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俄罗斯人在中国的生活

俄罗斯人在中国的生活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生产技艺中国俄罗斯族开朗豪爽、勤劳勇敢,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民族。俄罗斯族在农业生产中非常注意种子的更新,为此还专门从俄罗斯带来了一些新的植物种子,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生产技艺_中国俄罗斯族

第一节 生产技艺

中国俄罗斯族开朗豪爽、勤劳勇敢,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民族。自从19世纪末他们开始大量迁入中国以来,俄罗斯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一样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俄罗斯族从欧洲带来了较为先进的农牧业、手工业工业生产的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边疆地区的生产水平,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年,这群手捧圣母玛利亚像,穿着西装、长裙的“白俄”来到中国时,他们大多数人几乎是一无所有。但是,俄罗斯族人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使他们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快速地走出了困境,开始了新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前,居住在城镇的俄罗斯族人大多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的还兼营农业,种植小麦燕麦、玉米、甜菜、向日葵、马铃薯等。有些人专门从事园艺业,俄罗斯族人从事的有饲养奶牛、猪、羊和养蜂等。在农村的俄罗斯族人形成了独特的居住方式,他们大多数十户聚居在一起,独自成为一个村落。

一、农业

中国俄罗斯族从事农业生产的较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俄罗斯族大多分布在新疆北疆以及内蒙古的东北部地区。在新疆主要分布在伊犁河、特克斯河两岸。俄罗斯族拥有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他们十分重视气候、土壤、降水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他们非常重视土壤的轮作,注重土地的合理利用,采用轮耕的方法,使土地得到休整,肥力得到恢复。同时,他们也注意根据农作物的长势适时给农作物浇水,如麦子播种前浇一次水,长根时、拔节时、抽穗时都按时浇水,以利于麦子的生长。

俄罗斯族在农业生产中非常注意种子的更新,为此还专门从俄罗斯带来了一些新的植物种子,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他们从中亚带来了苹果的新品种,这种苹果耐寒、皮厚、耐储存,适于长途运输。另外俄罗斯族还善于利用不同的果树进行苹果的嫁接实验,嫁接后的苹果品种质量更好,产量更高。目前,伊犁的苹果有100多个品种,著名的地方品种阿波尔特、红蒙派斯、金塔干等都源自此类嫁接。

阿波尔特又名哈打果子,果型大,色泽美观,广圆锥或圆形,平均果重300克,最大果重800克,果面光滑,底色黄绿,有鲜红色粗条纹或全部红霞。果肉黄白色,质地松脆,汁多,味酸甜,吃起来爽口润心。红蒙派斯为早熟品种,扁圆形,淡黄绿色,有红晕,果重120克,果肉白色、松脆、汁多,味甘甜。金塔干又名花青果子,圆锥或扇圆形,底色黄绿,有红霞和紫红色断续条纹,果重120克,果肉黄白色,质轻沙,汁多有香气。

俄罗斯族农民还引进或培育了美味多汁的海棠等水果,为“瓜果之乡”的新疆锦上添花。俄罗斯族还普遍引进了土豆、西红柿、黄瓜、莲花白的种植。

在农具使用上,他们用从俄国带来的双铧犁代替了古老的单铧犁。另外俄罗斯人将一种长镰刀带到了新疆。

长镰刀整个弧形的大刀身将近1米长,靠近刀背的三分之二部分呈黑色,剩余的刀刃部分透着寒冷的银光。刀把处有一个安装木把柄的装置,大约有25厘米长,它和大扇刀刀面有一个倾角以保证人在挥动大扇刀的长把柄时,刀面成水平状态。另外两端分别有一个固定木把柄的箍环。靠近刀把的地方的刀身最宽有12厘米左右,然后逐渐缩小,到扇刀尖端就变成尖的了。刀背有8毫米左右厚,刀刃非常薄而且很锋利。另外,还配备一把小铁锤和一个小铁钻。

img9

长镰刀

这种镰刀无论是收割庄稼还是打草都比普通的镰刀效率高。中国俄罗斯族采用了苏联的犁铧耕地,用马拉播种机和收割机播种、收割,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俄罗斯族是一个非常喜欢美化居住地的民族,对自然山水有着强烈的依恋,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喜欢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花草果木。俄罗斯人善于栽种苹果、杏子、马林果等植物。

img10

马林果

另外养蜂业也是由俄罗斯族带入新疆的。1900年俄罗斯入侵中国新疆,东正教教徒就将高加索蜂带入新疆,在伊犁和阿勒泰两地饲养。1926年,俄罗斯人列斯尼切夫用马驮黑蜂来到中国。现在在新疆饲养的称为新疆黑蜂。据新疆尼勒克种蜂场工人介绍,该场的新疆黑蜂是1925~1926年,俄罗斯人迪凡、堪德诺尔特等人由中亚经哈萨克斯坦带入新疆的。20世纪初在新疆农牧区生活的俄罗斯人大多数都会养蜂。俄罗斯人养蜂非常注意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先后顺序,随着花源的变化,他们带着蜂箱四处迁徙。从初春的向阳花、迎春花到初夏的向日葵、荞麦花,从果园的苹果花到草原上的蒲公英花、地丁花、油菜花,从初春到秋末俄罗斯养蜂人一直风餐露宿,和蜂群一起奔波在野外,因为森林中有许多中空的树木、岩穴,有利于蜂群的生存和自然迁移。另外俄罗斯养蜂人还注意蜂群的改良,为了增强蜜蜂的抵抗力、耐寒力和繁殖力,增加蜂蜜的产量,他们引进了意大利黄蜂和黑蜂,所以直到现在黑蜂蜂蜜仍是伊犁地区的一种特产。黑蜂蜂蜜在色、香、味各方面为全国之冠。

二、畜牧业

俄罗斯族迁居中国后主要居住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生活在农村和牧区的俄罗斯族,总是把居住地选在草木茂盛土地肥沃的地区,那里风景如画,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俄罗斯人除了从事农业生产之外,还善于利用自然条件从事各类牲畜、家禽的养殖。

俄罗斯人自古就有养马的习俗,俄罗斯人也非常善于养马,中国俄罗斯族的主要居住地——伊犁是我国著名的天马之乡,他们为了改良马的品种,不惜花费重金从日本、欧洲引进体格高大、品种优良的马匹,同伊犁本地马进行杂交。在改良马匹的同时,俄罗斯族人对马匹的饲养管理也十分重视。养马时对马匹从放牧吃草、饮水,到马群活动的时间都进行了科学的安排。另外俄罗斯族还将欧洲较为先进的现代兽医技术带到中国。他们随时检查马匹的体温、观察马的活动形态,如果马匹的进食、行动出现异常就随时进行诊治。

因为俄罗斯族人喜欢吃各类香肠、腌肉,所以他们也是养猪的能手。他们在从俄国迁居到新疆的时候,将一些优良的猪品种带到了中国。他们主要饲养乌克兰大白猪、花猪、西伯利亚杂交猪等品种。这些品种的猪腿长、身长、肉多,一般都至少在200斤以上。俄罗斯人养猪喜欢在仔猪断奶后,除留种猪外,将小公猪阉割,这样猪架子长得大,肉长得快、长得多。正是因为俄罗斯人养的猪体大、肉多,所以新疆的汉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等纷纷向俄罗斯族学习养猪的经验,并引进乌克兰大白猪、花猪喂养。经过多年的饲养培育出很多优秀的品种。

俄罗斯族人还喜欢饲养牛羊,从中亚带来荷兰牛、乌克兰牛、阿拉套牛等品种,阿拉套牛个体高大、性格温顺,易于管理,经济效益很高。他们养的羊也是体大、膘肥,毛既细又长。同时他们还经常给羊洗澡,预防传染病。另外俄罗斯人还喜欢在庭院里饲养一些鸡、鸭、鹅等家禽,用鸭、鹅的绒毛做俄罗斯人特有的方形枕头。

除了饲养马、牛、羊、猪外,伊犁的俄罗斯族首开了新疆家庭养鹿业的先河。俄罗斯族人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各族的农牧民,为新疆的农牧业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三、手工业

俄罗斯族是一个心灵手巧的民族,其民间工艺十分丰富和发达,这也是他们重要的谋生手段。俄罗斯族的民间工艺技艺精湛,富有艺术性和民族风格,对新疆和黑龙江等地的民间工艺有深刻影响。俄罗斯族男性主要从事靴鞋加工、裁剪缝纫、酒类酿造、汽车修理和木工雕刻等行业,俄罗斯族妇女则主要从事编织和刺绣。

俄罗斯人在迁居中国的时候带来了先进的制革技术,用化学药品和先进工具加工皮子。因此,他们鞣制的皮革轻巧美观、结实耐用,其中一些技术被其他民族的手工业者所借鉴并一直使用到今天。他们设计制作的男女皮鞋、皮带、马靴、毡靴,以品种多样、色彩鲜丽、加工精美、经久耐穿而深受社会欢迎。俄罗斯人还将其中一种防风、抗寒的毡靴带到了新疆。这种毡靴完全用一种擀得极细密的白毡子在毡靴模子上整体加工而成,做成的毡靴完全没有接缝,自成一体。冬天的时候这种毡靴对于需要长时间在野外工作的人来说是一种既便宜又保暖的御寒用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俄罗斯裁剪师设计和缝制的青年装、短裙、连衣裙、军装、呢子大衣和裘皮大衣,不但畅销新疆和黑龙江,还大批销往天津、北京、上海和兰州。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时期,俄式服装更是风靡全中国,当时的人们都以拥有一件布拉吉(连衣裙)或列宁装为荣。

img11

俄式建筑上的雕花

俄罗斯木匠制作的壁橱、壁柜、桌椅、门窗,虽显笨重,但却坚固耐用,往往刻有简朴素雅的花纹,漆成绿色、蓝色或咖啡色,显得凝重大方。他们还将制作俄式三套马车的技术带到新疆,制作的马车省力耐用,载货量还大,深受新疆各族群众欢迎。俄罗斯人还善于驾驶、修理汽车。新疆最早的汽车驾驶员和修理工都是俄罗斯人。所以,至今的新疆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关于汽车零部件的单词几乎都是从俄语直接借鉴而来。

铁匠:格拉·张

格拉·张19岁高中毕业后,分配到新疆塔城市手工业联社铁皮制品加工厂当工人,跟着归国华侨于明海师傅学手艺。后来当了铁皮加工厂的厂长,再后来企业倒闭,自己就开了一个铁匠铺,掰指头算一下做铁匠快40年了!

格拉·张介绍说:上一辈人从那边来的时候,保留了许多俄罗斯人的民俗和习惯。记得小时候住在又高又大、墙体很厚的有地板的房里,每家每户都有壁炉、烤炉,于是铁皮制品需求量大,工匠也多,我们厂工人最多时有近百人。后来,大家都搬进了楼房,哪还用得上壁炉、烤箱,厂子经营不下去就破产了,我们这些人也失业了。

不过在10多年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俄罗斯族文化成了塔城的一个亮点,俄罗斯族饮食文化也开始热了起来,像列巴、烤鹅等特色小吃都离不开烤炉和烤箱,许多旅游点专门办起了俄式风味小吃。抓住这个机遇,格拉·张开了这个铁皮作坊,干起了老本行,收了5个徒弟。

格拉·张说:我根据客户要求设计产品后下料,我的这几个徒弟有的剪样,有的打铆,有的焊接整形。一般像这样直径六七十厘米的卡盆,制作需要近一天的时间。现在铁皮涨价了,一张铁皮八九十元刚够做一个烤炉,用手工制作需要两三天,一个成品才卖一百多元。尽管挣得少,我还是要坚持下去,这门手艺不能丢,那是我们俄罗斯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鞋匠:米佳

米佳,又名华忠仁。14岁就跟着父亲学做皮鞋皮靴,已经有50多年了。1954年,父亲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塔城县第一个皮鞋作坊,并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丽华社”。

米佳回忆说:“塔城人都知道,手工制作的牛皮鞋保暖、防潮、防脚气,穿上好多年都不变形。16岁那年,我进了丽华社,当了一名配底工。一双手工皮鞋要经过六道工序才能完成,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学会了这六道工序。18岁那年,我自己琢磨着给父亲做了一双皮鞋,想给父亲一个惊喜。那天,正好是父亲的60岁生日,我回到家把鞋递给父亲时,他顿时眼睛发亮拍打着我的肩膀笑着说,这门绝活算是传下来了,这是爸爸最爱的生日礼物。从那时起我成了一名真正的鞋匠。因为手工制作的皮鞋质量好,耐穿,丽华社生意越来越好,名气也大了,周边的人都来这里定做皮鞋。一双皮鞋手工费2元多,我一个月能挣七八十元,比一个机关干部的工资都高。20世纪90年代初,父亲年龄大了,再加上受市场新潮皮鞋的冲击,买手工鞋的人也少了,丽华社停产了。”

米佳接着说:“决不能让这个传统手工艺失传,我就和妻子商量开了这家店。想不到民族和传统的东西又时兴起来了,手工皮鞋又有了市场。现在,我一个月能做十多双,加上修补皮鞋,一个月能挣八九百元。我做的皮鞋样子老点,虽不时髦、不花哨,但很实用,塔城许多中老年人喜欢穿我做的鞋……”

img12

俄罗斯族鞋匠

img13

俄罗斯族的皮靴  供图:葛丰交

俄罗斯族妇女在织毛衣、毛袜、绣花等方面都十分在行。她们用手工纺成的毛线,织成大幅的头巾,出门时可蒙头护背,以厚重实用而闻名。她们还能用各色毛线、丝线编制挂毯、坐垫、小型地毯,上有人物、花鸟、野兽等图案,给人以美的享受。她们还善于用缝纫机为工具,以白布为底,蓝布剪花,缝制床罩、桌布、窗帘、枕套等,图案简洁,式样清雅。她们更善于以白色丝线和棉线为原料,用钩针钩制床罩和窗帘的下摆、枕套的花边、沙发的靠背和扶手及茶盘的罩纱等等,图案繁多,精致高雅,很受人们的喜爱。在机织窗纱等尚未大量输销新疆之时,俄罗斯族妇女手工编织的各种日用手工业品几乎垄断了市场。她们制作的绣花枕头更是俄罗斯族和当地其他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品。

img14

绣花枕头

俄罗斯族多把这种绣花枕头放在卧室的床上、木箱上或被褥上,全部绣花朝外,宛若盛开的花卉,绚丽多彩。城市的多为方形,农村的长方形为多。这种枕头,内装鸡、鸭、鹅的羽绒,做成方形、长方形和圆形。枕头套上绣有各种花卉,非常漂亮,深受俄罗斯族所喜爱。绣花枕头也是俄罗斯族姑娘出嫁时必不可少的一种嫁妆。许多姑娘在嫁前,就勤学苦练各种绣花本领,并选择自己喜爱的图案,成婚后以此炫耀自己的技艺。绣花枕头大都选择生活中的花卉、水果及昆虫、飞禽、走兽为图案,也有采用各种几何图形的。其绣法也多种多样,有平绣、结绣、盘金银绣、十字绣、扎绒绣、格架绣、综合绣、补花、拼花、掏花、编织等。绣花枕头多为白色,也有天蓝色、红色和灰色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