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鼎盛繁华是御街_南宋的历史故事

鼎盛繁华是御街_南宋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2-06-15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鼎盛繁华是御街_南宋的历史故事横贯杭州市区南北的中山路,如今已算不上繁华街道,但它是杭州最古老的大街。御街是专供皇帝通行的。整条御街,宽度近二百步,街中心称“御道”。以御街为中心,经由城内外河道通连,构成杭城密布的水网系统。为了适应达官贵人的需要,御街南端集中了天下贵重而又新奇的商品。事毕,收取适当报酬。此外,还有沿街叫卖的流动小贩,或称行贩。“行贩”即行商,是相对坐商而言的。

鼎盛繁华是御街_南宋的历史故事

横贯杭州市区南北的中山路,如今已算不上繁华街道,但它是杭州最古老的大街。南宋京城中的天街,大体就在这里。天街又名御街。如今,街道两旁许多地名保留着当年的称呼,似乎要人们记起早已逝去的时光。

南宋迁都临安,首筑御街。御街是专供皇帝通行的。它南起皇宫和宁门,铺石板三万五千三百余方。整条御街,宽度近二百步,街中心称“御道”。御道两侧有砖石砌成的河道,河中积满荷花,岸上栽以桃李梨杏,春夏之间,绿树成荫,百花盛开,灿若云霞。河道之外,才是百姓过往的“走廊”,走廊两旁布有黑漆杈子,禁人超越。这条纵贯临安南北的御街,把全城联成一个整体,使皇宫的气势更显得威严无比。

以御街为中心,经由城内外河道通连,构成杭城密布的水网系统。通过街道和河道的分割,把府城划分为若干坊巷。南宋初年,府城内划分为七厢六十八坊巷,到末期增为九厢八十五坊巷,形成南宋时期城市居民新的聚居方式。现在杭州城内仍有七百多条坊巷,相当一部分在南宋时已经命名。当时,街的东西路口,各建木坊,标以名称,坊之由来即出于此。宋时称坊,今谓之坊巷,如宋时清河坊、里仁坊,如今称之为清河坊巷、里仁坊巷。

南宋临安沿御街形成三个商业中心,一处在皇宫门外、鼓楼至清河坊一带,另一处在羊坝头至官巷口,第三处是棚桥至众安桥。三个商业区从城南至城北,由御街把它们贯穿起来,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对新商业网点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为了适应达官贵人的需要,御街南端集中了天下贵重而又新奇的商品。宫女们每日清晨也来此选购早点,如专供官员们品尝的六部桥馄饨,质高味美,价格昂贵,是京城一大名点。(www.guayunfan.com)南宋京城服务业门类繁多,行业齐全,其大者有:

“修旧人”。“修旧人”有修锅、箍桶、补鞋、修帽的,有修扇、补伞、磨刀剪、光镜子的,还有专门从事小修小补的泥瓦工、木工、油漆工,随身携带工具,在街坊市巷游走,用特有的叫卖声兜揽生意。

“倾脚头”。当时的临安,没有公共厕所和排污设施。从平民百姓到官吏豪绅,家家户户都使用马桶。在这“参差十万人家”的都城,一天有多少排泄物需要处理,于是“倾脚头”们,每日晨昏到来,出现在各家各户门口,挨家挨户倾倒,“倾脚头”由此得名。他们应是现代环卫工人的前身。

“四司六局”。这是一种专门承办丧喜事、春宴乡会的机构。所谓“四司六局”,即帐设司、茶酒司、台盘司、厨司,果子局、密煎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各个司局,专人执掌,配合默契。从帘幕桌帷到陈设布置,直至宾客迎送,张罗饮宴,一切事务,无须主人操心。事毕,收取适当报酬。

“行老”、“牙人”。都城临安,达官贵人、文人士大夫云集,需雇用大批衙役、奴婢为其服务。被称之为“行老”、“牙人”、“牙嫂”的中间人,整日斡旋于雇主和佣人之间。被雇人员有门子、厨子、园丁、小厮、婢女等。“行老”、“牙人”除介绍人役外,还负有担保之责。如有佣人携带主人财物逃走,主人可责成“行老”、“牙人”寻找,追回财物。

南宋时期,临安在交通要冲、人烟稠密的街巷开设店铺,并采用灵活的经营方法,因而使成交额不断增加。较之前朝,临安商业经营时间普遍延长,已突破过去“市”的交易集中于上午、过午即散的旧习,不再受时间限制了。不仅如此,经营品种也随时节变换。生意清淡时,常用鼓乐伴唱梅花曲,以招徕顾客,力求一年之中不出现淡季。为满足京城达官富贾享乐之需,店面十分讲究摆设。店门彩绘,门内设红杈,绯绿帘幕,上挂贴金红纱板子灯。无论官私酒楼,皆备有乐队,顾客在乐曲声的相伴下,也就不知不觉慷慨解囊了。由于店铺林立,竞争激烈,为使生意兴隆,各家竞相做到周到服侍,不让顾客久等,生意不分大小,供应及时。总之,京城内诸行百市,鳞次栉比,“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

御街上,买卖昼夜不绝,日市结束,夜市又开(图3)。临安堪称古代夜市发展的高峰。商业夜市主要在御街中段,即今中山中路一带,这里大街坊巷纵横交叉,商品繁多,“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而清河坊、市西坊(羊坝头)、官巷口、众安桥则是当时商业夜市的四个集中点,酒楼歌馆和瓦子(游乐场)分布甚密,“王妈妈一窟鬼茶坊”名字怪诞,却是名士们的聚会之处。

图3 北关夜市元宵花灯舞蹈

每当夜幕降临,临安城就展示出另一种繁华景象。从清河坊到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所有商店都再次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夜市中最诱人的是各具特色的玩物商品,主要经营花篮儿、竹马儿、香鼓儿、鱼龙船儿等临安地方特产,随着时令季节的变化,推出各式各样时新产品。到夏天,夜市又出现了由茶肆转化出来的一批专业冷饮店,当时的制冷手段主要是南渡以来从北方传入的冷窖藏自然冰。此外在夜市中还有衣物店、水果店、杂货铺等。与店铺相呼应的,是摆设点的摊贩。这些摊贩有的是固定地点设摊营业,有的则是地摊。摊上货物五花八门,穿戴物、装饰品、迷信品,各种日用杂物应有尽有。也有一些穷秀才、相面人来摆设摊位,看相占卦、售卖字画。此外,还有沿街叫卖的流动小贩,或称行贩。“行贩”即行商,是相对坐商而言的。市民所需物品,全靠上街购买十分不便,行贩因此应运而生。行贩大多从作坊购进加工好的货物再出卖。由于历史的原因,杭州人至今仍把个人经商叫做行贩。这些行贩,有的推着小车,有的挑着担子,有的顶着盘子,多以叫卖小吃为主,其中也杂有卖剪纸花样、五色花线、木梳、头油的,小贩们各自施展本领,大声吆喝,招徕顾客。

商业夜市中,随处可见民间艺人东一摊、西一摊地就地设场卖艺,说评书的,装鬼神的,耍傀儡的,演杂剧以及玩踢弄(武术)的,热闹异常。

为京城夜景添色的,还有那成串的红纱灯笼,这是酒楼夜市的标志,吸引着各色人等进进出出,笙歌丝竹响彻夜空。从吴山俯瞰全城,但见一条涌动的灯河烛流,浮着沸沸声浪,横亘天底。好一个壮观的夜市!寓居临安的诗人陆游在这恍如白昼的盛景中吟出“近坊灯火如昼明,十里东风吹市声”的名句。

夜市时间很长,往往要到三四更天,游人顾客才逐渐稀少,而此时“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晨起开张”,临安城又要喧闹起来了。

朝天门到官巷口的御街中段,是临安最早开放的市区。沿途耸立着十四五座大酒楼。楼前彩棚高耸,称为欢门。门两旁放着红绿相间的木杈子,相同色调的帘幕垂挂在门窗上。楼厅分为十几座“小餐厅”,称为“厅院”和“隐便阁儿”。阁中,夏有降冰盆,冬有生火暖箱,所有餐具一色银制。酒楼自备乐队,终日笙歌悠扬。值得一提的是发达的饮食业。临安城内民办酒楼如三元楼、五间楼、花月楼等乘时在江畔设红绿幌子,柜台上摆满荤素菜肴,除供应制作精美的点心外,茶肴有五味杏酥等一二百种,生意极为兴隆。

临安的饮食市场,已把中国菜肴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基本上形成了地方风味的菜系,出现了不同地方风味的专营酒楼。如果说民间饮食是菜系形成的基础和源头,那么市场饮食则是地方菜系的主流,宫廷饮食是菜系发展的洪峰,而临安的饮食业则将菜系的主流、支流、洪峰较好地汇合起来。宋室南迁,北方人大量南移,汴梁的许多酒楼、吃食店也迁到临安,这是我国历史上饮食习俗和烹调技术的一次大交流。枟梦粱录枠中说:“向者,汴京开南食面店,川饭分茶,以备江南往来士夫,谓其不便北食故耳。南渡以来,几二百余年,则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杭菜融合了南下“旧京师人”带来的烹调方法,保持和发展了鱼米之乡特产丰盛的优势,“南料北烹”,形成了自己的风味特色。

据枟吴郡图经续记枠载,当时已有“其民崇栋宇,丰庖厨”的说法。民间嫁娶丧葬,贵宦宴客招宾,酒食游饮,节日常食,皆离不开庖厨。厨师的烹调技艺得以在民间传播,为我国烹调的发展和普及打下基础,并对其他地方发生影响。

南宋饮食业是得到朝廷鼓励发展的行业。民谚说:“若要富,守定行在卖酒醋。”酒、盐、茶三税占全国税收的十分之八。全城酒肆食店比比皆是。据枟都城纪胜枠等书记载,经营类型大致有:茶饭店,又叫茶余饭店,卖酒为主,兼售添饭配菜,“但要索唤”,即便供应;包子酒店,卖灌浆馒头、鹅鸭包子、肠血粉羹;宅子酒店,门面装饰如仕宦宅舍,或即为旧仕宦宅子;花园酒店,仿园馆装饰而成;直卖店,专卖酒不卖饭;散酒店,以散卖碗酒为主,兼售廉价成菜佐酒;素食店、素食分店,专为僧尼斋客服务。

官办酒楼设备豪华,光顾者尽是上层人士。风味小吃相当诱人。枟武林旧事枠载,高宗禅位后常至西湖玩赏,一次泊舟苏堤,悉宋五嫂为东京人,即命制鱼羹品尝,果然味美,赐钱一百文。消息不胫而走,达官贵人纷至沓来,宋五嫂“遂成巨富”。此种烹调方法一直流传至今,成为西湖名菜“宋嫂鱼羹”。

南宋的饮食店经营方法灵活多样。有的店为避人来客往,声音嘈杂,改行分阁座次,重帘遮隔,自成天地,尽量使顾客感到欢快愉悦。枟武林旧事枠记载,某次,孝宗御舟经断桥,桥畔有一小酒肆,颇雅致,中饰素屏,书枟风入松枠一词于上,孝宗注目凝神观赏,问为何人所作,原来是太学生执笔,可见幽雅的店面是能吸引人的。

充足的货源供应,是饮食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处于京城地位的临安,具备集天下丰足物产为一地之用的条件;同时,那些富商巨贾又从各地运来物资,供临安之用,这也为饮食业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以粮食而言,江南地区所产大多运往临安,品种很多,主要有早米、晚米、糯米等,以供饮食业发展之需。至于肉鱼禽蛋等副食,主要由肉店供应,临安肉店不计其数,一般上午专售生肉,中午改售熟食。品种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羊坝头三桥直街,东接御街,西近西湖,是著名的游览中心。

当时西湖可供游览的景点很多,南山路自丰乐楼,至暗门、钱塘门外,入赤山埠至烟霞石屋止,皆游览佳处,有堂有祠,有园有洞,有寺有庵;另有苏堤线、孤山路、北山线,其中又以花园、寺院最多。枟都城纪胜枠枟梦粱录枠和枟武林旧事枠中都记载过临安兴盛的游乐活动。就风景言,西湖经多次疏浚营建,“湖面园圃,如钱塘玉壶……清波聚景、长桥庆乐……甘园、南山、南屏……皆台榭亭阁,花木奇石,影映湖山。兼之贵宅宦舍,列亭馆于水堤;梵刹琳宫,布殿阁于湖山。周围胜景,言之难尽”。时建有数百座大小花园,除一些御园、皇家贵戚花园不准游人入内以外,大多数定期开放,供人观赏。当时修葺和新建的寺院道观,据记载达四百八十余处,也都成了游人观赏之地。

除观赏西湖周围陆上诸景外,游湖也是妙趣横生。其时西湖游船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巧,为游人增添了游湖的情趣。枟都城纪胜枠中写道:“西湖舟船,大小不等,有一千料,约长五十余丈,中可容百余客;五百料,约长三二十丈,可容三五十余客,皆奇巧打造,雕栏画栋,行运平稳,如坐平地。无论四时,常有游玩人赁假(借)。”皇帝乘坐的游船则与众不同。理宗曾用楠木造一游船,船身饰以黄金,四周悬挂珠帘锦幕,七宝珠翠,光彩照人。

游市逛街,也是游乐活动的重要内容。枟西湖游览志余枠记:“宋时,临安城中大街,士夫必游之地,天下术士多聚焉,皆获厚利。”街中各店,通宵达旦地做生意,游人可从中大饱眼福、口福。

游乐活动促进旅邸业的发展,当时大小旅邸遍布于大街小巷之中。今中山中路、三桥址一带位于当时的府城中央,旅邸最为密集。这里的旅邸房屋宽敞,设备齐全,服侍周全。旅客既可小住几日,也可长住一年半载。平时可搭伙,来客时又可代办筵席,外出时还可以代为招呼轿子。城南江干码头与城北运河码头的旅邸,为适应商贾往来,货物集散,都兼营货物堆放业务,以此吸引各地来客。贯桥、贡院一带旅邸,环境幽静,多为赶考学子和文人墨客下榻之处。广为流传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就是诗人林升题在邸舍粉墙上的。应试之年,香汛之时,城内城外的寺观,临时增添铺位,权作旅邸,可为寺观庵堂挣得一笔不小的收入。

至于官方宾馆,朝廷专门设有“四方客商馆”负责接待外国使者。使者到临安后,先由“伴使”接待,安排住宿。由“驾部”、“车马部”供给车马、轿舆,陪同到灵隐、天竺游玩,参拜佛像,游西湖或到浙江亭观潮。有的由皇帝亲自召见、赐宴,赐赠礼品。这种官方宾馆当时共有三处,接待外国使臣的称“都亭驿”(今候潮门),外国商人下榻之处叫“怀远驿”(今武林门外)。外商中的首领,由“市舶务”接待,由地方官接见,用“伎乐”迎送,“支送酒食”或设宴饯行。

南宋与大食(阿拉伯)、暗婆(爪哇)、三佛齐(苏门答腊)、高丽(朝鲜)、日本等国家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各种商货、珍异饰物、名贵香药,经钱塘江源源而入。南宋时临安的海港码头在城东南一带。海外贸易不仅带来了商业繁荣,也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时临安已能造可载六七百人的大型海船,船上配有罗盘针等导航仪器,航海技术居当时世界的先进行列。

官巷口以北是京城御街的“文教区”,商店以文具铺、书店、笔庄纸铺为主。仅棚桥一带,著名书店就有二十多家,被称为书市。会试期间,到处叫卖着有关考试的资料和小册子。各地考生都在这里下榻,平素冷落的北御街,一时间熙熙攘攘,人满为患。此处设有专管教育的国子监、管考试的贡院以及太学、武学、宗学等众多学府。

太学筹办于绍兴十二年(1142),次年正式成立。校址在抄没入官的岳飞故宅内。南宋太学前后经历了一百三十四年。太学舍宇规模很大,西边是孔子庙,前有大门,立二十四戟;后有大成殿,是孔庙主体建筑,奉祀至圣先师像,两廊彩绘孔子七十二弟子像。崇化堂旧名敦化堂,是讲学的地方。首善阁里,有赵构御书三匾,并列历朝御札。光尧石经之阁,陈列赵构和皇后吴氏书写的枟周易枠枟尚书枠枟毛诗枠枟中庸枠枟春秋枠枟论语枠枟孟子枠等石经,今尚存八十六石,藏于杭州孔庙,这是当时太学的标准读本。

管理太学的学官有祭酒、司业,另有丞、簿等职员。教师有博士、学正、学录、学谕。采用三舍五年制。初入学为外舍,一年后升为内舍,两年后升为上舍,上舍再读两年毕业。品评学生,德行和学业并重。根据考试成绩,学业成绩上等的,按科举状元待遇,由皇帝召见,亲自任命官职。时不少太学生富有正义感,对腐朽朝政颇多议论。“言侍从之所不敢言,攻台谏之不能攻,公是公非,伟节相望。”当然也不乏趋炎附势、伤害百姓的败类。

太学是我国古代官办的最高学府,招生与今统一考试、择优录取颇为相似。把太学办成南宋皇朝笼络士人、培养效忠皇上的场所,正是南宋统治者的目的所在。

武学成立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校舍位于太学以东,校长由太学祭酒兼任,挑选文武官员知兵法者担任教授。校内建有武成殿。教学内容包括学习兵书(枟孙子兵法枠枟吴起兵书枠等)、武技和历代用兵的成败经验,以及前代将士尽忠尽义的事例。学习三年,按成绩确定等第。殿试第一与正将同,二、三名同副将,其他为准备将。从军以后立有军功或才能出众者,特旨擢用。宋孝宗说:“武举本求将帅之材,今前名皆从军,以七年为限,则久在军中,谙练军政,他日可备委任。”

宗学是皇族子弟学校,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始建宗学于临安。太史局设在吴山,掌管算学科;医学并入太医局,分脉、针、疡三科,由医官担任教授。

御街上的清河坊、太平坊一带建有众多的瓦子——娱乐场所。这里曾建有最大的北瓦子,瓦子内有勾栏十三座。在这可容数千人的勾栏里,人头攒动,喝彩、喧闹声一片,各种市民观众所倾心欢迎的剧种大显身手。充满噱头的杂剧不时引起观众的哄堂大笑。杂剧中充满机智幽默的打诨插科,讽刺时政、嘲弄权奸,表现出小市民的文化心理。说话人的惊堂木使听众聚精会神,精彩纷呈的传奇故事引人入胜。在这些传奇故事中,主角不全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工商业者、下层市民也有成为故事主角的。

除此之外,临安著名的瓦子还有不少。四郊有东门外菜市瓦子,崇新门外章家桥南门瓦子。瓦舍是一种固定的游乐场所,那些不入勾栏的“路岐人”,则在街头巷尾、宽广场所作露天表演,俗称“打野呵”。

演出有了固定场所,固定戏班也随之出现。一个戏班少则五六人,多则十余人。专扮男人的称“乐人”,女演员称“弟子”。戏班的形成表明民间艺人有了相对固定的组合形式,这在我国戏曲史上是一大进步。

由于作场卖艺已经成为专业,而且场子多、派头大,脚本的需求也就大大增加,书舍组织因此有了发展。书写成员除了善于编写脚本外,还擅长一些伎艺。为切磋伎艺,交流经验,各类戏班、艺人又联合组成各自的艺术团体,如演杂剧的组织“绯绿社”,唱赚艺人组成“遏云社”,耍词艺人组成“同文社”,说话人组成“雄辩社”,演傀儡的成立“傀儡社”,相扑的成立“角牴社”。

临安瓦舍演出的歌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舞旋、舞蕃乐、花鼓、舞剑、舞砍刀、舞刺、舞蛮牌、扑旗子等。

“舞旋”是一种以旋转动作为主体的专门舞蹈表演。南宋宫廷舞乐机构——教坊中就有“舞旋色”。“舞蕃乐”是少数民族舞蹈。在南宋时,各少数民族间已有交流。“舞剑”和“舞砍刀”,都是由武术演变而来的舞蹈。“舞蛮牌”、“扑旗子”,则是战斗的舞蹈,由一百多个“花妆轻捷”的军士出场,前面有打旗的,后面的人拿着雉尾、蛮牌、木刀,排列成行,或变换阵形,或出阵对舞。旗子飘扬飞舞,人在旗上作腾跃滚翻。

除在瓦舍表演者外,民间还有人数不少的业余舞蹈队伍,每逢四时八节,各方纷纷出动。以元宵之夜为例,走上临安城街头的“舞队”,就有“清乐”、“掉刀鲍老”、“乔三教”、“乔亲事”、“杵歌”(打夯、舂米时唱的歌)、“竹马作”、“村田乐”、“十斋郎”等。此外,还有“扑蝴蝶”、“耍和尚”、“鞑靼舞”等七十多种。京城里,华灯初上,随着箫鼓吹打之声,各种舞队纷纷上街,争奇斗胜,此去彼来,热闹非常。

南宋临安的民间说唱音乐,形式也多。全国各地演傀儡、皮影、杂技者,都到这座繁华的城市来献艺谋生。

傀儡戏不仅流行于农村,城镇也风行一时,临安城里傀儡戏种类之繁多,演技之精湛,堪称全国之最。当时演出的傀儡戏有“悬丝一杖头”、“药发”、“肉傀儡”、“水傀儡”等几十种。元宵节之夜,单在官巷口、苏家巷一带表演的傀儡戏就有二十四家,不仅能“敷演胭粉、灵怪、铁骑故事”,而且能“增演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其话本有的来自杂剧,有的来自涯词,大多是受市民欢迎的神话故事。据枟武林旧事·圣节枠载,朝廷喜庆大典中,傀儡戏也到宫中献演。

影戏在当时也很盛行,据枟都城纪胜枠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表演时艺人手里摆弄着皮质或纸质的“人”,嘴里念着影词,技术高超者也能取得吸引人的效果。

至南宋,杂技已成为一项独立艺术。时人称杂技艺人为“百戏踢弄家”。节目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技巧节目,如过刀门、过圈子、走索、踢缸、弄碗;另一类是武术或舞蹈相结合的节目,如打筋斗、斫刀蛮牌。此外,还有戏法、口技。艺人们的手法“委是奇特,藏去之术,则手法疾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