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叶水云_“西兰卡普”镂云裁月_少数民族

叶水云_“西兰卡普”镂云裁月_少数民族

时间:2022-08-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叶水云_“西兰卡普”镂云裁月_少数民族叶水云,织锦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在儿时听过的传说中,“西兰卡普”的故事给叶水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纪念西兰,当地人便把这种花布叫作“西兰卡普”,也就是土家族织锦。和土家族的其他姑娘一样,叶水云也十分喜爱家乡的土家族织锦技艺。在学习的过程中,叶水云也遇到过不少挫折。除了织锦,叶水云还从姑婆那里学习了汉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挑花”以及民间绘画。

水云_“西兰卡普”镂云裁月_少数民族

叶水云(1967~),织锦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湖南湘西龙山人,土家族。1979年开始学习土家族织锦技艺。历任凤凰县职业中专教师,湖南省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致力于土家族织锦的制作,在设计上突破传统、大胆创新,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织锦代表作有《岩墙花》《人类·和平·进步》《秦朝里耶史诗——宴乐渔猎水陆攻战图》《大四十八勾》《阳雀花》等。

一、儿时萌生的织锦情怀

叶水云(www.guayunfan.com)

1967年,叶水云出生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的一户土家族人家,在兄弟姐妹4人中排行老大。龙山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县里有一条清亮的河,名叫“洗车河”,是当地的土家族聚居地,叶水云一家就住在洗车河流经的叶家寨上。

小时候,叶水云在家人的关怀下度过了一个非常幸福的童年。她的祖父叶德贵、父亲叶立恒都是寨里的教书先生,平日里,她喜欢坐在洗车河边,伴着潺潺的水声听祖父和父亲讲民间传说故事,古老神秘的传说和周围秀美的景色陶冶了她恬静温婉的性情。在儿时听过的传说中,“西兰卡普”的故事给叶水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传很久以前,有位叫西兰的土家族姑娘能将各种花儿织得娇艳无比,“卡普”就是她织的花布。西兰把山里的百花都织遍后,为了织出半夜才开的白果花,便在夜晚独自爬到白果树上仔细观察。没想到,嫂嫂发现她的行踪后谗言诽谤,于是哥哥就挥起斧子砍断白果树摔死了西兰。为了纪念西兰,当地人便把这种花布叫作“西兰卡普”,也就是土家族织锦。

后来,土家族织锦因构图大方、织工精巧、色彩鲜明逐渐流行起来。为此,土家族姑娘们纷纷开始学习这一独特的制作工艺,以丝、棉、麻为原料,用红、蓝、青3种颜色作为经线,五彩色作为纬线,在古式织机上经过纺线、染线、倒线、牵纱、装筘、上机扎综、试织、挑织等多道工序,以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织出自己喜爱的样式,作为自己结婚时最重要的嫁妆。

和土家族的其他姑娘一样,叶水云也十分喜爱家乡的土家族织锦技艺。她的姑婆叶玉翠是赫赫有名的织锦艺人,从9岁起就开始制作织锦。每当谈起姑婆,叶水云都十分自豪:“我从小就看着姑婆织,她织锦织得好,而且在我们当地整个洗车河一带是做得最好的。我姑婆隔一段时间就换个新图案,图案都非常精致。老人家做织锦多一点,但绣花、剪纸、绘画都精通。”

正如叶水云自己所说,她从小就看着姑婆制作织锦,久而久之受到了不少熏陶。她曾在回忆当初的情形时说:“小时候天天都要经过姑婆家门口,到那里都要坐一下、看一下,就这样产生了对织锦的喜爱。”

1979年,带着对土家族织锦的热爱,12岁的叶水云开始跟着姑婆学习土家族织锦技艺。刚开始学织锦时,她一边读书一边学习,每天都利用中午和放学后的时间站在姑婆旁边看姑婆制作织锦,姑婆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她就坐在织机前自己练习。虽然一开始只是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但她的心却与土家族织锦紧紧连在了一起,此后的几十年里再也没有分开。

二、拜师学艺,“用心织锦”

1981年,为了更加系统地学习土家族织锦技艺,叶水云离开校园,正式拜叶玉翠为师。与她共同拜师的还有寨上的叶春英、叶卓香、叶九翠、叶七妹、叶冬翠等其他5个姐妹,她们6人在当时被合称为“叶家寨土家织锦六朵金花”。

在叶玉翠的指导下,叶水云从织锦前的准备工作学起,全面地学习了土家族织锦技艺。“每天早晨,我们来到姑婆的吊脚楼,她手把手地教我们,在窄小的织锦机上用红、蓝、青色的线为经,用各种色彩的丝做纬,织出漂亮的图案。”在洗车河河畔伴着潺潺的水声学习土家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对年少的叶水云来说是最难忘的经历。

叶水云在织锦

在学习技法的同时,叶水云还通过帮姑婆整理传统织锦图案了解了每一个图案背后不同的深意。比如最为经典的“四十八勾”“二十四勾”等勾纹图案,源自土家族先民的图腾崇拜;而寓意吉祥如意的麒麟、长寿高洁的天鹅,则显示出土家族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这些都为叶水云日后用独特的手法生动再现这些传统图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的过程中,叶水云也遇到过不少挫折。一次,她因为和其他几个姐妹说话,一不小心走错了线,等到发现时已经织错了很长一截。由于初学者一天只能织一寸左右,拆锦又非常麻烦,叶水云不想拆了重来,结果惹得一贯温和的姑婆大发雷霆。姑婆说:“刚开始学习就这么不认真,还是不要学织锦了!织锦是要用心去体会的,要用心去织,一定要认真,一定要兢兢业业,不能马马虎虎。每一个图案都有特定的含义,一针都不能含糊,一针都不能织错。”姑婆的一席话令叶水云十分羞愧,也让她感到了身为织锦艺人肩上所承担的责任。从此,“用心织锦”便成了她奉行一生的信条。

几个月后,在姑婆的悉心教导下,叶水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作品《燕子花》。“燕子花”是土家族织锦中比较简单的图案,通过这幅作品的练习,叶水云初步掌握了织锦的技巧,基本功也变得更加扎实,成为“叶家寨土家织锦六朵金花”中学得最快的一个。

《燕子花》织好后,叶水云干脆把一台织锦机搬回了家里,为的是早晚都可以编织。白天她跟着姑婆继续巩固基础,听姑婆讲解织锦的配色口诀,讲述织锦中蕴含的土家族的传奇故事,晚上回到家则模仿姑婆编织的《野鹿含花》《狮子滚绣球》《凤穿牡丹》《蝴蝶牡丹》等作品。然而,由于没有美术基础,叶水云的这些模仿并不成功,可她并没有放弃,一次次地进行尝试,这令姑婆感到十分欣慰。

除了织锦,叶水云还从姑婆那里学习了汉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挑花”以及民间绘画。这些经历为她多年后创作独一无二的土家族织锦作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坚守传统,学习新知

改革开放后,和煦的春风吹到了偏远山区,给叶水云的家乡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许多土家族姑娘受新气象的感染,喜欢上了看电影等娱乐活动,并开始寻找新的工作。

渐渐地,与叶水云一起学习织锦的姐妹先后转行,有的卖起了化肥,有的做起了家电生意。到了最后,原先的六朵金花只剩下了叶水云和叶九翠两朵。每当姐妹们劝叶水云换个工作,或者叫她一起去看电影时,她总是婉言谢绝。在她眼中,土家族织锦的图案比电影中的时尚服饰更有吸引力。有一次,湖南凤凰县文化馆为了收集织锦的图案,在民间购买了一些作品,叶水云的一幅织锦就在其中,这令她感到非常兴奋。

叶水云织锦作品

1984年,叶玉翠被龙山县土家族织锦工艺厂聘为终身顾问,17岁的叶水云随姑婆进厂,开始专业从事制作织锦的工作。当有人问她为什么能耐得住寂寞,从事这一行业时,她说:“一幅作品少则需要三五天,多则需要几个月。但是每次用手触摸着织锦,想着那每一格都是自己亲手织上去的,便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满足感。”正如叶水云自己所说,制作土家族织锦带给她的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

在龙山县土家族织锦工艺厂工作期间,叶水云的织锦技艺日臻成熟。除了用传统技艺编织土家族织锦,她的作品在工艺上还吸取了多种挑织技法,编织出的图案更加精美、细腻,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1987年,叶水云被吉首市织锦厂聘为技术副厂长,主管设计和生产工作。此时的她通过多年磨炼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织锦能手,刚一上任就成了厂里的红人。然而,叶水云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满足,她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以往的土家族织锦颜色艳丽,对比十分鲜明,这一方面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热情粗犷,一方面也带来了局限性,使传统土家族织锦图案无法被更多人接受。为了让土家族织锦配色更为科学,她决定系统学习美术专业。

1988年,叶水云考入凤凰县职业中专,开始了3年美术专业的学习。其间,她系统学习了绘画、设计等专业美术知识,对颜色的特性、冷暖色调的灵活运用以及图案设计等有了全面的认知。在回忆当初的情形时,她说:“我从美术的基础学起,在那里学了3年,慢慢就懂得绘画、设计那些知识了。现在反过来看以前做的东西就觉得太差了,一点色彩基础都没有,光会做,只懂工艺。在读书期间我做的东西就和原来的大不一样了。”她还说:“土家族织锦没有草稿,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配色。以前配色没有理论指导,主要从个人感觉出发,喜欢红、绿等艳色系。除了讲究图案平整以外,配得好不好自己也不清楚。学习后才慢慢认识到,配色应注重冷暖色调的对比与衬托。”这些都是叶水云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宝贵经验。

四、制作、教学、研究三管齐下

1991年,叶水云从凤凰县职业中专毕业,留在学校教授图案设计和织锦技术,并与研究蜡染的丈夫付元庆共同创办了土家族织锦、蜡染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所,研究传承土家族织锦和蜡染。

在丈夫的协助下,叶水云一边教学,一边挖掘、整理了大量土家族织锦资料,设计了许多新颖的图案,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后来,她还在凤凰古城开了一间“水云织锦坊”,专门出售亲自制作的土家族织锦。

在制作中,为了进一步适应现代审美习惯,叶水云对土家织锦的内容作了改进,在作品中增加了人物写实图案。不仅如此,她还通过反复实践,根据民间的“抠斜”原理,独创了“半格”织锦法,即改变每一格都由三根同色线编织的传统技法,改用不同颜色的纬线织满一格。采用这种方法织出来的图案立体感大为增强,尤其是在编织人物时,织出来的眼睛更加逼真、有神。

1993年,叶水云应有关人士邀请,为台湾佛教界设计制作了《南无观世音菩萨》《六祖慧能大师》《地藏王》等12幅系列佛教图案壁挂,生动展现了这些佛教人物的形象,在台湾乃至全国引起了轰动。在回忆整个创作历程时,她说:“观音、如来像要织好很难,尤其是眼睛、手这些地方。12件作品,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后来台湾同胞看到作品后惊呆了,眼睛都瞪大了,喜欢得不得了。”

叶水云(右一)在土家族织锦传习所指导学徒

1995年,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年会在凤凰召开,叶水云携自己的上百幅作品参展,令与会的专家、学者赞叹不已。当代著名画家、工艺美术家张仃看后更是亲笔题词,送给叶水云“缕云裁月”四个大字。

这次参展让叶水云名声大噪,也让她在第二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此后,前来邀请她创作土家族织锦的人越来越多。1998年,她与一位教师共同设计制作了长5米、宽1.15米的大型长卷壁挂《古城凤凰——沈从文先生故里》,大家都说:“叶水云织出来的土家族织锦色彩更为统一调和,艳而不俗,粗犷中有细节,大气中有精巧,看上去更加舒服。”

虽然大家对叶水云的织锦技艺赞不绝口,可叶水云却并不满足。1999年,为了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她又到湘西教育学院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学习,主修大学美术专业。其间,她还利用寒暑假时间一边继续制作,一边指导徒弟。

从湘西教育学院毕业后,叶水云对自己的织锦技法和美术功底更加自信,开始大量制作土家族织锦,并致力于对其的研究、整理、挖掘和教学工作。此时的她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织锦风格,曾有人这样评价道:“在织造上,她丰富了传统土家族织锦的技巧技法;在用色上,她着色或高贵典雅,或古色古香,或金碧辉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五、形成风格,屡获殊荣

进入21世纪,叶水云紧跟时代步伐,创作了一系列经典织锦作品,在弘扬土家族织锦技艺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声誉。

叶水云经典作品《宴乐狩猎图》

2000年,叶水云制作了《岩墙花》和《人类·和平·进步》两幅大型壁挂作品,两幅作品均在湖南省首届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荣获金奖,其中,《人类·和平·进步》因契合人类进入新世纪的主题广受好评。第二年,湘西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叶水云“文学艺术创作突出贡献奖”,湖南卫视、河北省电视台还拍摄了以介绍叶水云为主的专题片《湘西土家织锦》,对叶水云做出的贡献给予了极大肯定。

2005年底,在“湖南省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湖南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上,叶水云获“湖南省十大艺术门类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及“湖南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杰出成就奖”。

多年的辛勤耕耘让叶水云在传承发扬土家族织锦的道路上屡获殊荣,带着这些沉甸甸的荣誉,她的干劲也越来越足。2006年,叶水云根据战国时期的铜壶花纹制作了《秦朝里耶史诗——宴乐渔猎水陆攻战图》,作品气势恢宏、构思绝妙、色彩华美,堪称她的代表作,一经展出便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人士的目光,中国国家博物馆更将其永久收藏。然而,谁也想象不到,为了织好这幅作品,叶水云前前后后返工了8次,土家族织锦技艺无法复制的特点让她只能在每次织好后查找图案的不足,重新开始编织。

2007年,叶水云凭借《秦朝里耶史诗——宴乐渔猎水陆攻战图》一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并在当年的6月5日当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时任凤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的李德煌评价她说:“作为土家族织锦现在唯一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她的独特贡献在于创新,这一点别人无法替代。”

成为非遗传承人后,叶水云马不停蹄地继续前行,先后制作了《艺术女神》《苗家姐妹回娘家》《寿联中堂》《大四十八勾》《阳雀花》《粑粑架》等数百件作品。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叶水云在设计上突破传统、大胆创新的特点,分别被中国美术馆、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机构以及黄永玉、张仃等名家收藏。

2011年5月10日,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正式开园,叶水云把自己的“水云织锦坊”移到了园内。平日里,她一边制作织锦,一边向游客介绍织锦技艺,并四处参加展演宣传土家族织锦。

如今,除了经营织锦坊,叶水云还在凤凰、吉首、龙山办了3家传习所,专门教授织锦技艺。她还整理出了200多种土家族织锦传统图样,打算将来结集出版。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土家族“婴幼儿时盖织锦,长大懂事织织锦,结婚陪嫁选织锦,夫妻恩爱伴织锦,舍巴摆手披织锦,敬祭祖先供织锦,当了外婆送织锦,人生去世葬织锦,火把酒后接织锦”的习俗代代相传。

叶水云展示织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