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恰当地使用沉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恰当地使用沉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时间:2022-09-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而是,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辅助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生活中,有许多借沉默来“讲话”的情况,如下面的例子:当对某事缺乏深刻了解时,最好不要信口开河,这时保持沉默可以掩饰你知之不多的窘态。这种沉默,可以使对方无可奈何或表示自己拒绝的态度。当别人在对你讲话时,切忌死死盯住别人的眼睛。当然,也并非说完全不看对方的眼睛。

无疑,演讲需要语言来支撑,但也不是说有了语言,演讲就一定可以成功。反而是,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辅助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无声胜有声

人有滔滔不绝的时候,也有不言不语之时,因为世界就是永恒的运动加上相对的静止。中国传统的国画和书法艺术,都有“意到笔不到”的情况,画面上有的地方着墨无痕,也依然传神能让领悟者心领神会。沉默即如是,运用得当,“此时无声胜有声”。

看一个例子: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来到警察学校,一上台就发现了一个秘密!(停顿)

你们想过没有,全国这么多人,谁有权利在头顶的帽子上缀上我们庄严的国徽呢?(停顿)

你们!只有你们!

这是一位著名演讲家在警察学校演讲时的开场白。他走进会场时,发现秩序有些混乱;直到他登上讲台,依然有不少人做着与听演讲无关的事。于是,他灵机一动,说了这么一席话。

当演讲出现第一次停顿,场内寂静下来,听众均注视着他,期望他揭开这个“秘密”。第二次停顿时,听众陷入了沉思,直到“真相大白”。这位演讲家就非常巧妙地运用了沉默艺术,一下子激起了听众的好奇心,所选内容更激起了听众的责任心,自尊心,从而使听众兴致勃勃,集中精力听他后面的演讲。

但是,沉默也不可滥用,同时,要注意对方的沉默,从沉默中去揣摸对方心理,否则,会出现误会。

请看一段话:

男:“我们到公园里去散散步吧?”

女:“有什么去头?”

男:“新建的秋水公园不错,环境十分优雅。”

女:(打断)“哦,那么好?”

男:(兴致勃勃)“特别是那个园中园,真是个神仙去的地方!咱们去做一回活神仙如何?”

女:(面有愠色)“……”

男:“同意了?走,这会儿去的人少!”

女:(不快地)“你自个儿去吧!”

这是一对恋人间的对话。小伙子兴致勃勃,却没有从女友冷淡的口吻,看出心理变化,没有看见满脸的愠色,以致完全误解了女友沉默的含义。落得个自讨没趣的下场,实在是咎由自取。

生活中,有许多借沉默来“讲话”的情况,如下面的例子:

(1)当对某事缺乏深刻了解时,最好不要信口开河,这时保持沉默可以掩饰你知之不多的窘态。

(2)当有人要求或请求你去做某事,而你又不愿或没有能力办这事时,你可以保持沉默。这种沉默,可以使对方无可奈何或表示自己拒绝的态度。

(3)当你办某件事出现差错时,沉默将使别人感觉到你的自责、内疚等痛苦心理,而不再追究。

(4)当你心里对某人某事有不悦或痛苦的感受时,又不想用语言来表示不满,沉默也会帮助你把这种心境传达给外界。

(5)当别人当面过分热情的夸奖或奉承你时,你又不便立即阻止或拒绝,沉默是最好的方式。

(6)当你生气、恼怒时,又不想恣意发作,沉默可以帮助你克制激动的心绪。

二、会说话的眼睛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演讲时,目光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只要你仔细地观察一下谈兴正浓的交谈者的目光,你就会发现谈话者的眼神通常情况下有一些特殊含义。

说话者不会把目光集中在听话者身上。他的目光是移动的,在听者的头部上下左右约30厘米的范围内移动。当谈到重要问题述说关键话语时,说话者的目光会面对对方的眼睛;当说话者结束一段话语时,他的目光又开始注视听话者的眼睛,直到对方接受这个信息为止。

听话者的目光则大为不同,听话者将目光注视着说话者脸部。听到重要处或有疑问时,都会不由自主地用目光与对方的目光对接。注意力越集中的听者,他注视对方眼睛的次数也就越多。

你与学生接触,看到的是一双暗淡的眼光,就可以肯定他有不顺心的事情;在谈话过程中,你看到学生的眼睛突然亮起来,这就是你的话触动了他的心灵,表明他对你讲的很感兴趣。

只要认真观察,你就会发现,眼睛确实会说话。平视、正视、斜视、仰视;目不转睛、不屑一顾……都反映出交谈对象的态度、神情以及部分心理活动。

敬仰你的人,他的目光往往是平行注视你;喜欢与你交谈的人,他的眸子里会流露出热烈的光彩表现出欣喜的神情;性格傲慢的人,他的目光仰视或根本不看你;轻视你或讨厌与你交谈的人,目光往往不停地移动,或不屑一顾,没有神采;做了亏心事的人,目光总是躲闪的;正直坦荡的人,目光沉静坦然毫无遮掩地望着你;恋人的目光,眼神热烈,充满浓情爱意,让你激动;相互对立仇视的人,尽管客气握手,但眸子里闪烁着挑战的目光。

要让对方对你的话感兴趣,你就要让所讲的内容符合听众的需求。在说话中,时时利用目光语言传递信息,反馈信息,随时把握调整说话的内容。

通常情况下,当听者的视线转移或目光不稳定地四处乱看时,其传递的信息大多是“你说的东西与我无关,我不想听了,希望早些结束谈话”;当听者的目光凝神地注视某处,或对你视而不见时,多半反映出听者根本未听你的谈话,他正在思考另外的某些事情。根据这些信息,演讲者应马上作出对策,或是调整话题,或是停止讲述,或者突然加重语气,总之,要想办法使你的谈话引起对方的注意。

要想给对方留下诚实、可信的形象,你注视对方的目光就一定要流露出诚恳、友好和自信,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树立形象的第一步。这种眼神不能矫揉造作,脸上一副诚恳的样子但目光流露出虚伪狡诈,让人看着就不舒服。如果你从内心里看不起对方,对对方没有交往的兴趣,那么你无论怎么用面部表情表示热情、友善,你的眼睛仍会出卖你,别人会发现你的“表里不如一”。

当别人在对你讲话时,切忌死死盯住别人的眼睛。当然,也并非说完全不看对方的眼睛。如果你始终避开对方的目光,很容易让对方产生其他的想法,引起误解。

三、表情——无声语言的灵魂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

信息总量=7%言辞+38%声音+55%表情

表情语言在演讲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任何演讲都离不开丰富的表情。没有表情,演讲就等于没有灵魂。

人面部的每种表情都传递着一定的信息,它往往是演讲者情绪变化的显示仪或思想表达的暗示器。

例如,一个人高兴时会“眉开眼笑”,“春风满面”;忧愁时会“愁眉不展”,“眉结不开”;羞怯、激动时会双颊绯红“热泪盈眶”,这些都起到了表情达意的良好作用。

在许多情况下,表情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双眉紧皱,嘴角下撇,就是说:“真讨厌”;双眉紧皱,圆睁双眼,抿紧嘴唇,表示愤怒;双眉紧皱,双眼不停地转动,表示在思索;两人见面相视而笑,是彼此问候“你好!”因为,并不是在每个场合人们都用语言来交流。如你飞快地骑着车,偶遇熟识的朋友,这时只需彼此点头相视一笑,就达到了语言问候的效果。同时,有的场合还不适合用语言来交流。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无声的表情比有声语言更能够传达思想感情。如在追悼会上,你悲痛的表情,比大声说:“我悲痛万分、悲痛欲绝”要好上十倍。

在很多时候,人们为了传达完整的思想内容或准确的信息,往往把有声语言和各种表情默契配合,用“颜”上之意进行补充说明。

表情语言还能给彼此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例如在演讲中,听众露出惊讶或兴奋的神色,演讲者便会非常得意,他知道他所讲的内容已经吸引了你,同时,他会对你产生好感;如果你的表情冷淡或不以为然,这会打击他的激情和自信心,也会破坏双方的感情。不过高明的演讲者,他会通过观察到的各种表情作出相应的调整,及时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演讲的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