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怒族民间舞蹈有了新的发展

怒族民间舞蹈有了新的发展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怒族地区的原生态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辅相成,民族艺术不断创新和发展,放射出璀璨的光芒。新中国成立后,怒族的绘画人才层出不穷。此外,怒族影视译制人员还译制了电影《国际大营救》,深受怒族群众欢迎。
民族艺术创新_中国怒族

第三节 民族艺术创新

怒族也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的宝贵文化艺术遗产,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怒族地区的原生态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辅相成,民族艺术不断创新和发展,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一、音乐与民歌(即叙事歌)

img114

四声部合唱世界名曲  摄影:娅莎

新中国成立前,怒族的文艺受到压抑和摧残,谈不上弘扬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的指引下,经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发掘和整理了大量的民歌,在此基础上,还创作了很多富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歌曲,使怒族文艺得到了新的发展。如李卫才、段伶搜集整理了《山神娶妻》《乍付赛与乍付玛》等百余首怒族民歌;吸取怒族传统音乐的特色元素创作了《弹歌要在大风里弹》《美丽的声音》《怒江在欢唱》《怒家寨里喜事多》《歌声飞出心窝窝》等著名歌曲,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会演并获奖。尤其是怒族音乐家李卫才以怒族“达比亚”乐曲的基调创作的《歌声飞出心窝窝》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全国、唱响大江南北的怒族新民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此歌曲制成唱片,向海内外播放。该歌曲荣获国务院文化组的创作奖,被国务院文化组革命歌曲征集小组编入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著名歌集《战地新歌·续集》。由福贡县统战部和匹河怒族乡人民政府牵头,曲路主编的《歌声飞出心窝窝——李卫才歌曲集》,较完整地收录了怒族音乐家李卫才创作的歌曲。音乐家杨元吉经多年潜心研究,撰写出版了《怒族音乐史》,系统地记录了怒族丰富的音乐元素,生动地描述了怒族千余年音乐发展历程,总结了怒族音乐的主要内涵和特色所在。

二、舞蹈

怒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传统的舞蹈种类繁多,大都反映生产生活,有模拟动物声音、形态的,有反映搬迁、寻找土地开荒播种的,有反映男女爱情生活以及打猎等生产活动的,共有120多种。舞蹈形式有自弹(自吹)自舞的独舞或双人舞,有动作粗犷敏捷、旋律奔放有力、节奏明快、具有古朴豪放风格和浓郁民族特色的集体舞。

近年来,经过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怒族民间舞蹈有了新的发展,先后推出了“斗羊舞”“双人琵琶舞”“反弹琵琶舞”“欠吾舞”“怒族姑娘”“蝴蝶舞”等,并参加了省州县三级文艺会演。其中,用本民族素材创作的“双人琵琶舞”“反弹琵琶舞”“斗羊舞”等先后获奖。

为了系统地反映和总结怒族支系怒苏的民间舞蹈,李卫才、段伶编辑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碧江怒族卷》,有效地抢救和保存了怒族的文化遗产。

三、器乐

怒族的代表性乐器是怒族琵琶——“达比亚”。近年来,怒族“达比亚”弹唱家阿迪·范进良将“达比亚”弹唱《哦得得》经过整理改编,在保留民歌特色的基础上注入时代元素,展示新的风貌,分别参加了“’95上海中国民族风”及“1995年云南春节联欢会”的演出,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此后,他应邀唱到了香港,唱到了台湾,唱到了国外,影响甚广。

四、绘画

img115

怒族少女喜阅《民族画报》  摄影:罗金合

怒族先民留下的托平吴符岩画和腊斯底古崖壁画早已远近闻名,极具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丙中洛藏传佛教普化寺内也有怒族僧人所作的壁画,极富艺术价值。新中国成立后,怒族的绘画人才层出不穷。怒族画家、怒江州文化局原副局长李文华与他人合作的《颂歌飞出心窝窝》曾在1976年西南四省少数民族画展上受到好评;福贡县匹河文化站编创人员付大山(已故)创作的水彩画《出诊》,参加1982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作品展荣获佳作奖。此外,许多怒族绘画作者在《民族画报》《春城晚报》《怒江报》《怒江》等报纸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大量作品。

五、影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怒族为题材或与怒族有关的影视作品,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反映了怒族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习俗,如1978年云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怒族的传说》,1992年辽宁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怒族一家人》、电视剧《如歌的响铃》等。此外,怒族影视译制人员还译制了电影《国际大营救》,深受怒族群众欢迎。

六、摄影

2007年7月,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怒族青年摄影家李绍智的历史文化摄影作品集《兔峨土司衙署印象》。怒族摄影师彭义良几十年来也在各种报刊、书籍上发表了300多幅摄影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