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著述《校碑随笔》_近代天津十大收藏家

著述《校碑随笔》_近代天津十大收藏家

时间:2022-07-2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著述《校碑随笔》_近代天津十大收藏家天津旧时有一些收藏碑刻石经大家,这些人不仅藏量丰富,而且富于研究。再如清末民初的孟继熏,藏碑达数千种,是晚近的收藏大家。但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当推方若。宣统年间,方若的《校碑随笔》问世。1981年7月上海学者王壮弘历几十年,出版《增补校碑随笔》,使方氏的校碑学得到弘扬。王壮弘为方若所著《增补校碑随笔》作增补方若除了收藏石刻、古泉外,还收藏古玉。

著述《校碑随笔》_近代天津十大收藏家

天津旧时有一些收藏碑刻石经大家,这些人不仅藏量丰富,而且富于研究。例如清代同光年间的樊彬,搜罗海内碑刻达2000种,有《畿辅碑目》行世。再如清末民初的孟继熏,藏碑达数千种,是晚近的收藏大家。但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当推方若。

方若搜集碑刻石经的历史比较早,而且富有成就。清末民初,中国嗜金石者众多。中国人喜欢把富有成就者拥趸为四,如“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而收藏碑刻石经的也有“四位大家”,即方若与罗振玉、刘鹗、王孝禹。四位大家之间交往颇深,且相互交流研究。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刘鹗曾将自藏的《崔敬邑墓碑》影印百部,分赠同好,帖前有刘鹗、方若、王孝禹、罗振玉四人合影玉照。此帖当时就受到收藏者的青睐,得之令人羡慕。

方若收藏的碑刻很多,而且有很多精品。如汉碑《马君扆》、《延熹平圭》等为世间尤物。特别是《土圭刻字》,碑文为草隶书,三行,首行四字,后二行各五字,字体似王羲之,世人推此碑为草书的鼻祖。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河北省定州出土,先由端方收藏,后归方若。此外方若还收藏晋咸宁砖,砖刻字笔势与《土圭刻字》字体相近。其藏有三块砖:砖文一作“咸宁五年七月下”,一作“咸宁五年闰月十八日”,一作“廿百枚”。字体没有重者。1932年洛阳大学旧址发现汉刻石经残石,这些残石价值很大,人称“熹平石经”,遂招致国内一些收藏家纷至沓来,如徐森玉、马衡、文素松、陶湘、于右任、白坚等所得不少。当时在天津开设新明大戏院的富商孙宝山,也运来一批计百余石,约170字。方若闻讯而至,以七千余元购入。他得到这批残石非常高兴,认为好友罗振玉收藏石经仅数十个字已经闻名全国了,而收得这批藏品,可在罗振玉之上。以后他又有新获,为此在家中曾辟一间石经室,招致工匠,精制拓片,分赠好友。1934年方若在出售钱币的同时,曾将部分石经出售给日本人。

方若于碑刻石经不仅仅是收藏,而且潜心研究。每知一石出土,就要知道它的字体内容、多少字、哪里出土、流传过程、今藏谁家。宣统年间,有人在四川勘矿,从山洞中得一块石碑,人称“延祐(年)石室题字”。此碑为隶书,三行,每行四字,据说此碑运到京师,不知确切去向。方若千方百计寻找下落,后托友人王孝禹打听到此碑收在清皇室贝子溥伦家中。又“沮渠安周造像碑”光绪年间出土于新疆,后被德国人所得藏在柏林博物馆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端方出使柏林,手拓以归。方若得知后,曾托去德国的朋友传拓,遭到拒绝,一直耿耿于怀。后来罗振玉从端方家中借得拓本照相,送给方若才了却心愿。(www.guayunfan.com)宣统年间,方若的《校碑随笔》问世。这部书记录了上自周秦,下至五代,计507块碑。根据石刻损毁的情况,考订拓本的先后新旧,指出翻刻与原刻的区别,为初学者指点迷津。书内还记载了石刻的流传情况、今藏何家,为考据家提供研究依据。书后还附列伪刻,让收藏者辨识真伪。此书一出,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重视,清末民初,翻印不计其数。后人周煦良先生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方氏的见闻不可谓不广;搜集不可谓不勤;辨识不可谓不细;著录不可谓不备,所以大半世纪过去,这部书仍然没有代替它的。”潘景郑先生说:“清季定海方若,以毕生之力,沉酣石墨,创为《校碑随笔》一书,就所见墨本之先后,校订其同异,虽点画之差异,不轻易放过,循是以求墨本之新旧,毫厘不爽。按其书溯周秦迄五季,都碑刻五百余种,举凡海内名碑,约类可见,椎轮之功,自不可没。”1981年7月上海学者王壮弘历几十年,出版《增补校碑随笔》,使方氏的校碑学得到弘扬。

王壮弘为方若所著《增补校碑随笔》作增补

方若除了收藏石刻、古泉外,还收藏古玉。其收藏的商代小臣残玉、元代的玉牒皆为古玉之华盖。方若还擅长绘画,取法张僧繇,后在中国画的基础上吸收了日本画的元素,独具一格。当时方若的润格很高,一般人买不起。他的画颇受日本人的欢迎,当时旅津的日本人,以得方若的画和曹汝霖的字为多,方若因此获利不少。方若在书法方面也有造诣,书学米芾,柔中带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