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鲍贤昌:寻祖访古修志明史_鄞地乡土文化

鲍贤昌:寻祖访古修志明史_鄞地乡土文化

时间:2022-03-2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鲍贤昌:寻祖访古修志明史_鄞地乡土文化鲍贤昌:寻祖访古修志明史鲍贤昌,1952年生,鄞州区钟公庙镇鲍家村人,中共党员。当时各地都在修县志、乡志、专业志,鲍贤昌看到了志书的价值,怀想几百年来村史的变化,遂萌发修村志的念头。他把情况详细写来,并积极支持鲍贤昌编志。村民沈也国第一个将300元钱送到鲍贤昌手里,作为编写村志的启动资金。鲍贤昌义务修志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光买文具用品、县内外采访路费共花了1300多元。

鲍贤昌:寻祖访古修志明史_鄞地乡土文化

鲍贤昌:寻祖访古修志明史

鲍贤昌,1952年生,鄞州区钟公庙镇鲍家村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种过田,当过兵,担任过企业的保卫干部,中年起从事地域文化研究,参与《四明寻踪》《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天地正气》《鄞州当代作家散文精选》《四明史话》《宁波老桥》等著作的撰稿,著有《鲍家村志》《鲍家村志外编》《鲍家村志外编补遗》及《探寻古鄞》等,现为中国鲍氏族史研究会会员、宁波文化研究会会员、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宁波市文艺家协会会员。

1996年6月21日,是浙江省鄞县钟公庙镇鲍家村值得庆贺的日子,《鲍家村志》编成的消息,竟登上了《人民日报》,整个村子沸腾起来,人们奔走相告,争相阅读鄞县第一部村志编成的报道,《鲍家村志》顿时成了桥头庭院村民纳凉聊天的话题。

村民鲍雄读了他的《鲍家村志》,写了一首《浣溪沙》祝贺:

瓜瓞绵绵八百年,(www.guayunfan.com)鲍家日月换新天。

人间无处不歌弦,

太史采风存足迹。

齐民歌曲世情传,

喜看村志有新编。

因为村志反映了钟公庙镇鲍家村800多年的历史,反映了新旧鲍家村的真实面貌,是县志、省志以至国史的基础,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说是“天路历程”,是因为就当时的条件来看,鲍贤昌独立编志简直好比登天。第一是没有“才力”,民国《鄞县通志》是方志专家——张传保、赵家荪主编的。小小的《三桥鲍氏宗谱》是清光绪七年国学生鲍义钳、鲍涛椿修纂的。而今天,一个只上过初中的他居然要独编村志,岂非异想天开?第二是没有“财力”,鲍贤昌是个并不富裕的普通农民;第三是没有“人力”。然而四年苦战,他克服重重难关,捧出了鄞县第一部被北京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村志——《鲍家村志》。

辛辛苦苦闯过了第一道难关

1994年5月,《宁波日报》刊载了《象山七十一岁村民伊极才历时五年编成象山县第一部村志》的报道,鲍贤昌读后被伊极才义务修志的精神所感动。当时各地都在修县志、乡志、专业志,鲍贤昌看到了志书的价值,怀想几百年来村史的变化,遂萌发修村志的念头。他写信给伊极才,伊极才从象山寄来了《伊家村志》,查阅了民国《鄞县通志》《姜山区简史》及清光绪的《三桥鲍氏宗谱》,接着他又去县志办,向《鄞县志》副主编金儒宗先生谈了编写村志的想法,金先生给予大力支持,找了许多有关资料,并赠送一套《鄞县史志》。接着又去县图书馆、档案馆、统战部、文管会找资料。如鲍振西,1980年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1987年兼任中共北京图书馆委员会副书记,主编过《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当时正在匈牙利、波兰访问,接到鲍贤昌信,立即回信提供有关详细材料。鲍忠浩,1950年l2月参加抗美援朝,曾在中朝人民联合空军司令部和军委空军司令部任职,立三等功三次。1986年调入宁波大学,历任教务处副处长、校长办公室主任等职。他把情况详细写来,并积极支持鲍贤昌编志。村民沈也国第一个将300元钱送到鲍贤昌手里,作为编写村志的启动资金。

鲍氏始祖自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迁移至此迄今已有880多年历史,鲍贤昌为征集资料,查宗谱,查档案,访问老人、知情人,发出一百三十七封信,到过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登门采访,鄞县内鲍家人几乎都采访遍了,得到过许多鼓励和支持。这样,他闯过了第一道采访收集资料的难关。

行家扶助闯过第二道难关

l995年春,鲍贤昌开始闯第二道难关。他根据采访和收集来的资料,开始编写村志,在4月份写出了三万字左右的第一稿,5月送县志办金儒宗先生审阅,金儒宗先生指出它的体例不对,并给他详细指导如何编排目录,按章按节,依次编纂。6月份又写出了四万多字的第二稿,并虚心向《宁波市志》主编俞福海先生请教。在俞福海先生指导下,又和金儒宗先生共同研究确定篇目为11章43节,再度改写。然后送宁波市委宣传部部长邵孝杰审阅,邵阅后,认为内容尚欠充实。又到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邬向东副馆长热情地接待了他,让他查阅民国《三桥鲍氏重修宗谱》。原国民党第71军少将副军长鲍志鸿,民国时期,是位有声望的人物,村民众说纷纭,村志如何记载是道难题,后来在县统战部协助下,终于在《国民党九千将领》一书中解开疑团,真实记载了鲍志鸿的史迹。徐盛岭是鲍氏始祖南宋会稽来鄞的第一个村落,为查找徐盛岭,他三次赴县地名办,最后还是在奉化市地名办方宗炎先生帮助下,找到了880多年前村落——徐盛岭。为了准确润饰文字,邀象山《缨溪诗社》社员、象山《知音文苑》主编张明俊、常务副主编张剑英两位先生来村,共同润饰文字。8月誊清全稿,金儒宗为村志写序,沈门朝为村志写了《凡例》,并为村志作了校对。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村民,总算在诸位热心的行家帮助下,闯过了第二道难关。

矢志不移闯过了第三道难关

“金钱不是万能的,没钱却万万不能。”鲍贤昌义务修志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光买文具用品、县内外采访路费共花了1300多元。为了省钱,县内采访搜集资料,他总是骑自行车,带上开水,饿了买几片面包充饥。遗迹勘查,人生路不熟,请当地人当向导,还得支付小费,这样日积月累把本已瘪瘪的口袋全部掏空了。村志写好后,在几位热心人的提议募捐后,困难出现了转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吉昌贸易公司经理鲍吉华、宁波市望江商场总经理沈门朝两位先生,各赞助1000元,村民沈也夫、沈也宏兄弟俩也不甘示弱,分别提供800、500元的赞助。在他们带动下,13位村民共赞助人民币5300元,这样总算解决了印刷资金困难问题,勉勉强强闯过了第三道难关。

在编写村志过程中,鲍贤昌搜罗了大量的宗谱、碑记、诗文等资料,囿于《鲍家村志》的体例和篇幅,有些资料都没有用上去。鲍贤昌觉得非常可惜,便模仿刚刚出版的《宁波市志外编》,再编一本《鲍家村志外编》。他看不懂文言文,就去请县志办的老师给他讲解注释。他最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编成涉宗谱、族源、庙墓、诗文等洋洋七万字大观的浙江省首部村志外编——《鲍家村志外编》。

编好《鲍家村志外编》后,旧城改造的脚步逐渐靠近位于鄞州中心区的鲍家村。两年后,鲍贤昌得知鲍家村要改造成新社区,鲍家村的旧貌将不复存在。他决定再编一本《鲍家村志外编补遗》。他和一帮支持他修志的村民们一道,把村里的小巷里弄,断桥石碑用相机永远定格,还出高价请人绘了一幅鲍家村全景图。鲍贤昌把这些资料全部收入他的《鲍家村志外编补遗》中。2003年12月,《鲍家村志外编补遗》正式出版。

“立下愚公移山志,能破万重困难关。”鲍贤昌先生经过10年多艰苦曲折的奋斗,终于走过了“天路历程”,登上了成功的殿堂,完成了村志的三部曲。1996年《鲍家村志》被国家图书馆正式收藏,《宁波日报》《人民日报》对此相继作了报道。2000年3月,《鲍家村志外编》又被北京国家图书馆、上海通志馆、浙江省档案馆、宁波市天一阁“中国地方志馆”等十余家单位收藏。7月,《鄞县日报》和鄞县电视台在“走遍鄞县”专栏和“文化之旅”节目,以“修志明史鲍家村”和“鲍贤昌:修编村志”为题,作了报道。2004年9月,《宁波日报》和《浙江青年时报》分别以“十年寻祖考古编撰三本村志”“一辆自行车踏遍宁波”为题报道。鲍贤昌先生个人编写村志的事迹遂为社会各界褒扬。

近年来,鲍贤昌又与横溪编写《河头村志》的陆良华先生一道,走乡穿村,翻山越岭,奔走在鄞州的大地上,探寻千年古鄞遗韵,城垣谯楼、古村老桥,寺庙牌坊、烽火台古战场等,到处都留有他们的足迹,并编写一本30万字的《探寻古鄞》,2012年8月由宁波出版社结集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