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学生时代_关于马福祥的故事

学生时代_关于马福祥的故事

时间:2022-05-2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时代_关于马福祥的故事时年未满9岁的张树政来到北京前,已在家乡上过二年级。结果经过学校严格测试,张树政顺利通过,直接插班上了三年级。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汪老师还经常组织学生们办壁报。汪老师还注意培养学生们表达的能力。学校每周六举办周会,汪老师编排的节目,既有趣味又有知识性。至于每次作文与图画相结合,更是汪老师的绝招了。我们由衷地感谢汪老师为我们在小学时代打下的坚实基础。

学生时代_关于马福祥的故事

时年未满9岁的张树政来到北京前,已在家乡上过二年级。到北京后,她的父亲和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的孙校长联系,请求在该校插班上三年级。这所小学成立于1909年,是当时北京,乃至全国著名的好学校(始称“京师女子师范学堂附属两等小学堂”,随后因依属关系更迭和时代变迁几易其名:1912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1925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校”,1931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师大迁往西安,学校在沦陷区更名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1941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1955年,学校启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之名至今)。孙校长认为从农村转学来此的学生,通常只能降级插班,很难升级就读。她父亲要求校长先行测验,然后作决定。结果经过学校严格测试,张树政顺利通过,直接插班上了三年级。这在当时成了学校的一大新闻,直至比她年轻15岁的小妹进入这所学校时,老校长和老师们竟称她小妹为“小张树政”。张树琪访谈录像,资料存于采集工程数据库,编号YX16-002-013。

张树政一直没有忘记在二附小上学时学会的那些歌曲:见张树政:《回忆旧时多首歌和歌词》,资料存于采集工程数据库,编号SG-018-026。

小朋友,我的小朋友,我们都是好朋友,哥哥弟弟一起来,大家牵着手,一步一步向前走,向着那光明的路上走,小朋友,小朋友。

图 1-61934年张树政(右一)在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就读时留影(www.guayunfan.com)图 1-7中学时代的张树政

起早,起早,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它一声声道春光可宝,似我曹华贵风标,露润未晞,阳和齐照,哈哈哈哈,起早起早。

早起早起,勿打枝上鸟,任它枝上啼,它一声声道好春天气,似我辈青年风味,桃枝耀眼,柳嫩如眉,哈哈哈哈,好早起,好早起。

美哉美哉,中华民族。太平洋滨亚细亚陆,大江盘旋,高山起伏。宝藏万千,庶物富足。奋发尤为,前途多福,美哉美哉,中华民族。

1999年,在纪念母校百年校庆时,张树政曾以深情回顾了当年在这所学校受到的教育。她生动地描述了当年汪淇老师对学生的辛勤培养:张树政:《师大二附回忆:汪老师的教导永记心间》,资料存于采集工程数据库,编号SG018004。

我和三个妹妹、一个弟弟相继在启蒙老师汪琪的教导下学习。汪老师的那种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教学精神,令人叹为观止,难以忘怀。汪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小学生写日记,每天早晨把日记本交给她,她细心地批改评分之后,在当天放学之前发还给大家,以不误当晚再写。我们至今奇怪汪老师是怎样在几十年繁忙的教学活动之外,每天占用休息时间批改至少50个学生的日记的。

……

作文课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汪老师出的题目常常比较灵活、生动、结合实际。例如有一天小操场上的一棵大树被砍倒了,汪老师即以此为题。三妹的作文大意是:大树在操场上愉快地看着年复一年的师生们的活动,不断地伸展其枝干以保护师生们。但是为了迎接校园的一座新建筑,它默默地倒了下去,贡献了自己的身躯……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汪老师还经常组织学生们办壁报。我们班的壁报名为《艺苗周报》。几个小学生编辑,搞的栏目有科学历史、议论、文艺和友谊。期末,汪老师奖给每个编辑一支自动铅笔,并和编辑们以及投稿多的同学合影留念。在汪老师的诱导下,我们兄妹五人在家里也办起了一个叫《新世界》的小刊物,大家投稿,轮流当编辑。其中的一期我一直保留到今天,封面是我用水彩笔画的几种菌类,有灵芝、松蘑、海藻等。

汪老师还注意培养学生们表达的能力。故事会、讲演竞赛和表演节目,即是其中的几项。记得徐京华同学讲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四妹树榛讲过“最苦与最乐”。比赛优胜者也发给奖品,并照相留念。刘肃同学十多年前还保留着这些照片,并复制了一份送给汪老师。

学校每周六举办周会,汪老师编排的节目,既有趣味又有知识性。我们班表演过“怪风琴”,表演者的高帽子上画着琴键,排成音阶,随着指挥演唱。当时唱高音的黄励同学,后来成了音乐家,在中央歌剧院工作。在师范大学三十周年的校庆上,我们班表演了一个小歌舞鹬蚌相争”。汪老师亲自带着我们制作服装道具,用竹竿和竹叶当作鸟头、翅膀、蚌壳、蓑衣。这些活动不知给我们的童年增加了多少情趣,给我们的记忆带来了多少温馨的色彩。

峰高千仞不辞墁壤,海深万丈不拒涓流。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汪老师,最喜欢听课、学习,每有收获,啧啧称道:某位老师作文批语有启发,某位老师作业题目灵活,某位老师教法有创新……如数家珍。汪老师还亲自给学生们买书,支持学生办好教室的“读书角”。猜谜语、对对联、和对唐宋诗词教会了学生们在游戏中增长语文知识。至于每次作文与图画相结合,更是汪老师的绝招了。在突破课堂与课本的局限、建立“大语文”观的思想指导下,汪老师的语文越教越新,越新越活,使我们学到了“点石成金”的本领。同学们说,当年并未觉得紧张,丰富的活动使我们不大复习自然就会了。这难道不正是汪老师的“大语文观”所取得的功效吗?

我们班的小编辑们,三十年之后有四个成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我们遵循着汪老师的教导,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之余,兼任繁重的编辑工作。……我任《微生物学报》的主编、《生物化学杂志》的副主编、《生物工程学报》和美国国内杂志《应用生化和生物工程》的编委、《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的编委。我们由衷地感谢汪老师为我们在小学时代打下的坚实基础。

实验二小走过整整一个世纪,像汪老师这样认真执教的,自然是桃李满天下了。我所提到的,只不过是辛勤园丁们精心培育的万紫千红百花园中的几株普通小草。汪老师曾于八十八岁的高龄,埋头著书立说,传授了她宝贵的教学经验。她许身孺子、安于其业、乐于其业、更新其业的献身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进取。如今我们这些年近九旬的她的小学生们,永远铭记着她赋予我们的做人的使命。……

图 1-8张树政小学时代自编的杂志①

我们很幸运在张树政的旧藏中找到了70多年前与兄弟姐妹一起编辑的《新世界》杂志第二期,这一期由张树政负责。在这本用稚嫩的小手书写的儿童读物里,共有14篇,图文并茂,其中出自张树政之手的有6篇。封面由她彩绘了蘑菇,扉页由她画了“划船,划船,勇往直前!我不怕大浪打翻船,勇往直前,驶到对面去登岸!”。她分别写了“编辑者谈话”、“音乐故事”、“常识问答”、“诗歌”、“组字画”和“几种菌类”等。从12岁的张树政这些短文中,我们得知她在小学生时代便有全面而广泛的知识,而且能够用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然,从中也可以一窥当年这所优秀小学的教学质量。张树政编:《新世界》第二期,资料存于采集工程数据库,编号QT-001-006。

1935年暑期,张树政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1938年初中毕业,1941年高中毕业。在高中毕业的纪念册上,她写道:“过去,她被人们誉为一个聪明的孩子,她轻轻易易的(地)将她宝贵的童年在嬉笑中度过了。现在,她知道了自己的愚陋与无知,她用最大的努力欲克服她的怠惰,在这奋战中她虽感到疲乏和无力,但她并不灰心。将来,她不能知,也不敢猜测。在兴趣中探求自己,在幸福中寻求他人,这便是她唯一的职责了。”

她的同学们是这样描绘张树政的:“淳厚天真的本性,混合了聪颖机智的头脑,造成你独特而协调的个性——作风,她将使你永远幸福永远顺遂。”“一副微笑的面孔,衬着快乐的情绪,什么是人生?只是树政的笑意。”“小孩树政,读书学理;嘻嘻哈哈,淘淘气气;打打闹闹,顽顽皮皮。”

张树政对自己的学习是这样回顾的:“在求学过程中功课都是平均发展,没有特长。先生们都劝我集中精力于某种功课,不要分散精力,结果是样样都不精。其实我虽没有集中精力,但又何尝分散精力呢?我对功课从不肯费气力,我对数学不大相近,但也足能应付。国文先生我老大的不佩服,更是不肯下功夫。地理历史等还很容易应付,我又何必成心答错了呢?其他体育音乐劳作图画也都不错。所以先生们都觉得我样样下功夫,这不是分散精力吗?惭愧得很,我简直不知道怎样用功。所以一直到大学毕业也只是考得不错,但毫无真才实学。课外活动我也很喜欢,排球、篮球、垒球、网球、溜冰、划船、田径赛都爱玩,也练过一个时期的钢琴,练过一暑假国画,读过一暑假古诗,也喜欢看小说,喜欢种植花草,采集标本,收集邮票,观看星座等,喜欢玩照相。我有多方面的兴趣。但一无所长,我也很会自找乐趣。初春在墙角去发现初出土的幼芽,初动的昆虫,趁着雨去划船,月下散步,雪后到景山或北海赏雪。总之小资产阶级的那套风花雪月我都很欣赏。”

为何他们一家没有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转移内地?张树政在《自传》中谈及过:“那时祖父、姨奶奶和姑姑(姨奶奶所生)住在保定,靠父亲维持生活,后来姨奶奶病故,祖父到北京来,正值七七事变,姑姑到冀中参加革命工作去了,父亲因太劳累病了,住在医院中数月,靠卖书维持,亲友也帮助不少,总算病好些了,但以后总咳嗽吐痰,身体不好。但因生活关系,只好找工作,在晨报社做总编辑,父亲是决不甘愿为日伪工作的,但祖父母年老,小妹初生,经济困难,去内地是不可能的,只好负着精神与身体上的双重痛苦而工作。一九三八年秋三叔患赤痢病故,祖母因过于伤心在三月后无疾而终。三婶回到老家去和她的母亲同住,次年冬祖父脑充血而逝。连遭丧亡,全家精神上都很痛苦,又因日人的统治压迫,生活也很苦。”

据张树政的小妹树琪讲述,她父亲长期身体不好,1938年因患严重的肺病,体重仅有70几磅,在当年的德国医院住院数月,巨额的医药费靠变卖家乡祖传田产偿付。全家生活靠母亲微薄的小学教师工资维持,他们几姊妹能在北平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完成学业,是由于学校考虑到这些孩子学业优秀又家庭清寒而免除了学杂费。而在中学阶段,他们几个年纪较大的姊妹都在课余时间去为辅导低年级或小学生,用得来的劳务费补贴家用。1937年7月底北京已经沦陷于日寇铁蹄,正在上初中的张树政家中在随后的几年中遭遇了祖父母和三叔父亡故、父亲重病等一系列灾难,但他们姊妹们在母亲和三婶的精心维持的家庭中依旧相亲相爱,同舟共济,而且在母亲的教导下,始终乐观积极,功课一直保持优秀,并且在家中自编期刊,演出话剧,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

她在自传中写道:“我的兄弟姐妹那时从不争吵,我们的游戏是唱歌跳舞演剧开庆祝会,上课开图书馆写壁报出周刊。父亲在晨报社时,我们几人主编儿童与青年周刊,外来的稿我们多看不中,常是自己来写。数年之后北京发行最广的《369杂志》曾把我们的很多篇文章抄袭了去,我们看了觉得很好笑,但也觉很得意。”

张树政至今保存着1940年的几篇日记,从这为数很少的残篇中的片言只字里,可以一窥高中毕业前18岁的她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1993年张树政选择了其中大部分复印寄给她的校友,写了一个说明:“莉、时、英、清、德、葆各位传阅:我于1940年1月1日到4月3日寰走为止,记了3个多月日记,文革中我自己烧了,但又抽出几张未烧,保存了整整50年,复印出来供作回忆的参考。”现摘抄部分内容如下:张树政:日记手稿,资料存于采集工程数据库,编号SG-016-002。张树政:高中珍贵手稿,资料存于采集工程数据库,编号SG-001-001。

1940年1月24日星期三

今晚的工作就是翻译那篇The soul of violin。S明天要交作文,他让我帮他翻译,其实他用不着我翻,不过他既求我,那我当然要尽心去做。虽然我是翻不好的。我终于完成了它,我很满意。

1940年1月25日星期四

璋老是那么忧愁。她今天总是现出那么一副忧愁面孔,中午她哭了,唉!我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好。

中午发作文,发完作文,续先生说了这么几句话:“这次作文都不错,因为这题目是那么切身的问题。你们都是说的实在的话,所以很真实,很切合,”“……你们还是注重一门功课好,都注重精力来不及的,比如我吧,我学过四年德文,每礼拜六点钟,到现在一句话也不记得,甚至连字母也不认识,英文也快忘完了。……你们还是选择自己所近的功课努力好,不然徒劳无益,岂不是枉费精神吗?我们都惊奇的(地)嚷着:“那多可惜啊!怎么就都忘了呢?”“因为以后就没有用过啊!不常用了就渐渐忘了。”“真可惜,真可怜,他这一生简直是毫无目的,毫无计划的混过去的,他说他曾转过好几系,从文科入理科,又入文科的乱转一气。我将来决不要像他才好。”

1月26日星期五

既是生活在社会的潮流里,就得随着潮流走。一个存在在社会上的人,他一定有他处世的方法,朱先生今天讲了一个故事,那是一个人应付世人的方法。他预备了100顶高帽子,他第一次试给人戴的时候他就成功了,他把99顶带回去了。

1月29日星期一(大约是修身老师的话——张注)

……(前缺失)的儿女们为什么别人就该受苦就该挨饿而他就应该享乐呢?正义和公理究竟还在,他只得屈服在大众势力知心。德国正是处于这种情形。无论它的军火多么厉害它的准备多么充实,但是它绝不能达到他统一世界的梦想。那不是军事战争而是思想上的战争,谁的主义正确光明谁就能得到最后胜利。孟子说过:“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攻城易守攻心难守。”现在这种时代,城堡只是封建时代遗留的毫无用处的废物,世界正在展开着严厉的思想战。攻城夺地是无益的。所以我们不必审察什么军备武器的精良与否,只要看哪国能得到大家的信仰,哪国就是最后胜利者。

没有比回忆更美丽的了,也没有比回忆最使人伤感的了。他说:“你们都说我变了,可是什么地方变了呢?”“反正是变了,你自己不觉得吗?你的外表,你的心情完全不是从前的你了!”“唉!一个人的环境是最能左右人的啊!以前我知道玩,我觉得什么都好玩,人们都说我是孩子头,真的!前两年,不,前一年,我还是一个小孩子,现在我大了。我知道我大了,我真没有心情去跟那些小孩子们去玩,虽然现在我也玩,不过玩法究竟不同多了。”“一个人是可以征服环境的啊!”“我很能自治,不然在天津的时候我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如果再在天津住上一年,我相信我就不可救药了。”

30日星期一

外面大雪仍在落着,我掀开窗帘向外望望,世界是被埋葬在白色里了,一切都是静的,太静了,雪落地的声音听了会像蚕儿食桑叶的声音似的沙沙响。

五个人围着炉子坐好了,谈话似乎比玩更好些。“我们多么幸福啊,想想那些在街头乞怜的人们,那我们这里不简直是天堂了吗?”岩说。“是啊,我们太幸福了,五个人在一起围着火炉谈心,那真是再好没有的事了。”“可是也就这么一天了,啊!这最后一晚我们应该让它好好的(地)慢慢的(地)度过。”哥哥谈起他毕业后的问题,他要想我们对他的希望。希望我们给他出一个主意。他说他自己早就有主意,不过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更好一些。谁也没有告诉他什么,我又想到我自己的问题了。我将走哪一条路呢?我寻不到可走的路,即寻到了我也不能决定走哪一条。这问题是我们在学校里时常提起的,不过他们也是同样的没有计划。岩不愿意说这种事,她有一点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思想。哥哥出屋去了,剩我们四个人,还是继续谈天,回忆往事,幻想将来。S站起来说:“看看雪下得怎样了?”他走出门去,我也跟着出去。哥哥正在北屋门口站着,一动不动的(地)发呆。雪是不下了,空气中溢着雪花的香。“这奇怪,他干什么呀?”“哥哥!你干吗?”“我在看星在云缝中隐现。”“疯子!”一阵冷风吹来,我们都回屋中去。

1940年2月2日星期五

早晨到寰家去,是前天约好了的。为的是商量毓德的事。到那里坪、琏、莉都已到了。又过了一刻,沐德才去。我们玩了一会彩字,吃了许多栗子,后来坪就报告昨天毓德找她去说的话。她真可怜。她父亲不管他们,只有她和她母亲在这里,她们老家是高阳,她祖父伯叔都不主张她上学,要把她早些嫁出去,是她硬主张着上学从家里出来。可是现在她又不能继续求学了。假若没有人助她,那么她只有一条路走:回家去,嫁出去,做旧礼教的牺牲者。多可怜。我们必须要帮助她。她是我们的朋友,她是青年,她是我们的同胞,她是人,和我们一样的人。我们不能眼看着她受苦啊。虽然我们几个人也都是穷孩子,不过我们究竟比她好些啊!而且只有穷人才懂得穷人的痛苦呀!我们商量的结果是在班里找了十六个人(连我们六人在一起)每人出五毛钱给她,剩下的让她自己想办法。其余的人由我们分头去找,向他们说明。这件事就算商量好了。心里很痛快。

自寰家出来,莉非得要我们到她家去不可。时间已经是十二点了。我要回家。被她拉了半天终于去了。到那里,她母亲出去了。我们在那里待了很久,我肚子饿得很,要回去,莉还是不让我们回去。她拿出来些包子给我们吃。因为她已吃过饭了。吃完又继续谈话,莉今天很不高兴,精神有点反常。因为我们谈的尽是些将来如何的问题,她似乎有些悲观。寰和琏也都不高兴,我们大家都变得不高兴了。屋中沉闷得很,笑闹都没有了,甚至话都很少说。谁都想提起精神来,说说笑笑,可是都失败了。大家仍是沉默着,寂寞与悲哀咬着每个人的心。“前途没有路。”前途没有路!?我不能相信,我不能悲观,我仍是青年,我仍要征服环境。我们不甘愿做封建的奴隶。向前干呀!决心、毅力,这是我们的武器“好吧!”我这么答应自己,她们都莫名其妙的(地)望着我。寰说我滑,有话不说。其实我也真说不出什么话来。唱高调又有什么用呢?时间过得很快,太晚了,我们决意要回家。莉说“干吗你们老要回去呀!”她满脸不高兴,她真不愿让我们走。可是我们究竟得去的呀!“又不是以后就不能见了,为什么那么不愿分别呢?”坪说。我们终于走了。约好后天到北海去。坪说有了,那最容易激起人的反感。这就是她的任务。训育主任就是喜欢对学生施些威风,好把学生管束得像一群死耗子似的。“不自由,毋宁死”莉说:“我们连唱歌的自由都没有,可是我们还得活着!”“到南方去吧,我一定要走……”敏学说,旁人也很激动,可是谁有什么办法呢,认了吧!

1940年2月21日星期三

今天应是英语会话,可是因为这是第一次,我们没有找到适当的本子,也没有预备什么,到时只得随便谈话。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损人利己”的问题。讨论这句话的能成立不能成立。寰和莉说这句话根本不能成立,他(她)说损人就不能利己。一个人做了损人的事就是得到一点小利可是他精神上也会觉到痛苦,一个人受良心责备比其他更难受。寰说:“一个人如果做了损人的事那么他的名誉定受损失,被大家称为坏人。那他不就是损人不利己了吗?所以我说损人利己根本不能成立。”我说:“有的人他没有良心,不知廉耻,可是他有高明的计划,他做出许多损人利己的事,他自己并不觉得做错,他也并不受良心的谴责,旁人或许会骂他,可是他不知廉耻,他不觉得难过,他拥有一切财富,他生活的(地)很舒适,他有一切高贵的享受,于是他满足了,这是物质上的满足,可是他的精神也因了物质的满足而愉快。这能说是于他本身有害吗?如果他的手段更高一些,他虽做了损人利己的事,可是他会被大家尊敬,例如叶绍钧的古代英雄的石像里面的慈儿,那位慈儿的祖父就是一个例子。他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多数人牺牲了他们自己,结果也成了一个被大家尊敬的伟人。他是损人利己的。“那在他孙儿的眼光里他不是成了大罪人吗?他并不利于自己”寰说。“但是‘罪人’这名词并不能损及他分毫啊!”我说。坪也和我意见相同。争执了半天,结果是这样说“在物质方面损人利己可以成立,在精神方面这句话不能成立”。不过大家对于这结论有些疑惑。

22日星期四

国文课时,续先生念了一本《小朋友谜语》叫我们猜。可是今天下午我们只是吹吹口琴,唱唱歌,说说笑笑,玩玩闹闹,没有做什么英语的事,又决定了六个作文题。“忆儿时”、“苦闷”、“论做人”、“读书与救国”、“青年的出路”和“伟大的死”。很晚才回家。别人早都回去了,因为今天下午放假(元宵节),可是我们学校知道得晚,下午上了一堂才放假回家。S正在院里说话,表姐康姨她们在屋里打牌。S很早就来了,他们也放假,他说他上午去看“夏岛仙童”去了,我说“那好哇!”榛咬着牙说好。其实我是真说好,他喜欢看他想看,他现在看了,还不好吗?

23日星期五

下午上修身时,我们把前天的问题问赵先生。他说:“损人利己这句话在普通上说来是可以成立,在物质方面更是很能成立,不管深刻说起来损人利己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在精神上来说,一个人做了损人的事,他的精神一定会极度痛苦。他的名誉也会损坏人格要破产。”他举了一个例子沙氏乐府上的故事,一个人杀了人后内心的痛苦而致悲痛而死。他说:“精神生活是我们人类独具的,我们知识阶级更应该注重精神生活。物质的享受终抵不过精神的满足。所谓暂时得到的物质方面的利益决不能称为利。有比享受更重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损人的人他永远得不到那些。”

“人生来就是为还债的。我们的债太多了。只用物质方面去还那是几辈子也还不清。父兄教养我们,拿钱来让我们读书,国家设立学校使我们求学,要知道你们上学所花的钱并不是你们学费所能充足的,这钱是国家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他们出这样多力供给我们不是为的使我们能吃饭,不是为的教我们享乐,他们企望着我们为他们做事,他们花许多钱来雇用我们,我们决不能无功受禄。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希望,我们要领导社会,我们要改进社会。我们要时时想着我们是不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对于那么多的供给是不是当之无愧。”

她在自传中曾回顾过中学时代:

教员中多是国民党员,七七事变后部分内迁,日伪成立师院与女师学院,附中则改属女师学院,加添日文课,受奴化教育,但也有些思想进步的教员,如赵熙廷,他和我们班关系很好,我很佩服他。课外常在一起谈话,有时常在他家聚会。……数学教员黄瑞贞和我关系很好,我最佩服她。她是武汉大学毕业,书念得很好,据说她在四年大学中没有一天睡足过四小时,非常努力刻苦,对学生很认真。……教员程孝密和我也很好,她最赏识我,据我同学的妹妹讲她总对她们说我如何如何好,那是我毕业很久以后的事。她对我也很多帮助,在感情上也对他很好。大学时工业化学教授宋明和世中与我都很好,他是党员,但在日本被捕后脱党。在胜利后我们很受他影响,同学张化、陈雷、任民、李复生等就都是同他去张家口的,现在大连科研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