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吾之子房”识高远,助曹争雄奇谋多

“吾之子房”识高远,助曹争雄奇谋多

时间:2022-03-1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吾之子房”识高远,助曹争雄奇谋多——荀彧传曹操经过连年征战,最终统一了北方。其中,荀彧就是他主要的谋士之一,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张良)”,极受器重。荀彧坐守危城,当机立断,将驻扎东郡的夏侯惇的军队调回鄄城,同时火速派人将张邈叛乱事告知曹操。在夏侯惇到达的当晚,荀彧与之密商,下令将城内数十名谋叛者处死,稳定了军心,充分显示了一个谋略家的临危不乱、果敢刚毅。

“吾之子房”识高远,助曹争雄奇谋多

——荀彧传

曹操经过连年征战,最终统一了北方。这一方面归于他个人的才智,另一方面也与得力谋士的筹划密不可分。其中,荀彧就是他主要的谋士之一,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张良)”,极受器重。曹操正是得力于荀彧的奇谋妙策,才得以雄踞兖、豫,并于官渡摧垮了袁绍势力,然后东征西讨,最终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荀彧生活在东汉末年。随着黄巾大起义的爆发,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大大小小的军阀都极力扩充自己的势力,扩大地盘,展开了无休止的征战,致使东汉末年成为战乱不已、多灾多难的时代。真所谓“乱世出英雄”,当时不仅产生了曹操、刘备、孙权等割据一方的军阀,还涌现出了大批像荀彧、荀彧攸、郭嘉、诸葛亮这样的谋士。正是在这些谋士的帮助下,这些军阀才成就了一番可观的事业。荀彧就是这个乱世涌现出来的杰出的谋士之一。

一、择主而仕

荀彧(162—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祖父荀彧淑,为东汉顺帝至桓帝时期的知名人物,“有高才,王畅、李泌膺皆以为师,为朗陵侯相,号称神君”。官至朗陵(今河南朗山县)县令。父亲荀彧绲,兄弟八人,个个机智聪睿,号称八龙。县令苑康遂将他们所住的西豪里改为高阳里,以示赞誉。荀彧的父亲排行第二,官至济南国(今山东章丘)相。叔父荀彧爽,字慈明,“幼好学,年十二,通《春秋》、《论语》,耽思经典、不应征命,积十数年。董卓秉政,复征爽,爽欲遁去,吏持之急。诏下郡,即拜平原相。行至苑陵,又追拜光禄勋。视事三日,策拜司空。爽起自布衣,九十五日而至三公”。在八兄弟中才学政绩最为显赫。另一叔父荀彧靖,亦是才智超群,“隐居终身”,乃当时一位声名赫赫的隐士。(www.guayunfan.com)出生于这样一个名门世家,荀彧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荀彧少年时期就显示出了他的卓绝不群和贤圣之资。南阳(今属河南)何颙诧异于他的经天纬地之才,称他“王佐才也”。

中平六年(189),荀彧被本郡察举为孝廉,拜守宫令。时值汉灵帝病死,董卓擅政,荀彧目睹了洛阳的混乱世态,认为朝中不可久留,请求外出补吏。被授予亢父(今山东兖州市南)县令后,荀彧看出天下即将大乱,遂弃官返回故乡颍阴高阳里。这一时期,是荀彧政治生涯的开端,并使他有机会接触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时势看得更加分明,思想也更为敏锐。

荀彧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料到董卓必会残虐百姓,颍川距洛阳不远,可能会祸及乡里。荀彧担心乡邻们的安全,劝他们说:“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避之。”但乡邻留恋故土,难舍家园,并对荀彧的劝告将信将疑,最终没有接受他的建议。任冀州(今河北临漳县)牧的同郡人韩馥,派车骑来接乡亲们到冀州去,荀彧再三痛陈利害,劝父老乡亲前往,但仍未果。他悲痛之余,只好领本宗族的人逃往冀州。

果不出荀彧所料,董卓不久便派部将李泌傕等出兵关东。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抢掠,留在颍川的父老乡亲,多被杀戮,室庐荡然,行旅断绝。劫后余生的乡亲这才后悔没有听从荀彧的忠告。

荀彧到了冀州,深得韩馥信赖,予以重任。初平二年(191)秋,韩馥被袁绍削去冀州牧之职。袁绍久闻荀彧的大名,知他才智超群,待之以上宾之礼。荀彧的弟弟荀彧谌,同郡人辛评、郭图等,也都被袁绍委以重任。

袁绍出身豪门,汝南人,“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顺天下”。荀彧亦久闻袁绍大名,原想协助他成就一番大事业。但是,荀彧和他交往不久,便发现,他表面不可一世,内里却是少谋寡断,终难辅之共建大业。于是,他便打算另觅明主,以期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静观世变,决心待时而行。

其时,奋武将军曹操率兵进入东郡(今河南濮阳市),大败黑山农民起义军白绕部,被袁绍上表朝廷,拜为东郡太守。在当时的割据者中,曹操对东汉的黑暗统治和农民起义的威力有较深的认识,是地主阶级的一个较有远见的人物。当时曹操的影响和势力远逊于袁绍,但荀彧看出此人有雄才大略,能成大事。因此,荀彧毅然离开袁绍,往东郡投靠曹操。荀彧择主而仕,是其大智使然,亦是他的高明之处。曹操见荀彧来投,谈话极为投机,喜不自胜,当众赞许荀彧说:“吾之子房也!”即将他比为刘邦的大谋士张良,并拜他为司马,参决帷幄。是年荀彧仅29岁。

二、智守三城

初平三年(192),曹操领兖州牧,不久升为镇东将军。荀彧常以司马之职伴其左右,为之出谋划策。兴平元年(194),曹操再次东征,讨伐徐州牧陶谦,委托荀彧、程昱留守鄄城、范雎县、东阿三县。曹操率主力攻入徐州,连拔王城,一直打到东海郡(今山东郯城县)。正在这时,兖州城内发生了哗变,曹操被迫撤兵。

打出叛曹大旗的为张邈和陈宫两人。张邈,字孟卓,任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太守。他本与曹操关系甚密,曾一同起兵讨伐董卓。后因讥讽袁绍骄矜,遭其嫉恨,命曹操杀掉他,被曹操婉拒。这使张邈感恩不已。初平四年(193),曹操东征陶谦,嘱家人“我若不还,往依孟卓”。足见彼此友情深厚。

及至曹操出任兖州牧,位在张邈之上,张邈便心怀不满;同时曹操在兖州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措施,处死了兖州名士边让,也使张邈心怀疑惧,担心有朝一日遭曹操暗算。恰好其弟张超引陈宫来见,陈宫说张邈道:“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君以千里之外,而反受制于人,不亦鄙乎!今曹操东征,兖州空虚;吕布乃当今英雄,若与之共谋兖州,霸业可成矣!”张邈大喜,遂用陈宫之言。迎吕布于濮阳,并推其为兖州牧。张邈、陈宫驻兖州已十多年之久,势力雄厚,在他们的号召下,各郡县纷起叛曹而应吕布。兖州所属郡县只有鄄城、范雎县、东阿三城仍为荀彧坚守,受曹操节制。

荀彧坐守危城,当机立断,将驻扎东郡的夏侯惇的军队调回鄄城,同时火速派人将张邈叛乱事告知曹操。在夏侯惇到达的当晚,荀彧与之密商,下令将城内数十名谋叛者处死,稳定了军心,充分显示了一个谋略家的临危不乱、果敢刚毅。这为曹操保住了一个稳定的后方。

这时豫州刺史郭贡率军数万来到鄄城城下,求见荀彧。城中人纷传郭贡与吕布同谋,当时城中留守兵力很少,人心惶惶。夏侯惇阻荀彧,说此次前去,如入虎穴,凶多吉少,况君肩负镇守兖州重任,若遭不幸,军心必定涣散。荀彧说:“郭贡张邈交往并不密切,此次前来,定无明确计划,我趁时去劝说,希姜望争取他的帮助,即使不能,也可以劝其中立。如果我们拒绝他,只会促使他与张邈联合。”荀彧出城前往郭贡营中,随身只带了名随从。果不出荀彧所料,郭贡与他交谈时,看他谈笑自若,对答如流,认定鄄城有备,不易攻取,遂引兵而退。在当时的混乱形势下,尤其在面临危局、士气萎靡之际,荀彧以自己的智慧,高瞻远瞩,放眼大局,不顾个人安危,终于使鄄城化险为夷,实是难能可贵。

鄄城之危刚解除,东阿、范雎县又面临危境。陈宫扬言要亲自率兵攻取东阿,同时命汜嶷进攻范雎县。荀彧派程昱前往二城探视。程昱,字仲德,东阿人,亦为荀彧荐于曹操的一名谋臣。临行前,荀彧对他说:“非深结民心,三城必动,”强调了赢得人心的重要性。程昱先到了范雎县,对县令勒允说:“陈宫、吕布此次叛乱,兵多而无谋,终必无成。君固守范雎,我守东阿,此功必将名垂青史。姜望君三思!”勒允闻此,自是感激涕零,表示:“不敢有二心!”乃全力守城。程早又命人扼守仓亭津,使陈宫无法渡河。他接着又连夜赶往东阿。此时东阿令枣祇已部署停当,坚守城池。

曹操闻变,急忙引军回师,在濮阳与吕布相持三个多月。这年“蝗虫忽起,食尽稻谷,人民相食”,因粮草匮乏,遂各自收兵。曹操虽失兖州、濮阳两城,却由于荀彧的智守,保全了鄄城、东阿、范雎县三处,使张邈的叛乱未对曹操造成太大的破坏。

三、谏迎汉献帝

同年陶谦病死,刘备领徐州牧。在鄄城的曹操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传令起兵,打算先进攻徐州,再灭吕布。荀彧认为此计为下策,便进谏说:“先前汉高祖守关中,光武帝拒河内,都是以深固根本而制天下。兖州为将军创业之地,且位于黄河、济水之间,乃昔日的关中、河内。今若取徐州,兖州将不保;若徐州不得,将军将无安身之地。今日刘备守徐州,深得当地民心,如我去攻,徐州人民必助刘备死守城郭。倒不如向东先攻陈地,然后攻汝南、颍川,那里多粮食玉帛,为黄巾余党所据,破而取其粮食,才是顺天意之举。”曹操闻言,遂放弃了原先的起兵计划,依荀彧之计而行。兴平二年(195),曹操大败吕布,复得兖州,接着进兵濮阳。吕布败走,引兵夺定陶而去,曹操又得濮阳。至此,山东一境,尽为曹操所得。由此可见,荀彧早已对眼下局势了如指掌,兼之其智虑深远,老成持重,因此,常被曹操委以重任,指挥危难战事。

曹操平定了山东,上奏朝廷,被封为建德将军费亭侯。当时,董卓余党李泌傕自为大司马,郭汜自为大将军,二人相互残杀,长安城大乱。建安元年(196),汉献帝离开长安,由军士护驾东归洛阳。自经董卓之乱,洛阳已破败不堪。还都之后,朝廷百官连歇身之处都没有,粮食匮乏,而各州郡的牧守,皆拥兵自重,对皇帝的困境不屑一顾。曹操闻听,即召部下商议。许多人反对迎汉献帝,荀彧进言说:“先前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而天下归心。现在天子遭难,将军趁此机会起兵奉驾,乃为顺应民心。如不早行动被其他人迎去,到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虽系一言之谏,却极为重要。因为当时欲夺汉献帝的大有人在。因为汉献帝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公认的君主,仍有很大的号召力。谁控制了汉献帝,谁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优势。袁绍的谋士沮授曾力劝迎帝,未被袁绍接受。官渡之战前期,许攸仍试图劝说袁绍:“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又遭其拒绝。待到曹操将汉献帝迎往许昌时,衰绍才后悔不迭,然而为时已晚。江东的孙策也有此意,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孙策欲偷袭许昌,迎汉献帝。他还未起兵,即被刺客杀害,此事就胎死腹中。

曹操依荀彧所言,亲自领大队人马往洛阳,劝献帝迁往许都。帝不敢不从,曹操遂引军护行,群臣皆随同前往。从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牢牢控制了东汉政府,在政治上占了很大的优势。他在许都和其他地方设立屯田,积蓄军资,巩固了军事势力。他相继消灭了黄河以南许多割据势力,接着便与河北的袁绍展开了争战。

四、官渡大捷

经过黄巾起义的打击,东汉的中央集权力量大大削弱,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各地的州郡牧守为了争权夺地,纷纷起兵。经过五六年复杂的分化组合,到建安四年(199),全国大的割据势力便剩下孙策(据江东),刘表(占荆州),刘璋(据益州),韩遂、马腾(占有凉州),公孙度(盘踞辽东)等六七股,最大的割据势力是中原地区的袁绍和曹操。

袁绍出身世家大族,在讨伐董卓时被推为盟主。他首先从韩馥手中夺取冀州,接着又把势力伸到幽、青、并三州,是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力量。当时他并不把曹操放在眼里。

对曹操来说,当时北有袁绍,南有张绣,东有吕布,西有韩遂、马腾。曹操四面受敌,形势颇为严峻。

曹操在宛(今河南南阳)被张绣战败后,袁绍更是狂傲。他致曹操一封信,言称要借粮借兵,出击公孙瓒,词意十分骄慢。曹操见信,颇为害怕,寝不安席。他问荀彧:“欲讨伐不义之人,只恨力量不足,希姜望听一下您的意见。”当时袁绍拥有大军10万,战马万匹。曹操用来抗袁的军队,只有一二万人。无论从军队、物质的数量,还是后方力量的强弱,曹操都远远逊于袁绍。双方兵力如此悬殊,因而曹操踌躇不决,认为力量不敌袁绍。主帅姜尚且如此,其余诸将的畏敌情绪也就不为怪了。正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才得见谋略家的非凡气概。荀彧力排众议,向曹操分析形势说:“兵家成败,贵在人的才智,而非一时力量的强弱。刘邦项羽,一存一亡,即是明证。今袁绍虽强,却不足为惧。在用人上,袁绍任人唯亲,而将军唯才是举;在策略上,袁绍多谋少决,而将军能当机立断;在治军上,袁绍法令不严,士气萎靡,将军则赏罚严明,上下齐心;在德性上,袁绍好大喜功,吸收了一批好名之徒,而将军以仁待人,行为严谨。从以上四方面而言,将军定能克敌制胜。”曹操听后,精神为之一振,坚定了战胜袁绍的决心。

事实也确如荀彧所言。袁绍虽据四州,但在冀州“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使不少老百姓倾家荡产,其子袁谭在青州抓丁,“放兵捕索,如猎鸟兽”,更是残暴无比。而曹操由于荀彧等人辅佐,苦心焦思,励精图治,势力已大为增强。建安二年(197),曹操大败袁术于靳县(安徽宿县)。建安三年(198),曹操攻取徐州,杀吕布。同年,又大败张绣和刘表的联军。次年,张绣投降曹操。建安五年(200),曹操击溃在徐州下邳(江苏邳州市)刘备的势力,并先后派人打着汉献帝的名义到关中笼络势力。曹操自初平三年(192)冬收编青州兵以来,历时八年,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张绣、刘表、吕布、刘备等人,取得中原逐鹿的初步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在袁、曹两军相持的时候,孔融来见荀彧说:“袁绍地广民强,筹划有田丰、许攸等智士,处事有审配、逢纪等忠臣,率兵有颜良、文丑等勇将,将军怕难以胜他吧?”荀彧笑着回答道:“袁绍兵多而军纪不严,内部尔虞我诈。田丰虽刚却好犯上,许攸贪婪不听约束,审配专横少谋,逢纪果断却刚愎自用;这些人彼此不相容,必生内变。此时审配、逢纪二人留守邺城,一旦许攸的家人犯法,他们二人一定会查究,这样许攸必生二心,挑起事端。颜良、文丑,乃匹夫之勇,一战可擒。”荀彧曾经客居冀州,又是位颇具心计的谋士,对袁绍内部情况早已了如指掌。在官渡之战中,审配以许攸家不法,逮系其妻子,许攸怒而背叛袁绍,颜良、文丑临阵被关羽所杀,田丰以力谏而被诛。这种结局,一如荀彧所料。

在连连取胜,军力强大起来的情况下,荀彧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先除吕布的建议。他分析说:“不先除掉吕布,河北的袁绍更不易攻取。”作为一个深沉、练达的谋略家,荀彧的计划是大胆、高明而稳妥的。他事事多思多虑,做到有备无患。曹操也赞同他的建议,却又担心袁绍会趁这个机会而内犯。荀彧分析说:“关中的将帅中,唯韩遂、马超最为强大,在关东群雄相争之机,他们二人必会各自拥兵自保。如派使者去说之联合,虽不能长久安定关中,但在将军平定关东之前,不可能出现大的事故。将军可派钟繇安抚关中,那么此次东征就无后顾之忧了。”曹操依计而行,派钟繇抚定关中,然后亲率大军东征吕布,平定徐州。至此,曹操基本上统一了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开始全力对付黄河以北的袁绍。

双方相持一段时间后,曹操兵少粮绝,在强弱不敌的形势下,许多将领心生动摇,有的还私自写信给袁绍以谋生路。在这种危急形势下,曹操亦欲放弃官渡,退保许昌。为慎重起见,曹操写信给驻守许昌的荀彧征询意见。荀彧以谋略家的深沉,向曹操进谏道:“而今兵粮虽少,却不比楚、汉相持之际程度严重。因为深知先退者势屈的道理,刘邦和项羽都不言退兵。将军以一万兵力阻扼袁绍十万大军已达半年之久,使他不能前进一步。袁绍的兵力已快用尽,形势必会发生变化,正是出奇制胜时刻,将军切不可丧失良机。”荀彧认为,此乃成败关键之时,不可功亏一篑,此时退兵,后患无穷。荀彧很有见地,因为战争中的有利形势和主动权的获得,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曹操欣然从谏,又出奇兵焚烧袁军粮草,袭乌巢,杀淳于琼。荀彧又征集了一批粮草到官渡。乌巢粮草被烧和淳于琼战死的消息传到官渡,袁军军心大为动摇,斗志迅速瓦解,不战自乱。曹操乘势发动全面进攻,袁绍仓皇中只带儿子袁谭和八百多亲兵逃回河北,余下的七万多军士被曹操坑杀。官渡一战中,曹操消灭了袁绍的主力,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操在这一战役中取得最终胜利,主要应归功于荀彧的奇谋妙略。由于荀彧的辅佐策划,曹操面对袁军的优势进攻,采取了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方针,以官渡作为退却终点,是完全正确的。在长期的防御战中,曹操又听取荀彧的意见,放弃了从官渡退兵的错误主张,坚守官渡,终于收到奇袭乌巢的反攻战机,取得了反攻的决定性胜利。

曹操后来为荀彧上表请功,对荀彧力阻退兵,坐以待机,最终击溃袁军的战术给予极高的评价。

官渡之战后,曹操军队缺粮严重,能否乘胜进军河北袁绍,曹操又心存疑虑,便欲南下讨伐刘表。荀彧认为此计不可取。他分析形势说:“袁绍已败,军心不稳,应乘机北征,平定河北;若率军远征江汉地区,袁绍就会卷土而来,乘虚袭我后方,则我大事不成。”曹操依荀彧所言,引军驻扎在黄河南岸。不久,袁绍忧愤而死。其子袁谭、袁姜尚争位,发生内讧。曹操乘机引兵北渡黄河,斩袁谭,袁熙与袁姜尚投奔塞外的乌桓部族。曹操攻下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统一北方的事业基本完成。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大军出卢龙塞(河北喜峰口),大破蹋顿和袁氏的联军。这对于巩固中原统一,保障人民安居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

曹操再次上表为荀彧请功,提到了此次坚持北征的谋略,并荐许说:“之二策,以亡为存,以祸致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

曹操统一北方后,想乘胜统一全国。建安十三年(208),他企图夺取刘表割据的荆州(今湖北襄阳),和依附于刘表的刘备,然后再进占江东。曹操征求荀彧意见时,荀彧为其出谋:“现在北方已经统一,南方已有危机感。将军可令大军出击叶县宛城,同时命精锐骑兵抄小路行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曹操于是依计而行。

曹操的军队还未到荆州,刘表病死,少子刘琮代立,向曹操投降。曹操不费一兵一卒,攻占了荆州,接着又率兵至长坂(今湖北当阳境)击溃了刘备的军队。

五、举贤使能

荀彧勇敢机智,多谋善断,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却从不争功。

早在建安八年,曹操鉴于荀彧的功劳,特上表朝廷,请封荀彧为万岁亭侯,并称“天下所以平定,荀彧的功劳不可埋没。”荀彧极力推辞,未把表文上奏。曹操又写信劝说,荀彧才勉强同意。

建安十二年,曹操为表彰荀彧在官渡之战和北征袁绍的功劳,又上表为荀彧请功,经曹操再三劝说,荀彧方接受增邑2000户。

曹操上表献帝,欲拜荀彧为三公之职,荀彧坚辞不受。

钟繇以荀彧比颜渊,自叹姜望尘莫及,连司马繇也赞叹“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彧令君者也”,认为荀彧的谦恭为人没有几位贤人能比。

荀彧自投身曹操,时时随侍左右,清廉自持,受上下共仰,群僚拥戴。曹操主动将女儿嫁与荀彧长子,结为秦晋之好。

曹操由弱变强,一举统一北方,和他的智囊团关系密切。这些智囊团中的贤相能将大多是荀彧荐举的。如荀彧攸、程昱、郭嘉、华歆等人,均系荀彧引荐,多成为一代名臣,有的位至卿相。

其他如辛毗、仲长统、司马懿等人,皆才智超群。司马懿父子为曹魏徵政权的建立与巩固立了大功。最终取而代之,亦是一代杰出之士。

荀彧荐举的人才,连曹操亦为之叹赏有加,“以 为知人,诸所进达者皆称职”。这些被推荐的人才,不仅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而在魏徵国建立后,仍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荀彧对曹操无疑是忠贞无二的。司马光在评论荀彧时说:“荀彧佐魏徵武而兴亡,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计发策,征伐四方,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他以卓异的见识,呕心沥血地为曹操运筹谋划,为曹操事业的扩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曹操的目的是创曹魏徵家业,这与荀彧重整汉室的初衷背道而驰。建安十七年(212),董昭与其他诸将商议,为表彰曹操功勋,欲将其晋爵为国公,加九锡,以此意问之于荀彧。荀彧表示反对,认为将军应匡扶朝廷、兴盛汉室。曹操得知荀彧的态度后,便怀恨在心。

这年十月,曹操南征孙权,上表请荀彧到亳(今安徽亳州)慰劳将士。荀彧搞师礼毕,曹操将其留在军中,参决军事。曹操进军到濡须(今安徽无为县),荀彧有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曹操送给荀彧一盒食物,打开竟无一物。荀彧愤郁积心,自知不为曹操所容,遂服毒身亡,终年50岁。

(晁 霞)

本文主要资料来源:《三国志》卷一○,《荀彧传》;《三国志》卷一,《魏徵武帝本纪》;《后汉书》卷七○,《荀彧传》。

荀彧攸下狱不畏生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