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哈尼族交换劳动力

哈尼族交换劳动力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传统社会组织哈尼族社会发展不平衡,邻近汉族的地区自明清以来就已进入封建社会;接近傣族的地区,则受傣族封建领主统治;个别地区还残存一定的原始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特点。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哈尼族讲究礼貌,热情好客。哈尼族在人际交往中,也十分讲究待客的礼节。事事处处表现了哈尼族互助共济的人际关系。这是哈尼族社会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风尚,它有力地调节了劳动力,促成了劳动力的合理利用。
传统社会组织_中国哈尼族

第一节 传统社会组织

哈尼族社会发展不平衡,邻近汉族的地区自明清以来就已进入封建社会;接近傣族的地区,则受傣族封建领主统治;个别地区还残存一定的原始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特点。哈尼族仍保存着父子连名制,反映了父权制的确立。[1]

哈尼族自然村落的宗姓结构,多为父系血缘纽带连结成的群体,可称做父系血缘家族集团,哈尼语谓之“启波然”,意即同祖的后代或一棵树发出的分枝。各个“启波然”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力不同而盛衰不一。衰弱者仅数十户,独居一村,繁盛者可达数千户,分数村居住。无论何种类型,都有专属自己的标志:一是祭献本家族(村寨)神灵的丛林;二是“苦扎扎”节祭献天神的磨秋桩;三是震慑危害本家族禽兽的兽神及威力的丛林;四是标志本家族与野鬼分界线的丛林;五是本家族人饮用的泉水井;六是本家族特需的一对古朴的铓鼓。每个“启波然”内部有若干旨在增强内聚力的礼俗、规约,诸如各户成员间相互保护、援助的义务以及婚丧礼仪祭祀活动中的共食制度等。[2]

由于哈尼族多以血亲结寨而居,养成了尊老爱幼、扶弱济贫、互助互帮的道德风尚,民间至今还流行着“敬老节”“祭母节”等民族节日。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哈尼族讲究礼貌,热情好客。特别有情趣的是他们与傣族之间结成的“牛亲家”。早春时节,热坝河谷地区青草茂盛,气候温和,此时是傣族耕种早稻的大忙季节,耕牛由傣族“牛亲家”喂养使用。夏秋两季,坝区气候炎热,山区则风和气爽,草木青青,此时是哈尼族栽种水稻,或迎接收割的好时光,耕牛便由哈尼族喂养使用。入冬又把耕牛赶下坝区避寒。双方世代交往,同舟共济,彼此亲密地互称“牛亲家”。哈尼族在人际交往中,也十分讲究待客的礼节。他们认为客人到家里做客是“格朗”(幸福和吉祥)来临的征兆。哈尼族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一家有事大家帮,一户有难众人担。“昂交交”是一种换工的互助形式,“巴交交”是轮流借钱用于办喜事或丧事的一种有效办法。“昂罢木”是一家盖房、大家帮忙的传统互助习俗。事事处处表现了哈尼族互助共济的人际关系。

“阿纠纠”,哈尼语意为“调节轮换劳动力”,即在生产的紧要关头,不管哪家缺乏劳动力,一时忙不过来,只要招呼一声,整个村子的人都会来帮忙。如此循环互助、调节互帮,以免延误生产时节。这是哈尼族社会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风尚,它有力地调节了劳动力,促成了劳动力的合理利用。“阿纠纠”只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说法,它可以具体分为:“才梯纠纠”(轮换栽秧)、“才底纠纠”(轮换打谷子)、“阿扎黑纠纠”(轮换砍柴)、“其纠纠”(轮换挖田地)等一切具体生产活动的轮换。

但不管是哪一种具体生产活动的“阿纠纠”,其宗旨都是团结互助、互相调节劳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阿纠纠”风尚也不断扩大其范围,内涵也不断发展,由此出现了“阿高高”(交换劳动力)、“阿安安”(出卖劳动力)、“阿欧欧”(买进劳动力)这些现象。“阿高高”名为“交换劳动力”,其实内容与“阿纠纠”相差无几,只是形式上打破了民族的界限,范围扩大到了村寨外、相识人之间,反映了与当地其他民族融洽的关系。而“阿安安”与“阿欧欧”则是当地哈尼族产生商品意识后才出现的,是哈尼族社会的一大进步。[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