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与功利的区别,什么是道德美

美与功利的区别,什么是道德美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与之不同,功利只是隐藏、潜伏在中间。在多数情况下,美与功利的联系是间接的。美所包含的道德内涵在艺术美中表现得很明显。因此从艺术美所塑造的形象来看,之所以能感动人心、其内在的东西往往是与道德的力量混杂在一起的一种情感。对于人本身来看,一个完美的人应该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也就是不仅要有外表的美,而且要有内在的美,包括道德美。

大学生所要培养的人生道德是最高尚的道德美,而全面地把握高尚道德美的真正内涵,就应概括地了解一下道德美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我国在对人的崇高人格充分赞赏时,常听到“尽善尽美”“至善至美”“完善”“完美”等词语。这是对理想事物的高度评价,也包含了对道德美的概括。

一、美与善的辩证统一

(一)美与善的共同性联系

美与善是分属于两个学科的基本概念。美是美学研究的问题,研究人在社会实践中的审美关系,认识美的现象,揭示美的规律。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好的生活。善是伦理学研究的问题,属于道德范畴,一般是指人与社会有用,有益的一种功利价值。

美与善作为对人的一种价值而存在,二者有许多共同性与联系,这些主要表现在:

1.美是以善作为前提的。鲁迅先生说:“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与他们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1]这就是说,人类以为美的东西,必须是于人类有益,有用的东西,即善的东西。任何东西与人有害无益,即不善,就不可能是美的东西。可见善是美的前提,不善则不美。

美与善的关系也是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美是对实践的合目的性(即善)的肯定。具体来说,善不仅是美的前提,而且是美的归宿。这里举一个文字学的例子。比如“美”字,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里,它的写法是从“羊”从“大”。意思就是“羊大为美”,大羊之所以美,因为古时候,羊在人们的肉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肥大的羊吃起来味道很好,甘鲜可口,所以美。在这里,美与功利的联系实在太直接了。就是因为羊在原始人的实际生活中是很有用的,所以“羊大则美”。功利、有用成为美的前提和基础。

2.美的最终归宿是善。人类的审美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方面,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通过审美可以获得更多的益处。鲁迅先生讲:“享受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以由科学的分析而被发现。”“美的愉悦的根底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2]中世纪罗马哲学家普洛丁也说:“善在美的后面,是美的本质。”[3]善是蕴含、潜伏在美之中的,美的最终归宿就是善。

(二)美与善的区别

美与善尽管联系十分密切,但仍然是不划等号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

1.善是属于动机、目的性的东西,一般讲它是抽象的;美则是一种生动可感的具体形象。作为道德意义上的善,它主要是一种社会公认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如尊老爱幼、爱心资助弱势群体、尊师爱生等等,作为一种道德意识无疑是抽象的。假如它作为一种人的心灵美,就必须通过人的言行举止,并构成一定的生活形象表现出来。

2.善与功利的联系是直接的,它本身就意味着功利;美与功利的联系多半是间接的。我们评说某人某事是否善,都是以社会功利作为标准的,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则为善;反之则为恶。美与之不同,功利只是隐藏、潜伏在中间。在多数情况下,美与功利的联系是间接的。比如我们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欣赏花草鸟鱼,感到赏心悦目,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获得休息,这是一种精神方面的功利性,我们观看影视作品,得到艺术享受,而且通过潜移默化,陶冶性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也是功利性,不过它不是外露的,而是内含的。

3.作为道德意义上的善,属于伦理学研究的对象;美则属于观赏玩味的对象。伦理学上研究的善以及如何使人善,是作为一种道德、道德教育来研究的。道德教育当然可于通过审美的方式进行,即寓教育于美学教育之中;同时也可通过抽象的说教方式进行。但德育主要论之以理,美学教育则主要动之以情,二者还是不同。

总之,美与善是统一的,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就它符合社会的普遍利益和人民的目的需要来看是善,就它作为人改造客观世界、凝聚人的创造性的才智成果来看是美。对美的赞赏必包含着对善的肯定,而对善的肯定又可唤醒美的情感,自觉地追求一切美好的东西。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就是重视人的精神美、心灵美、人格美,也即人的美德。

二、道德美的含义

“道德”这个概念,战国时的荀子在《劝学》篇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报。”这就是说,如果一切都能按“礼”的规矩去做,就算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德主要是指调整人们相互联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甚至用来泛指风尚习俗和道德教育活动等。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意为风俗和习惯,引申其意义,也有规则和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意义。这就是说,在“道德”这一概念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中,不但体现着道德的历史来源和最初表现形式,而且还包含着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等广泛的内容。道德这一概念,反映着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和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行为习惯以及与此相关的,依靠社会舆论与个人内心信念来实现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达到和谐美德行为规范的总和。

因而道德的崇高和低下,在很大意义上与美丑十分相关,也就是由于这样相关,我们把道德之崇高称之为道德美。道德美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

(一)美的重要内涵是道德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产生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对于勇敢、智慧、热情、勤劳、坚强,认为是人类优秀的道德品质。在感受事物形式美的同时,把在劳动实践中的生产功利和道德功利同等看待。当人们的审美价值从功利价值分化出以后,也就是当美形成以后,它仍然有功利色彩,也就是包含有道德的意蕴。人在认识、评价和感受美的同时,也要同道德观念来衡量。只有符合人的目的性,才具有美的价值,凡是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才会鼓励、激发、愉悦人,才能称之为“美德”,所以美的重要包容内涵是道德。

美所包含的道德内涵在艺术美中表现得很明显。当我们欣赏一种艺术品,虽然首先接触的是形式,却不会仅仅停留于形式,还要从形式到达内在的意蕴,而这种内在的意蕴往往与道德不可分的。因此从艺术美所塑造的形象来看,之所以能感动人心、其内在的东西往往是与道德的力量混杂在一起的一种情感。

对于人本身来看,一个完美的人应该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也就是不仅要有外表的美,而且要有内在的美,包括道德美。在对人的美的审美评价上,内在美高于外在美,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造就自身的道德美。

(二)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的一致性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一定的主观(肯定或否定)态度及体验。道德情感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人们按照他们各自的道德观念来处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作为评价某种行为的是、非、善、恶的依据的反映。

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互相渗透,这在社会美和艺术美中表现突出。我们对一个人的行为所进行的审美评价,从根本上来讲也就是他道德善恶的一种鉴别。在艺术美的欣赏中,我们对艺术作品塑造的主人翁形象的命运中倾注审美情感,颂善贬恶,声张正义,也就是用道德情感影响着观众的心灵。比如鲁迅先生笔下悲剧人物祥林嫂,是一个善良的劳动妇女,她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道德情感的震撼,激起的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是一致的。

(三)道德行为的外化形式具有审美价值

所谓的道德行为的外化形式,是指人的外在表现,即动作、姿态、语气、表情等。这些模式化的外表形式由于经常与他们所表现的行为内在道德价值联系在一起,在人们的心理上就呈现出某种情感色彩,同时也就具有了审美价值。

狄德罗曾有一句名言:“使德行显得更为可爱,恶性更为可憎,怪事更为触目,这就是一切手中拿笔杆、画笔或雕刀的正派人的意图。”这个富有美学哲理的论断,说明艺术所创造的形象,即有道德内涵,更具有审美价值。行为是人的道德与人格的外在表现,美好的行为是高尚的人格与道德的外在体现,丑恶的行为是低下的人格与道德的外在体现。古人说:“人格操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而行为是人格操守外在的形体。”由于人的道德行为外在形式具有审美意义,因而人们必须注意外在的礼节、言语、举止等。道德的高尚、完美与否直接关系到美与丑。青年大学生一定要把自己对美的追求的强烈愿望作为精心塑造自己道德美的动力。做一个表里如一、内秀外美的人。在人生美的创造中,内在之美、道德之美是主要的取向。

三、审美理想与道德理想的同异关系

理想是人生的精神目标,崇高美好的理想可以点燃人们的激情,激发人们的才智,唤起人们奋发向上。理想是指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由于理想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又可分为审美理想和道德理想等等。所谓的审美理想,就是人们关于至善至美的理想生活,至善至美的理想人生和事物的审美评价和期望。它是人们向往追求的美的最好最高的境界。所谓道德理想,是指理想人格和理想的道德状况,是个人和社会道德的最高境界。它一方面体现理想的社会道德状况,另一方面这种理想的社会道德又通过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理想人物及其高尚的道德品质体现出二者的统一。

(一)审美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共同基础

审美理想与道德理想虽有不同点,但同时作为人生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十分坚实的共同基础。

1.审美理想与道德理想,在特定条件下共同改变价值取向。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既有共同性,又有某些差异性,时代和阶级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审美理想,说明审美理想与道德理想是统一的,因为审美理想与道德理想同样受时代和阶级的影响。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时代有什么样的道德理想,也就有什么样的审美理想。如:唐代以妇女身胖为美;宋代以妇女苗条为美。再例如:封建社会以妇女缠足“三寸金莲”为美,这种审美理想的价值取向,是以摧残人的身体为目的,它不是善的,对人性是不利的,美和善在此认识上都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而改变着。在某种情况下实质上即体现了人的审美理想,又体现了人的道德思想,审美理想和道德理想是统一的。

2.人的内在美的造就,是审美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共同目标。道德理想所要造就的人格的完美,也正是审美理想对人的心灵美的要求,因此,道德理想和审美理想最后的目标是一致的。一个人追求自己的审美理想,不但要在外形美上,而且在内在美上也要达到完美。这种完美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道德的理想。另一方面,一个有崇高道德理想的人,他必然要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努力,他必然要造就自身的理想的人格,而这种高尚人品的本身就具有美学意义。

审美理想与道德理想的共同性,还体现在它都与人生观有密切的联系。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包括人生目的、意义和态度等。所以,人生观既包括社会、政治观点,也包括道德和审美观点。同时,一个人的道德理想和审美理想之间,又是通过他的人生观互相沟通和联系的。

(二)审美理想与道德理想之间的区别

审美理想与道德理想虽然是人的理想的一部分,有许多相同之处,却并非是完全同一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理想与道德理想在追求目标上的区别。审美理想实际上是人们在追求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对于最高层次的美德一种创造性想象,较之道德理想具有较大的个性差异性。比如,在对彩色的喜爱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色调,有人喜欢红色,有人喜欢绿色,有人偏爱蓝色等等,这说明审美理想较之道德理想又有更多的个性差异;道德理想偏重于对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完美规范的设想和向往,具有较大的概括性。

2.审美理想与道德理想对目标追求上,存在着形象与抽象化的不同。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形象,因而带有较多的感情色彩。常有一种情感的推动力量,让人们在实践中去追求美,创造美;道德理想偏重于伦理的抽象,较多地对人的理智发挥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