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节式叙事逻辑的分析介绍

情节式叙事逻辑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情节式叙事逻辑是报刊、广播通讯,以及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等新闻文本常用的结构逻辑,以报刊通讯为典型代表。情节式叙事逻辑是文本整体构思的主线、中轴,并不是文本结构的自然顺序。相反,这种情节式叙事要求结构富于变化,营造故事的悬念,表现出情节的起伏跌宕。这是新闻文本情节式叙事逻辑的特点,也是通讯文本吸引受众的魅力所在。

二、情节式叙事逻辑

情节式叙事逻辑是文本以故事发展的线索或主要人物性格发展轨迹构建整个文本叙事脉络,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是文本结构的中心轴。情节式叙事逻辑是报刊、广播通讯,以及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等新闻文本常用的结构逻辑,以报刊通讯为典型代表。

报刊通讯,作为中国特色的新闻体裁,其传播信息的理念其实与西方所谓“特稿”相似,无论写人还是记事,都是一个现实的今天的新闻故事,都注重以故事情节吸引人,以人物形神感染人,以寄情寓理打动人。这三者中,故事情节是新闻故事里发生的事,而情理寄寓在人、事之中,人物活动在事之中,在事中体现出人的形象,故事情节是整个故事的骨干。因此,通讯文本往往因故事情节而构建整体文本的结构,形成情节式叙事逻辑。

情节式叙事逻辑是文本整体构思的主线、中轴,并不是文本结构的自然顺序。相反,这种情节式叙事要求结构富于变化,营造故事的悬念,表现出情节的起伏跌宕。当然,这也不是作者的想象创造,而是事件和人物复杂性的表现,也是通讯、专题等新闻文本更丰富、深刻地叙述新闻人物和事实的需要。有时,为了集中突出人物的形象,会以人物性格构成的角度叙述故事。以人物的性格构成推动故事的发展,或串起一个个的故事元素,或事件故事中一个个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发展,或者人物故事中一个个小故事的情节展示性格构成。譬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孔繁森两次进藏,时间跨度为1979年到1994年,在西藏工作6年,地域从岗巴——拉萨——阿里,还有他的家乡山东聊城,人物的活动方方面面,很复杂,不可能按事实的自然顺序来表现。文本以孔繁森在阿里的故事作为主轴,从告别拉萨赴阿里上任到殉职阿里,以人物的性格构成来展开人物故事:两次进藏期间的故事是整个人物故事的背景,展现人物的思想本质;走进阿里,安定人心、调查发展优势、抗灾救灾一串串故事体现人物奋斗精神;收养藏族孤儿、看望救助孤寡老人,点点滴滴丰满人物形象,展示了人物的仁爱品格;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典型意义:人们悲痛哀悼,人物的无私、崇高,在无数人的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人物的形象构成和性格特点展示,是在矛盾冲突中完成的。两次进藏,别离亲人的使命与亲情的矛盾;阿里发展优势与恶劣自然环境的矛盾,艰苦奋斗与身体多病的矛盾;经济拮据与收养孤人、援助他人的矛盾等。这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构成了人物的故事,展示出人物丰满的个性与鲜明的形象。

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矛盾冲突展示人物形象特征,矛盾冲突使文本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新闻文本情节式叙事逻辑的特点,也是通讯文本吸引受众的魅力所在。

广播电视的新闻专题,虽然文本的符号载体不同,表现形态上有区别,但从文本的整体构成逻辑看,它们与报纸的通讯是相似的,同样是情节式的逻辑结构。如浙江电视台2001年10月8日播出的新闻专题片《“凉皮苗老太”传奇》,文本讲述的是苗老太为下岗职工培训做凉皮,帮助他们再就业的故事。文本是以故事的情节作为叙事的结构逻辑的:65岁开始学做凉皮手艺,“苗记凉皮”生意红火——不开店,而免费教下岗职工做凉皮——她帮助很多人也当了老板——为更多的下岗职工(天南地北的人)有碗饭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矛盾冲突:没钱太难,学手艺;人家不教,自己钻研;店生意红火,自己有钱,别的下岗职工因钱闹离婚;关店免费培养下岗职工,家人反对;77岁,起早贪黑,什么不图,图更多下岗工人自食其力再就业。整个故事有情节,有场面,有细节,有悬念,有矛盾。在这一切中,塑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可信的、平实质朴而又品格崇高的人物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