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对此大为欣赏。关于李世民做皇帝以后的“贞观之治”,毛泽东也多次提及。但毛泽东对李世民晚年的行为多有鞭挞,尤其是李世民立皇位继承人这件事。毛泽东为李世民感到惋惜,并作批语道: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初唐的“贞观之治”和盛唐的“开元盛世”,都引起了毛泽东对唐史的兴趣。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在与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谈话时说到唐明皇李隆基。在姚崇以后,唐明皇继用宋璟为相,天下大治。

读《李恪传》批语: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

新唐书》严谨简洁。毛泽东读《新唐书》在若干本纪和列传上写有批语。

这些批语都写在20世纪50年代初所购的清同治八年(1869年)岭南陈氏葄古堂藏版重修《二十四史》上,估计当是五六十年代所写。

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

毛泽东喜欢点评中国历代皇帝,虽对大多数皇帝评价不高,但却相当欣赏唐太宗李世民,“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唐宗,即唐太宗李世民。毛泽东很欣赏李世民的军事才干。一次在谈及作战问题时,毛泽东说:“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毛泽东之魂》(修订本)第362页)李世民在讨伐金城薛仁杲以及拥有强大兵力的窦建德时,采取的就是这种以逸待劳、击其惰归的战术,不打第一枪,而后发制人。毛泽东对此大为欣赏。《智囊·兵智部·孙膑》中写道:“唐太宗尝言‘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逢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毛泽东对此段作了详细的批注:“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65—66页)

早在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时就提及过李世民其人其事。他说:唐太宗、李密皆当时草野英雄。俗有两句说李世民,其词曰:“太原公子,褐裘而来。”世民常劝他父亲不可固守太原。须要化家为国,李渊大悦,遂起兵直趋陕西,并用种种方法,见悦一般人,如兑钱粮、放两千宫女等。关于李世民做皇帝以后的“贞观之治”,毛泽东也多次提及。1956年9月13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说:“我们国家根本上不杀人了,再杀人由中央批准。这个事情在我们中央的范围内还没有谈过,是在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范围谈过。唐朝在全盛的时候,一年只处十几个死刑,都是中央判决。”(《党的文献》2006年第1期)毛泽东此处所说,即见自《新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四年“是岁,天下断死罪者二十九人。”

但毛泽东对李世民晚年的行为多有鞭挞,尤其是李世民立皇位继承人这件事。毛泽东在读《新唐书·李恪传》时,就批评李世民偏听偏信长孙无忌,不立文武全才的汉王李恪为太子,却立了无能的李治(唐高宗)为太子。毛泽东为李世民感到惋惜,并作批语道: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33—234页)

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

初唐的“贞观之治”和盛唐的“开元盛世”,都引起了毛泽东对唐史的兴趣。他在《新唐书》中点评了辅助唐太宗的谏臣马周和唐玄宗前期的姚崇、宋璟、张说和韩休等人。

马周是白衣之士,非皇亲国戚,亦非功臣,没有后台。毛泽东对《新唐书·马周传》很有兴趣,对这篇三千多字的列传进行了仔细的研读。马周少贫好学,认真考察时事,他代中郎将常何所写的建议书中说,隋亡之鉴,提倡节俭,轻徭薄赋,反对世袭制度以选拔卓越的人才,并在京都设立街鼓制度,聆听意见;就当时的盛世,预测潜在的弊端、隐患,要皇帝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陛下少处人间,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而皇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即万岁后,圣虑之所当忧也。臣窃寻自古黎庶怨叛,聚为盗贼,其国无不即灭,人主虽悔,未有重能安全者。”

毛泽东对这份奏折大为欣赏,在这篇奏折的多处密加圈点,并写了批语:“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35页)

毛泽东认为马周确实是个人才。《新唐书》作者欧阳修评马周是“王佐才”,“所建皆切一时”,但有人说“周才不逮傅说、吕望,使后世未有述焉,惜乎!”毛泽东不同意此说法,认定马周才德是远远超过了两位前辈,并写了批语:“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36页)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马周病死,年仅四十八岁。毛泽东对马周的早逝,感到十分惋惜,并作了批语:“饮酒过量,使不永年。”(《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34页)

唐明皇不会做皇帝

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在与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谈话时说到唐明皇李隆基。他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人民日报》1979年9月9日)唐明皇前半生,即开元之治,是靠一些贤臣、能臣辅政,如张说、韩休和婉崇、宋璟。

张说在睿宗朝力主李隆基监国。李隆基即位后,张说在东都留守任上献上佩刀,示意李隆基从速铲除太平公主集团;为相时,张说亲自安抚九姓,击溃党项,改革兵制,等等。毛泽东读到《新唐书·张说传》,写有批语:“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张说。”(《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40页)

韩休刚直,常不顾皇帝颜面规劝时政得失,李隆基虽心中郁闷,但却为社稷计,不作计较,仍加以重用。毛泽东读《新唐书·韩休传》,写有批语:“玄宗能容韩休。”(《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42页)

毛泽东更赞赏的是开元名相姚崇。

在《新唐书·姚崇传》的开篇,毛泽东就写下了批语:“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37页)

毛泽东评姚崇是“大政治家”。李隆基曾请姚崇做宰相,姚崇却向他提出十条“可乎”的条件,如不能做到,就不当宰相。这十条指出了唐王朝几十年的弊政,姚崇建议立国先讲仁政,不挑起边衅,严禁贵戚、宦官参与朝政,尊重大臣,奖励谏官,禁绝营建佛寺道观,等等。李隆基同意了。毛泽东非常赞赏这十条,在文句中加杠加圈,并写有批语:

“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37页)

毛泽东称姚崇是“唯物论者”,是因为姚崇力排众议取消祭拜蝗虫,派出灭蝗使,督促山东官民灭蝗;否认太庙塌方乃天意所为,指出是因年代久远所致;对当时流行的抄经铸像很不为然,“夫死者生之常,古所不免,彼经与像何所施为。”毛泽东在此句上逐字加上旁圈,并写有批语:“韩愈《佛骨表》祖此。”(《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39页)

在姚崇以后,唐明皇继用宋璟为相,天下大治。欧阳修赞此二人:“故唐史臣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兴也。”毛泽东对二人的行事风格、政治作为作了比较,有不同观点,于是写下批语:“二人道同,方法有些不同。”(《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40页)

裴度“调查研究,出于亲身”

中唐皇帝李适(德宗)是个昏君、庸君,信任卢杞、窦参等佞臣,幸亏有位很有政治头脑的陆贽辅助。陆贽在朝野上下很有声望,因此遭到了宰相窦参的嫉妒。窦参百般诋毁攻击陆贽,陆贽也将窦参的种种劣迹昭示于众。李适虽一度将陆贽降职,但最终还是拜陆贽为宰相。

当时李适要诛杀窦参,灭其九族。陆贽虽痛恨窦参,但认为诛杀太重,力劝皇帝:“‘法有首从,首原则从减。荣与参虽善,然初无邪僻,数激愤有直言,晚颇疏忌。请贬荣远官,申则之除名流岭南。’诏可。”毛泽东读《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五《窦参传》,称赞陆贽此说,写有批语:“此篇写得不错。”(《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42页)

《新唐书·窦参传》同卷有《吴通玄传》。

吴通玄是陆贽的同僚,但他依附窦参,与窦参合力诋毁陆贽,后来窦参等罢官,吴通玄也跟着罢官。后被赐死。他的兄弟吴通微着白衣在宫门外听候发落,皇帝宽恕了他。

毛泽东读此传,作了批语:“这一篇写得好。”(《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43页)

对于中唐时期的名相裴度,毛泽东也很注意。他多次读《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三《裴度传》。蔡州藩镇吴元济飞扬跋扈,派刺客杀害宰相武元衡。裴度代相,亲自外出调查。《裴度传》说他“自行营归,知贼曲折”,在蔡州作了认真的考察,作出了坚决讨伐吴元济的决策,很多官员认为讨吴不利,争请罢兵。“议者欲罢度,安二镇反侧。帝怒曰:‘度得全,无也。若罢之,是贼计适行。吾倚度,足破三贼矣。’”毛泽东读此大为赞同,写有批语:“调查研究,出于亲身。”(《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47页)

《新唐书·裴度传》是全书较长的一篇列传,毛泽东读得相当仔细。他曾对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说:“裴度是唐朝的宰相,是你治下的闻喜县人。闻喜县是中国历史上出宰相的县。出自闻喜的宰相多是裴氏家族。裴氏家族千年荣显,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家族。”(《文史月刊》2006年4月号)

毛泽东显然是读了《新唐书》卷七十一上《宰相世系表》,此表首篇就是罗列裴氏五房,所任高官就有裴仁基、裴仁俭、裴光廷、裴遵庆和裴枢等宰相和准宰相。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武人主政多专横,鲜有能抚军安民者。毛泽东读《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八《田弘正传》、《王承元传》,认为他们是可取之材。

田弘正被魏、博将士拥戴为主帅,田弘正不答应。将士们非要请他挂帅。于是他向将士们提出条件:“吾欲守天子法,举六州版籍请吏于朝。苟天子未命,敢有请吾旂节者死,杀人及掠人者死。”将士们表示服从。田弘正向朝廷送上魏、博、相、卫、贝、澶等六州地图,等候皇帝派使节前来安抚。

毛泽东称赞田弘正不割据、不尊大、服从中央安排的举动,写下批语:“田弘正,好将军。”(《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45页)

王承元年十六岁时已有卓见。兄承宗死,将士们拥戴他为主帅。他与将士们约定,必须服从他的命令,方能为主帅。将士表示同意。王承元守备凤翔地区,据险地筑城,烽火相连,抵御吐蕃入侵,使凤翔得到安全。

毛泽东称赞王承元青年有志,战守可持,写下批语:“青年将军王承元。”(《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46页)

按《黄巢传》行军路线绘了一幅作战示意图

晚唐时政事混乱,军民暴动。其中很大的一次是桂林戍兵起事,即庞勋起事。

桂林戍兵到桂林后,六年未能回乡,政府失信于戍兵,引起将士的不满。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发生了庞勋的桂林戍兵起事,很快,当地的民众也加入了进来,北上占领了皖北地区,声势浩大,后因部将张玄稔叛变,导致失败。

毛泽东很关注庞勋的戍兵起事。《新唐书》无庞勋列传,庞勋事迹仅见于主持镇压起事戍兵的康承训传。毛泽东在《新唐书·康承训传》中写下批语:“徐州兵七百戍桂州,六岁不得代。内部分裂,因而败亡。”(《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44页)

对于唐末农民起事,毛泽东是很关注的。他很熟悉唐史中黄巢的故事。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有人要毛泽东注意安全。他诙谐地说:我的头,不值钱,连三百张钞票也不值!还引用了《黄巢传》,《旧唐书》说“林言斩巢”,《新唐书》又说“太原博野军杀言,与巢首俱上溥(时溥,为追杀黄巢于山东泰山虎狼谷的唐军最高指挥官)”。看来,林言拿黄巢的头请赏,连个铜钱也没有搞到手,反而赔上了自己的头,岂不哀哉。所以,我不怕哪个壮士把我斩首!《新唐书·黄巢传》有5805字,《旧唐书·黄巢传》有3162字。毛泽东将两传作了比较而作出此番结论。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还按史传的描述勾画黄巢军主力的行军路线,手绘了一幅作战示意图。

韩愈文集,为李汉编辑得全

《新唐书》卷七十八《李汉传》写唐淮阳王李道玄六世孙李汉,师事韩愈,后为韩愈婿。韩愈有文集,也是由李汉编辑。毛泽东认为幸亏有李汉,才有韩愈集传世,并作了批语:“李汉,道玄六世孙。韩愈文集,为李汉编辑得全。欧阳修得之于随县,因以流传,厥功伟哉。”(《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33页)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三《徐有功传》,写武则天执政时,侍御史徐有功奉公守法,他自认为位在法官,极易犯律坐死,且比喻为“鹿走山林而命系庖厨者,势固自然”。毛泽东读后,不以为然,写下批语:“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此言不当。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哉!(《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37页)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李叔明传》中称,李叔明富贵,但在他死后不久,子孙骄奢放纵,资产俱尽,人们多以富贵藏金者戒。毛泽东读《李叔明传》时写有批语:“多藏厚亡。”(《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44页)

刘晏是唐代大理财家。《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九《刘晏传》中称他,“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货,以佐军兴”。并由国家控制财政、漕运和盐务。毛泽东读《刘晏传》时写下批语:“国营商业。”(《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47页)

毛泽东颇懂医学,对列传中所叙人物的疾病很有兴趣。在读《旧唐书》卷七十三《姚思廉传》时,唐太宗自称:“朕有气疾,热便顿剧,固非情好游赏也。”他在天头写有批语:“可能是支气管炎。”在《新唐书》卷二百〇四卷《许胤宗传》中,许胤宗在南陈为医官:“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家告术穷。胤宗曰:‘饵液不可进。’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毛泽东读后,写了批语:“脑溢血,或心肌梗塞,或毒癌,终绝。”(《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49页)

正史上有薛仁贵

薛仁贵曾被明清戏剧、平话说得很是传神,称其神勇非凡。毛泽东有时说到薛仁贵,就从《新唐书·薛仁贵传》说起。

1958年,毛泽东在湖南视察期间,在观看了湖南湘剧团演出的《打雁回窑》(又名《汾河湾》)后,谈及戏中薛仁贵出征后衣锦还乡,误射亲子薛丁山时,对演员介绍说:“那是野史,正史上有薛仁贵,是唐朝一员大将。他没有射死自己的崽,也没有薛丁山其人。他的崽叫薛讷,也是一员大将。他的传在《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六卷上。”(《董其武上将》第9页)

《新唐书·薛仁贵传》是毛泽东爱读的一篇史传。他曾气势磅礴地草书了薛仁贵西征铁勒,在天山作战胜利归来时将士们自编的歌词:

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这首歌词原文见《新唐书·薛仁贵传》。在《旧唐书》卷八十三《薛仁贵传》亦有,但作:“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链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