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临沧完贤李氏源流述略_李景煜诗文选

临沧完贤李氏源流述略_李景煜诗文选

时间:2022-07-1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临沧完贤李氏源流述略_李景煜诗文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有姓氏之后,汉族子孙多以黄帝为始祖。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生高阳,继黄帝位称颛顼。李耳生子宗,战国时由晋国至魏为将军,魏封于段干,又称段干木。此后李氏宗属有唐肃宗之子建王恪的四代孙李癉建立南唐称先主,传中主瞡,再传后主煜而亡于宋。他的子孙和大批李氏人口在宋末金元入侵时继续流徙至浙赣闽粤等南方广大地区。李氏从盛唐起即有异姓及少数民族加入。

临沧完贤李氏源流述略_李景煜诗文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有姓氏之后,汉族子孙多以黄帝为始祖。始祖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氏,名轩辕。共生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其中正妃西陵氏女名嫘祖生二子:长玄嚣,次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生高阳,继黄帝位称颛顼。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皋陶曾为东夷部族的首领,在尧舜时掌管法律,称为理官。他判案公正,受命主持制定五种刑法,使人信服,天下大治。在此后的夏商两代约1000年的26代中,都由他的子孙继任理官,以官为氏而姓理氏。到商纣王荒淫无道,理征犯颜直谏,被纣王诛杀。妻契和氏带幼子利贞出逃,走到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十分饥饿,见一李树果实丰熟,采食充饥得不死,感而改李为姓,古字理李通假,此后沿用李为姓不改。利贞又生昌祖,昌祖为陈国大夫,家于苦县,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在周康王时赐采邑于苦县,居厉乡曲仁里。传到五世孙乾,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李耳,字伯阳,又号老聃,于周平王时任守藏室史,后迁柱下史。他是一位长寿的圣者,著有《道德经》五千言。李耳生子宗,战国时由晋国至魏为将军,魏封于段干,又称段干木。宗生子同,为赵国大将军。同生兖,为赵国相。兖生跻,为赵阳安君。跻生二子:云、恪。恪生洪,为秦国太子太傅。洪生兴族,字育神,一名汪,为秦国将军。兴族生昙,字贵远,为赵国柏人侯。后入秦仕御史大夫。昙生四子:崇、辨、昭、玑。崇字伯,任秦陇西守,为陇西房始祖。玑为赵郡房始祖。崇孙信,仕秦封陇西侯。信孙仲翔,为汉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孙尚为成纪令。尚生广,先后任陇西、北地、右北平太守,与匈奴大战七十余次,被称为飞将军。下传十六世孙嵩,字元盛,为西凉开国皇帝。生十子,歆字士业继位,歆生八子,重耳归后魏,历任太守、将军、刺史,生子熙。熙生三子,次子虎为北周柱国大将军,受封唐国襄公,生八子。末子籨袭唐国公,生长子渊七岁袭爵,为唐朝开国皇帝。传子孙20代,286年。此后李氏宗属有唐肃宗之子建王恪的四代孙李癉建立南唐称先主,传中主瞡,再传后主煜而亡于宋。

中国历史上李姓建立的政权,计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十二个朝代。

李氏在汉唐时期,已有十三个郡望。即陇西、赵郡、柳城、略阳、鸡田、虎威、代北、高丽、范阳、渤海、西域、河南、京兆。其中以陇西和赵郡最大。陇西郡之下又分为武阳、姑臧、丹阳、敦煌四大房;赵郡之下分为南祖、东祖、西祖、辽东、江夏、汉中六大房系。唐代中后期经过武则天篡位、安史之乱、黄巢之乱三次大变乱,李氏宗室流亡,不断向南方迁徙。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北方寒冷艰苦,不易谋生;一是北方的氐羌、匈奴等民族强悍,南方的百越、百濮民族温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容易谋生。所以历史上都是北方向南方迁徙融合。在唐代以后的迁徙流亡大潮中,首当其冲的是唐宗室。李氏在南方各省的迅速传播分布也在唐后的宋元之世,而且其成分主要是唐宗室一脉。因为他们强大的敌人主要来自北方,他们除了向南就无处可逃。至宋有抗金英雄宰相李纲为唐高宗李治的二十世孙。他的子孙和大批李氏人口在宋末金元入侵时继续流徙至浙赣闽粤等南方广大地区。有一位定居在福建宁化石璧的,使石璧成为元明以后陇西李氏向外到南洋并辐射到世界各国的中转站。

李氏从盛唐起即有异姓及少数民族加入。功臣被赐姓李的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张、董、罗氏等。少数民族首领被封官赐姓李的有契丹人李光弼,波斯人李糱,高丽人李正己,安息国人李元谅、李抱玉、李抱真、李国臣,突厥人阿铁族李光进、李光颜,沙陀国朱邪氏李克用,蒙古库莫奚首领归附赐姓李封乐郡王,奚族部落首领赐名李可度、李琐高、李日越、李归国、李延宠,渤海国人茹常赐名李嘉庆,还有李多祚、李谨行、李载义等自认姓李,回鹘人张存信等自改姓李,党项羌拓跋赤辞归附赐姓李,至李元昊为西夏国帝。西域匿识国王来朝赐姓李。据不完全统计,赐姓涉及十几个少数民族,十六个异姓。唐代以后,元代有大臣女真人蒲察氏改名李庭,元代杂剧家李直夫也是蒲察氏改姓的。明代有建真女真首领改名李满住,文学家李贽原姓林,后改姓李。这些少数民族中赐姓李者,多为北方民族。唐后南迁的则多为唐宗室子孙。故明以前的南方李姓绝大多数为陇西郡望。西南少数民族中多有李姓;则主要是宋元时期南迁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李姓变服从俗、娶当地民族生子传承若干代后融入少数民族,也有极少的是自己选择姓李的。(www.guayunfan.com)在西南诸省中云南的李姓也不少。云南自两汉置益州郡治理,重点在曲靖、晋宁、保山驻军统领。究其交通险阻,鞭长莫及,在中央政府强盛时安定,遇到中原多事时叛服无常。由三国到两晋南北朝的三四百年间,除三个驻军点及附近保持正常秩序外,其他广大地区仍以当地世居民族的生活方式为主流而不时发生战乱。即使偶有汉族人口流入,也是被抢来当奴隶娃子,几代后就融入当地民族了。隋唐一度以兵威统治,不久就出现南诏国与唐抗衡的局面,再继之以宋太祖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宋史》把大理列入外国传,四五百年间除南诏几次用武力去抢掠四川工匠妇女来滇外,汉族人口极少成批迁入云南。元代蒙古军先下云南,再灭宋。鞑靼人统治云南十分严厉,百多年中,除官吏外,没有移民之举。汉族人口绝少流徙入滇。真正把云南的汉族人口急剧增加到超过当地土著民族的是在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以后到整个清代的移民屯垦之举。在云南汉族中流传着一句古话:“我家是从南京应天府石板桥柳树湾高石坎来的。”这能说明是明代以前入滇者不多。这是因为明太祖在五年之内击败南方群雄后,收编了所有反元军队,除北征者外,都驻扎在南京周围的石板桥、柳树湾、高石坎等地。这些部队大多是元末无家可归无路可走的江南人。当决定征讨云南后,由这些驻军地点抽调了30万大军随傅友德、蓝玉、沐英三将入滇。收复云南后,这些官兵大部随沐英镇守云南。少数有家口的,政府送家口来驻地安置团聚;无家口的单身汉子,就在当地娶妻生子。平时在卫所里种田、纳粮、点卯,有战事时听调服役。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前,还有过几次增兵。到明中叶后,卫所废弛,军户变成民户,这些军户给子孙交代他们来云南前的驻地,有的说石板桥,有的说柳树湾,有的说高石坎……若干代后,大多把几个地方连在一起说,只有“南京应天府”没有走样。这也说明凡明初随征云南入滇者,都是长江以南各省的人。大量移民实滇,也是在朱元璋平滇以后的几百年中。在明初随军入滇的李姓,绝大部分是唐宗室遗裔被迫南迁者。至于明末清初随永历帝及李定国部和吴三桂等入滇的几十万人中,就是南北混杂而又以南方人为主的汉族了。但从清代起进入云南的汉族,其籍贯传承大多是清楚的。

我临沧李氏为安徽定远李善长之后。善长公随朱元璋推翻元朝而为明开国丞相,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他曾在“李氏家谱”序中写道:李氏家族自颛顼起“开始于君,而继于相,两汉皆相,唐则复君,宋后先为相,其间擅德业而名当世者,不可计数矣”。这里他清楚地说明了属于唐宗室子孙的陇西郡望。定远地居河南江北之间的淮河流域,水陆交通便利,为古代经济发达的鱼米之乡,是中原通向南方广大地区的枢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前有刘邦、项羽的楚汉大战,后有朱元璋起于濠、滁成大业,形胜为天下优。唐末五代的政权频繁更替,到宋辽金的争夺战乱、元蒙的残酷统治,迫使中原汉族,大量不断向南迁徙。数以万计的李唐宗室子孙是这些流亡者中的先行者,从唐末到元初的三百年间,定远这个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成为李氏宗族向南迁徙的中转站。在随朱洪武起义的三十多位功臣中,李姓有李善长、李文忠、李新、李梦庚等四人,约占11%强,足见李姓在濠、滁人数之多。今定远县第一中学校址及农贸市场二三百亩土地,即为当年善长公晋封左丞相韩国公后所建故居旧址,今尚保留有长50米宽20米高15米的花园故址和巽峰阁一座。善长公因胡惟庸案赐死后,妻女弟侄七十余人坐族。单传子祺尚临安公主为驸马都尉得免,与公主贬居江浦不久卒。祺公生二子,长名芳,为留守中卫指挥;次名茂,为旗手卫镇抚,罢世袭。二公遣一子进入云南求见沐国公,被安置在楚雄府城外定居。人丁繁富,因命为善长村以纪念先祖。后讹为上章村。由此下传约十二世(传承待考)。进入清初康乾盛世,有子胜、子金、子华、子桐一家科举成名,子金公出任弥渡教谕,率弟子华、子桐二公与俱,落籍弥渡大庄营,华公后裔在弥渡;桐公后裔进夷方,不知所之;子胜公后裔住上章村。子金公生增公儒公。增公生天培公以儒学著名,至云州主幕府,兼任教读,娶成全公长女,创业于云州勐麻漫朵村,天培公生经邦、经世、经国、经藩。经邦公为云州儒学增生,生源汶、源洋、源洪、源渟、源澄五公。洋公后裔移居耿马勐永关山杨家寨,余均住勐麻。澄公生、锴、锒、铎四公,公于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年)贸易至缅宁北区邦帕村,娶辅氏而暂居邦帕四十年,积财富裕,生毓琩、毓、毓三公,嘉庆元年(1796年)闲游至完贤,雅爱山水秀丽,居高临下,眼界开阔,乃向佤族大伙头求赐居地一片,当年举家迁至完贤定居落籍。琩公生、峥二子,婚后相继病亡。公乏嗣。公生六子:、岐、早殇,萿公字允华,以孝友著,厅守举贤良方正,吏部授州同衔,生七子:泳清、湛清、溢清、灏清、淮清、沅清、浩清,其第六子五六岁时被唱调子的“大种叫花”领去而丢失,二女适向氏、华氏;公生二子济清、润清及三女;岧公字仞九,中光绪乙酉科选拔进士,归而掌黉学龙门书院讲学十六载,生子瀚清、蔊清、贗清、游清。

在清字派中有成就者,湛清公操陶朱业致富;浩清公早慧以儒学知名,补庠生清例明经进士,惜不得寿;淮清公以团练会办边务,赏军功五品衔,补用都困府;沅清公终生服务桑梓教育,桃李满园,贤声远播。

在庭字派的三十多位传人中,有灼庭、芝庭、桂庭、梓庭四公操陶朱业而家道以富以昌,兰庭、凤庭二公历任县参议员、区团长、乡长等职服务桑梓。

在景字派中,有景森曾参加滇军六十军任中校参谋赴台儿庄抗击日寇,又参与滇西边界调查,著有《葫芦王地概况》一书;景章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担任兴文乡乡长,曾当解放军向导取得博尚垄岗山战斗的胜利;景煜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届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工作,主持制定《云南省志》编纂篇目并完成编纂工作,著有《志说》《西河诗文集》《班洪事件与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等书;景龙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团级干部,在东北、华北和青藏等多处战斗中多次受到军以上领导机关表扬嘉奖;景良长期担任贸易货栈经理工作,廉洁奉公,为集体利益尽职尽责;景奎担任耿马地税局副局长、局长,工作清廉认真踏实,卓有成效;景才参军复员后,任博尚镇武装部长及党委副书记,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受人称道。

在运字派中,运寿为本次重修族谱而尽心尽力,远涉安徽、南京调查资料;运康、运华在建筑业中,为临沧一区七县的城市及交通建设做出出色的贡献,取得可喜的效益;运美(又名李良)为双江土地工作的管理及科协工作做出开创性的贡献;运毅(又名李毅)为临沧电脑市场的开拓和榨油工业的现代化,取得卓有成效的业绩;运静(又名李静)担任财政局行政科长、工作卓有成效。

在文字派中有文荣勤苦好学,踏实工作,从乡村工作到县委办、政府办公室主任、县人大副主任、市人大教科文卫副主任,历次受到上级表扬;文杰潜心学习,精通外语,在非洲担任翻译工作。

此外,还有许多的当家立户的农村中青年奋发图强,在农业上下工夫,走上小康富裕道路;还有数以十计的青年参军保卫祖国和参加各项地方政权工作;还有许多孩子在家长的千方百计支持下努力用功读书,攻克了学习道路上的一个个难关,在高等学校中取得良好成绩,有的已经取得了大学学历并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去创造新的业绩,他们是国家的希望,也是我们家族的荣光。

朱伯庐先生有一句千古传诵的箴言:“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继往和承先,是为了再创造和发展。二者正是中华传统文明的两个亮点。

未来永远是青年人的!

2006年12月24日,《云南省志》副总纂李景煜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