠。

武昭仪不是个善于满足的人,此次能够再一次进宫,她知道,在宫里要向上攀升,甚至仅仅保住自己的地位,是多么的艰难。所以,她每走一步,都眼观六路,不再像以前那样莽撞。在此期间,她细细地观察,已经完全意识到王皇后背后势力的强大——有王皇后的舅父、中书令柳奭,有太尉长孙无忌,有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褚遂良,有侍中韩瑗。这是三省长官和顾命大臣的联合体。在当朝宰相中,除李勣之外的所有人,也几乎都是王皇后的拥护者。

他们死守着一个地盘,紧紧护卫着王皇后与太子李忠的地位。

武昭仪被王皇后“偷运”进宫,她自己很清楚这不过是被王皇后利用,是被当成拆萧淑妃台的过河卒子。这种身份其实很尴尬,但武昭仪并不把它放在心上,她知道,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眼前的一切,只是虚设的障碍,很快,这些人将在自己面前一一伏倒。

王皇后这时也看清了武昭仪的野心,这个人在皇上面前越是装做千般的好人,王皇后感到的越是厌恶。为了保住自己的皇后地位和李忠的太子身份,她现在只能退而求其次,那就是守住自己的阵地。(www.guayunfan.com)

人际争斗,宛如棋局。人人都自认为高人一筹,都想当那个最后完胜的渔翁或者黄雀。可是,想归想,实际上如何,不但需要胜出者有超过旁人的才,更要有的是胆识。

武昭仪心里清楚:她有两个对手,相比之下,那两个人有优势也有劣势。萧淑妃聪明活泼,高宗愿意跟她玩,但不可以寄心语。况且现在萧淑妃对自己已经不构成什么威胁。但是王皇后则不然,王皇后的势力盘根错节,背景颇为强大,但作为女人魅力上差点儿,且她背后的那些顾命大臣也压得新皇帝不大开心。

武昭仪独有的媚,则是媚到了高宗的心里。骆宾王的千古佳句“狐媚偏能惑主”,说的就是她。

王皇后明白,自己让武昭仪进宫的做法无异于“前门拒狼,后门引虎”。表面看上去胜利了,实际上是天大的一个败招。

这也就是《新唐书·武后传》上说的“一旦顾幸在萧右,浸与后不协”。王皇后、武昭仪二人的争宠马上就成了主要矛盾。

其实王皇后由于从小养尊处优,性格比较直率。史书上说“后性简重,不曲事上下”,就是对上对下都不刻意亲近,当然与她生长的背景和环境有极大的关系,一直在高处惯了,自然习惯性地不把下人放在眼里。这样的皇后,不怒而威,必令宫人敬畏。

而武昭仪和她则恰恰相反。越看到王皇后这样的不会拉拢人,她内心越暗自庆幸,自己便主动去拉拢那些不被王皇后待见的后宫下人,“伺后所薄,必款结之,得赐予,尽以分遗。”——我把你疏远的人全打点好,给我做内线。这样一来,后与妃一举一动,皆在武昭仪的掌握中。王皇后的一举一动,她都一清二楚。

于是,王皇后一旦有什么小把柄,武昭仪立刻也报告高宗。但是,与王皇后和萧淑妃向皇帝打小报告的方法不同,武昭仪总是旁敲侧击,仿佛在无意中向高宗提起一句闲话般地轻轻带过。

但是积土成山,时间久了,王皇后在高宗的心目中地位大降,高宗对自己的这位结发妻子也日渐厌恶起来。

武昭仪确实太有手腕了。

高宗此时几乎已经完全相信武昭仪的话,因此对于王皇后的话便再也不去理会,《旧唐书·王皇后传》有曰:“帝终不纳后言,而昭仪宠遇日厚。”

而更可怕的是,武昭仪以一种令人听来毛骨悚然的方式,结束了这一场与王皇后的明争暗斗。

永徽四年(653年),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肉嘟嘟的可爱极了,很得高宗的喜爱,视为掌上明珠。王皇后没有子女,出于母性的本能,对这个女孩也很感兴趣,常去看顾一下。

可是,这个婴儿的命运却牵扯到了王皇后的命运,或者更进一步说是大唐的命运。对于这个婴儿和王皇后来说,都是一场悲剧,而这场悲剧,很快就要上演。

武昭仪还是每天都会派宫女去王皇后处问安,然后请她到翠微宫来玩。而王皇后因为自己没有孩子,确实也喜欢去看那个刚出生的小婴儿。

尚在襁褓中的小公主,似乎很喜欢王皇后,每次见到她,都会咯咯咯地笑。

据《新唐书·武后传》记载,永徽五年(654年)初春的某一天,王皇后又去武昭仪处,这一天武昭仪“恰好”不在,王皇后也没在意,开心地哄着这小女孩,又是顾弄了一番,无非是逗着玩玩。

毕竟还是一个小婴儿,玩了一会儿,王皇后怕小孩子累了,便哄着她入睡,然后回到了自己的宫里。

刚刚过了不久,李治也满心欢喜地来到了武昭仪这里,他是那样的兴奋,期待着见到自己的爱女。这时,武昭仪也回来了。

“皇上驾到!”寝宫门口传来一声悠长的吆喝。下人们忙不迭地迎出来跪倒在地迎接皇帝的大驾。

“朕的小公主醒了没有?”李治兴冲冲地问。

“臣妾也是刚刚才回,正要去看,皇上您就来了。想毕小公主应该醒了。”两个人一边说话,一边往里面走。

育婴室里,小公主正躺在摇篮里。李治欢欢喜喜地上前去逗弄了一下,可小孩子没有丝毫反应。李治觉得奇怪,再把手指放到鼻子前一试,竟然没有了呼吸!李治慌了起来,一边的武昭仪忙抱起小公主,声嘶力竭地呼喊着。

高宗由惊而怒,好好的一个婴儿,怎么就这样无缘无故地死了呢!

“到底是怎么回事?!”

面对着天子的盛怒,底下人齐刷刷地跪在地上,不敢抬头,也不敢应答。

“刚刚谁来过?”武昭仪趁机问道。

“只有皇后刚刚来看过小公主。”下人回答。

李治此时已经被怒火冲昏了头,认定既然只有王皇后来过,那害死小公主的人确定应该是她了!

这时武昭仪也渐渐强压着自己的哭声,向李治诉苦道:“这些日子以来,臣妾曾听说皇后和萧淑妃常在陛下面前诋毁我。但臣妾从未把这些放在心上。可是,究竟皇后为何如此容不下臣妾,还要在小孩子的身上下此毒手……”

这一番话,句句扎痛李治,是啊,你这样的宽宏大量,却换不来她们的真心相待,李治自己心里这样感慨。“自从你生下弘儿,皇后和萧淑妃就在朕面前不停地搬弄是非。多亏你善解人意,不和她们一般见识,才让后宫还算平静。可是她们却不知悔改,一意孤行,今天竟然做出如此丧尽天良的事情,实在情理难容!说不定要是早日给她们警告,也不会有今天小公主白白死掉!”李治越说越气愤,一挥袖,甩手走出院子。

这时李治的心中已经对王皇后失望至极。

王皇后此时真是百口莫辩,谁让只有自己在皇帝去之前看过那个小公主呢。现在,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其实李治只要自己能冷静下来想一想,就会发现很多的破绽。王皇后素来没有这样的狠毒心肠,况且对她构成更大威胁的人是有可能成为太子的李弘才是。再进一步说,即便王皇后真想杀小公主,也不用自己亲自动手,只需派人暗暗地去做便可以了。

朝中的大臣自然对此很有意见,他们认定王皇后不会这样做的,鸣冤者大有人在。可是李治完全听不进去,他已经认定了王皇后就是害死小公主的凶手。

这件事是一桩历史公案,当时案发现场并没有什么可以考证的证人,究竟是怎样一回事,现在只是人们的猜测和分析。因为这事情毕竟发生在后宫的内斗中,而武则天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人们都认为这是武则天亲手害死自己的亲生骨肉,从而事先设置的一场阴谋。

所以,关于这件事情,主要存在三种可能,一是像唐高宗所认为的那样,真的是王皇后害死了小公主,不过这一条并没有多大说服力。第二种可能,根据《唐会要》的记载,小公主不知道怎么死的,可能是自然死亡,但是由于她死的时间过于凑巧,所以武则天就不失时机地利用了这件事件。另外的一种可能,就是一直被人们流传到现在的,武则天亲手害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然后又嫁祸于王皇后。

人们想象着,那一天,就在王皇后看完小公主转身离去的时候,武则天悄悄地从一旁进到育婴室,望着那可爱的小孩子,心里五味杂陈。但是,她突然狠下心来,伸出双手扼住了小婴孩的喉咙,任凭她挣扎,痛苦……

武昭仪的心里有了可怕的失落,可是她还是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状态,恢复平静的面容,在高宗和众人面前,把这场悲剧演到底。

这段记载在《新唐书》上的事件,绘声绘色,不亚于那种靠离奇色彩吸引读者的市井小说。今天有一些武则天传记也把此事作为确凿的事情来讲。但是,这么大的一件事,成书距离唐朝更近的《旧唐书》却没有记载,所以有今人怀疑是修《新唐书》的宋人编出来的。这个怀疑,自有其道理。因为撰写《新唐书》的欧阳修、宋祁,对武则天不大买账,说她是“弑君篡国之主”,而且申明之所以专列《武后本纪》,目的是为“著其大恶”。

但是早在唐德宗时,苏弁、苏冕兄弟辑唐初至德宗时事编成的《唐会要》,就记载了这件事,可见欧阳修并不是无中生有。《唐会要》说:“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只不过“暴卒”的原因不明朗,于是一股脑儿地被武则天给赖到王皇后身上去了。

永徽五年十二月,李治离开京城长安,前往昭陵拜谒,武昭仪随行。就在这次途中,武昭仪生下了次子李贤。高宗十分喜欢这个儿子,小孩子在刚刚满月的时候,就被封为了潞王。另外,李弘这时候已经牙牙学语了,他被封为了代王。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的工夫,四个月一晃而过。武昭仪正窥视着一切得以翻盘的机会。终于有一天,她得到了一件极为机密的消息——王皇后正在施“厌胜”。

所谓的“厌胜”,说白了就是巫术的一种。厌胜之术,也叫“巫蛊”,是一种以诅咒害人的巫术。具体做法是用纸人、草人、木偶、泥俑、铜像乃至玉人,作为被施术者的替身,刻写其姓名或生辰八字,或者把被施术者的衣物、毛发乃至指甲,埋入土中或以针钉相刺,巫师再来一番画符念咒。据说被施术者就会有感应,心智昏迷,直至发狂,甚或不明不白的死去。

在当时,一旦发现有人施用这种巫术,一律要以谋杀罪论处。如果诅咒的对象是尊长或帝王,更是不赦之罪。武昭仪听说王皇后竟然也用这种巫术,不由得心中暗喜。她一直在利用一切机会找王皇后的把柄,终于有眉目了。

有一天,当李治和武昭仪在一起聊着天时,她突然叹了一口气,使得李治很奇怪。

“媚娘可是有什么心事?”

武昭仪两眼望着李治,一副欲说还休的样子。就这样犹犹豫豫了半天,终于向他说道:“臣妾近来听说后宫有人竟然在施厌胜术。”

“这还了得!是什么人这么胆大妄为?”

“这个……本来我不愿意提这件事的,但是一想到陛下和臣妾的安危,只得据实禀明,是皇后。”

本来李治现在就对王皇后越发的厌烦,听了这话,大为恼怒。立即想派人召来王皇后,亲自责问。

但是,无凭无据,怎么能定得了罪呢。武昭仪建议高宗先查实,人赃俱获,一切再问责不迟。

当一干人到达承香殿后,还真找到了那个钉着铁钉的小木人,拿到李治面前。李治看着小木人,形象和自己颇有几分相似,这个男人的心中此时既愤怒又忧伤,想不到平日里一贯老实的王皇后竟会做出这样的事来。

可是,这个所谓的厌胜事件,事实上却并不如此。

自从小公主暴亡之后,皇上心里已经有了废后的意念,王皇后自己也多多少少有了感觉。为此,她整日惶恐不已,茶饭不思,日夜忧愁,很快就消瘦下来。王皇后的母亲柳氏看着女儿这样,自然是心疼极了,心里对高宗的绝情恨恨不已。于是,她暗中找人削了一个小木人,钉上铁钉。柳氏骗女儿说拿着这小木人焚香叩拜,百日之后,即可心想事成,一切好转。

没承想,这一次再也不会好起来了。

柳氏知道事情被拆穿之后,急急忙忙到皇帝这里来认罪。她痛哭不已,哭诉自己只是一时糊涂,铸成大错。

此时的高宗心里恨透了柳氏,他认为,如果没有这个老太婆的掺和,王皇后不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于是他下令,将柳氏当即逐出宫去,永世不得再入宫。

这时最痛苦的,非王皇后莫属了。

当然,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也坐不住了,发生这么一系列的事情,他还有面目再这样无动于衷下去么?于是他向皇帝申请辞去现任宰相一职。

高宗毫不客气,当场准奏。非但如此,将其一贬再贬,一直贬到遥远的四川。

这样,王皇后又失去了一个大靠山。

李治废王立武的心已经越来越坚定。但是,他擅自做决断似乎不大合适,这样,他便又找来长孙无忌来问问意见。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形式而已。

因为长孙无忌毕竟德高望重,没有他的支持,不足以服众。但李治还是会坚持自己的想法。所以,明知道长孙无忌不会同意,李治和武昭仪还是尽一切办法去争取。她十分清楚,废立皇后可不是件小事,必须取得元老重臣们的支持,求得李氏宗亲长辈的认可,才有可能。

为了争取长孙无忌,唐高宗和武昭仪曾亲自登门求情,又封长孙无忌的三个儿子为大夫,甚至还送去十车金银珠宝,这简直是皇帝在行贿了。但是,长孙无忌根本不表态。武昭仪又让母亲杨氏多次带着重礼亲自到长孙无忌家求情劝说,希望他可以看在曾与自己的父亲同朝为官的份上开通一下。可是即便这样,长孙无忌也不答应。

她想了很久,那只有另寻一条路径了,武昭仪建议李治先封自己为宸妃。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按着唐朝的制度,后宫的妃嫔中,皇后以下设四妃,分别是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妃以下为九嫔,分别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当时高宗的四妃之位已经都有了人选,武昭仪没有办法再晋升。为了能够更接近皇后的位置,她建议皇帝给自己设立一个新名号:宸妃。

所谓宸,就是北极星。当时宸常用来指宫殿、王位,也用做帝王称,不过唐代以来一直没有这个宸妃的称号,直到出现了武则天。

这个称号,简直是皇后的代名。

朝中的长孙无忌、来济和韩瑗等重要的大臣,对此颇有非议。

就在李治废后连连碰壁、一筹未展的时候,另一群人进入了他的视野,让事情有了转机。为首的两个人虽然职位不可与长孙无忌等人相比,但他们却敢于为废王立武摇旗助威,这两个人是李义府与许敬宗。

李义府是瀛洲饶阳人,是一个典型的笑里藏刀式的人物,人们都称他为“李猫”,足可见其善于谄媚的样子。可是很奇怪,即使这样他也是郁郁不得志。到了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的时候,长孙无忌给李义府寻了个错,让中书省起草敕令,要把李义府赶出京城,贬到蜀地。

在唐朝的时候,官吏的升迁、调动都需要经过两道程序。首先,要由中书省起草敕书,之后送到门下省审核。其次,在门下省审核过后,再交给皇帝过目批准,然后才下令公布实施。

由于李义府平时善于社交,他有一些在中书省做官的朋友便把这消息透露过来。李义府吓得不行,连忙四处找人活动,希望可以避免一场祸患。可是大家知道这是长孙无忌亲自安排的,谁都不敢过问。这时候,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铤而走险。这个人便是王德俭,王德俭是许敬宗的外甥,李义府又与许敬宗早有结交。所谓的铤而走险呢,是“皇上欲立武昭仪为皇后,但是朝中的重臣都大为反对,皇帝正愁没有人为他说话。如果这个时候你能够上一奏折,倡议立武昭仪为皇后,那么很有可能将来大局一成,你因祸得福呢。”与其被坐地流放,不如死马当做活马医,试它一回。

恰逢这天王德俭在中书省值夜班,他便前去代替,乘机叩阁上表,建议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唐高宗接到奏章时已经快深夜了,这正是他多日以来发愁的事情,正苦恼没人站在自己的一边,这天晚上得表后自然非常高兴,立即召来李义府面谈,并赐给他珠宝一斗,批准不再出贬,官复原职,继续做中书舍人。

最高兴的人当然还是武昭仪了,自然也喜出望外,她没有想到朝廷中竟然还有敢逆长孙无忌而上,公开支持自己的人。现在,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为自己摇旗呐喊,自然是云开月明的前奏,她秘密地派人致谢李义府,并透露出以后重用的话。

一石激起千层浪,李义府的这一奏章,第二天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平日里立场不坚定的墙头草,已经看出了高宗决意立武昭仪为后的决心,心里也跟着动摇了。他们知道,这是皇帝和顾命大臣们之间的矛盾。为了打击长孙无忌,皇上一定会拉拢一批新官员,现在李义府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例子。这样千载难逢的升迁机会,自然要抓住。有这样想法的人里,有一个人叫做许敬宗。

许敬宗也是士族出身,但他不是关陇一派,而是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县)人。祖上是“南渡衣冠”,世代在南朝做官。许敬宗本人是个好笔杆子,太宗未做皇帝时就久闻其名,把他召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与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虞世南这样的大名人共事。贞观初年,任著作郎,参与了修国史。可见其人颇有几分才学。这之后他一路升迁,可是,就在做礼部尚书没多久,他因为把女儿嫁给了少数民族首领冯盎而遭到了弹劾,被贬到地方。

又过了几年,许敬宗才有机会再次回京,任三品官员,负责管理皇帝车马御驾等杂碎事务,其实并没有实权。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六十三岁了,可谓风烛残年。但是他却人老心不老,对自己的境况十分不满足,看着那些昔日同朝为官的朋友们现在都手握大权,心中颇为不自在。

这也是个圆滑之人,看到李义府因奏请废王立武而得升,他自然看清了这其中的门道。许敬宗决定也把自己接下来的日子的赌注放在武昭仪的身上,于是公开在中书省散布说:“种地的穷农夫多收十斛麦子还想更换妻室,何况是拥有天下的皇帝呢!”通过许敬宗这样的宣传,朝臣们都明白,废立之意不仅是武昭仪的欲望,也是皇帝的想法。这样一来,大多数人都不敢表示异议。这样,废立皇后的时机成熟了。

李治决心不再跟那些老顽固耗下去了。这一天,他召宰相入两仪殿议事。当时的宰相一共七个人,分别是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尚书省左右仆射于志宁和褚遂良、中书令来济、两位门下省侍中韩瑗和崔敦礼。不过,皇帝只找了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和褚遂良这几个人前来。

其实皇帝找自己为了什么事,大家心里都有数。

这里面,李勣既不愿意替武昭仪去说话,也不愿意替长孙无忌呐喊助威,这样,他决定暂时回避,便称突然不舒服,调转回去。这样,另外的三个人进了两仪殿。

高宗道:“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皇后一直没有生育,而武昭仪倒有两个儿子,所以,朕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褚遂良抢先答道:“皇后出自名门,是先帝为陛下您挑选的。而且皇后侍奉您多年,并没有什么差错。先帝重病时还拉着臣等的手一再嘱托要我们照顾好皇上和皇后。现在怎么能说废就废,这实在是说不过去。”

高宗要休正妻,多少有点儿理亏,因此底气也确实不大足。随后他提出反驳,说可以根据《唐律疏议》中的“七出”原则来执行。所谓“七出”,是指中国古代丈夫休妻的七种理由,即:不孝顺父母、无子、淫乱、嫉妒、恶疾、口多言、窃盗。这七大原则,早在汉代就有。

但是高宗没有大臣们精通法律。因为《唐律》中还有所谓“三不出”原则,也就是有三种情况丈夫不能出妻:妻曾为公婆持三年之丧,不能出;娶时男方贫贱,后来富贵,不能出;有所娶而无所归(即娘家已无人),不能出。这也是汉代起就有的规矩。

褚遂良当即以“三不出”来应对高宗的“七出”。

长孙无忌早就有态度,当场虽没发话,但沉默也是态度。

李治还是没能说服这几位老臣。

高宗和武昭仪都很生气,忽然想到李勣称病不朝,其中是否大有深意?于是,高宗密召李勣入见。

面对这位几乎是唯一可信赖的开国老臣,高宗自然而然就向他袒露了心曲:“易后之事,遂良固执不从。遂良既是顾命大臣,事若不可,当止乎?”这是在探询,事情是不是应该停下来?

李勣对双方的态势、实力和意图,都了然于心,只轻轻松松说了一句:“此是陛下家事,何须更问外人?”

呵,李勣太狡猾了。不过,这也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这一天上朝的时候,高宗又提到废立皇后的事。褚遂良还是直言不讳,说:“陛下就是要换皇后,也要选一个名门闺秀;武氏出身寒微,怎么配得上皇后这个位置呢?再说,武氏曾经是先帝的妃子,这是众所周知的事。现在把她接入宫中,立为昭仪,备受恩宠,就已经可以了。陛下还要把她立为皇后,万代以后,人们会怎么议论陛下呢?”

这是武昭仪和李治最敏感的地方,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褚遂良还不罢休,把大臣上朝拿在手上的笏板往台阶上一放,道:“还陛下此笏,乞放归田里!”这是要辞职不干了。

说完,他解下头巾,伏地叩头至流血。

高宗也来了火,喝令来人,把他拉出去。

武昭仪一直在帘后观看,终于也按捺不住,大声道:“何不扑杀此獠!”这是说,还不赶快把这狗东西打死!

这时长孙无忌不能不出面了,他说这是先帝任命的顾命大臣,杀不得!

于是作罢,只是把褚遂良贬了了事。

在此之前,长孙无忌等人知道已到了最危急的关头,此时若不奋身一搏,则全线崩溃。韩瑗上一疏,来济也在同时有密表上奏。两宰相的观点相当一致,他们在原来的立场上略作退让,只说选择皇后要慎重,武昭仪身份不正,资质不够,恐怕对国家会有不利后果。还用了妲己、褒姒、西施、赵飞燕来加以影射,分明就是将武昭仪指为红颜祸水!

当然,李治在这件事上的意志雷打不动。现在,已经没有谁能阻挡废王立武了,永徽六年十月,皇帝正式下诏:“王皇后、萧淑妃废为庶人,其母柳氏及诸兄弟一并除名,流徙岭南。”至此,王皇后被废。

七天后,立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初一,司空李勣奉诏临轩册封,诏书大意说,武氏先人功勋卓著,声望极高。武氏本人才华出众、以德服人,在宫中颇得人心。朕昔日为太子的时候,常在先帝身边侍从,亲眼看到武氏勤勉谨慎,从来不与嫔妃相争不睦。先帝经常因为武氏的这些才德而赞叹不已,最后把武氏赏赐给朕,就像当时汉宣帝把自己的宫女赐给皇太子一样。所以朕今天立武氏为后。

文武百官都前往肃义门朝贺,三呼皇后千岁。内外命妇入谒。历史上百官、命妇朝见皇后,自此开始。

经过长时间的明争暗夺,武昭仪终于成了这场后位争夺战的最后赢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