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制作技术

民间制作技术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怒族而言,这些设施和用具的制作技术是在自身实践中和向周围民族学习交流中逐渐掌握并走向成熟的。制陶技术的运用,实现了怒族先民饮食结构的第二次伟大变革。怒族编制的竹制品精美适用,盛名远播。怒族是爱好自由、和平的民族,从不侵犯外族,也未曾发生过族内战争。
民间制作技术_中国怒族

第二节 民间制作技术

一个民族要生存与发展,必要的生产生活设施和用具是不可或缺的。就怒族而言,这些设施和用具的制作技术是在自身实践中和向周围民族学习交流中逐渐掌握并走向成熟的。随着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家庭手工业也随之兴起,诸如建造、纺织、草器编织、竹器编织、陶器制造、木器加工、铁器制作等等。

一、制陶技术

怒族制造和使用陶器的历史悠久,制造的陶器工艺精美。据《怒族简史》记载,怒族制陶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就开始了,陶器主要用于盛水和炊煮。有关怒族制陶方面的传说有两个:一个传说讲,怒族先前是吃生食的,味道差,于是产生了使用红黏土制锅熟食的念头,成功地把生食改为熟食;另一个传说讲,怒族的祖先在河里看到粘在鹅卵石上的泥晒干后一敲就脱壳而落,其形状与河石相似,而且这些晒干后的泥也较硬,于是他们得到制陶的启示,先将泥弄湿,待有一定黏度时,再将其糊在河石上煅烧,制陶试验便成功了。怒族制陶地有两处:一处在原碧江县二区的加车村(今为福贡县子里甲乡亚谷村加车组[1]),另一处在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龙普村。制陶技术的运用,实现了怒族先民饮食结构的第二次伟大变革。

怒族的陶制产品品种齐全,旧时除供族内使用外,还销到外地,甚至还销到缅甸。陶器制作工艺流程包括制作制陶工具、选择陶土、选择制陶燃料、制作陶器、烧制陶器等工序。

二、竹器编织技术怒族谙熟竹类特性,利用竹类造福于人类。怒族利用竹类编织各种生产生活用具,起房盖屋,围墙栏园,扭索过江,扎桥过河……怒族与竹类密不可分,互为依存。因此,有人风趣地称怒族是“以竹类起家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怒族人民逐渐学会了利用竹类的知识,并掌握了竹器编织技术。怒族竹器编织技术的核心是利用经纬线互压的原理进行编织,具体操作时要根据所编的器物来决定。编织的要素是:单片竹篾为一组(经纬各一片)进行编织;双片竹篾为一组(经纬各二片)进行编织;三片竹篾为一组(经纬各三片)进行编织;四片竹篾为一组(经纬各四片)进行编织;双片一组,三四片一组组合(经线双片竹篾,纬线三四片竹篾)进行编织。单片编织多见于簸箕、筛子内层,外壳(支架),还有鸡罩、谷架围墙等;三四片组合编织多见于竹楼地板的编织;四片竹篾为一组的编织多见于竹楼围墙的编织。怒族编制的竹制品精美适用,盛名远播。

img54

怒族各种竹器  摄影:叶世富

三、纺织技术

怒族纺织的主要工序如下。

1.种麻。麻是怒族纺织品的主要原料,没有麻,纺织就无法进行。因此,种麻是纺织的基础。怒族一般在每年的三四月间开始种麻,并选在背阴的山箐及土地肥沃的黑壤土里种植。2.收麻。麻子下种后,不必除草,到八九月间麻秆变黄开花即可收麻。3.剥麻。麻秆晾干即可剥麻皮,剥出的麻皮扎成小扎,再绕成麻团以备用。4.绩麻。剥出麻皮后,就用绩麻器进行绩麻,绩麻就是把麻皮绩成麻丝并将其连接起来。要根据纺制麻布的粗细分别绩麻,若纺粗麻布,要将麻丝划得粗些;若纺细麻布,则要将麻丝划得细些,绩出的麻要扎成捆积攒起来。5.纺线。绩好麻后,用纺车把绩好的麻丝绕在纺杆上纺成麻锭,使连接的麻丝打牢、平整。6.绕线。纺车纺出麻线后,用绕线器把麻线绕成1米左右长的麻线圈,并用有一定重量的石块垂吊在阳台上,使麻线拉直拉牢。7.煮麻线。麻线拉直后,逐圈放入大锅里,并用灶灰水浸煮,直至把麻线煮透。8.洗麻线。麻线煮透后,背到山箐的溪流边,置于石板上用脚使劲踩揉清洗,清洗干净后,再把线上的水分挤干,挂在树枝或石头上晒干,晒干后的麻线洁白如雪。9.煮揉白线。首先是把大铁锅内的水加热,然后根据白线的分量往锅内投放半斤或1斤的固体羊油或牛油,待锅内的油烧化后,把白线放入大锅内搅拌,待白线变软即捞出晒干。10.绕线。白线晒干、变软后,将白线绕成砣,放在干净处待用。11.拉经线。白线绕成砣后,以3条白线为一组分两层来回拉,去时拉的经线归左,回时拉的经线归右,如此来回拉好60条或80条(由布面宽窄而定)便算拉完经线,纬线待编织时再放。12.织布。织布时木梭、机凳、织机、纬线、手、脚六位一体联动,有条不紊地进行。脚踏机凳,经线自然开为上下两层,通过经线空间传递纬线,再踏机凳,经线上下两层互换位置,压住纬线,再利用经线空间传递纬线,经线上下两层互换位置,压住纬线,如此循环往复,方可织出布来。织细布要按一定规格加黑色纬线,织粗布则不必加黑色纬线;织粗布怒毯要按一定规格夹旧布头;织花色怒毯则加水冬瓜皮染制的红纬线。织出粗细不等的白布和花布后,可根据预先设计,再缝出怒衣、怒裤、怒毯等。

img55

纺麻  摄影:娅莎

img56

织怒毯  摄影:罗金合

四、兵器制造技术

怒族兵器较为原始粗糙,杀伤力也不强。怒族是爱好自由、和平的民族,从不侵犯外族,也未曾发生过族内战争。历史上,怒族制造兵器完全是为了防御。怒族兵器种类也不多,只有长矛、长刀、弩弓、毒箭、铁箭头、牛皮盾等。

(一)长矛的制造

在历史上,怒族没有铁制的长矛,只有竹矛,从山上砍来既粗又硬的老箭竹,顶端削制成尖状,即作兵器。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怒族社会逐渐使用上了铁器,怒族铁制长矛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的。怒族长矛制造极为简便,从内地买来生铁,在火上烧红,用锤锻打,打制成两侧锋利的刺刀状,长约30厘米,矛的末端留棒孔,孔内装上长木棒,便成为长矛。

(二)弩弓的制造

弩弓制造工序比较复杂,制作技术要求高,难度大。

1.选材。适宜弩弓制作的材料并不多,一般只有怒语“旦索”“者”“岩桑树”3种,因岩桑树弹性好,木质硬、牢实,可传数代人用而不易损坏,所以岩桑树为制弩的首选材料。

img57

弩弓、箭包  摄影:娅莎

2.制弓用的桑木削成板状后置于大铁锅里煮,待煮透取出,趁热将弓木平放在一根木头上,中间用支撑物垫高,两头用篾条捆扎起来,让其成为弓形,如此捆扎个把月,慢慢变成弓形,砍去两头捆扎的篾子,取出变弯的弓片,进行细加工,待弓片内外层磨平,使其变得明亮光滑,并显出凸形,待制弩用。

img58

怒族弩弓  摄影:叶世富

3.弓木片制成后,再取笔直的栎树板按所需规格将其削平、磨平,然后制成弓臂。削平和磨平栎板后,弓臂顶部成“U”形,顶部下约三寸处凿一孔,将弓片塞入弓臂,使之微像半十字架,便算制成弓臂。弓臂制成后,根据弓片的长短,在弓臂前端30厘米或45厘米处凿约一寸的口子,口子正中下凿通一扁孔,口子上镶一牛骨弓压子,扁孔内安一牛骨片做把机。把机安好后,在弓臂上端26~30厘米处划一道箭槽,弓片两端系上弓绳,便算制作完一把弩弓,但须试射校正,才能投入使用。战弩和一般弩弓制作方法完全相同,构造也完全一样。战弩与一般弩弓所不同之处就在于战弩的弓片和弓臂比一般弩弓宽而且长,弓片长150~200厘米,弓臂长120~150厘米,且射程远,命中率高,穿透力强。

(四)毒箭的制作

首先,要从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段砍回箭竹。待晒干后根据需要削成粗细、长短不等的白箭(不带毒药的箭俗称“白箭”)。在白箭的尾端安妥箭羽。接着,削尖箭头一端,在尖端的下部约1厘米处切割一段3厘米左右长、占箭体三分之一深的涂抿毒膏的槽体,再把制好的剧毒药膏稳实地涂抿其上,毒箭制作即算完成(毒膏大多以草乌为原料)。一旦被此类毒箭射中,可达人、兽百步封喉之效。

(五)铁箭头的制作

怒族使用铁箭头是社会上普遍使用铁器以后的事情。制作铁箭头,工序少,省力,使用过程中具有命中率高、杀伤力强等优点。制作时,首先是打制铁箭头;其次是磨制铁箭头;再次是安装铁箭头。因铁箭头上设有倒钩,射入人、兽体内后不易拔取。

(六)盾牌的制作

怒族早在原始社会就能制造和利用盾牌。盾牌的制作工序并不复杂,大致有如下四道:1.备料。盾的主要原料是牛皮。2.把牛皮晒干、晒硬。其硬度、弹性要求达到毒箭射不穿、长矛刺不进去的程度。3.缝制成与将士身体相匹配的长方形的盾牌。将盾缝制成7层盾牌或9层盾牌即可,利于防御前后方射来的毒箭或刺来的长矛。4.配上背带等装置,利于穿戴和护身。

五、工艺品制作技术

怒族富有创造精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不仅创造了自己的历史,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物质财富,以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怒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大部分已物化在怒族民间工艺里。怒族民间工艺主要有:制陶、竹编、编织等[2]

(一)怒式花挎包

即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七彩花布和彩线缝制的长方形挎包,怒江流域的南部怒语叫“雅辉”。一般怒包正面上半部用1.5~2厘米宽的五六条鲜艳的彩布,横排镶缝至背面两边各4~5厘米,下半部两边用8~10厘米长彩布横缝四排。缝时每块彩布正、背面各占一半,其中,第四排为黑布,正下方中间留出的部分用彩线纵横进行刺绣,绿黄彩线竖绣,依次刺绣到底部背面1.5~2厘米,尾部两边坠上两个红色或红蓝双层长方形布条,挎包上端两边缝上一条红白或红蓝双层的带子,包带、尾条及包正面还用白线、白纽扣等缝缀各式花纹图案,使怒包色彩斑斓,绚丽多彩。怒包是怒族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象征,是怒族妇女温柔善良的写照,因此,怒包不仅成为怒族女子传递爱情的信物,而且成了整个怒族人民的吉祥物,象征着怒族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达比亚”

又叫“达标”,当地汉族人称“怒族琵琶”。主要用于怒族舞蹈的伴奏,也是怒族男子随身携带的心爱之物。它既可与舞相伴,又可单独弹奏,表达演奏者的喜怒哀乐之情,也可弹奏爱情之声,谈吐爱慕之情。演奏时常常以演奏者的内心感受来定,即兴而奏,边奏边跳,因时因地不同,因人因事而异,感情真挚,细腻动人。“达比亚”形状似梯形和椭圆形,规格不等,以长约60厘米、厚约20厘米的楠木漆树材质精制而成(大体近似内地的琵琶),蒙上音板(一般取材于核桃木的薄板),薄板上打上音孔,以琴竿为指板,琴头上方为弦柱,用竹签钉在外弦内部位,摩擦发音。怒族“达比亚”通常有四根弦,旧时以晒干的羊肠为弦线,现普遍使用钢质琴线。虽外表粗糙,但音色清脆明亮,极富表现力。“达比亚”共有7种定音法,使用二度、三度或五度。演奏时,用左手的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按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弹拨。“达比亚”是怒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怒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制的一种传统乐器,深得怒族人民的喜爱,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评选为怒族吉祥物。

img59

“达比亚”肩弹表演  摄影:叶世富

(三)羊毛袜子

怒族妇女自幼学习编织羊毛袜,特别是居住在怒江北部贡山的怒族妇女,更善于编织羊毛袜。她们不论在家,还是在田间劳动闲暇、上街购物的路上,总是腰间挎着小“达果”(小篾篓),手不时地从小达果里抽出一根根羊毛在手中搓动,绕出一团团羊毛线钩织出一双双别具特色的羊毛袜子。羊毛袜美观实用,柔软暖和。过去,羊毛袜还充当了饱含浓浓情意的信物,既可成为青年男女爱的心桥以及不会说话的媒人,同时也是家庭和睦、夫妻恩爱的象征。千百年来,怒族妇女正是凭借着这一双双凝聚着辛勤汗水的羊毛袜子,把自己的一片深情厚谊献给了心上人。所以每当女孩长到七八岁时,就要跟母亲学搓羊毛、编织袜子,等到十七八岁时,便能练就一手很好的技术,编织出精美的袜子。于是这种将生产技能与表达感情合二为一的传统习俗便一直流传至今。

(四)网袋

网袋是怒族以棕绳、麻绳和麻线为原料编制而成的一种网式背袋,怒语叫“匹汉”,也是怒族最古老的一种工艺品,产生和使用的年代久远。“匹汉”形似渔网,可以把怒族男人外出狩猎和渔猎时所需的炊具、食品和衣被装进其内,既耐磨又方便,很适用于狩猎和渔猎生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