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多谋善战威震七国,布衣将相治国有术

多谋善战威震七国,布衣将相治国有术

时间:2022-03-1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多谋善战威震七国,布衣将相治国有术——吴起传吴起(?惜乎谋军谋国相,未解遭忌殒命因。齐军大乱,伤亡惨重。通过这次战争,吴起作为一个能谋善断的将领初露锋芒,于危难之时力挽狂澜,功不可没。吴起初步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成为鲁国的大将,名震四方。魏徵文侯即位后,已建成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多谋善战威震七国,布衣将相治国有术

——吴起传

吴起(?—前381)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大体可以用下面几句话来概括:别母逃卫从曾参,杀妻得将挫齐军。被谤离鲁事魏徵侯,文武兼治却强秦。变法强楚为令尹,威震四方老臣心。惜乎谋军谋国相,未解遭忌殒命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大转变时期。封建制的生产关系逐渐形成,新兴的地主阶级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迫切需要从各方面选拔人才,扩大势力,进行争霸战争。于是,在战国初期出现了“礼贤下士”之风。各种有才学的士人,四处奔走,八方游说。也就是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变革时代里,吴起降生在黄河中游的卫国(今山东曹县),那年大约是公元前440年,在此后的60年里,吴起以超人的谋略先后成为鲁、魏徵的大将,楚国的令尹,他率军征战,锐意兴革,著兵法传世,奏响了这个变革时代的强音。

一、别母逃卫从曾参,杀妻得将挫齐军

吴起出生在卫国的一个富有家庭,青年时家中积蓄足有千金。他依靠这些积蓄外出求官没有结果,反而弄得倾家荡产。同乡中有人笑话他。吴起羞愤交加,一怒之下,杀掉毁谤自己的30多人,随后逃离卫国。他的母亲送他出卫国的东门,母子情深,依依难舍。吴起姜望着母亲渐渐花白的双鬓,心中非常惭愧,就在自己的胳膊上咬了一口,狠狠地发誓:“孩儿不孝,不能侍奉母亲于膝下,今日离去,做不到卿相,绝不再回卫国!”说完转身离去,始终没有回头。在泪眼蒙眬中,吴母看着儿子倔强的背影消失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她哪里知道,这一去竟是永诀,儿子从此走上了叱咤风云的征途……(www.guayunfan.com)战国时代,游说、从师是进入仕途的两条门径。吴起为了出人头地,必然走上这条道路。他首先师从曾参,成为孔子的再传弟子,研究儒学,日有所进。可是过了不久,吴起的母亲去世了。噩耗传来,吴起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泪如泉涌,恨不能立刻回到卫国。恍惚中,他仿佛又看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熟悉的土地,又看到了那时别母东去的悲壮情景,铮铮誓言犹在耳边回响。而今物是人非,自己壮志未酬,怎么能回去呢?他日位居卿相,再荣归故里,想来母亲地下有知,定会明白这份苦心,想到这里,吴起决定不回去奔丧,继续攻读。曾子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认为吴起不讲孝道,不配做儒家的弟子,就和他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从此抛弃儒道,潜心研究起兵法来,做了鲁君的臣下,这时的吴起,由于复杂的经历,他的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大约公元前410年,正当而立之年的吴起郁郁不得志之时,齐军进犯鲁国给了他施展才能的机会。鲁国国相公仪休知道吴起是一个精通兵法、学识渊博的人,他对鲁穆公推荐吴起,说:“要打退齐军,一定要用吴起。”鲁穆公有口无心地答应着,实际上并不打算这样做。几天之后,齐军攻占了鲁国的城邑,情况紧急,公仪休再一次推荐吴起,穆公才为难地说:“我并非不知吴起有将才,可以领兵退敌,但是他的妻子是齐国人,现在要派他去打齐国,很难保证他没有二心。所以才犹豫不决。”公仪休把实情告诉了吴起。成名心切的吴起,为了打消鲁君的疑虑,求得高官厚禄,不念夫妻之情,杀死了自己的妻子。鲁穆公见他杀妻示诚,觉得吴起可用,于是拜吴起为将军,率两万人马,抵御齐国的进攻。

初为大将,吴起仔细研究了齐鲁两国的军事力量,认为齐强鲁弱,而且齐军士气正盛,如果与他们硬拼必然伤亡惨重,所以难求速胜。只有稳住阵地,打持久战,以待时机。于是,吴起把军队驻扎下来,嘱咐士兵们坚守阵地,不与齐国开战。时间一长,齐军坚持不下去了。齐军首领田和急于侦察鲁国的兵营,于是派张邱假意说话,以探虚实。吴起得信后,觉得不如来个将计就计,就把精锐的兵马隐藏起来,让一些上了年纪的和瘦弱的士兵守在军中,吴起也假装害怕齐军的力量,请张邱帮忙,使齐鲁两国和好。张邱果然中计,他回去后向田和报告:鲁军兵士软弱无能,吴起胆小怕事,急于求和。于是田和放松了警惕,让士兵休息几天,再整齐兵马进行总攻击。可就在当天晚上,齐军驻地周围突然间战鼓四起,鲁军杀了过来,个个身强体壮,斗志高昂,吓得田和、张邱弃军逃命。齐军大乱,伤亡惨重。吴起率军队乘胜追击,将齐军完全赶出了鲁国国土,大大提高了鲁国的威姜望。吴起的名声从此在各个诸侯国中传开了。通过这次战争,吴起作为一个能谋善断的将领初露锋芒,于危难之时力挽狂澜,功不可没。他的军事谋略也开始得到了应用。这些在他后来著的兵书中也有体现。吴起初步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成为鲁国的大将,名震四方。

二、被谤离鲁事魏徵侯,文武兼治却强秦

正当吴起踌躇满志的时候,鲁国有人到鲁穆公那里毁谤吴起:“吴起是个猜忌而残忍的人。年轻时一怒之下杀掉了嘲笑他的30多人,后来母亲病故也不回去奔丧,而今又杀妻求将,这种不孝不义之人,怎能在鲁国这样讲求道德的国家为将呢?而且鲁国是个小国,现在却靠卫国人吴起打败了齐国,这名声一旦传开,诸侯各国就要共谋对付鲁国了。何况鲁国和卫国都是姬姓国,是兄弟之邦,您重用吴起,那就是鄙弃卫国。”鲁穆公听了这些话,便对吴起产生了疑虑,不久就辞退了他。

吴起一夜之间由大将变为一介布衣,不禁百感交集。鲁国是待不下去了,他听说魏徵文侯是贤明的国君,就想前去谋个一官半职。经过长途跋涉,吴起来到了魏徵国。

魏徵国在鲁国的西南方,境内有黄河支流鸿沟水流过,地处中原,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交通便利。魏徵文侯即位后,已建成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文侯礼贤下士,重用李泌悝、乐羊、西门豹等人,国势较强。吴起对文侯的为人和政绩早有耳闻,一心想投靠文侯。一天,文侯接见了吴起。吴起不失时机地谈起了军政大事,魏徵文侯故意推托,说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吴起就说:“我从显现的事物可以预知隐藏的东西,从过去可以察知未来。主君您嘴上说的与心里想的为什么不一致呢?现在您一年四季都派人宰杀牲畜,剥取皮革,制造各种长短兵器,可不可以理解为这是您的军事准备呢?从前承桑氏的国君,力修文德而废弛武备,致使国家灭亡。有扈氏的国君依仗兵多好战也使国家灭亡。英明的国君都应从中得到治国的借鉴,那就是对内要以文德治国,对外要加强战事准备,即文武兼治。因此说面对着敌人的侵略不去迎击,算不得义;看到被敌人杀害的战士而哀伤,也算不上仁。”吴起侃侃而谈,力倡文武兼治,与魏徵文侯不谋而合。魏徵文侯因此对他很器重,特设宴款待,并让夫人给他敬酒,隆重地任命吴起为魏徵国大将。

吴起担任大将时,与军队中最下层的士兵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骑马乘车,亲自担负军粮,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中有一个人生了毒疮,吴起俯下身子,用嘴帮他把脓液吸出来。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放声大哭。有人问他:“你的儿子只是一个小兵,如今吴大将亲自替他吸脓液,为什么还要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往年吴将军也替他的父亲吸过脓疮,结果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战死沙场。如今,将军又同样对待我的孩子,我不知道他又会牺牲在什么地方了,所以我伤心落泪啊!”吴起善待士兵,使士卒乐于用命,受到兵士爱戴。公元前409年,吴起带兵讨伐秦国,一举夺取了五座城池。

公元前406年,魏徵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为人廉洁,待人公平,战功卓著,就任命他做了西河地区的长官,以抗拒秦国和韩国

魏徵文侯死后,魏徵武侯即位,吴起继续镇守西河。一天,武侯游览黄河,乘船顺流而下。行至中途,武侯指着滔滔的河水,回头对吴起说:“多么壮丽啊!山河如此险要,这是魏徵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主君所言极是。不过臣以为要巩固国家,关键在于施行德政。地势险要只是外在的条件。从前三苗氏左边靠洞庭湖,右边靠彭蠡湖,可是他不修德行,不施仁义,结果被夏禹灭掉。夏桀的地方,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山、华山,南边是伊阙山,北边是羊肠坂,可是他不施仁政,结果被商汤放逐。商纣的国土,左边是孟门山,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面,黄河从它的南面流过,可是他不修德政,结果被周武王灭掉。从这些历史事实看来,施行德政非常重要。如果只依靠险要的地势,不行德政,就连这些同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听了吴起的一番话,连连称是,从此对吴起格外信任。

吴起在西河经营了二三十年,很有声姜望。在此期间,他对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率军与诸侯国激战76次,其中64次全胜,其余几次打成平手。吴起统率三军,使士卒乐于为国捐躯,敌国不敢打魏徵国的主意。吴起管理各级官吏,接近黎民百姓,使府库充实。他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东进,让韩、赵两国亲附。随着吴起领兵多次征战,魏徵国的领土也不断向四面扩展。

在魏徵国国势日强的同时,吴起的军事思想也逐渐成熟,他总结长期带兵作战的经验和在西河的治理经验,提出了许多战略战术和治国大计,写成《吴子兵法》,成为历代军事活动家必读之物。《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吴子兵法》48篇,把吴起列入兵权谋家一类。兵权谋家“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着重讲求战略战术的运用,兼采其他各派的长处,是兵家学派中最主要的一派。《吴子》是我国军事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现仅存6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从中可以大体看到吴起的战略战术和治国谋略,这是吴起作为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主要思想。

吴起不仅是一个军事家,而且是政治家、谋略家,他从政治与军事相联系的角度来阐述必胜之道,进一步发挥了他曾对魏徵文侯所提出的文武兼治的治国方略,提出“图国”必须“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政治是军事胜利的保证,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

吴起指出,治理国家一定要先教化百姓,亲近万民。礼、义的教化尤为重要。在论述“四不和”时指出:“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强调了治理国家与军事的密切关系,从而进一步指出:有治国之道的君主,要使用民力,必“先和而造大事”。实现从国家到军队的团结。同时,要让人民明白,君主是爱惜民力的,那么人民在为君主谋事时,一定会奋勇向前,不怕牺牲。此外,爱惜民力也是胜利的重要因素。吴起指出,进行战争的国家,作战五次,尽管都胜利了,可还是难免灾祸;四次作战都胜了,还是有许多弊端;三次作战胜利,仅可以称霸;两次作战胜利,才可以称王;一战决胜方可为帝王。多次作战胜利能得天下的很少,究其原因,战争频繁,国家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客观上造成了国势衰微。具体到教化百姓,吴起指出,必须修德,教礼、义。德分“道、义、谋、要”,修德则兴,废德则衰。以礼教民,以义励民,使人民有羞耻之心,从而可以作战,又可以守成。

吴起对用兵目的进行分类,从大的角度规定了对策,用兵目的有五:“争名,争利,积恶,内乱,因饥。”兵又有了五种名称:“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禁绝暴动、解救纷乱是义兵,依靠势众征伐为强兵,一怒之下兴师动乱是刚兵,抛弃礼仪贪求私利为暴兵,国家混乱人民疲敝而兴师动众是逆兵。对这五种情况,有各自的应付办法。义兵要以礼义降服,强兵一定要以谦和降服,刚兵必要用言辞说服,暴兵要用计策降服,逆兵要用权势压服。具体到魏徵国当时的情况,西部是强大的秦国,南部是楚国,北面是赵国,东面是齐国,相邻两国前燕后韩,尽管处在不利的情况下,但吴起逐一分析了各国军阵,认为各军各自有攻破之法。齐国列阵前重后轻,重而不坚,应分别攻击进行胁迫。秦国军阵松散而内部有矛盾,破秦阵要以利诱敌,设下埋伏。楚国军阵虽然整齐但耐久力差,破楚阵要袭乱屯粮,挫其锐气,使敌疲敝。燕国军阵长于固守,但缺乏灵活性,破燕阵就要采用多种战术,让其将疑惑,让其兵惧怕。三晋军阵虽然有序但难以大用,因为人民疲于作战,士兵没有为国而死的志向,破阵的关键就是挫其斗志,失其锐气。

吴起还总结出了对敌实施攻击的要诀,即“审其虚实而避其危”。(一)敌人从远方刚到,行列还没有排好时。(二)敌军饭后,还没有备好装备时。(三)敌人疲于奔命时。(四)敌人姜尚未占据有利地势之时。(五)敌人渡河到一半时。(六)敌人处于危险的道路、狭窄的小道上时。(七)敌人惊慌失措,旗帜混乱之时。(八)将领离开士兵,群龙无首之时。(九)列阵多次移动之时。

在治军上,吴起坚持“以法治军”,主张“赏罚分明”,使士兵“各得其所”,进有重赏,退有重刑,以此来鼓舞斗志。并对死难者的家属,每年都要派人慰问,加以抚恤。《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吴起镇守西河的时候,秦国有一个小小的烽火台垒在临近魏徵国的边境上,吴起想拔掉这个钉子,但他没有直接下令,而是采取了间接的方法。一天,他把一根车上的横木靠在北门外的墙根,对士卒们说,谁把它搬到南门外去,就奖给他良田美宅。人们都将信将疑,一个人想试试看,就把它搬到了南门外。吴起果然赏给他田宅。不久,吴起又把一担豆子放在东门外,下令说:“有谁把它挑到西门外去,同样赏赐。”这次,人们争着去做。士卒都知道吴大将守信用,明法令,对他的命令,将士们都乐于执行。吴起看到时机成熟,就下令说:“明天我们要拿下秦国的烽火台,谁先攻上去,就让他担任大夫职务,并赏给田宅。”第二天,士兵们蜂拥向前,只用了一个早上的时间,就把烽火台攻下来了。

吴起在治军上特别强调使士兵“各得其所”,这样才能激发士兵的斗志。吴起说:“古代贤明的帝王,一定要注意君臣之礼和上下的威仪。招募良才,以应付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从前齐桓公招募了5万勇士,从而称霸诸侯;晋文公招募4万先行军,从而实现了自己的志向;秦缪公设了冲锋陷阵的3万勇士,使邻国服从。所以明达的君主,一定要使自己的百姓各得其所。有胆识而又力大无穷的人作为一队;忠诚勇敢、乐于冲锋陷阵的人作为一队;步速快、能越高墙的作为一队。这样分列,可以战无不胜。”对于战争中的安排,吴起指出:要使个子矮的人拿矛、戟,个子高的拿弓、弩,身体强壮的举旗帜,勇敢的擂鼓鸣金,体弱的负责杂役给养,有智谋的作谋士,这样每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此外,吴起在治军上一再强调“不从令者诛”,使“三军服威,士卒用命,则战无强敌,攻无坚阵”。《尉缭子·武仪第八》有记:魏徵秦两国开战,吴起还未下命令进攻,一个士兵就冲了过去,砍下两个秦兵的脑袋。回来后,吴起立即把他杀了。事后,掌军法的官吏对他说:“这个士兵是块材料,杀掉太可惜了。”吴起坚决地说:“没有我的命令,任意行动,这是违令行为,怎么能不斩首呢!”

在选将用人方面,吴起也总结了何为良将的理论。吴起说:“勇敢只是将领的一个因素,作为大将,有五个方面要特别注意:一、理,治众多的军队像治理人少的军队一样;二、备,凡是出门就如同要遇到敌人,要做好准备。三、果,面对敌人果敢而不贪生怕死。四、戒,虽然已攻下敌城,仍要像刚开战时一样警惕。五、约,法令简明而不繁杂,接受命令而不推三阻四。破敌之后才回来,这是将领的礼仪。”而且,吴起特别强调将领在战斗中不得犹豫。他说,战场上兵戈相见,性命攸关,善于将兵的人,就像坐在漏船之中,身在着火的房屋之下,使智慧的人来不及仔细筹划,让勇敢的人来不及愤怒,就要面对敌人了。所以,一定不能犹豫。有了上面的这些还不够,作为一个将领必须文武双全,刚柔兼备。善于运用带兵四机:一、气机,鼓舞士兵的斗志;二、地机,善于运用有利地形;三、事机,运用有利形势,出谋划策;四、力机,及时完善军队装备,提高军队素质和战斗力。

在战术上,吴起继承了孙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这一点在“论将”篇中尤其突出。吴起认为,除了对自己的将领要求严格外,战争中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摸清对方将领的情况。因人而异,采取相应的对策,那就不必劳烦许多而克敌制胜。敌方将领不太精明而容易轻信,可用计诱他上当;贪婪而忽视名节,可贿赂他;敌将不灵活、少计谋,可使他疲敝困守;敌方上下不和,可派出间谍离间他们;敌将进退疑虑重重,可威吓他们,使其不战而逃;士兵轻视他们的将领并且思归心切,可与他们相约,以夺取城池。

此外,吴起还认为,指导战争要根据当时特定的环境,审时度势,随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打法,出奇制胜。比如他总结出的谷战之法、水战之法就针对不同的环境提出相应的战术。吴起主张“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既不能贻误战机,又不可逞匹夫之勇。

吴起著传世兵法之外,在国家政事上也对魏徵武侯进行劝谏。《吴子兵法·图国》中记:武侯曾就某事与群臣商议,大臣中没有人能比得上武侯的,他退朝后有些沾沾自喜。吴起就进言:“从前楚庄王谋划某事,群臣都比不上他。退朝后,楚庄公非常忧患。申公问及原因,庄王说:‘我听说:世上不是没有圣贤,国家也不是缺少贤能。只有那些能让他们成为自己的老师的才能为王,能成为他们朋友的方可称霸。现在我才能有限,而群臣没有能超过的。圣贤、贤能不知在哪里,楚国岂不是要衰落了。’这是楚庄王忧虑的事情,但君主您却高兴。臣下我很担心。”武侯听了吴起这番话,感到很惭愧,从此对吴起更加器重。

吴起还参与了魏徵国的军事改革,推行“武卒制”。魏徵国的武卒是选拔而得,武卒中试者,则免除徭役,广其田宅。经济上的利益刺激了魏徵国武卒的热情,而这些武卒又是精选而得,剽悍强壮,所以魏徵国的军事力量也因此大大增强,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国家。

吴起镇守西河,又为国君出谋划策,很有名姜望。田文做魏徵国相国时,两人和谐相处,共同辅佐魏徵武侯治理国家。但田文病故后,公叔接替了相国的职务,娶魏徵公主为妻。公叔妒忌吴起的才能,担心吴起比自己强,相国之位坐不稳,就想除掉他。公叔的仆人便献计说:“吴起是很容易除掉的。”公叔问他办法。仆人说:“吴起这人讲究骨气,为人廉洁,喜欢名声。您可以找机会先对大王说:‘吴起是一位贤人,大王的国土不大,又同强秦齐界,我私下担心他没有长期留在魏徵国的打算。不妨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他。吴起如果有心留在魏徵国,就会同意娶公主;如果不愿意留下,那就一定会推辞了。’然后,您就请吴起一道回家,并故意让公主发脾气,当众蔑视您。吴起见公主这样轻贱您,一定不肯再娶公主了。”公叔依计而行,吴起见公主如此跋扈,果然向武侯辞婚。这样,武侯就生了疑虑,加上公叔等人经常散布流言,正是所谓的“众口铄金”,武侯渐渐不再相信吴起。吴起受到冷遇,只能离开魏徵国。他在公元前384年来到了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楚国,先做了一年宛守。

三、变法强楚为令尹,威震四方老臣心

当时的楚国内忧外患:国内“封君太众”的积弊,国外三晋交逼,被动挨打,疆土日削。此时北方诸国大倡改革,扫除积弊,国力日盛,对楚采取了咄咄逼人的攻势。楚国政治上落后,经济上萎靡,军事上虚弱,陷入了一种十分困窘的境地。吴起的到来,使楚悼王感到了楚国的希姜望。他早就听说吴起是一个贤能之士,具有治国平天下的才干。为了改变楚国国贫兵弱的危机,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以治理楚国。此时的吴起已近花甲之年,坎坷的经历使他对所处的时代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他能感觉到时代的脉搏需要注入改革的力量,为报楚悼王的知遇之恩,尽量施展自己的才能及平生的抱负,在楚国进行了变法。

吴起以谋略家敏锐的洞察力指出,楚国的“贫国弱兵”,是由于“大臣太重,封君太重”,这些大臣、封君“上逼主而下虐民”。因此,他主张改革从打击大贵族入手,“废其故而易其常”,进行变法,其要点是“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

(一)均平爵禄。楚国的爵禄是世袭的,而且受爵禄的人以亲以贵者居多,即先辈因功受爵禄,后代子孙虽无功,但仍然享有丰厚的爵禄。然而一些在战争中建立新功者,却功大而禄薄,甚至无禄。这当然是一个极不公平的现象,极大地限制了将士的积极性。吴起于是“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以此鼓励将士。另外,吴起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削减官吏的禄秩,以培养挑选来的士兵。这是战国时期的先进思想指导下的进步政策。

(二)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裁汰“不急之官”,缩减无用的开支,革除世袭封君的特权,精简了国家机构,增强了地主政权的军事力量。

(三)春秋至战国时期,楚用武力灭掉了许多国家,得到了广大领土,但都未经开发。吴起就把旧贵族迁移到荒凉地区,既有力地打击了贵族的势力,又有利于开发荒凉地区。

(四)吴起为了整顿楚国官场的歪风,提出了几点主张:(1)不能因个人的“私”妨害国家的“公”,不能让坏人的“谗”掩盖忠臣的“忠”,要求大家能够为“公”而忘“私”,“行义”而不计毁誉,一心为国家效力;(2)“塞私门之请”,禁止私人之间的请托;(3)不准纵横家进行游说,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五)在经济上,吴起奖励“耕战之士”,使人们安心发展农业,促进了经济发展。

(六)在军事上,提出“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建立一支“魏徵武卒”那样的军队,改变了楚国军事力量不强的状况。

(七)吴起还改革了“郢人以两版垣(用夹板填上筑墙)”的简陋筑墙方法,开始建设楚国都城郢。

吴起变法,目的在于富国强兵,以称霸于诸侯。吴起以其非凡的才干和过人的谋略,使变法在楚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楚悼王十九年(前383),赵国侵犯魏徵的属国卫,魏徵国攻赵,节节取胜。赵国被迫向楚国借兵求援。楚国正值吴起变法之时,国力强盛,此时出兵,正好是向北方国家显示武威的好机会。而且自战国以来,魏徵、楚相邻,魏徵国恃其强,多次侵略楚国。楚国也想乘此机会报复魏徵国,于是楚军便救赵伐魏徵。楚在公元前381年与魏徵国“战于州西,出于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国也想借楚力,取魏徵棘浦,拔黄城。楚自楚庄王以后,又一次打到黄河岸边,使中原国家刮目相看。

吴起北向以并陈、蔡,恢复了战国以来被三晋占领的陈、蔡故地。楚又西面伐秦,秦不能招架。“诸侯皆患楚之强”。新法行之一年,收到了“兵震天下,威服诸侯”的效果。

吴起又以战略家的眼光,向南扩展疆域,“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江南正式纳入楚国的版图。江南,指的是今洞庭湖一带,这里主要聚居着百越各族。战国时期,洞庭湖已被开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环境成为楚人攻占的目标。吴起变法,楚国国力空前强盛,具有战略眼光的吴起把视线移到江南。江南的蛮越之族姜尚处在落后的部落社会阶段,自然不堪楚国一击。吴起南平百越,使楚国占据了江南最富庶的洞庭湖平原,势力直抵南岭。占领江南对楚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是楚国开拓了几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其版图大大扩展了,这无疑为楚国开辟了新的经济资源。洞庭湖平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与江汉平原一样是楚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楚国毫不费力地取得了一个后方粮仓,这对楚国与中原各国的斗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吴起变法,使楚国的势力伸入江南,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四、惜乎谋军谋国相,未解遭忌殒命因

吴起变法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是一场新旧势力的斗争,遭到了大贵族的激烈反对。吴起变法主要是削弱贵族,而不是彻底削夺贵族,这样就使贵族能够利用其掌握的各种力量进行反扑。

楚国官员都是王室宗亲,决不允许异姓插足。吴起作为一个外诸侯国的异姓政治家,跻身于贵族之间,依靠楚悼王的信任,采取打击大贵族特权的措施,执法严肃,刚直不阿,变法所遇阻力之大,反对之烈,相对其他诸侯国来说都是空前的。同时,他还遭到了当时流行楚国的道家的攻击,指责吴起富国强兵的主张是“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咒骂吴起是祸人,攻击楚悼王“逆天道”。但是吴起没有被反对者吓倒,还是坚决实行变法,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新法没有深入民心。因此没有得到广大中下层人民的理解、支持和拥护。吴起变法着力于官制、爵禄方面,而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未能深入地结合进行,种下了失败的隐患。

新法实行到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去。在悼王的灵堂上,楚国贵族发难,攻击吴起,并要杀死他。吴起仓促之间跑到楚悼王的尸体下躲藏。这些贵族不顾楚法关于“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的法令,射杀了吴起,但也射中了王尸。于是,凡是射中王尸者,都被判死罪,因此而被处死的有七十余家。吴起对旧贵族的势力没有足够的估计,当他们反扑时,自己没有招架之力,他只是依靠自己的智慧,使射杀自己的人也被处死,也算死而有智。但是,变法也因楚悼王和吴起而夭折了,因为吴起死得早,变法的时间短,所取得的成效就和秦国商鞅变法不同。韩非就曾说:“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吴起变法虽然失败,但变法却在楚国的贵族政治中激起了强有力的波澜,变法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在楚国的政治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吴起变法促进了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为楚国以后的强盛打下了基础。

吴起,从一个平民先后做到鲁国、魏徵国的大将,楚国的令尹,随着他的辗转逃亡,所到之处,都显示了他过人的谋略。不论是率军征战,治国改革,吴起都为所在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吴起可以为国家出谋划策,可以制定战略战术克敌制胜,并著成《吴子兵法》泽被后人,而对于他自身,却不能自保。他先逃离卫国,后遭谤先后离开鲁、魏徵,最后在楚国被乱箭射杀。这尽管与吴起本人的个性有关:功利心重,行为过激,由于胆识过人而被妒嫉,遭暗算。但如司马迁所说:吴起以“刻暴少恩而之其躯”,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每当一个变革的时代,新事物的出现必然遭到旧势力的反对。从吴起死于乱箭,商鞅死于车裂,到维新运动中慷慨就义的六君子,都使人想到恩格斯曾说过的,“历史可以说是所有女神中最残酷的一个,她不仅在战争中,而且在‘和平’的经济发展时期中,都是在堆积如山的尸体上驰驱她的凯旋车”。

(于萌苗)

本文主要资料来源:《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史记》卷四○,《楚世家》。

孙膑身残志坚修兵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