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胡湾舞狮长城内外参加大江南会活动

胡湾舞狮长城内外参加大江南会活动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胡湾舞狮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大城小镇,乡里民间,凡遇集会庆典、喜事佳节、开业志庆,舞狮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庆典形式。胡湾舞狮舞狮子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胡湾舞狮社火完全是以家族传承为主,所以保存得较为完整。2008年,胡湾舞狮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宁夏,和海原县胡湾村的舞狮同样有名的,还有中宁县刘庙的狮子舞。
胡湾舞狮_民间宁夏

胡湾舞狮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大城小镇,乡里民间,凡遇集会庆典、喜事佳节、开业志庆,舞狮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庆典形式。因为狮子是百兽之王,也是祥瑞之兽的象征,代表着吉祥如意,所以,自古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舞狮能够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吉祥,也寄予了消灾祛害、祈福纳吉的内涵。在民间,舞狮还被认为可以驱邪辟鬼,故此,人们对舞狮是情有独钟的。狮子欢腾跳跃、辗转腾挪,不仅为节日或喜庆活动平添了许多喜庆和热闹的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img39

胡湾舞狮

舞狮子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由于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于是便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人们由此推论舞狮活动也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

然而,这一习俗却在中国发扬光大,在唐代时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代段安节在《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西凉伎》,诗中所描述的就是生动的舞狮场面:

西凉伎,西凉伎,
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
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
如从流沙来万里。
……

像中国其他地方一样,在宁夏区域内,舞狮子也极为普遍。各市、县、区都有着丰富多彩的舞狮传统,尤其是在海原、中宁等地,舞狮活动更是闻名遐迩。

海原县在明清时期的耍社火中就有舞狮子的内容。而海原县的舞狮活动尤以西安乡胡湾村的狮子舞最为驰名。

胡湾舞狮社火团历史悠久,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潘万斗,年轻时习武卖艺,在海原县和甘肃省景泰县一带很有名。他的武艺高超,在海原县境内被人津津乐道,街头巷尾,都有他耍剑弄棒的卖艺身影。

img40

胡湾舞狮

由他开创的潘氏狮子舞集武术、舞狮于一体,从20世纪初开始,先后传给第二代潘世龙、潘世太、潘世信,第三代潘登莲、潘登基、潘世朝,第四代潘正永、潘正东、潘正全,第五代潘德龙、潘德祥等。

潘氏狮子舞以家族武术为根基,在广泛吸收外部的先进武术和舞技中一步步发展而来。20世纪40年代,潘氏舞狮的第二代传人依旧为了养家糊口,四处卖艺耍武。其间武术与舞狮的结合出现较大分离,因为在外卖艺,必须以武术为主、舞狮为辅。到了20世纪50年代,潘氏舞狮第二代传人和第三代传人继续在甘肃周边省市耍狮习武,由于吸收了外部舞技,潘氏舞狮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武术与舞狮的结合逐渐密切。到了60年代,潘氏舞狮在表演上有了较大转变,第三代和第四代传承人在各自父辈的带领下不仅更好地从事舞狮和社火表演活动,还抓住当时党的好政策,将其编成台词作为舞狮期间的一项仪程向观众宣传政策。进入新世纪,第四代传承人成了舞狮表演的主要成员,以潘正强、潘正斌、潘正勇等为代表的骨干力量一方面参加春节期间的社火拜年表演,一方面还应邀参加庙会活动,胡湾舞狮社火队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胡湾舞狮社火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从第三代传承人开始,说台词成为一个更加鲜活的内容,一改过去内容单一的状况,台词宫可根据当时环境编出朗朗上口的说辞,挥动手中的羽扇将舞狮的节奏和气氛带动得更加热闹精彩。台词的内容与社会发展紧密衔接,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结合党的惠民政策,将广大百姓真正关注的现实问题进行宣传,既反映群众心声,又传达惠民政策,极大地鼓舞着百姓参与生产生活的愿望和积极性。如:

“富民政策又出台,全国人民笑开怀。人大政协开两会,决定免除农业税。”

“多种粮食抓畜牧,购买农机还补助。农田建设标准高,水利设施全配套。小平理论来指导,科学发展真的好。”

“我领社火进县城,父老乡亲把我迎。不用接来不用迎,咱们都是自己人。正月里来是新年,过罢年来是春天。机关干部上了班,农村社员下了田。”

一句句贴近生活的宣传台词喊得社火队(团)各成员兴奋异常,也喊得群众激动万分。社火走过,回味无穷,把节日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

由于胡湾舞狮社火完全是以家族传承为主,所以保存得较为完整。胡湾村狮子舞的表演很有特色,形式新颖、花样多样。表演时,一般是两只狮子,也可多达四只,并有小狮随舞,狮子的表演动作较为繁杂,主要为翻、滚、钻、跳跃、抖、上高架单腿独立,口或爪接传球高难度动作表演等。在舞狮过程中又融进潘家内传的小红拳、长刀、流星锤等武术动作,其表演独特、内容丰富有很强的观赏性。在舞狮的项目中,除了舞狮以外,舞龙、跑旱船、扭秧歌等名目繁多的内容进一步丰富着传统舞狮的内容,参与的人员更多。少则五十人,多则上百人(其中女人也可以参与其中)组成的社火团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受到人们喜爱。

岁月沧桑,世事变迁,经历百年的历史演变,胡湾舞狮积淀了一个家族一个世纪的岁月沧桑,也反映了一代代山区农民不同的生活追求和相同的精神慰藉。

2008年,胡湾舞狮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潘登基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在宁夏,和海原县胡湾村的舞狮同样有名的,还有中宁县刘庙的狮子舞。刘庙狮子起源于原东华乡刘庙村,此村民风淳朴。至今,民谚尚云:中宁的狮子到处有,刘庙的狮子头一名。刘庙武术拳师吴进玉、李如童、李佐新等人,用纸浆和胶泥拍成狮头,用布做成狮皮,用麻做成狮毛,仿其舞法,糅以拳术,首倡其事。狮子的耍法分为文耍和武耍两种。文耍,指耍绣球、上桌子,主要刻画狮子温驯的性格,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上桌子又分平面和翻天印两种。“翻天印”指最高处的一张桌子桌腿朝天,狮子舞于桌腿之上,难度较大。桌子可一张、三张、五张、六张、十二张、二十四张。摆法有八卦阵、十三太保等数种,可高达七八层。下桌子也有“软下”和“硬下”两种。软下是一层一层边耍边下;硬下是从最高处直接跳下,打个滚,然后一张一张扑桌子。武耍,指狮子和拳术套在一起,表现狮子勇猛的性格,有软拳和刀、棍、枪、鞭等各类器械。据传,民国年间吴桥、黄营不耍狮子而耍老虎。现在,刘庙有时将狮子和老虎套在一起来耍。

舞狮的传统在西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代代传承着、发展着,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西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一个个舞狮的社火团队,舞出的不仅仅是一种浓郁的民俗,一种节日里欢腾的心情,那一头头舞动的狮子还蕴含着西北人民对于幸福和美好的追求,舞动着他们在艰苦条件下面对生活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