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故事 十九世纪之地质学史

十九世纪之地质学史

时间:2022-01-20 励志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 十九世纪之地质学史在过去百年中学者致力于矿物学之研究者颇不乏人。十九世纪初叶,英国学校中尚未以地质学为确定之课程。伦敦地质学会之成立化学家及矿物学此时对于地质学之新科学,已渐知注意。地质学讲室在该博物院最下一层,光线黑暗,然牛津之地质学者,皆在此中养成。塞氏此时对于地质学几可称为门外汉,但任职后,勤于探求,并在极难到之地方,作实习,其勇气之充足,实为同时的地质学家所不能逮。
十九世纪之地质学史_中国地质学史二种

第三章 十九世纪之地质学史

在过去百年中学者致力于矿物学之研究者颇不乏人。罗美(Rome de L’Isle,1736—1790)于一七七二年及一七八三年主张几何形状在矿物分类中之重要。浩仪(Abbé Hauy,1743—1822)为结晶学之创造者,其主要著作,乃在一八○一年至一八二二年发表。

十九世纪初叶,英国学校中尚未以地质学为确定之课程。惟伦敦有皇家学会为英国搜藏矿物及化石最丰之所。是时之主持者,名代弗(Humphrey Davy),当时之矿物学家也。英国此时关于化石之有系统著作,则为柏金生(James Parkinson)之《古代生物之遗迹》(Organic Remains of Former World)一书。

伦敦地质学会之成立

化学家及矿物学此时对于地质学之新科学,已渐知注意。至一八○七年,彼等乃联合自然哲学家及地质学家组织学会于伦敦,会名伦敦地质学会(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会中最初只有会员十三人,其中如治古生物学之柏金生,治地层学之菲里泊(William Phillips),治普通地质学之格林纳夫(G. B. Greenough,1718—1855)均为当时有名学者。

翌年该会在一八○八年所定会章中有云:“本会设立之目的,为联络地质学家之感情,鼓励彼等研究之热忱,劝用统一之学名,传布新发现之事实,促成地质学之进步,尤其为不列颠矿物之知识。”当时虽有怀纳派与郝登派之争辩,而该会之会员则未有参加者,此则可为注意者也。该学会最初特刊中之文字,以关于矿物学及岩石学为多,仅柏金生一人有关于伦敦附近之地层及其化石之文字发表。其他地质学泰斗,如乌拉斯顿(W. H. Wollaston,1766—1828)、勃克兰(W. Buckland)、倍希(H. T. De la Beche)、塞治尉克、来伊尔、毛却生(Murchison)诸氏,皆于一八一二年至一八二四年间加入于该会。

地质学与大学校

牛津大学至一八○五年始讲授地质学,而以化学教授吉特(John Kidd,1775—1851)任之。吉氏对于此项学科极有兴趣,至一八○九年有关于矿物学之书二卷刊行,至一八一五年有《地质学论文》(Geological Essays)一书刊行,牛津大学设有爱许摩林博物院(Ashmolean Museum),其中所置之标本,颇可为研究之助。地质学讲室在该博物院最下一层,光线黑暗,然牛津之地质学者,皆在此中养成。

当时英国之地质学尚与化学及其他科学混合不分,故道勃奈(Danbeny,1795—1867)由地质家而充牛津大学之植物学教授,汉斯鲁(Heslow)在剑桥大学,则以矿物学教授而兼植物学教授者两年。

一八一三年吉特辞去牛津教授,而由勃克兰继任。勃氏口才长,学识优,而户外实习勤,甚得时人信仰,故至一八一九年,牛津大学乃设地质学教授讲座。

塞治尉克,本一数学导师,一八一八年,任剑桥大学地质学教授。塞氏此时对于地质学几可称为门外汉,但任职后,勤于探求,并在极难到之地方,作实习,其勇气之充足,实为同时的地质学家所不能逮。塞氏又长于词令,能使听讲者,对于此学起有志趣及热心,故后来塞氏门下人材辈出。

同时席姆生在爱丁堡担任自然历史教授,亦以地质学与其他科学并授。席氏著有《苏格兰诸岛之矿物学》(Mineralogy of the Scottish Isles)及《矿物学统系》(System of Mineralogy),后者共三卷,其第三卷实为地质学,亦即英国出版最早之地质教科书也。一八一三年,伯克威尔(Robert Bakewell)之《地质学初步》(An Introduction to Geology)出版,亦为地质学中之名著。来伊尔研究地质学之兴趣,可谓系读此书而起者。

在德国,则怀纳在弗赖坡继续担任地质学与采矿学教授,直至一八一七年逝世后,乃由其门人摩斯(Friedrick Mohs)承之。摩斯亦为当时著名之矿物学家。

在法国则白隆尼阿德于一八二二年继浩仪(Haüy)为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院(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Paris)之矿物学教授。前一年,度别依桑(D’Aubisson)著有《地质学》(Traite de Geognosie)一书,亦为最初地质教科书之一。在意大利有白赖施来克(S. Breislak)所著之《地质学初步》(Introdugione alla Geologia)一八一一年出版。

关于化石之著作

《不列颠矿石介壳学》(The Mineral Conchology of Great Britain)一书为苏厄比(James Sowerby,1757—1822)与其子凯尔(James de Carle Sowerby)所著,于一八一二至一八四五年间出版。苏氏父子均为有系统之自然学者,且善于绘画,故其著作中所附著色插图,极肖标本之原状。

在德国则有怀纳学生施罗才末(Baron von Schlotheim,1764—1832)研究化石与地层之关系,一八二○年著有《化石学》(Die Petrefaclen Kunde)一书,后又增地图一册。哥尔福施(Goldfuss,1782—1848)于一八二六至一八四四年间,发表《德国化石界》(Petrefacta Germaniae)一书,内容虽不甚完备,要亦为古生物之重要参考书。在意大利则有勃鲁齐(Brocchi,1772—1826)著之《中兴统与上新统之化石介壳图说》(Conchiologia Fossile Subapennina)一书,勃氏亦为意国著名地质学家之一。

地质学之大师

一八二○年至一八四○年间,有若干地质学钜子著书立说,其见解虽不必尽合,但此际欧美二洲能有许多地质学上之重大发见,则为彼等实地研究之功也。此种进步,乃因将郝登,斯密史,屈费儿等先进所立之健全原则见诸应用之结果。此时勃克兰声誉最隆。他如塞治尉克,毛却生(Murchison,1792—1871),来伊尔,倍希,布虚(Leopold von Buch,1774—1853),卜欧(Bauer),爱里特蒲孟(Elie de Beaumont),陶罗(Omalius d’Halloy)等,亦皆有卓越之贡献,故有人称此时期为地质学之黄金时代。

此时学者对于矿物学之研究,人数亦较前为减少。惟伦敦地质学会会员乌拉斯顿治此学尤为努力,而测量矿物晶体角度所用之反光测角器,即乌氏所发明。乌氏本学医,得有医学博士学位,惟悬壶不久即告退,以便悉心致力于各种科学之探求。乌氏对于各种科学颇多擅长,又为第一流矿物学家。所谓乌拉斯顿奖章(Wollaston medal)即乌氏所捐设,而由伦敦地质学会评议会代为颁给之最高奖品也。毛却生,苏格兰人,本军人,曾参预一八○七年英国与西班牙之战争,一八一五年结婚,此后乃治地质学,并在欧洲许多地方,作实地之研究,曾获得乌拉斯顿奖章。

布虚为当时德国最著名之地质家,本为怀纳之门徒,但一八○二年在法国奥汾涅研究之结果,则以该地之玄武岩乃为一种火成岩而非水成岩,故与其师之见解相异。布氏游历斯干的纳维亚时,发见瑞典之一部分地方,正逐渐上升,在游历瑞士、意大利诸国时,则以为山岳系震动及上升运动之结果,且往往有花岗岩为之中心。布氏不避艰辛,卒将德国之地质全图绘成,而于一八二四年发表。布氏后来又注意古物学,其对于菊石豌豆等化石所作之记述,亦极有价值。

德人洪博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乃地理学家而非地质学专家,但足迹所及之地极广,故对于世界各处之矿物,火山,山脉,变质及自然历史,均观察极富,一八二二年发表《东西两半球之岩层论》(Essai Geognostique sur le Gisement des Roches dans les Deux Hemispheres)一书,而侏罗纪层之名称,即为洪氏所创立。后又著有《宇宙》(Kosmos)一书书中将其本人对于宇宙间自然现象之观察,作成要略,水成说与火成说之争辩,虽由柏勒弗亚之解释而以缓和,但对于火山作用,作有真正之贡献者,则惟布虚与洪博德二氏也。

道勃奈于一八一九年起之数年间,曾屡往奥汾涅及其他区域作实地之研究,一八二六年著有《活火山与死火山》(Description of Active and Extinct Volcanoes)一书,以为盖吕萨克(Gay-Lussac)与代弗(Davy)所主张之水在氧化地壳下与钾等未化合之基质相触乃为发生高温,酿成地震及火山爆发之基本原因之证明。

同时施克鲁柏(G. P. Scrope,1797—1876)在研究法国中部及他处之火山区域后,又将郝登及柏勒弗亚之见解,颇多增益。施氏对于河谷侵蚀所作之观察,不但将昔时特马来斯之见解证实,且又加以扩充。一八二五年著有《火山论》(Considerations on Volcanoes),一八二七年又著《法国中部之地质》(Memoir on the Geology of Central France)一书。

初时之地质图

初时地质图之绘制,以美国进行较速。但一八○九年费府(Philadelphia)美国哲学会(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刊行之密土失比河(Mississippi)以东区域之地质图,实为麦克楼(W. Maclure,1763—1840)之工作。麦氏本苏格兰人,初在伦敦经商,一七九六年迁入美国,以在欧洲时即喜治地质学,渡美后,因见美国之地质构造,比较单纯而规模宏大,故遂常在东部诸州旅行,至一八○七年乃独自调查美国之地质。八年后麦氏又著《美国地质之观察》(Observations on the Geology of the U. S. of America),于一八一七年刊行于费府,此为第一次表示美国之大部分地质构造之略图,缩呎为每吋代表一百二十哩,即约七百六十万三千二百分之一,大致颇能将北起坎拿大边界起,南至墨西哥海湾止,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经度九十四度止之区域内之地层分布表出。麦克楼依怀纳之地层分类,将美国全地层分为元始层,过渡层,第二期层旧红砂岩,及冲积层,而用颜色表出之。又作一绿线,自纽约之东北起,南行以至泰奈西州(Tennesee)止,而以此线之西,为产岩盐及石膏之区域。于是第三纪中之各重要分层,悉被列入冲积层内,但此为当时不能免之错误,我人未可以此为麦氏病也。麦氏手持斧,背荷袋,独自往来于阿尔盖奈山(Alleghany)间,不下五十次,其劳苦可以想见,故麦克楼又有“美国地质学之父”之称。

爱尔兰之第一地质图乃出于葛里费施(R. G. Griffith,1787—1878)之手。葛氏生于度白林(Dublin),毕生尽力于地质调查及他种有益于本乡富源发展之事业。旅行甚广,观察所及,则记入图内。最初之图在一八一五年刊行,后政府命其完成之,而全图乃于一八三九年出版,缩呎为每吋代表四哩。后以知识日增,故图中逐渐改正之处亦多,末版于一八五五年出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