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清官与吏治(下)

清官与吏治(下)

时间:2022-02-2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清官与吏治(下)康熙的确是非常用心在维护清官,甚至有“偏袒”的嫌疑,但是他对清官并不会没有原则地偏向。在清代因上代系现任大官或遇庆典而被封官称“恩荫”,因上代殉难而被封官的称“难荫”,被封官的人通称“荫生”。清康熙四十五年三月,施世纶被任命为顺天府尹,可谓责任重大,也可以看出康熙帝对他的欣赏。

清官与吏治(下)

康熙的确是非常用心在维护清官,甚至有“偏袒”的嫌疑,但是他对清官并不会没有原则地偏向。因为作为一个明君,康熙对“清正”有着深刻而清晰的认识,陈瑸调任福建巡抚之前,康熙曾问他福建有没有额外加税赋的,陈瑸回答说只台湾三县没有。康熙说,加税赋固然不对,但是,如果严令禁绝的话,州县办公就可能有困难,容易生出其他事端。可见,康熙对这种行为持默许态度,也在暗示陈瑸只要做得不是很过分,就不要穷追猛打了,做官是要有业绩的,但要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得要长远一些。康熙的这种观点,在对施世纶的任用上,尤其体现得明显。

施世纶,字文贤,清靖海侯施琅之子,他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勤于民事,是康熙朝著名的清官,在民间素有“施青天”之誉。民间有一部流传很广的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就是关于他的传说。《施公案》主要描写清康熙年间清官施世纶巧断奇案、惩恶扬善的故事,是一部在民间流传很广的侠义公案小说。作为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是“箭垛”以成的——人们通常会把一些不是施世纶做的(甚至虚构)的好事都“射”到他身上。不过,清道光、咸丰年间的文人陈康祺(浙江鄞县人,做过刑部员外郎、江苏昭文知县)在北京的街头听到艺人们仍然都在唱“施公”时,感到很奇怪,便在其《郎潜纪闻》中做了记录:“盖二百年第檐妇孺之口,不尽无凭也。”意思是200多年间,官府民宅、妇孺之口一直在说唱施公的事迹,恐怕不是没有根据的瞎说吧。

施世纶在《施公案》中为“施仕纶”,他的另一个广为流传的名字据说是康熙御赐的,叫“施不全”。为什么有这个奇怪的名字呢?因为他长得实在太丑了。据说康熙某年,施世纶赴京参加殿试时,康熙见他“秃头、麻面、独目、歪腮、罗锅、鸡胸、端只胳膊、走路划圈”,颇为不悦,直接“质问”他,你长成这样,怎么好意思来参加殿试?施世纶不生气也不惭愧,不卑不亢地说:听闻皇上是以才取人,而非以貌取人,我长得丑不代表我没有才华,怎么就不能来参加殿试呢?康熙一想也是,可是堂堂天子又不好意思就这么算了,便作了一首特别损的诗继续挖苦他:“脖子缩进耳藏肩,秃头斜眼腿划圈;前是鸡胸后罗锅,歪腮麻面身子弯;视君百年身后死,棺椁只需用犁辕。”施世纶一听也来劲了,随口接道:“秃头明似月,麻面满星辰;独目观斜(邪)正,歪腮问事真;罗锅见真主,前胸藏诗文;只手扶社稷,单腿跳龙门。”康熙被他的才气折服,就没有再难为他,尤其是施世纶在殿试中表现优异,更令康熙刮目相看,连连夸赞“真是不可貌相”,立刻封他为“八府巡按”,命他考察地方官吏去。(www.guayunfan.com)

这段充满喜剧色彩的传说自然是民间的戏说,百姓爱戴施世纶,所以喜欢经常善意地调侃他一下。历史上的施世纶没参加过殿试,也没有什么功名。《清史稿》载:“(施世纶)康熙二十四年,以荫生授江南泰州知州。”在清代因上代系现任大官或遇庆典而被封官称“恩荫”,因上代殉难而被封官的称“难荫”,被封官的人通称“荫生”。荫生名义上是入监读书,实际只需经一次考试,即可给予一定官职。施世纶能做官,是因为他爹——施琅。施琅在统一台湾的水战中立了大功,康熙很是欣赏他,封他为靖海侯,给他的儿子们也封了官。就这样,施世纶走马上任,做了江南泰州的知州,年仅26岁。

施世纶上任后,勤政爱民,没过两年,就使得泰州大治,他也得到了百姓的一致爱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不畏强权,一心为百姓办事,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江南大水,淮安告急。朝廷派两名钦差前往运河泰州段监督堤工。这两个钦差带了数十名随从,仅是穷摆谱也就算了,这些人还肆意扰民,甚至为非作歹,两个钦差也得了不少好处,自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向正直的施世纶可看不下去了,百姓遭水患已经够苦了,你们钦差还下来扰民,真是天灾没完又来了人祸,他一生气,管你什么钦差,什么先斩后奏,只要知道有人作恶,马上按律法办,绝不留情,这些人知道自己没理,告到皇上那里是给自己找不自在,所以就收敛了很多。

同年六月,绿营裁兵,湖广督标(相当于团长)夏逢龙不服气,干脆造了反,朝廷赶紧派兵进剿镇压,当时,百姓不仅怕土匪,也怕清军,因为清军经过的地方,百姓同样遭殃,简直没处说理去。清军抢上了瘾,却没想到在泰州碰了钉子。到了泰州后,他们马上就知道不能为所欲为了:知州施世纶等地方官员恭候相迎,人马的粮食饲料都准备充裕。同时,府吏们持棍棒在道路两旁夹道而立。意思很明白,不管你们是不是有军务在身,想作乱扰民的话,马上拿下。清军毕竟还不是土匪,抢了那么久,也心虚,见此情形,只好乖乖地补充完粮草,走人。施世纶真正保了一方平安。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施世纶任江宁知府,三年后,他的父亲施琅去世,按封建礼数施世纶应该“丁忧”,即辞官回家为父亲守丧三年。江宁百姓舍不得施世纶走,极力挽留他,两江总督范承勋以“舆情(就是民意)爱戴”上疏奏请施世纶在任守制,施琅有10个儿子,范承勋的意见是合乎情理的,但是施世纶思归心切,坚持回家守孝。百姓知道留不住他了,只好每人出一文钱在府衙前左右各建一个亭子作为纪念,是为“一文亭”。守孝完毕后,施世纶被任为江苏省淮徐道。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三月,施世纶被任命为顺天府尹,可谓责任重大,也可以看出康熙帝对他的欣赏。在天子脚下,京畿重地,施世纶没有“京官难当”的顾虑,也做了许多好事。今天北京崇文门外东晓市大街有一个金台书院,前身为“洪庄”——降清明将洪承畴的御赐庄园,洪家怎么舍得把这大好的庄园弄成书院呢?还是施世纶“使坏”达成了目的,他想把洪庄的一些空地买下来,建一个书院。当时洪承畴已经不在世了,他的孙子洪亦沔是洪庄的主人,洪亦沔坚持不肯卖这个庄园,施世纶百般央告也没有效果,灵机一动,向康熙上书,说洪亦沔真不愧为名人之后,觉悟就是高,自愿把御赐庄园献出来办书院,皇上真得好好奖赏他。康熙听说后非常高兴,对洪亦沔甚为嘉许,并御赐“广育群才”匾。洪亦沔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想了一下马上知道是施世纶搞的鬼,那厮求了自己好几次达不到目的,出了这么个损招。可事到如今,也没办法了,总不能上皇上那里辩解吧,只好领旨谢恩,私下里郁闷得不得了。

施世纶一边重教办学,一边力除流弊。当时京师有四大流弊,即司坊擅理词讼、奸徒包揽捐纳、牙行(一种中介组织)霸占货物、流娼歌舞宴饮。施世纶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整治,一时京畿大治。施世纶多次受到康熙的嘉奖。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施世纶调任户部侍郎,配合十三阿哥胤祥“清理国库积欠”。国库的拖欠大户多是太子阿哥、皇亲国戚——这是个难办的差事,施世纶知道这比顺天府尹还难干。他就向康熙上奏,说:救济安徽凤阳的10万石粮食只有2万石到了百姓手里,其余8万石悉数被各级官吏侵吞私分了,真是目无王法,遭殃的还是百姓,请皇上派臣去查这件事吧,臣一定把凤阳这件事处理好。康熙知道他是不想参与国库的清理,直接说,你先办好了清理国库的事吧,比治好几个凤阳都强。施世纶不甘心说:臣只有治理一郡一地的本事,国库清查一事非臣力所能及,还请皇上三思。康熙也跟他杠上了:知道难办才让你办,再啰唆就要治你罪了啊。施世纶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做下去了,要做就做到最好,他和十三阿哥雷厉风行,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当朝大臣,无论欠了成千上万还是十两八钱,一律限期归还,否则按律惩治。得罪了不少人,终于完成了任务。

此后,施世纶当官就全跟钱粮打交道了。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拟任云南巡抚的施世纶被改任漕运总督,到江苏督办漕运。众所周知,漕运是一个肥缺,连负责押运的低级武官都能通过克扣漕米、藏货纳赃发大财,施世纶作为漕运总督,还不是想贪多少贪多少。可是他从来没想过要捞钱,他先是调查研究,了解了漕运内部管理混乱的痼疾。然后身体力行,亲自到基层解决问题。他每天带两三个文书坐上船,然后用一本小册子详细记下天气状况以及水流缓急深浅情况。时间长了,他可以依记录预测船只到达的时间,很少出差错。通常情况下,施世纶的船走在前面,遇到水浅滩急的地方,他就会想到某船货重人少,便下令先在此地准备好驳船(一般为非机动船,与拖船或顶推船组成驳船船队,可航行于狭窄水道和浅水航道)。押运的官员以为他能未卜先知,把他视为神明。

当时漕运船只往往不能按期到达,驾船的兵丁们非常辛苦,当官的还经常克扣漕米、敲诈船丁。施世纶经常亲自上船开舱检视米色好坏、分量足不足,检查完了就命令船只赶快开走,不给当官的敲诈船丁的机会。与此同时,对于那些敲诈克扣、中饱私囊的官员,“立杖辕门,耳箭(旧时重犯示众时插在颈后耳旁的箭牌)示众”。这样仅三四年的时间,原先一团糟的漕运政务便被肃清。当官的不敢再做违法的勾当,安分守己起来,船丁不再受苦,沿岸百姓也不再被欺凌,多年后仍为施世纶焚香祝祷。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西北边境局势紧张,从河南到陕西,大军粮草调动运输频繁。康熙帝深知施世纶为人廉洁,管钱粮非常出色,就命他去陕西协助川陕总督鄂海督办军饷。施世纶受命后亲自坐船溯黄河西上,把运粮路线水流滩石勘测得一清二楚,并绘制了详尽的路线图,极大地方便了粮草的运输。

不久,陕西又逢大旱,灾情严重。施世纶在督办军饷的同时又奉命赈灾。他派部下分十二路去调查灾民,按人口分给粮食,不论远近全部分到。在查谷赈灾的过程中,施世纶发现陕西的积储多已虚耗,便要上书弹劾总督鄂海。鄂海心虚,知道皇上一得到奏疏必然罢自己的官,只好在施世纶身上下功夫。当时施世纶的儿子施廷祥正任甘肃会宁县知县。鄂海就跟施世纶表示,放过自己的话,就给施廷祥点好处,否则……谁知施世纶大怒,我是朝廷命官,为百姓谋福,从当官起连皇亲国戚也没怕过,连命都不顾了,还怕儿子丢个一官半职。马上弹劾鄂海,不久鄂海就被罢了官。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五月,施世纶病逝于任上,皇帝批准了他临终之前的奏疏——随父归葬故里,并亲笔写了诏书,褒奖他“清慎勤劳”。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总结道:“公平生得力在‘不侮鳏寡,不畏强御’二语。”尽管施世纶的官职一次比一次大,但是无论什么亲戚朋友来找他走后门,他一概严词拒绝。所以百姓中间流传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施老。”在封建社会,像施世纶这样,廉洁清正、不畏强权,一心为百姓办事的好官,非常难得,所以他深受百姓爱戴,其惩恶除奸的故事在民间被广为传颂,人们还常常把他比作正直刚毅包拯。可见,施世纶虽然是凭借父亲当的官,但却也不是没有真才实学。事实上,施世纶平生好学,善诗能文,著有《南堂集》八卷、《倚红词》一卷。他在江宁做官的时候,还和曹雪芹的祖父江宁织造曹寅成为好友,两人经常在曹寅府上吟诗作画,缅怀另一位共同的朋友即清朝英年早逝的著名词人纳兰性德。

对于施世纶的才学、能力以及为人,康熙一直没有怀疑过。但是在清康熙四十年(1701),湖南按察使出缺,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即将退休的老臣伊桑阿代表九卿向康熙推举施世纶补任,康熙却没有答应。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说:湖南按察使的职责说白了就是挑官员的错,朕知道施世纶廉洁奉公,但他遇事偏执(偏执好像是清官的通病,比如于成龙),百姓跟读过书的人打官司,他肯定偏向百姓;读过书的人跟官员打官司,他一定偏向读书人。可能他做得没错,但为人处世,务求适度。如果让他做了按察使,他一定会认真地给官员挑错,可是谁能没有错呢?一味深究,并不是好事。“廉”没有错,但为人处世不能偏执,“太清”则“刻”,很容易出乱子。所以施世纶这样的人,最适合管钱管粮,可以充分发挥其“苛刻”而自律的长处——自己不贪、别人也别想贪。

不久施世纶就被派去管钱粮了,而且做得很好。这是康熙知人善任的一个很好的范例,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康熙用人策略的独到之处。

可以说,康熙帝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称颂的丰功伟绩,正是因为他作为帝王具有“伯乐”的眼光:既能识人才,又会用人才。而一个明君,最关键的才能就是会用人。康熙用人不任人唯亲、不计前嫌、唯才是举。在“重满轻汉”的社会背景下,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重用有才德的汉人为其“安天下、清君侧”,更说明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非凡的洞察力,从而将朝廷内外整治得井然有序,创建了一个四海升平的康熙盛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