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寄大人》_思念家亲_朱淑真词传

《寄大人》_思念家亲_朱淑真词传

时间:2022-04-2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寄大人》_思念家亲_朱淑真词传去家千里外,飘泊若为心。被丈夫冷落的心寒,身边没有知音的苦闷和常年见不到亲人的牵挂,都让朱淑真沮丧万分。朱淑真思乡思亲情切,于是写了两首《寄大人》给家乡的父母。但朱淑真出嫁三年,居然没有机会归宁。因此她在《寄大人》其二中说,她极度思念家乡,可家乡却离自己千万里之遥,自己担心牵挂父母双亲,导致连睡觉都不能安稳。时隔不久,朱淑真又一次收到了家信,这次是嫂子寄给她的。

《寄大人》_思念家亲_朱淑真词传

去家千里外,飘泊若为心。

诗诵南陔句,琴歌陟岵音。

承颜故国远,举目白云深。

欲识归宁意,三年数岁阴。(www.guayunfan.com)自从朱淑真嫁人,便再没有机会回到那个自己从小到大生长的朱家宅邸。嫁作人妇,离家千里,跟随夫君,日夜漂泊。曾经心怀希望,希望能和夫君有美满的婚姻生活,却被那男子无情地厌弃。被丈夫冷落的心寒,身边没有知音的苦闷和常年见不到亲人的牵挂,都让朱淑真沮丧万分。

她对自己无法向父母尽孝而感到自责和羞愧,于是在前面引述的第一首《寄大人》引用了两个《诗三百》中的典故,因为自责,也为寄情。

《诗经·小雅·南陔序》云:“孝子相戒以养也,有其义而亡其辞。”意为子女应该做好孝养父母的本分。而《诗经·魏风·陟岵序》云:“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意为子女应该常常把父母牵挂于心上。

而《陟岵》的原文是这样的: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我登上山岗遥望父亲,听见父亲说:“我的孩子啊行役忙,昼夜没有停止,一定要注意自己身体啊,早早归来不要留在远方!”

我登上山岗遥望母亲,听见母亲说:“我的孩子啊行役忙,昼夜都不得安睡,一定要注意自己身体啊,将来不要把为娘忘了!”

我登上山岗遥望兄长,听见兄长说:“我的幼弟啊行役忙,都不分白天黑夜,一定要注意自己身体啊,将来可不能客死异乡!”

而今,丈夫和知音是不可指望的了,所以让她挂心牵念的就只有故土和远在钱塘故里的父母双亲。朱淑真思乡思亲情切,于是写了两首《寄大人》给家乡的父母。题首只选录了这两首中的第一首。还有一首如下:

极目思乡国,千里更万津。

庭帏劳梦寐,道路压埃尘。

诗礼闻相远,琴樽谁是亲?

愁看罗袖上,长揾泪痕新。

为了跟随丈夫宦游赴任,她离家千里之外,常年漂泊,思念之情无处寄托,只有诗词和琴音能够陪伴在她左右。父母生养自己,而自己却要远嫁,无法承欢膝下,空有侍奉尊长的心意,却像那漂泊的孤舟一样,离故土越来越远。人家都说女子出嫁之后应该经常带着夫君归宁,可是她等着这归宁的期限啊,到今天已经等了三年。

古时女子出嫁,第三天要带着丈夫回娘家看望父母,是谓归宁。《诗经·周南·葛覃》曰:“害澣害否,归宁父母。”《毛传》曰:“宁,安也,父母在,则有时归宁尔。”可知出嫁的女儿,应当按时回家,向父母问安。历史上大都是三日回门,故古语称之为“三朝回门”。因为风俗朝代和地域等差异,也有五日或七日回门之说,全看实际方便,并不刻板。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就是七日回门。普遍地说,女儿出嫁三日之后,丈夫要陪着妻子到妻子娘家拜见岳父岳母,俗称“会亲”,这样“回门”与“会亲”就可合并举行了。但如果第三日的时候,丈夫不方便陪同妻子一起回门,也可以让妻子先自行归宁,而丈夫另外选择时间去岳父母家“会亲”。但新妇在回门的当天就必须返回夫家,不准在娘家留宿,因万不得已留宿时,新夫妇也不能同宿一室。等到再次归宁,就不受此限制了。一般归宁都是住九天,俗称“住九”。《东京梦华录》卷五《娶妇》记宋代风俗说:“婿往参妇家,谓之拜门。有力能趣办,次日即往,谓之复面拜门,不然,三日、七日皆可,赏贺亦如女家之礼。酒散,女家具鼓吹从物,迎婿还家”。可见女子归宁,自古已成通例,乃是人之常情。

但朱淑真出嫁三年,居然没有机会归宁。自从夫妻感情名存实亡后,她的书信就被夫君压下,即使读了,也不遂着她的意思去办。因此朱淑真算着归宁的日期,算了三年,也没有回去过一次。

因此她在《寄大人》其二中说,她极度思念家乡,可家乡却离自己千万里之遥,自己担心牵挂父母双亲,导致连睡觉都不能安稳。回想少女时代,一家人经常聚在一起,作诗弹琴,潇洒雅致,让她格外怀念。可如今与故土远隔千万里,自己却没有自由,只能泪洒衣襟了。

此时的朱淑真常年背井离乡,又被丈夫厌弃,心中已经没有了别的指望,只盼能够早日得到回家的机会,回到山清水秀的故乡,与父母亲人见面叙旧。这次天公作美,没有埋没了她的心愿,正在她苦苦牵挂故土和亲人的时候,驿站给她送来了一封家书。这家书让终日愁苦的朱淑真仿佛见到了一片春光,于是她欣喜若狂地写诗来抒发心中的惊喜:

其一

忽得南来信,殷勤慰我心。

新诗怜俊逸,清论忆俗音。

目断乡程远,楼高客恨深。

三年重会后,依旧见荆阴。

其二

忆昔江头别,相看对古津。

去来分橹棹,南北隔音尘。

把酒何时共,论文几日亲。

归宁如有约,彩服共争新。

这首《和前韵见寄》据记载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分两首的,分成两首五言律诗;一种是直接就是一首五言长诗。这里笔者认为诗的层次和韵脚更贴近五言律诗。

朱淑真常年漂泊在外,有一日突然接到了家书,对于她来说这真是一件令人快慰的事情啊。所以,她悲喜交加,感慨万分,兀自想象着自己这么多年没能回家,家人又写出了什么好诗好词?谈论过一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可是家乡相隔太远,就是站在高处极目远眺也还是看不到,只能独自难过伤怀。而今虽然已经分别了三年之久,若能回去,依旧可以见到少女时候的风情,这真是令她感到欢快啊。回忆当年,父母在江边送她出嫁,接亲的船已经驶出了很远,父母和自己还是隔着江水泪眼相望。自从嫁为人妇,从此和亲人分隔南北。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有机会和家人们一起把酒问月,赋诗弄文。如果可以实现归宁的约定,她一定像少女时候那样,穿上鲜艳漂亮的衣服与家中女眷比美共乐。

古代的女子既然嫁人了,就没有了自主权,一举一动都要顺从夫君的意思,如此才可称为贤妻。朱淑真接到家书,思亲之情如秋日的江水泛滥,可是自己现在和夫君的关系如此僵化,那么自己归宁探亲的心愿,夫君会允许吗?公婆会允许吗?她心里暗暗担忧,忐忑不安。不知道那个薄情寡义的丈夫,是否能体谅自己一片思乡思亲之情,而允许她回家归宁呢?

时隔不久,朱淑真又一次收到了家信,这次是嫂子寄给她的。于是她和诗一首,寄回给嫂子:

声声喜报鹊温柔,忽接芳缄自便邮。

一尺溪藤摛锦带,数行香墨健银钩。

倾心吐尽重重恨,入眼翻成字字愁。

添得情怀无是处,非干病酒与悲秋。

——《得家嫂书》

可见这一次收信,她也是同样感到兴奋。她高兴的时候,觉得连身边的愁云惨雾都散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明媚的春景:“声声喜报鹊温柔,忽接芳缄自便邮。”而且,从诗的内容可以判断,朱淑真的嫂子也是个精通翰墨的女子,朱淑真婚前应该和她的关系颇为亲密,可以互说体己的话,所以“一尺溪藤摛锦带,数行香墨健银钩”。如今她们在信中互相倾吐心事,可是朱淑真心中充满愁怨和伤感,因此“倾心吐尽重重恨,入眼翻成字字愁”。她无法做自己的主,也不知道丈夫究竟放不放自己归宁,所以只能“添得情怀无是处,非干病酒与悲秋”。

那个时候,她内心的乡愁就像秋天涨潮的江水一样猛烈,无法退去。就是浩荡江水的万重波涛也抵不过她心中一瞬间的离愁别恨,她的心绪无法安宁,抬头看天,天上大雁正排成一字队形回巢,低头望地,连树木花草也相互依偎盘绕,像极了承欢父母膝下的快活儿女。她只能对着故园的方位,默默地伫立。日夜牵挂着家乡父母,内心的感伤无处安放。她心中的愁苦,无处倾吐,无人能诉说,所以只有把这浓酽的感情流诸笔端。人世苍茫,只有文字可与她互为知音。

漂泊的路途注定是孤苦的,而抛却自己本身的意义,去依附于一个男人更是可悲的。但在宋朝那样封建的时代,朱淑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被困在这些教条里,看不到希望,所以她终其一生都是悲苦的。这悲苦化作了漫天的雨,淋在每一个爱她懂她的人的心头。

关山月明,她是永远的离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