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兵燹指秦宫_关于吕后的事迹

兵燹指秦宫_关于吕后的事迹

时间:2022-05-0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兵燹指秦宫_关于吕后的事迹新名字是起了,但被人叫了快50年“小三儿”的沛公似乎还没有适应“刘邦”的存在,不过这算不了什么;他向来对这些不在意,反正刘邦还是刘季都是自己,怎么叫起来舒服就怎么来。酒足饭饱后,“诸侯”大会正式开始。刘邦是第一个举手同意的。于是大家纷纷举双手支持,强烈要求复立楚国,并群策群力,纷纷加入到寻找楚怀王后裔的工作中。

兵燹指秦宫_关于吕后的事迹

新名字是起了,但被人叫了快50年“小三儿”的沛公似乎还没有适应“刘邦”的存在,不过这算不了什么;他向来对这些不在意,反正刘邦还是刘季都是自己,怎么叫起来舒服就怎么来。于是经常会出现这种情景:萧何、樊哙刚一本正经地向宾客介绍:“座上乃我主沛公刘邦。”下一秒刘三就大喇喇地拉着对方的手亲切地问候:“我刘季久仰先生大才……”

名字可以慢慢适应,时局却等不得。

发出会盟帖前,项梁已经打垮了擅立景驹为假楚王的秦嘉,然而形势依旧恶劣:章邯严阵以待,指挥余下的秦军四面出击攻打义军;北方那些自立之王短浅羸弱,自保尚且不能,被秦军打得节节败退。至于南方诸部义军,项梁想起来就头大:厉害倒是都挺厉害,又因是楚人,反秦的呼声最高,但这些人如一盘散沙,除打仗外的主要工作是每天拦路抢劫……

如果有得选,项梁宁愿将这些乌合之众尽数吞并,继而发兵函谷关攻入咸阳。但他是贵族,贵族就不能用流寇的思维考虑问题,必须以德服人;况且他的实力尚未强到独霸天下的地步。(www.guayunfan.com)项梁老成持重、城府颇深,群雄抵达薛地后,他并没有急着说明来意,而是安排酒宴款待各路将领———项氏在楚国故地颇有威名,积攒的财富也绝非普通农民军可比。

酒足饭饱后,“诸侯”大会正式开始。

作为大会的组织者,项梁首先发言,他先通报了陈胜覆灭的消息,然后忧心忡忡地说,自从秦二世皇帝大赦骊山刑徒编成秦卒,这支数十万人的杂牌大军就显示出极为强悍的战斗力;在章邯的统领下,秦军已经能够主动出关进攻义军,显然有将他们各个击破的想法。江淮的义军———也就是在座的各位,如果再不想办法做出点实际行动,恐怕不久就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听他说完,各位将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眼瞪小眼,就是不肯表态。这些人能活到现在,已然对局势看得十分清楚:陈胜之所以失败,直接原因就是他没有在张楚军士气稍弱的时候强行拥兵入关,而是派出偏师夹击。这种打法在战场上并无不妥,但陈胜纠集的都是各地受暴秦蹂躏的平民百姓,打仗只为活命,在陈胜“反秦第一人”的威风下,张楚军或许战力旺盛,然而一旦陈胜放松控制,各部将领难免会打响自己的算盘;而当陈胜贪于享乐、失去进取之心后,祸起萧墙是迟早的事。

说白了,陈胜只是个普通人,他也许是个好将领,但并不具备领袖群雄的能力。项梁的潜台词,就是希望尚存的义军将领早作决断,要么推举一位反秦领袖出来,在领袖的号召下继续抗秦直至成功;要么就离席单干,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军。

项梁更深一层的意思是,任何不愿加入这个抗秦同盟的人,不但是暴秦的敌人,也是项梁的敌人。

摆在各部义军面前的情况就是:论声威,项梁军容最盛;论人脉势力,项氏一族在楚地无人能比;哪怕只论个人能力,他那个叫项籍的侄子也足以完胜所有将领。

于是问题来了:谁敢反对项梁?

项籍的堂弟项庄是个急性子,他看不得众人首鼠两端心怀鬼胎,于是主动跳出来,要求叔叔担任义军领袖,统率江淮义军行动。

窗户纸既然捅破,也就没什么好说的;项梁还在沉默不语,心领神会的将领们已经一拥而起行礼,请求项梁指挥各部军马。

刘邦是第一个举手同意的。他觉得项梁对他不错,当初刘邦兵穷马困,对方尚且肯借兵给自己,后来也没让他还,可见项梁至少是个心眼挺大、好相处的人。不过,刘邦也认为项梁不会轻易答应,他更不希望项梁答应———众人拥立项梁的时候,项籍正神色不善地盯着他们。

这个人,怕不是易与之辈吧?刘邦感到后脊梁悄悄渗出来几滴冷汗。

不出所料,项梁还未表态,项家的谋士范增就跳出来反对。在他的“苦言相劝”下,项梁不仅好言婉拒了众人要他登高一呼的建议———虽然他心里挺高兴———还抛出了一个闻所未闻的方案:既然北方已经有人借六国之后复立故国,那江南楚地的义军也可以照猫画虎,拥立楚国王室后裔为国主,然后在这位楚王的领导下继续与暴秦作战。

项梁的建议无疑更契合当前局势:将领们的兵马都是自己拼出来的,随便交给另一个人自然心里不会服帖。但楚王就不一样了:楚怀王被囚死在秦国,长平之战后也只有楚国始终坚定对抗秦国,最终迫使赵政发兵60万攻伐三年。将领们都是楚人,项梁又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有了这份政治遗产作保证,新的楚王肯定能够服众。

更何况,大家都是聪明人,拥立楚王只为凝聚军心人心,争取天下反秦百姓的支持。待彻底推翻暴秦,这个楚王是否还活着怕也说不准呢。

于是大家纷纷举双手支持,强烈要求复立楚国,并群策群力,纷纷加入到寻找楚怀王后裔的工作中。

“那他们最后找到怀王后裔了吗?”听完审食其的讲述,吕雉问道。

“苍天有眼,义军在乡野寻到了当今王上。”

“已经是王上了吗?他今年几何?”吕雉又问。

审食其答:“据萧大夫在信中所言,王上名‘心’,乃先怀王第十二王孙,被寻到时已13岁,隐匿民间为人牧羊。为尊崇先王,王上继位后依旧称怀王,并封项梁将军为武信军,以感其拥立之功,其余俱受封。”

吕雉冷笑道:“什么尊崇先王,是那项梁要他这么说的吧?一个放羊的竖子,字都不认几个,却敢大封功臣?那项梁倒精明,能靠竖子给自己谋个大前程。”

“夫人大才。”审食其对吕雉心悦诚服。

吕雉没有理会审食其的诚心奉承,她的大脑正在飞速地思考:利用拥立芈姓熊氏的机会,项梁的声望已然上升到了顶点,成为名副其实的万人之上。从此以后,楚地义军必定以项梁为尊,对他唯命是从。可这样一来,刚刚拉出阵势的刘邦不就是为他人做嫁衣了吗?

于是她又问:“那刘邦呢?怀王对刘邦可有封赏?”

“萧大夫并未提及,只说王上以‘沛公’称呼主公。”

吕雉沉默了:楚怀王称刘邦“沛公”,等于只承认刘邦现有的势力和军队,并没有将他当作新生的楚政权中重要的政治人物看待,刘邦的地位依旧低于当初寻访、拥立楚怀王的将领,与项梁更是差之千里。在吕雉看来,这样的处境极为不利:力量弱小的人在乱世中连基本的独善其身都做不到,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吕氏———堂堂单父吕公,竟然被一户仇敌逼得举家逃亡

而且,在政权中没有发声的权力,也意味着刘邦的军队并不强大。

她再次为刚崭露头角却无处安身的丈夫担忧起来。可自己是一个女人,既不会行军打仗,也招不来士卒;两位兄长尚且能在齐地鏖战,刘邦留给吕雉的,却只是一句留在沛县侍奉家小的死命令。想到这里,吕雉忍不住想要抱怨刘邦的大男子主义,只是碍于审食其在眼前,并没有发作。

吕雉不知道的是,刘邦当前的状况简直可以用“混乱”形容:楚怀王敬他是一方诸侯,却无法重用他,因为熊心只是个放羊的小孩,傀儡的命运在他即位时就已注定。项梁看重刘邦的作用,却更不敢重用:与其他将领不同,刘邦攻城拔寨后从不屠城,甚至禁止手下的将领行此勾当。项梁看不懂刘邦的用意,但他很明白,如果一个诸侯对攻占的城市没有原始的屠戮欲望,只能说明他已经把这些城池看作私有财产了。

比起忍受贵族阶层冷落,刘邦还有一个麻烦:张良走了。

随着六国贵族在各地义军的支持下纷纷复国,张良也动起了复立韩国的强烈愿望:宰相世家出身的他之所以行刺赵政、参加义军,就是为了给韩国报仇。而当前的局势已经足够明朗,张良也作出了他的选择———拥立最贤能的横阳君韩成为新韩王。

于是张良找到项梁,以唇齿相依、故国情深的道理说服项梁分给他兵马去中原活动,为新生的楚政权提供屏障。至于刘邦,张良对他更多的是亏欠:两人相遇后,如果没有刘邦诚意挽留,张良恐怕已经跟着秦嘉一起覆灭了。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张良心中记挂的是故国,刘邦不愿强人所难,只得堆起笑脸送他离开。

张良不忍刘邦难过,临分别时长揖到地:“沛公,日后还请多担待,他日良愿与沛公会于咸阳。”

然后他跨上战马,带领屈指可数的部队向西方而去,留下颓唐的刘邦、萧何一干人在背后遥望。

不久,沛县的吕雉也得知了张良离开的消息———萧何十分关注大本营的情况,因此,经常会写信给留守沛县的众人;他已经展现出处置政务的才能。

但这次萧何带来的消息更加复杂,或者说,难以预料凶吉。

暴秦的刑徒大军继续高歌猛进,在章邯和李斯之子李由的率领下飞速冲出函谷关进攻新六国。魏国首当其冲,国主姬咎被杀。齐国则是下一个受害者,齐王田儋子战死沙场,他的弟弟田荣则逃往东阿;幸存的贵族将宗室田假推上王位,绝望地等候援军。项梁急忙带大军出击营救田荣,后者却不思感激,反而与田假争夺残余国土的领导权。最终,田假逃往项梁处,田荣如愿当上相国,他的侄子田市成为新齐王。

项梁作为楚国武信君,无法对齐国内政指手画脚,只得忍下气继续帮齐国对付秦军。他把一部分部队交给项籍指挥,又把刘邦从泗水郡招来,令两人合为一股进攻城阳,自己则继续向濮阳推进。章邯猝不及防,很快就被击溃退出了濮阳。而项籍、刘邦进展顺利,攻占城阳后绕过定陶突袭雍丘的秦军,连李由都死在了曹参刀下。项梁大喜过望,立刻点起兵马出发,准备趁着章邯撤退的机会攻占定陶。

然而,意想不到的变故发生了:定陶秦军看到项梁气势汹汹冲来,并未惊慌失措;正相反,他们利用雨夜出城,以骑兵为前驱偷袭楚军,将项梁斩于马下!

武信君项梁的阵亡,导致楚军攻势被迫陷入停顿,前线将领们急忙赶回彭城大本营,并将楚怀王接来,想要商量后事,最当务之急的就是:谁才是项梁的继承者?

吕雉本以为诸侯们都会推举项籍;他是项梁的侄子,又一直担任大将,听说还长得星目剑眉,英武挺拔,端的是盖世英雄的气概,大家绝不可能反对。而且若是项籍成功上位,那么受益最大的就是随同他作战的刘邦———对丈夫而言,谁当这个头都不重要,只要这个人对他有利即可,哪怕项籍根本看不起他。

然而,楚怀王的决定令吕雉大跌眼镜:他将项籍封为长安侯,号“鲁公”,又把刘季封为武安侯,担任砀郡守,所属部队也全部移去砀郡。大将吕臣成为朝中司徒,在彭城与项籍遥相呼应。吕臣的父亲吕青被任命为令尹,以楚怀王的名义节制彭城的项籍和吕臣。

总之,封来封去,楚怀王就是不提让项籍担任楚国上将军的事。

至于章邯的秦军,则利用楚军战线收缩的机会,将大军渡过黄河,准备攻击赵国———这个战国起就一直和秦国恶战的国家才是章邯的心腹大患。

巧合的是,在赵国的相国正是刘邦的老相识张耳,他与陈胜旧部陈馀共同率军抵抗章邯,可惜寡不敌众,被秦军攻占了邯郸,导致国都信都完全暴露。二人无奈,只好放弃信都退守巨鹿。张耳带着国主赵歇守在城中,陈馀则立刻北上搜罗兵力;然而,当他南返时,秦军已将巨鹿三面围住,陈馀感到独木难支,急忙向其他国家告急,乞求他们发兵阻挡秦军。

接到陈馀的求援后,燕国与齐国迅速派出兵马前来协助;当他们远远望见巨鹿城外连天的黑色旌旗时,原本充沛的战意迅速委顿,乖乖地在陈馀附近扎营,终究不敢前进一步。

楚国同样向巨鹿方向派出了大股援军。而在选择带兵将领时,楚怀王先是任命范增为末将,却只任命项籍为次将;然后,他郑重其事地把上将军大印交给了曾追随项梁的老将、前任令尹宋义手里。

这个决定自然会引起全军哗然。

“好精明的人!”吕雉拊掌赞叹道。萧何在信中说,宋义曾在定陶劝告项梁严防敌袭不要轻敌,项梁不听,结果兵败身死。可见宋义也是个知兵的人。但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除对他青眼有加,更是抱了防备项籍的决心———在其他将领眼中,项籍行事太过霸道,而且偏爱嫡系,使很多人不满。而且才24岁就名动天下,项籍的能量太过惊人了。如果再不对他进行打压恐难服众;而派老谋深算的范增为末将,就是希望他约束项籍。

不到一年前还在放羊,现如今已经知道搞平衡,傀儡楚王的政治智慧令人叹服。也难怪吕雉忍不住要称赞他。

然而真正让吕雉高兴的,是刘邦:有人建议楚怀王,应当趁章邯主力都在巨鹿,另选一支偏师西进,继续进攻咸阳。楚怀王欣然同意,并立刻选定刘邦做这支偏师的统帅。

在年轻的熊心看来,刘邦是一个极为妥帖的人选:他的兵马虽不精锐,但战斗力还算可观;他对朝堂权位也没多少兴趣,不爱结交其他将领,只带着自己的沛县一伙。最重要的是,与动不动就杀人的项籍相反,刘邦不杀降、不屠城、不抢粮,除了对美女有特殊嗜好外,几乎没什么让人讨厌的地方。所以熊心相信,有刘邦的仁义之师在前面开路,咸阳定能人心归附。况且他在朝中没什么根基,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人在乎———在大部分将领看来,这个可能性非常高。

更何况,刘邦连蝼蚁之人都不准滥杀,也肯定不会容许谁对熊心不利。于是熊心驳回了项籍要求与刘邦共同西进的想法,只让刘邦做西路的统帅。

吕雉不这样看:刘邦已经不是过去那个盲目崇拜信陵君的亭长了,他现在既然能甘心屈从年轻的项籍,那也能不把少年楚王的安慰放在心上。除非熊心能给予刘邦更诱惑的东西。

到底还是年轻了。吕雉惋惜地预料着熊心的命运,甚至猜测起放羊娃日后会死在哪个诸侯手里。

秦二世二年(前208)九月,部署完毕后,楚军分成两支大军出击。

开拔前,萧何给沛县送来一封告别信,里面除提到他们马上要随刘邦西进攻秦外,萧何还向吕雉报告,为了鼓舞士气,楚怀王已向宋义和刘邦许下了闻所未闻的诺言: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