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望长城内外

望长城内外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凭这长城,疆域不断向西向北拓展,后人终于可以“望长城内外”了!长城修筑千年,长达万里。长城在宁夏境内外形成了东西上千公里,南北300多公里的大瓮城!甘肃山丹人把长城称为边墙,但是把它称为长城,也是有道理的。它自身构成一个完善的系统,构成为长长的城市,这个系统功能的整体发挥便是整个国家的北部屏障。据载这种南北互市场所仅在榆林境内共设11处之多。固原长城北口的榷场也是宋夏贸易之所。

长城是一部举世无双的巨著,它的作者是谁呢?查寻了无数次,依然发现叫无名氏。但它的版权古来似乎很清楚,是秦始皇!而民夫只要把鲜血和生命熔铸于这长城,便销声匿迹,无影无踪了。一些人的苦难铸就另一些人的辉煌,一些人的生命构成另一些人的永存!这就是历史的逻辑吗?

“长城”一词最早的记载可见于《春秋左传》《竹书纪年》,它的概念同它的修筑几乎是同时出现的。长城的建设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57年地处北方的齐、燕、赵、魏、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只是做了修缮和连接工作。秦始皇修皇陵和千里“驰道”征用民夫100万人,这两项工程都是次于抵御北戎入侵和修长城的,可见筑万里长城岂止数百万人呢?据考当时人口约5000万,这就是说国民约有10%的人都在前线

北狄西戎自古强悍,据《史记》载,戎族当时在宁夏固原境内筑城几十座自守,而秦举兵攻伐,夺城设郡,并筑城御敌。城市虽然坚不可摧,但普天之下的王土让敌人侵占了,要一座小小城市干什么?所以,不如把普天之下都城市化了。于是便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筑“万里长城”,这是战国至秦的事。汉以后继续不断,到明代更进一步,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筑城,曰长城。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市,它只有一面墙。凭这长城,疆域不断向西向北拓展,后人终于可以“望长城内外”了!可见,中国人很早就生活在城市之中。但国人做了几千年市民,至今尚顽固于小农意识!

不管怎么说,作为长城故乡的子民,是无不为之自豪和骄傲的,尽管它完全是一部劳动密集型产品。想想也是,这长城是伟大的,它不仅空前而且绝后。古罗马军队占领不列颠后于公元122年为抵御北方强悍的凯尔特人和皮克特人仅建成了45公里的长城。直至20世纪中叶,德国人为了保持东西德的和平,才建起了一座小小柏林墙!为扑灭漫延了半个世纪的中东战火,最近有人提议在巴以对峙地带构筑一座长墙,但未能实现!——文明高过两千多年的人,竟也面对同类的非理性厮杀而不得不想出最原始、最古老的办法。但是,这并不奇怪:有形的无形的、原始的现代的长城,历经数千年,在不同的国家间依旧巍然屹立!

长城修筑千年,长达万里。但在定边分南北两线,北走银川的是明长城,南走固原达临洮的是秦长城。长城在宁夏境内外形成了东西上千公里,南北300多公里的大瓮城!

经过固原的这段长城,是战国秦惠文王时建,距今已2400多年,应该是最原始最古老的一段长城了,至今残高尚存8~10米,2001年10月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秦及其以后的中原王族在这瓮城消灭并融合了义渠戎、乌氏戎、匈奴、羌、党项等众多的北方民族。

长城是一座孤独的边墙吗?不,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甘肃山丹人把长城称为边墙,但是把它称为长城,也是有道理的。因为长长的边墙上,也有城,诸如山海关、镇北台、嘉峪关;还有城垛、墩台;而与其伴随的,还有烽燧、城障、城址;在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内还有城市,如九边重镇;另外还有马政(牧苑)、军政以及民政。因此,长城便成了一项系统工程,以长城即所谓边墙为主轴,在城墙之上及其内外,配套了必要的军事设施。军人平时更多地在墙下屯耕或训练或养马,而丝绸之路也伴其西行,因此诸如山丹之城市与所谓边墙相接者也不计其数。

长城在固原境内的200公里,与它相伴的是历代的牧马苑,并行的是烽燧、城址,墙内是以“高平第一城”为总领的大小城堡近百座,近的如固原县中河乡的孙家庄古城(约3000平方米)、严家庄古城(35万平方米)及西郊北十里铺古城、西吉将台堡、固原张易堡,远的如瓦亭城、彭阳古城。所以,长城并不寂寞,它是一条军事设施齐全的边防线,也是一条经济通道和文化纽带。它自身构成一个完善的系统,构成为长长的城市,这个系统功能的整体发挥便是整个国家的北部屏障。岂仅仅是孤立的边墙和独夜望关邑的戍客呢?

万里长城是一种坚固的联系形式。

长城不仅以坚实的土石凝为不可分割的一体,而且以戍边战士、墩台、烽燧、信息连为一体。

它何尝不是感情的联系形式?征夫血,亲人泪,戍士梦,闺中情,持续了千百年,构筑成千万里。它就是一条凝固了的感情之河,不仅属于古人,也卷进了我们:我们以这绝版之作而自豪呢?还是为“白骨乱蓬蒿”的戍士和无数的孟姜女及其丈夫而悲痛呢?

它在本质上还是民族联系的形式。它以有形把东西连接起来而又以无形远隔;以有形把南北分割开来,而又以无形紧密相连。它挽起刀枪剑戟,迎来兵刃相见,也筑成和平交往与发展,它是古丝绸之路的保障线,沟通中西,连接西北与中原的民族。随着长城的北移和东西延展,秦、汉、唐徕之渠水也浇灌了塞外的沃土,绽放出中原文化之花。山丹县古长城上的古城依在,城之中央大道依在,街中的城楼二进,危而耸立。这里曾是丝绸之路上的商贾汇聚之地,是商品和信息的驿站,也是历史的驿站。但是,昔日的城因为丝绸之路的改道,商贾不在了,城市因此沦为农村,店铺关门,茶坊酒肆永远收摊了,市民变成农民。榆林古长城脚下的“易马城”至今完好,有诗写当时蒙汉互市景象云:“关门直向大荒开,日日牛羊作市来”。据载这种南北互市场所仅在榆林境内共设11处之多。固原长城北口的榷场也是宋夏贸易之所。战争的、和平的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使北狄不断融入中原民族。历史上的戎、狄、羌、党项等民族的消逝,也并不是绝对的消灭,而是消失,是融化、融合到其他民族,特别是中原民族中去了。

烽火熄灭,烽烟散去,唯留孤城长卧,但它又把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把古今中外联系起来。长城占据了万里空间,也凝结了无限时间,它成为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这就是长城的时空哲学。不论你登上长城的任何一座墩台,还是随便落脚长城的任何一处,你都会被一种巨大而错综复杂的联系所缠绕。此刻,你就感到长城的任何一个点,都是一个纽带;你就会感到一条长墙,就是一条神经,它只要在你的脚下,就必会贯通东西两端,就会连接南北两侧,就会沟通上下千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息传递方式呢?

据载,古长城到宋代已衰落,明代再次振兴,至清已彻底废弃。耗时、耗资、耗生命如此之多的工程何以说废就废了呢?时间这种无始无终无限的东西,把一切都剪裁得极其有限,长城也是应时而立因时而废。从根本上来说,它的废弃是中华民族融合统一的必然结果和标志。如果说在民族对立、邦国林立时代,长城应运而生,是一种坚固的联系形式,那么,当民族统一而稳定的国家形成之时,它的继续辉煌便会成为一道鸿沟。所以,其废,势所必然。从军事上来说,自宋以后,军事技术的发展,已使长城显得不那么坚不可摧了,而至清后期,曾经也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沿长城护卫的丝绸之路西去后却变成外国人的坚船利炮又进入中国,这岂是长城可抵挡的呢?军事技术对长城的超越,犹如枪炮宣告盾牌生命的结束,长城终于收兵了。

长城无疑凝结着痛苦、血泪,它成为灾难的见证、纪录和标志。但又蕴藏着安全、幸福。时间之剑终于磨去了它的血迹,揩干了它的泪痕,焕发出其光彩,它最终展示出的是一个民族的伟大、一部历史的辉煌!我们发现:它外表华美时而灵魂痛苦,它外表褴褛时却精神焕发、光芒四射,残垣断壁却构成一幅神秘而诱人的面纱

长城本是一种形式,它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形式。那么它的本质或灵魂是什么呢?是民族关系,是民族精神。前者不仅统一、物化在长城,而且也统一、物化在历史和中华大地了;后者表现为观念、思想,愈久而弥坚。它成为一大壮举、一大标志,民族矛盾的标志,民族统一的标志。它也成为一大象征、一种力量,比长城本身更巨大的力量,可以昭示于人类的中国人的力量。

所以,一座长城的废弃,是另一座长城的崛起,那便是中华民族;有形的长城废弃了,无形的长城崛起了,那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不论是自存的残垣断壁,还是被修葺一新的完整段落,都成为这个民族及其精神凝固了的标志和象征。

长城尽管曲折万里,但总趋势是横亘在地球上的“一”字。它标志中华民族历史,也昭示人类社会未来。长城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民族仅仅是一个历史范畴,尽管这个过程很漫长,但任何民族的存亡最终都取决于它本身的强弱。强大民族不仅以政治的,而且更以经济、文化的方式融合、同化弱小民族,这同样也表现着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和规律。那么,一个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