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评剧小花玉兰拜月记全集

评剧小花玉兰拜月记全集

时间:2022-04-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雅韵流芳_记评剧“花派”艺术传人小花玉兰_春华秋实雅韵流芳——记评剧“花派”艺术传人小花玉兰张秀梅2008年12月15日晚,天津中华剧院门前涌来大批评剧戏迷。在与北京群众评剧团签约的几年间,小花玉兰拥有了无数的戏迷,她每场演出,必然客满。1959年,天津评剧院倾力推出的第三版本的《牛郎织女》也是小花玉兰精心打造的力作。大幕拉开,舞台上烟雾缭绕,好一派神仙境界,小花玉兰扮

雅韵流芳_记评剧“花派”艺术传人小花玉兰_春华秋实

雅韵流芳——记评剧“花派”艺术传人小花玉兰

张秀梅

2008年12月15日晚,天津中华剧院门前涌来大批评剧戏迷。庆祝天津评剧院建院50周年系列演出的最后一场——《老中青三代演员演唱会》正在这里精彩上演。评剧名家轮番上阵,75岁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花玉兰压轴演唱了评剧《凤还巢》和《拜月记》的精彩唱段,嗓音圆润婉转、优美流畅,韵味不减当年。在观众热烈的掌声要求下,小花玉兰又返场为观众演唱了《宝龙山》唱段,将庆祝活动推向了高潮……

漫漫艺途 成才之路

小花玉兰,原名陈佩华,1933年8月出生在一个评剧艺人家庭,她的母亲花玉兰是最早的坤伶之一,以高亢激越的“大口落子”风格著称,在东北、京、津等地享有盛名,花玉兰的代表剧目有《桃花庵》、《黑猫告状》等。在20世纪30年代由北京培开公司灌制了唱片,保留至今。其父陈艳楼是一位出色的评剧小生演员。解放后,在母亲的艺术顶峰时期,父母把小花玉兰推上了评剧舞台担当主演,其父母则服从国家安排,到中国戏曲学校地方科任教,担当起培养评剧接班人的重任。(www.guayunfan.com)在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中,小花玉兰幼年就受到了熏陶,父母的精心培养使她很快成长起来,经过长期的磨练,成就了一副好嗓子。8岁就在母亲《黄氏女游阴》剧中担任娃娃生,和母亲唱对调。15岁正式随父母学戏,虽然在唱、念上已颇具功力,但父母为了进一步提高小花玉兰的表演水平,又不惜重金延请老师学昆曲、学水袖、学舞剑、学拂尘……虽然主要教她学戏的是父母,但教她各种表演的老师却数不胜数。正因为受益于多位老师,才使得她16岁能够独挑大梁,以艺名小花玉兰,巡演于全国各地,与其他演员合作,主演了《凤还巢》、《宝龙山》、《井台会》、《蝴蝶杯》、《富春院》、《锁麟囊》、《香罗带》、《六国封相》、《狸猫换太子》等近百出剧目,唱红河北、唐山、东北,最后红遍京城。在与北京群众评剧团签约的几年间,小花玉兰拥有了无数的戏迷,她每场演出,必然客满。其中有三位老者,场场必到,往板凳上一坐,闭着眼睛,摇头晃脑,一问才知道原来就爱听小花玉兰唱的那个味儿。可见,小花玉兰是靠艺术赢得了这些忠实的戏迷。1954年,小花玉兰主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北京市戏曲汇演优秀表演奖,

小花玉兰不仅能戏颇多,思想也要求进步,那时正是解放初期,一段时间,她除拍戏演出外就到文化夜校上课,丰富文化知识,提高艺术修养。同时她也不断接受共产主义教育,一次次为党和国家对她的关怀所感动。终于有一天,北京群众评剧团当红主演小花玉兰不顾父亲的坚决反对,毅然放弃高薪,宁可脱离父女关系也义无反顾地加入国营剧团(北京市评剧团)。这一举动在当时的文艺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受到文化局的重视,开始对她进行重点培养。小花玉兰光荣地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任团支部组织委员,并成为北京评剧团三大主演之一。在这里,小花玉兰潜心创腔,精心揣摩人物,精雕细刻了《牛郎织女》、《拜月记》、《搜书院》、《陈妙常》等十几部传统戏,并系统地向昆曲表演艺术家白云生学习了昆曲。1958年,北京市评剧团面临重组,适逢天津评剧团建院,为了在舞台上有更适宜于施展才华的环境,小花玉兰谢绝了众人的挽留,离开北京,来到天津。后来的事实说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这里,她终于找到了自己尽情驰骋的天地。

推陈出新 自树风格

小花玉兰最初随母亲学戏,其演唱风格基本与母亲相同,也是大口落子。从艺过程中,虽然母亲精湛的演唱技巧和丰富的演出经验给她以重要影响,但是随着演出实践的增多,小花玉兰渐渐发觉自己的嗓音并不适合唱大口落子。花玉兰的嗓音高亢粗犷,清脆明快,而小花玉兰的嗓音清新甜美,柔润纤细,适合演花旦和闺门旦。因此她结合自己嗓音柔润纤细的特色,有意识地向着适合自己嗓音条件的方向发展,采用了“小口”唱法,借助立音,在婉转、细腻、抒情、以情带声上下工夫,采用真假声结合,逐步形成了华丽委婉、清新隽永的独特演唱风格,把自己的艺术风格定位在“雅”字上,发展了“花派”艺术。

多年的艺术实践使小花玉兰认识到,要想得到观众的认可,一定要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艺术的生命力才会久远。天津戏研所刘梓钰先生在2002年出版的《小花玉兰评传》一书中曾讲:“……广泛涉猎,多取所法。她学过京剧、河北梆子、昆曲、鼓曲、皮影等,并从各地方剧科及芭蕾舞中汲取艺术营养。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亲自遴选剧目,自创唱腔,汲取百家之长,再经过自己的吐纳融会,使小花玉兰独树一帜,锻造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每排一出新戏,小花木兰都要亲自设计唱腔,她有意识地观摩了大量的其他剧种的演出,广采博收,兼收并蓄,能够自如地借鉴姊妹艺术的旋律为我所用,并将其与评剧曲调有机结合,听起来既是评剧,又颇具新意。即使是别人演过的戏,她也决不照搬,而是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来对唱腔进行修改。尤其是一些能够传情达意之处,更是反复推敲,力求每个细节都能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情绪,直到自己满意才能敲定。

评剧《拜月记》是从湘剧移植而来的。1954年,小花玉兰刚刚进入北京评剧团,团领导决定把此剧作为小花玉兰进团的第一出剧目。小花玉兰看过剧本后,很喜欢王瑞兰这个角色,决定要演出自己的风格。于是在原来唱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在唱腔的节奏、板眼,以及演唱方法上均作了改动,把自己的演唱风格融进了唱腔之中。此外,念白、表演也都有匠心独运之处。其中在“爹爹你纵然撒下”最后两句散板中唱得较快,一字接着一字,“天罗网”三字放慢,音量放大,“孩儿不听”的“听”字,放一个长音,而后在“巴达顷仓”的锣鼓点配合下,做一个漂亮的上挑水袖的亮相,接着“也枉”两字,随后吸一口气,以饱满的气息、响亮的声音唱出“然”字,这一个高腔准确地表现了王瑞兰忠于爱情的坚定信念。一个全新的《拜月记》和观众见面了,每次随着“然”字的落音,剧场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1959年,天津评剧院倾力推出的第三版本的《牛郎织女》也是小花玉兰精心打造的力作。大幕拉开,舞台上烟雾缭绕,好一派神仙境界,小花玉兰扮演的织女手持拂尘,背身上场,第一段唱腔都是一段一板三眼的节拍,这段吸收了越剧的音调,巧妙地与评剧的旋律相融合,形成了一段既有越剧的柔美婉转又不失评剧的韵味。在唱到“幸与那牵牛郎心地相印,愿效做鸳鸯鸟永不离分”时,前一句唱得饱含深情,后一句巧妙运用倚音、波音、滑音等装饰音和疙瘩腔特别是“离”字借用了京剧慢板唱腔的音调,使唱腔华丽舒展,把织女内心对人间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坚贞揭示出来。“分别”一场,织女的一段垛板更是令人叫绝,采用了慢垛板转快垛板的板式,准确地表达了织女此时伤心欲绝的心情。几场戏中从人物感情出发在唱腔和动作上均有细致的改动,创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的新“织女”形象,使观众在美的享受中再次欣赏了这个动人的神化传说。《牛朗织女》在表、导、演、音、舞、美等各方面的创新,使该剧一推出便一炮打响。

小花玉兰以其典雅脱俗的艺术风格征服了观众。1979年小花玉兰因主演《鸳鸯被》获天津市剧目展演演出奖。1980年《拜月记》、《二度梅》、《鸳鸯被》三出戏选段由北京唱片厂灌制成唱片。1984年小花玉兰被评为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受到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的接见。1986年主演《夕阳红》获天津市首届戏剧艺术节优秀主角奖。1992年主演《西厢记》获全国40家广播戏曲节目展播评比一等奖。

参政议政 关注民生

小花玉兰演艺精湛,业绩突出,1980年当选为第六届天津市政协委员,而后又接连当选为七、八、九、十届政协常委,并担任政协文艺组副组长。多年来,她认真履行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积极建言献策,反映广大民众的心声,为天津的发展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也为文化局做了一些实事,为天津自然博物馆建新馆的事情就是其中一例。

当年的天津自然博物馆始建于1914年,是一个包括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地质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博物馆,这个馆年久失修,已破旧不堪,那时人们所参观的展品,不过是馆藏的十之一二,因为这里无法为那些珍贵的馆藏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而37万件各式标本和贵重的东西只能存放在仓库。1993年10月的一天,小花玉兰和文教委员会的同志实地考察了自然博物馆仓库。看到馆藏现状,小花玉兰的心情格外沉重,感慨万端,天津有这么多贵重的国宝却长年累月堆放在这里,日久天长不都坏了么?我们怎么忍心看着这些国宝一点点烂掉呢?

晚上,小花玉兰把自己的所看所想写成了提案,请文艺组的成员过目,大家觉得提案写得有理有据,各自在上面签了名,然后把提案递交了上去。

为了我市珍贵的自然科学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小花玉兰不厌其烦地写提案,这届不行,下届接着上交。后来,小花玉兰又通过文教委员索性把提案直接送到市里,与此同时,小花玉兰开始了艰难的多方奔走,每次政协开会她都会把这件事提出来,为此呼吁了六年之久。

1997年,筹建新自然博物馆被列为市政府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的20件实事,一年之后,占地20000平方米的新建自然博物馆建成了,豪华气派的天津自然博物馆正式向世人开放,那些堆放在仓库里终年不见天日的国宝也搬进了新“家”。

不只是自然博物馆,小花玉兰还参与了中国大戏院、大沽炮台、文庙、妈祖庙等地的修缮改造工作,并且都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奉献余热 扶植新人

小花玉兰于1992年自天津评剧院调到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现任天津市戏剧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多次担任天津市文艺新人月评委和全国评剧新剧目交流演出及中国评剧票友大赛评委,被多个业余评剧团聘为顾问,承担了戏曲表演的咨询与辅导任务。由于她表演经验丰富,艺术造诣深厚,又深谙戏曲理论,向她求艺的人络绎不绝,她不分亲疏远近,也不论是专业演员还是业余爱好者,凡是来向她学戏的都一律热情接待,倾囊相授,报酬则分文不取。经她传授的学生,不仅演唱基本功扎实,表演到位,而且能演出人物的个性,具有较高的水平,在艺术上都取得了突出成绩,成为业务骨干,体现出名师出高徒的真谛。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老政协委员、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小花玉兰从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她常说:“我要不断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热心扶植新人,为天津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发稿编辑 蓝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