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李晟、李――平叛擒凶,父雄子勇_中国历史人物

李晟、李――平叛擒凶,父雄子勇_中国历史人物

时间:2022-08-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李晟、李——平叛擒凶,父雄子勇_中国历史人物李晟、李——平叛擒凶,父雄子勇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异族入侵,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削弱。唐德宗急命李晟为神策先锋,会同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共同平叛。李晟从大局考虑,极力在马、李之间做调和矛盾的工作,终于使三部分军队达成共识,合力进行平叛。李怀光迟迟不与叛军交战,而且提出种种苛刻条件,要挟唐德宗。

李晟、李——平叛擒凶,父雄子勇_中国历史人物

李晟、李——平叛擒凶,父雄子勇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异族入侵,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削弱。唐德宗时,泾原镇兵居然在京城闹起兵变,另立皇帝,唐德宗狼狈逃亡。幸赖名将李晟拼死努力,收复长安,迎回唐德宗,唐朝的统治这才保持了它的连续性。

李晟(公元727~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西南)人。出身于普通军人家庭,幼年丧父,奉母至孝。长大后身强体壮,自习武事,练得一身过硬功夫,长于射箭,百发百中。十八岁时从军,攻吐蕃,击党项,英勇善战,杀敌甚众。名将王忠嗣抚其背称赞说:“万人敌也!”三十多岁便任左羽林大将军,授特进,试太常卿。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吐蕃骑兵临洮定秦堡(今甘肃岷县附近)为基地,大举侵犯灵州(今宁夏灵武)。李晟时为右将军,凤翔节度使李抱玉命他率兵五千,前往救援。李晟说:“五千兵马,以众则不足,以谋则嫌多。”他建议用“围魏救赵”的计策,突袭定秦堡,以解灵州之危,李抱玉表示同意。李晟于是自率千名士兵,直趣临洮,很快攻克定秦堡,活捉守将慕容谷钟,夺得大量粮草和装备。吐蕃军失去基地,慌忙撤兵,灵州之危不战而解。事实表明,李晟不仅有勇,而且有谋,因功升任开府仪同三司,以右金吾卫大将军兼泾原、四镇、北庭兵马使。唐将马璘进攻吐蕃,失利被围。李晟率领轻骑相救,打败吐蕃军,使马璘平安地回军长安。唐代宗重赏功臣,封李晟为合川郡王。可是,马璘嫉妒李晟的威略,大进谗言,以怨报德。李晟被召回朝廷,任右神策都将,统领部分皇家禁军。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唐代宗病死,唐德宗继位。吐蕃趁唐朝国丧之机,大举侵犯剑南(今四川),攻占了大渡河流域的一些州县。剑南节度使崔宁滞留长安,剑南一时无人主事,人心慌乱。唐德宗只得命李晟率神策军五千人,赴剑南救急。李晟日夜兼程,跨越千山万水,火速进军,到达漏天(今四川芦山),立即投入战斗,攻拔飞越(今四川泸定)等三城,渡过大渡河,斩杀吐蕃军千余人。吐蕃军万没想到唐军如此神速,阵脚大乱,仓皇逃遁,溺死者和饿死者逾万人。(www.guayunfan.com)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魏博节度使田悦,勾结镇州节度使李惟锋、淄青节度使李纳等,拥兵自重,反叛朝廷。不久,幽州节度使朱滔也加进叛军行列,整个河北地区处于混乱状态。唐德宗急命李晟为神策先锋,会同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共同平叛。李晟治军有方,赏罚严明,体恤将士,能够叫出麾下所有士兵的名字。因此,他所统领的神策军最有战斗力,大败田悦,取得初步胜利。马燧和李抱真却各有私心,互不相容,马燧甚至扬言要回师河东。李晟从大局考虑,极力在马、李之间做调和矛盾的工作,终于使三部分军队达成共识,合力进行平叛。唐德宗信任李晟,提拔他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魏博府左司马,再授为御史大夫,全面主持平叛事宜。谁知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月,李晟忽然接到圣旨,命他回军护驾,并说长安已经沦陷于泾原镇兵手中。

原来,河北战事处于胶着之时,淮宁军节度使李希烈又反叛朝廷。唐德宗无兵可派,只好抽调泾原(今甘肃泾川、镇原)镇兵,前去镇压。泾原镇兵五千人路过长安,朝廷一无所赐,而且招待不周,他们遂发动哗变,鼓噪呐喊,进攻大明宫。唐德宗安抚无效,狼狈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避难。泾原镇兵占领京城,大肆抢掠,并拥护原泾原节度使朱泚为头领。朱泚趁机自称“大秦皇帝”,勾结回纥军,把唐德宗包围于奉天。唐德宗召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救驾。李怀光驻军咸阳,心怀鬼胎,情势更加危迫。唐德宗无计可施,这才宣召李晟前来解救急难。

李晟接旨,焦急万分。河北诸将倚重李晟,纷纷劝阻,不愿让他离开。李晟严厉地说:“天子蒙难,人臣当舍死相救。诸公若阻吾回军,吾就将尔等囚禁去见天子。”他对河北平叛事宜作了周密安排,然后率部疾驰长安。途中,他又被任命为神策行营节度使,负责节制部分唐军。李晟秋毫无犯,进抵长安东郊,驻军东渭桥(今陕西西安高陵境)。受节制的将军刘德信,军嚣无制,骚扰百姓,李晟执行军法,毫不留情地将其斩首示众。

李怀光迟迟不与叛军交战,而且提出种种苛刻条件,要挟唐德宗。他特别畏忌李晟,提出两军合为一军的主张,意在吞并李晟的神策军。李晟没有答应,只同意和李怀光联垒扎营。李晟挑战朱泚,披锦裘,戴绣帽,指顾阵前,英气豪迈。李怀光大为恼火,说:“为将务要持重,岂能自我炫耀?”李晟说:“我和泾原镇兵中的许多人都很熟悉,他们畏伏于我。我这样做,就是要让他们看见,瓦解对方军心。”李晟还派人告诉李怀光说:“贼据京邑,天子暴露于外,公宜速进兵。我李晟虽然不肖,愿为公先驱,死且不悔!”但是,李怀光还是按兵不动。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正月,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朱泚在长安改国号为“汉”,自称“汉元皇帝”。李怀光则与朱泚串通,共同围攻奉天。李晟最早发现李怀光的反相,赶忙移军于东渭桥,并奏告唐德宗,要作最坏情况的准备。二月,唐德宗被迫舍弃奉天,逃往梁州(今陕西汉中)。途中缺粮乏食,苦不堪言。他忧心忡忡地问随行大臣浑瑊说:“东渭桥位处贼寇腹心,李晟孤绝无援,他能取胜吗?”浑瑊安慰皇上,说:“李晟秉义挺忠,巍然之智不可夺,臣想一定能够破贼!”唐德宗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李晟身上,又派人拜他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李晟受命,流着泪说:“京师乃天下之本,若皆贪生怕死,谁去收复?”

李晟孤军,面对朱泚和李怀光两支叛军,内无资粮,外无救援,只能用忠义激励部下,说:“国家多难,皇舆远徙,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取富贵,非豪杰也。东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众将士含泪说:“唯公是命!”这时,李晟表现出一位杰出军事家的气质,一面派人筹集粮草,修缮甲兵;一面派兵守卫潼关、七盘岭(今陕西与四川交界处)等要地。同时分化朱泚和李怀光的联盟,奉劝李怀光反戈一击,以功赎罪。李怀光处于尴尬境地,军心浮动。他担心受到李晟的攻击,灰溜溜地回河东去了。部将孟涉、段威勇等,率兵数千人归附李晟,李晟的压力一下子减轻了许多。

唐德宗还想仿效当年的唐玄宗,逃往蜀郡。李晟坚决反对,恳请皇帝留驻梁州,以免天下失望。唐德宗给李晟加了许多官职,使之兼任河中等五州节度使,又兼京畿等四地节度招讨使,再兼京畿等五地兵马副元帅。李晟越发感到责任重大,坚持和将士同甘共苦,任用得力副手,积极准备反击朱泚,收复京师。

朱泚在长安,把李晟和神策军将士的家属,统统扣为人质。有人说及此事,李晟为之泪下,说:“陛下逃难,而欲恤家乎?”朱泚派人告诉李晟说:“公等家人无恙。”李晟大怒,斥责说:“尔乃与贼充当奸细和说客乎?”立刻下令将那人斩首。时令已到夏天,李晟军中没有补给,不少人还穿着冬天的棉衣。尽管如此,将士们热爱和拥护他们的统帅,训练备战,无怨无悔。

五月,李晟召集各路唐军,决定合攻朱泚。众将主张先拔外城,然后清宫。李晟说:“外城有里?之隘,若设伏格战,居人嚣溃,非计也。贼重兵精甲聚苑中,今直击之,是披其心腹,贼将图走不暇。”他把指挥部前移至长安禁苑光泰门外。朱泚部将张庭芝等出城挑战。李晟说:“贼不出,是吾忧也。贼冒死前来,天助我也!”战斗打响,唐军为平叛而战,人人英勇。李晟亲率精骑,冲进敌阵,大砍大杀,叛军溃败,退入城内,“大哭,终夜不息”。朱泚见势不妙,率领残兵败将万余人,仓皇西逃。李晟一战而收复长安,接着全力整顿社会秩序,不许侵害百姓,下令说:“全体将士五日内不得回家看望家人,违者斩!”两名将领因为扰民,所以被斩首以徇。

唐德宗接到捷报,喜极而泣。群臣拜贺,说:“李晟荡夷凶寇,而市不易廛,宗庙不震,人民安居,纵然三代先贤用兵,也不过如此。”唐德宗说:“天生晟,为社稷万人,岂独朕哉!”当天加拜李晟为司徒,兼尚书令

唐德宗回銮。李晟身穿戎装,前往三桥(今陕西西安西)迎接,步骑十余万,旌旗数十里。李晟恭敬地跪拜皇帝,说:“微臣无能,破贼日迟,致使皇舆蒙难,死罪死罪!”这是客气话,李晟功比天高,何罪之有?唐德宗眼含泪水,称赞李晟,给了他最优厚的赏赐,还在东渭桥立了一座石碑,纪念平叛战争的胜利。

朱泚西逃,留下一系列后遗症。李晟继任泾原、陇右、凤翔节度使,兼行营副元帅,改封西平郡王,前去解决,杀了参加兵变的将领十余人。同时列出李怀光的五条罪行,请求唐德宗予以严惩,绝对不可赦免。

吐蕃在长安沦陷期间,趁火打劫,侵占了河西一些地方。李晟统领马燧等将,率兵前去讨伐。吐蕃畏惧李晟,无法以武力相抗衡,改用离间计,买通新任宰相张延赏,散布流言说,李晟掌握兵权太久,日后必生事端。唐德宗受到迷惑,明升暗降,于贞元三年(公元787年)进拜李晟为太尉、中书令,罢其兵权。

李晟问心无愧,泰然处之。长史丁琼抱打不平,私见李晟,说:“以公之功,却丢兵权,真是位高者难全。公当及早图之。”李晟光明磊落,斥责说:“君安得出此不祥之言?”他立刻把丁琼缚了,交由皇帝处理。史载,李晟“疾恶”,“尤恶下为朋党者”。他最敬佩名臣魏徵,说:“魏徵以直言致太宗皇帝于尧舜之上,忠臣也。我诚慕焉!”因此,凡遇大事,他都会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每进对,謇謇尽大臣节,未尝露于外”。

唐德宗尽管猜忌功臣,但对李晟的品格,不得不折服。他破例恩准给李晟先人立五庙,并将李晟绘像于凌烟阁,颁诏表彰李晟的功绩。其诏书由皇太子书写,刻碑立于李晟府邸门前。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李晟病死。追赠太师,谥忠武。李晟共有五个儿子,其中李愬深受父亲影响,唐宪宗时再为朝廷建立新的功勋。

李愬(公元773~821年)字元直,青年时代就“有筹略,善骑射”,历任协律郎、卫尉少卿、太子右庶子等职,晋升为坊州、晋州刺史。任职期间,政绩优异,加金紫光禄大夫,进为詹事。当时,大大小小的节度使泛滥,割据一方,成为藩镇,严重破坏了中央集权,损害了国家统一。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自袭父职,出任节度使。吴元济怀有野心,贪婪暴虐,四出侵扰,扩张势力。附近州县纷纷告急。唐宪宗召集群臣计议,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力主发兵削藩,维护朝廷的威信。因此,征讨淮西的战争开始了。

淮西辖境不大,只有申、光、蔡三州,相当于今河南驻马店和信阳两个地区,节度使治所在蔡州(今河南汝阳)。朝廷调集十六镇的九万大军,围剿淮西,攻打四年,两易主帅,却无果而终。特别是西线战场,四易主将,均告失败。究其原因,在于节度使之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一损俱损,他们的围剿只是做给朝廷看的,谁会真正出力呢?

更为严峻的是,战争进行当中,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和吴元济串通,派刺客至长安,刺杀力主削藩的武元衡和裴度,前者惨死,后者重伤。那么,削藩战争还要不要进行下去?罢兵之议甚嚣尘上。继为宰相的裴度认为,淮西不平,中原难安,犹如人有腹心之疾,终必养成大患。他自请亲临前线,统领众军作战。唐宪宗为之送行。裴度说:“臣去淮西,贼灭,则有日朝见陛下;贼在,则无归期。臣与贼誓不共戴天!”时为詹事的李愬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前往淮西平叛。经人推荐,他被任为检校左散骑常侍,随、唐、邓州节度使,代替原先的败将袁滋,负责西线战场的战事。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八月,裴度到达郾城(今河南郾城)。这是北线战场,也是朝廷部队主力之所在。吴元济以精锐万余人驻防洄曲(今河南漯河西),严阵以待。李愬利用北线战场对峙的机会,不求战功,示敌以弱,着意安抚士卒,团结将领。他为了麻痹敌人,故意放风说:“天子知我能忍耻,故委以抚养。战,非吾事也。”李愬当时并没有什么名气,而且不显棱角,所以吴元济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防备也不怎么严密。

李愬抓紧时间,争取敌方力量,以敌制敌。他最大的特点是推诚待士。属下士兵生病,他慰问照料,亲侍医药;敌方将士来降,他格外尊重,或去或留,悉听其便。凡去者,他给他们发送米和布,说:“你们都是好百姓,快回去和家人团聚吧!”他特别重视了解敌情,通过侦察和调查,熟知淮西的山川地形、军事部署、物资储备等情况。

李愬综合各方面的情报,萌发出一个大胆设想:奇袭蔡州。理由是:一、蔡州是吴元济的巢穴,攻下蔡州,整个淮西问题便可解决;二、蔡州处于淮西腹地,吴元济以为安全,恰恰可以趁敌不备。奇袭蔡州,大部队派不上用场,必须有一支精干的敢死队。为此,李愬预作准备,悄悄组建起一支三千人的“突将”,严加训练,使之成为耐得苦劳、武艺高强的奇才锐士,号称“六院兵马”。

北线战场时有战事发生,互有胜负。李愬在西线战场只是小打小闹,免得引起敌人的高度注意。他活捉了敌将丁士良,待之以礼。丁士良大为感动,说服同僚吴秀琳来降。丁士良、吴秀琳率部进攻吴房(今河南遂平附近),陷其外城。这时,李愬命停止进攻。丁、吴不解,说:“这是为何?”李愬说:“我们攻占吴房,贼虏就会集中起来,不如留着它,以分散其兵力。”

吴秀琳向李愬建议说:“必欲破贼,非李祐无与成功者。”李祐是吴元济西线守将,驻守兴桥棚(今河南遂平),骁勇善战,曾经多次打败过朝廷军队。李愬于是设计,在李祐出城筹集粮草的时候,将其俘获。士兵们切齿痛恨李祐,纷纷要求将其处死。李愬不然,亲解其缚,赐酒压惊,待之如贵客。李祐感念李愬的真诚,欣然归降。李祐果然有些胆识和能耐,规划奇袭蔡州的路线,详细完备。李愬遂以李祐为六院兵马使,统领“突将”。此举使很多人担心,但李愬用人不疑,绝对相信李祐。

一切准备就绪。李愬把奇袭蔡州的方案报告裴度,得到批准。十月九日,李愬命李祐率三千名“突将”为先锋,自率中军,长途奔袭蔡州。有人问行军去向,李愬只回答三个字:“引而东。”当天,军行六十里,入夜时,悄悄夺取了淮西军的棚寨张柴村,全歼其守军。稍息,待进食后,又趁黑夜向东挺进。时值天降大雪,寒风凛冽,战马缩栗,士兵肤裂,不少人被冻死。张柴村以东,是一片沼泽地,水凉泥深。有人再问行军去向,李愬这才通告全军,说:“入蔡州,擒杀吴元济!”将士们听此军令,有的愕然,有的惶惑,嘀咕说:“大帅中了李祐奸计,我等怕是有来无回了!”但众人信赖李愬,更畏军法,无抗命者。

大军冒着黑夜风雪,跨越河流沟壑,快速前进。再行军七十里,四更多天,到达蔡州城外。附近有一鸭池,李愬命士兵驱赶鸭子,使其鸣叫,用来混淆兵马的声音。大军略加休整,李祐即率领“突将”,攀墙登城。守城士兵怎么也想不到蔡州会出现唐军,毫无防备,“突将”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守城士兵全部杀死,只留下更夫,命他们继续打更。城门打开,天已放明,李愬麾军直入,扑向吴元济的府邸。吴元济尚在睡梦中,听到侍从报告说:“城陷矣!”吴元济根本不信,说:“大概是洄曲子弟回来要寒衣的吧?”侍从又报告说:“李常侍传话,命大帅投降。”“李常侍”指李愬。吴元济大惊失色,说:“李常侍何能到此?”他慌忙起床,率领几名侍从登上牙城,企图负隅顽抗,以待主力回援。李愬并不强攻,而是派人找到淮西军驻洄曲的统帅董重质的家属,予以保护和优礼,并让其子写信,告诉蔡州的情况。董重质接信,知道大势已去,迅速回蔡州,归降李愬,李愬待之以礼。董重质去见吴元济,吴元济一扫往日威风,叩头请降。

李愬奇袭破蔡州,生擒吴元济,淮西军前线主力,以及申、光二州,当日投降。延续四年多的淮西战争,一夜之间就结束了。

裴度来到蔡州。李愬率领全军,列阵迎接。裴度有意回避。李愬说:“这个地方长期不讲法度,上下观念淡薄,请因示之。”于是,裴度以宰相身份,接受李愬的大礼。蔡州百姓围观,再次看到久违了的朝廷礼仪。十一月,裴度、李愬押解着吴元济,班师回京,沿途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唐宪宗下令,将吴元济斩首示众。李愬因功,进位检校尚书左仆射、山南东道节度使,封梁国公。

淮西战争的胜利,使其他一些藩镇大为恐慌,先后上书,表示愿意服从朝廷号令。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仍独力顽抗,兴兵叛乱。李愬再次奉命平叛,经历十一场战斗,擒获叛将五十人,歼敌万余人。李师道则被部下杀死,叛乱止息。李愬又建功勋,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徙昭义军节度使。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幽州、镇州发生动乱,李愬率兵征讨,不料忽然患了重病,回至洛阳,旋即病死。追赠太保,谥武。

李晟、李愬父子平叛擒凶,一雄一勇,却根本不能铲除藩镇滋生的根源。不久,藩镇之祸又蔓延、扩展开来,唐王朝的末日一天天逼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