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谢国旗:坚守家乡的文化遗产_鄞地乡土文化

谢国旗:坚守家乡的文化遗产_鄞地乡土文化

时间:2022-03-2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谢国旗:坚守家乡的文化遗产_鄞地乡土文化谢国旗:坚守家乡的文化遗产谢国旗,1960年9月出生于鄞州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从事文化文物研究并担任文化站站长及目前的文管办主任。荣获浙江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个人、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特殊贡献个人奖。

国旗:坚守家乡的文化遗产_鄞地乡土文化

谢国旗:坚守家乡的文化遗产

谢国旗,1960年9月出生于鄞州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出身贫寒、大专文化程度。1978年3月服兵役,1982年3月起分别于白岳乡、集士港镇政府工作,期间曾带职下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98年1月调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现为文博副研究馆员。从事文化文物研究并担任文化站站长及目前的文管办主任。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俱乐部、浙江省考古学会、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宁波文化研究会等。荣获浙江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个人、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特殊贡献个人奖。

一、从农民到出国演讲

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人,种过田,砍过柴,当过兵。他诞生在一个文化底蕴浓厚的半山区小村,分布着两个特殊的山岙:

一个位于现在的横街镇叫藏家岙,岙口于林村,是古代桃源乡机关地,宋徽宗皇帝曾在一所私塾里手书“桃源书院”额,由此文人墨客、高官贵人纷至沓来,相继落户并诞生了甬上第一状元张孝祥。王安石履鄞于此请桃源书院先生出山在县城开办鄞县学,从此宁波“庆历五先生”学风始开。

另一个叫西岙,现为四明山村,岙中桃源佳人历视风水宝地,纷纷归集逝葬,以荫子孙。北宋末的帝师汪洙致仕隐于此,兴办崇儒馆教化乡里子弟。他7岁能诗,史称“汪神童”,其子汪思温、孙汪大猷官至少师、吏部尚书。

谢国旗小时候曾在西岙砍柴,就开始疑惑这里的乱坎破墙、古墓古树等遗迹,总感历史渊源无与伦比。后通过他考证才确定了上述的一些历史坐标。曾在2010年,区人大副主任钱苗山找到谢国旗,需要了解这里的山山水水、历史文化内涵并要求拟定合适名称,他就概括为“桃源湾”这个美名,被区政府采纳。

他不但在这块家乡的土地上如此疯狂地保护,在鄞东也同样如此:塘溪名人故居中童第周故居、沙氏故居、周尧故居、沙耆故居,瞻岐的大嵩城墙,咸祥的海防军事遗址,东吴的史弥坚尚书墓园等等都留下他的足迹,而且还作专项研究,如:将东钱湖周围的石翁仲、墓葬、牌坊的遗迹串联,仿佛面对了繁复的历史密码,充满了破解的冲动。此后,感动了当地的业余文保员史久富,他拿来了《史氏家谱》,史东奇打开了王安石庙仓库里的墓志铭,于是一部尘封800多年的史氏家族史在杨古城、陈万丰、王重光、曹厚德等文保员的启发下被一页一页地重新翻开。2003年谢国旗撰写的《东钱湖石刻》一书公开出版。直到东钱湖石刻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场众多文保爱好者参与的历史解码盛宴,才精彩落幕。2007年,谢国旗被日本东京、广岛大学应邀出席演讲“东钱湖石刻文化的特色”,演讲内容被刊登在日本《现地调查研究》一书中。

2013年1月,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创建了“它山谈古”讲堂,至今已讲了8堂。同年5月3日为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上了“文化文物就是心灵与物语的历史”课,博得在座领导干部一致好评。

二、从民间三集成到历史的回声

20世纪80年代,文化部发起搜集《民间文学三集成》,即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积极响应并专门编写了《白岳乡民间文学三集成》,许多篇章被录入“市(县)三集成卷”中。还撰写了民间舞蹈《大头和尚背柳翠》(俗称“大头和尚”、“抛大头”),入选《宁波市民间舞蹈集成》。通过进一步挖掘并寻找表演过的在世老同志重新恢复的该舞蹈,由谢国旗亲自帮助排练,成为宁波电视台于1983年拍摄的原始资料。现为市级非遗并正在申报为省级非遗项目。

1999年8月,由宁波市发起的,浙江省文物局号召“寻找文明”的文物普查行动中,谢国旗取得了丰硕成果,克服了种种困难。如在37度的高温下,抬头所见皆是漫山遍野的灌木杂草,荒芜的山野间,爬过山坡,穿过大片坟墓,在一条隐蔽的山路上,看到了一座历经沧桑的已经破损的牌坊,最终证实为宋《营造法式》特色建筑的这座横省石牌坊,这座牌坊一举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开始的五年间,国务院发出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他又主持了该次工作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大幅度提升。获得浙江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先进集体、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省文物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其本人由此成为全市唯一一位获得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突出贡献个人奖的个人。在他的带领下,众文保员冒酷暑、顶寒风,寻山川、探荒野,进行了艰苦的实地勘查、记录。通过普查而掌握了全区历史文化遗产的鲜活个性且数量丰厚,类型多元,形成了区域历史厚度、乡土情感、人文秉性的认识与再认识的最为重要的实物资源和资料,共查得不可移动文物3890处,其中被录入国家数据库的1959处。从2010年全市各县(市区)不可移动文物的第三位跃升到第一位。鄞州区从1985年前的50处,1999年前的107处,到2010年达到1959处,增幅达36.4倍。同时,“三普”丛书被《宁波日报》称为“鸿篇巨制”,于2013年8月1日报道:“由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谢国旗编著、洋洋洒洒258万字和3735幅图的鸿篇巨制——《鄞州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历史的回声》,近日由宁波出版社出版。该书一套为4册6本,分别为《穿越历史的足迹》《揭开尘封的记忆》《最后的遗产》和《堇风甬水》,全面系统地记录了鄞州区“三普”工作情况和不可移动文物的现状,是一部图文并茂地弘扬鄞州优秀历史文化、知识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系列丛书,也是一部宣传鄞州区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教科书。”

三、从业余文保员到带头做文保

经济发达的鄞州地区,旧村改造进程越来越快,他为了多保留文物,多多反映鄞州悠久的历史写照,自知一人的、一个单位的力量之渺小,由此带领全区业余文保员发挥他们的先锋队作用,踏遍了鄞州山山水水,沟沟渠渠,与“拆迁”赛跑,与“推土机”赶时间,几乎没有节假日,夜以继日地为81.21万人口的鄞州人夺得了人均2.4处不可移动文物的惊人数据,为1346平方公里的鄞州土地上也夺取了每平方公里1.45处的文物密度。

其实,他是20世纪80年代业余文保员的代表,走上这条路完全是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当年从部队回来担任白岳乡文化站站长期间,结识了甬上著名人物王重光、杨古城、曹厚德等老先生,以及周生望、陈万丰等鄞州文物界老前辈后,加入了鄞州区业余文保员的队伍,参加了宁波书友会,开始宁波和鄞州的文物保护事业。这些经历解答了他小时候曾经在故土上发现的“疑惑”,串起了守望故土的历史进程。除了这些,他还关注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承包到户、社队企业改制、政社分设、撤区扩镇并乡、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文化礼堂等等。在跨世纪的阶梯式文明进程中,他为地下地上文物的保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大批古建筑如御史中丞第、杨尚书第、周微宅、翁文灏故居等,地下文物如新石器时期“康家园遗址”、“横港岸遗址”等等这些历史价值使得鄞州人民重新认识故土的时候;每当从区政府会议室论证通过之时,他觉得一身轻松,心里特别踏实。一切苦水都化为了精神动力,特别是一次区委召开的文化工作会议上,寿永年书记的那句“中心城区不能没有历史”的感人话语,使他一夜未眠,更使他坚定了保护文物的信念。

潘火桥的蔡氏宗祠花了6年时间,钟公庙的严氏建筑群、李惠利故居花了4年时间的说服才得以被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记得他于2005年,有10名村民来到他的办公室,干脆坐到地上要求回答“蔡氏宗祠是否属于文物?”他想到了“如果否定”将是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的失职,“如果肯定”又将会使已作出整村土地出让合同的街道政府面临难堪局面。他在思绪中自问:难道听之任之吗?难道政府决定的就一定是对吗?从中开展了一系列“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调研来缓和矛盾。通过对蔡氏宗祠文化的深入研究,在全国宗祠文化研讨会上发表了一篇《蔡氏宗祠建筑及其文化理念》的文章,阐明它是一座全国罕见的男女合祠古建筑,也是独一无二的男女平等思想所体现在宗族祠堂建筑中的实物例证。由此在工作中,走过了“政府决定拆、村委会同意拆、拆迁部门早已规划拆”的艰难险阻道路中,“倒逼”了拆除可以有征用费补偿:百姓共享的实惠政策而大多数百姓倒向了拆除的想法。于是,他在以《文物法》精神的紧追之下,又使当地政府产生了新的“倒逼”现象,即“不管不问”。要晓得,危机四伏的旧建筑在宁波地区一年接着一年的台风如果被自然倒塌,如果给几位力挺保护的村民造成人身安全,怎么办?且这些隐患显然是存在的。那么,谢国旗就会成为“千古罪人”,承担不可推卸的人命关天的罪责。他虽想到了这一切的一切,但也还是力挺保护并加强保护措施。不管工作多忙,他都坚持与业余文保员一起商讨安全工作,提出了“一不倒,二不漏”的暂时性过渡要求。多少个日日夜夜后,蔡氏宗祠终于在2010年被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当地政府并没有出资维修的打算,只好依靠业余文保员的努力和渐渐地得到了村委会的精神上的支持下,由村民采取了募捐形式,在2012年底开始进行了维修,如今油漆接近竣工。“宁波帮严氏建筑群”同样走过了风风雨雨的考验,最后被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谢国旗的文保举动还有一则小故事。鲁青生老人从小佩服范文虎的医德,所以当其听到西岙因桃源湾开发而将范文虎墓拆除并已“判决”(即在墓碑上写上了“拆”字)。鲁青生的心燃烧了,立即让人代写了一封信给区委,并由区委书记陈伟俊批示,大体意思是“桃源湾开发的重要性与该墓是否属于文物并保护?”的信件批给了文管办谢国旗。他考证研究后作出结论:其一,范文虎是清末民国初期宁波著名的中医业先驱,现中医院坐堂医生几乎都是他的二代传人,具有历史和医药界名人的研究价值;其二,墓碑由鄞县唯一两位末代进士之一的高振霄所书,具有历史名人和书法艺术的研究价值。同时提出“当保护之”。陈伟俊书记由此批复免拆并被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谢国旗还常常被王重光先生忆起其曾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的那些事迹,为了找回被盗的文物,冒雨骑着摩托车追赶。获悉西岙水库的明代文物石翁仲被盗卖的消息,辗转打听到已被运往慈溪观城。他向村里相关人员宣传了一个多小时的《文物保护法》,得到了知情者的协助,一起追到观城,一个多小时后,两尊石像被顺利放上汽车。“没有动用公安力量,一人侦破,智斗‘盗卖’,安全返还石刻文物”。其事迹被《宁波日报》《中国文物报》专题报道。

谢国旗深知,为保护文物,有时难免面临危险,甚至被人报复,但自己选择的是坚持正义,哪怕用生命去守护也在所不惜,特别是面对盗墓贼。所以,在烈日下,风雪中,在崎岖山间都留了他寻访文物的足迹;面对任何损坏文物的行为,他总挺身而出,年复一年,关注文物,宣传文物。2013年7月,“鄞州区业余文保员队”荣获“第六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团队奖”。

在谢国旗的带领下,鄞州区的文物事业于沉甸甸的奖杯下,浇铸着这群遍布在鄞州田野之上的文物守护者的热情、忠诚、智慧、勇气,浇铸着无数辛劳、心血、寂寞、委屈。“不怕吃苦,不怕嘲讽谩骂。”这就是他对自己的评价。区政府领导称其为“经验丰富的专家,鄞州遗产的一本通”。30年间他走遍鄞州山山水水,他对鄞州的每条道路,每块石板都留下了深厚的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