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怒族的过江习俗

怒族的过江习俗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交通习俗怒族居住在澜沧江和怒江两岸,出门就有山,放眼就见水。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作为当地水上交通工具的溜索和独木舟、独木桥也就成为两岸怒族人民保持彼此间的交往与联系的主要渡江工具。这些习俗各地怒族中都有,只是繁简有所不同。如今,篾溜索、木制溜梆已成为文物,深藏于怒族老人们的记忆中。
交通习俗_中国怒族

第五节 交通习俗

怒族居住在澜沧江怒江两岸,出门就有山,放眼就见水。要与江对岸(村寨的左侧或右侧还有注入怒江、澜沧江的支流河)的同胞们交流来往,眼前呈现的是波涛翻滚、汹涌澎湃的江水和危岩耸立、层峦叠嶂的山崖,他们最迫切的需要是过江,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过江。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作为当地水上交通工具的溜索和独木舟、独木桥也就成为两岸怒族人民保持彼此间的交往与联系的主要渡江工具。

一、溜索

溜索是怒族人民发明的用于渡江的重要设施,分为篾溜索和钢缆索两种。溜索离江面的高度是按涨水季节溜索与水面相距3米左右来安排的,可横跨江面100~130米。溜索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据传,怒族先民看到蜘蛛在树与树之间布网线并往返爬行而受到启发,于是创造了溜索。他们先用竹篾扭成篾溜索,然后找一根细而牢实的长绳,绳的一头拴在箭上,另一头拴在篾溜索的一端,用强弩把系有细绳的箭射到对岸(架溜索的地段一般都选择在江面窄并长有对称巨大古树的地方),再用力把篾溜索拉到对岸,拴绕在粗大而坚韧的千年大树的树腰下部,然后在树根临江的一侧用石块搭垒一个坚实的平台,供过溜人站立和系、解缚腰臂的绳索。

img38

过溜索  摄影:罗金合

扭制篾溜索的每个环节都是严肃、严谨、严格的,因为大家都已悟到了质量第一,责任和安全重于泰山的道理。扭制篾溜索女性不能参与。一般是选好吉日后,选派会剥篾的富有经验的男劳力到竹林深处选剥成熟的竹竿之篾,选剥的竹篾的量要足够用。扭制篾溜索时也要选好吉日,而且要用大红公鸡和肥羊做牺牲向神灵祭献。要求当日扭成的新溜索当日必须更换。新溜索拉紧更换好后,首次过江的任务要由一位属相好的人执行。篾溜索最初是单股的,其直径约4厘米,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负重过溜的次数增多,为了安全,将单股改三股合一,其直径为6~7厘米。溜索有平溜、陡溜两种。平溜,顾名思义,架设时倾斜度小,来往都靠它,手脚并用攀登的时间长,在负重的情况下很是费劲;陡溜来往各一根,倾斜度大,较省力,但下雨天下滑时惯性大,需格外小心,否则会撞到对岸拴溜索的大木桩或树腰上。用溜索过江有多种形式,即单人过江、单畜(牛、马)过江、人畜(猪与羊)同过、朋友同过、情侣同过、长幼同过等。受季节因素和溜索使用频率或负重的影响,偶尔也发生溜索断裂而人畜坠江的事故。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每一次过江是否安全则完全托付给了溜索,于是溜索也就被赋予了灵性。过溜的人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更不能诅咒溜索本身,甚至在过溜前心里都默念平安,祈求溜索之神保佑。逢年过节还要在溜索墩旁插香献酒。这些习俗各地怒族中都有,只是繁简有所不同。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国家的关心支持下,怒族地区的大部分篾溜索已被钢缆索取代,渡溜的溜梆(采用厚约20厘米、长24~27厘米、宽约18厘米,质地坚硬、富有韧性的木头制成槽沟状)也被内装弹珠的钢制滑轮所取代。如今,篾溜索、木制溜梆已成为文物,深藏于怒族老人们的记忆中。

二、独木舟

img39

缓缓滑行在碧波中的猪槽船  摄影:罗金合

独木舟作为水上交通工具主要在怒江流域的怒族(也包括其他民族)中使用。澜沧江两岸的怒族以使用二合一的双木舟为主,独木舟仅限于秋末至初春的枯水季节使用,因为这时水流平缓。据传,怒族先民是受小鸟踩踏树枝顺水势漂到对岸的启示,将整根原木凿空成槽状(要取耐潮耐腐、漂浮性好且坚韧的木材作原料),由此发明了独木舟。独木舟每次能乘载5~7人,可载物700~800斤。因独木舟形似当地人喂猪的食槽,故俗称“猪槽船”。此外,还有用木板钉成的木板船,体积不大,做工考究,一般不会渗水;也有人用数十根大龙竹并排捆扎制成竹筏作为渡江交通工具的,但不普及。在人们的必经之地若有小河流,也有长5~6米的独木桥。独木桥取耐腐之材,数十年不用更换,通常以榧木为原料。

坐木船或坐竹筏是有讲究的,禁止那些做过伤天害理之事的人和携带麝香、水银的人过江,以免惹怒船神、水神和上苍而招致不测。在大集体时代生产队出资、出力修建的溜索或船只,外村、外地人渡江时还需交付一定的过江费。

img40

怒江吊桥  摄影:罗金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重视民生,在怒江、澜沧江修造了十几座可过汽车的钢混桥,修建了几十座“人马吊桥”,极大地改善了水上交通条件。

个别现存的钢缆溜索只是作为旅游观光、体验风情之用,而猪槽船、竹筏也就仅成了冬春季节捕鱼者的捕捞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