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纳税风险管理方案办法有哪些?

纳税风险管理方案办法有哪些?

时间:2022-09-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风险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控制、效果评价。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很多,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等。当风险发生后,企业实施预先的方案,即可将损失控制在预期的最低限度。一旦超出预警范围或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提醒纳税人采取措施予以防范。

第三节 纳税风险管理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已有很多成果,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可以为企业纳税筹划及其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企业决策的错误概率、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进而相对提高企业的附加价值。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分析风险,从而制定和选择风险管理方案的过程。风险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采取管理方法)、效果评价。由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的风险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风险管理也会随着条件的变化来调整。因此,风险管理类似于很多管理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二、风险管理的内容

风险管理需要处理降低风险的成本与收益问题。在此期间必须明确注意以下内容:

(一)风险识别

这是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在这一环节要明确风险的客观存在,了解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属于风险的事件发生后带来的损失和影响。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很多,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等。德尔菲法最初由美国拉德公司首先使用,主要程序是:选定与项目有关的专家,通过通信方式跟这些专家征询相关建议,然后综合整理,再反馈给各位专家,再次征询意见,各专家之间不横向沟通,逐渐使各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头脑风暴法,是通过专家的创造性思维来索取未来的信息,是一种只直观预测和识别的方法。它要求专家们根据自己的思想与头脑自由发挥,激发自身的思维灵感,通过专家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相启发,诱发专家们产生思维共振,从而获取更多有用的未来信息。当然,这个识别的过程必须是在分析了所处环境情况下才可行。

(二)风险分析

风险的分析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收集的相关的详细损失资料,综合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相关方法,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它是科学合理地进行风险决策的基础。风险分析主要涉及的活动有:确定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风险的来源(起风险的),预测风险的影响,为风险评级等活动,而且,这些活动都对风险的管理有决定性作用。

(三)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风险识别与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使风险降低到最小化的过程。而且风险管理要着眼于风险控制,企业通常需要采用积极的措施来控制风险。一般企业都是通过降低其损失发生的概率来缩小其损失的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控制风险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这就需要编制多个备选的方案,然后最大限度地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做充分的准备,通过各种方法的对比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方案。当风险发生后,企业实施预先的方案,即可将损失控制在预期的最低限度。

(四)效果评价

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对已实施的风险管理方法的结果进行分析、与预期目标比较它们之间的契合程度,从而才能判断出该风险管理方案的科学性与适应性。同时,在对风险进行管理时需要对风险方案实施监督,通过效果评估来完善风险管理的方案,从而保证更好地实施风险管理的计划,并评估减弱风险的效果。

三、风险管理的方法

由于企业所属的类型、具有的规模不同,企业面临的风险会不尽相同,对风险进行管理采用的方法也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损失。常有的风险处理方法有: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转嫁)、风险补偿和风险抑制等。

(一)风险预防

风险预防是指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该方法是在损失发生前采取的一种措施。

(二)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通过变更计划消除风险发生的条件或风险,采取避重就轻的处理方式,规避风险可能带给企业的损失。

(三)风险分散

风险分散是指通过多种投资方式来分散风险,从而减少风险损失。比如说,资产投放在不同的投资项目上,例如:股票、债券或基金,可以分散风险;投资分散在几个领域而不只是集中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可以防止投资的完全风险。

(四)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企业通过某些合法的交易方式或手段将风险全部或部分地转嫁到他人身上的行为。主要是在危险发生之前,通过出售、转让等方法,转移风险。

(五)风险补偿

风险补偿是指企业利用资金补偿的方法,主要包括资本、利润、抵押品拍卖收入等,补偿在该种风险上遭受的损失。这种方法是企业自己承担风险,比如说:一些小额损失常常会在损失发生时用收益来补偿,虽然它们应该纳入生产或经营成本。

(六)风险抑制

风险抑制是指当企业承担风险之后,需要监督风险,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争取在损失发生之前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或者是直接有效地阻止情况恶化。

四、规避纳税风险的主要对策

对发生在纳税人身边的纳税风险,税务机关和纳税人都要高度重视,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其给纳税人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

(一)税务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总的来说,要立足自身职能,区别对待不同风险,严厉打击故意性行为,提醒疏忽性行为,辅导政策性行为。

1.打击不法行为。对故意性风险,税务机关必须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一方面可以将纳税人的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在违法的道路上铸成大错,实现纠小错防大错;另一方面,可以查处一个、教育一片,使其他有这种动机的纳税人不动歪点子。另外,还要通过开展税法宣传来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

2.加强政策辅导。对政策性风险,要通过开展纳税辅导来提高纳税人的税收政策水平。作为县市一级税务机关,虽然无权制定税收政策,但要解读好、宣传好税收政策。一是要体现区别性,税收管理员要清楚所管辖纳税人的情况,把政策送到真正需要的纳税人手中,而不要遍撒胡椒粉;二是要体现重点性,选择税会差异较多的环节进行重点辅导,如针对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政策性较强的特点,每年由税务机关将自行申报要求,填表的注意事项等内容,在媒体上进行宣传;三是要体现畅通性,建立政策与纳税人之间的畅通渠道。使纳税人能及时、准确了解税收政策的变化情况。

3.建立预警机制。对疏忽性风险,特别是对企业一些易发生风险的环节,税务机关应建立预警机制。一旦超出预警范围或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提醒纳税人采取措施予以防范。如对长亏不倒、连续零申报、负申报、低税负、农产品抵扣偏大企业,向其发布异常信息,并强化日常监管和纳税评估,防范纳税风险程度的加大。

(二)纳税人要增强纳税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1.树立纳税风险理念。近几年来,企业管理层发现,纳税方面的麻烦问题越来越频繁地在公司会议讨论内容中被提及。税务机关的检查结果和企业预料的情况经常存在较大差别,随着税收征管环境越来越严格,税务机关内部责任落实逐步明晰,检查后的协调工作也越来越难做。以往仅仅依靠和政府、税务机关搞好关系来处理纳税问题的思路似乎已经不合时宜,面对繁杂、专业的税收政策,企业管理层处理纳税问题时经常感觉到力不从心,比较被动。企业做大做强以后,该交的税交足了没有?以后会不会因偷税被罚款?该用的优惠政策用足了没有?有没有多交税?企业管理层开始考虑评估纳税对企业利润和未来经营目标的影响。同时,由于税收政策的时效性强(指为发挥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要根据经济发展变化做出适当调整)、政策规定内容多、优惠政策要求高,且会计规定与税收规定有诸多不一致之处,一般企业难以全面准确把握。因此,纳税人必须树立风险意识,高度关注税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管理层在做出一些重大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税收问题。

2.增强诚信纳税意识。在税收征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征管网络日益严密的大环境下,靠偷税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道路肯定会越走越窄,并会使企业蒙受重大的损失。因为一旦违法行为被查处,面临的不仅仅是补税、加收滞纳金,还有罚款,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并使企业永久地背上违法污点。因此,要避免发生纳税风险,纳税人必须走依法诚信纳税之路,行规范自身行为之事。要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后劲。如此才能使企业驶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3.提高政策运用能力。对税收政策,了解是前提,运用是目的。因此,企业不仅要依法诚信纳税,也要学会用足用活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要对照政策规定,学会积极创造条件让企业行为符合政策要求。对政策中认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规定,也可以书面形式向税务机关提出,使政策制定能更加符合实情。另外,纳税人要熟悉税收会计差异。作为企业,要正确认识到税会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其中的异同。

4.防范可控风险发生。作为纳税人,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机制,尽可能避免可控风险的发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不明事项多咨询。对企业首次发生的涉税重大事项,纳税人应多向税务机关了解、询问。二是应尽职责要到位。对一些必须履行调查程序的涉项事项,要进行充分了解。如在开具农业产品收购发票时,就应先了解投售人的身份来确定能否开具。三是责任机制要建立。对具体事项的办理,必须明确经办人员和职责,要求出现异常须及时报告,以便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发生。如企业出口退税经办人员要及时报告逾期未回笼的单证。四是中介力量要依托。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依托中介机构对自己的一些涉税行为进行把关。如在年度汇算清缴时,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纳税调整。

5.正确进行税收筹划。从本质上来说,税收筹划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它的目标是由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所决定的。税收筹划应着眼于企业整体税基的降低和平衡企业集团各企业间税负,而不是个别企业个别税种税负的减少。由于各税种的税基相互关联和各企业间业绩考核的缘故,各税种间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某个税种税基的缩减可能会致使其他税种税基的扩张;加上企业集团各企业间又不愿放弃已得的利益,如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内耗,多生出没必要的成本。因而税收筹划既要考虑某一税种的节税利益和多税种之间的利益抵消因素,也要考虑平衡企业集团各企业间税负。此外,税收利益虽然是企业集团的一项重要的经济利益,但不是企业集团的全部经济利益,例如某一项目投资税收的减少并不等于企业集团整体利益的增加。如果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最优的方案应是整体利益最大的方案,而非税负最轻的方案。因此,企业集团开展税务筹划应综合考虑,全面权衡,不能为筹划而筹划。

【例2-7】 温州市一家企业,是2000年创业的小民营企业。温州地税对其采取的是核定征收的方式,每月交纳2 000元。到了2011年,企业经过发展,达到了相当规模,销售额已经破亿,远超当初创业时候的情况。但是税款仍然是核定征收2 000元/月。显然,税务机关征税方法肯定存在问题,同时也为企业的纳税风险埋下了伏笔,本质上是税务执法人员造成的,不符合法律依据。因为什么情况适用核定征收是有法律依据的,一般来说是收入或者成本某一项不能准确确认的,或者是账簿不健全的情况等。小企业进行核定征收是问题不大的,但是仍然需要保存好财务资料,在第二年6月份需要上交税务机关进行审核,调整征收方式或者调整核定征收的定额收入部分。如果被上级税务机关查处,需要补交税款和滞纳金。

因此,要提醒纳税人:违法行为发现的越早,滞纳金就越少,也利于防止更大的纳税风险。

主要税法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2001年4月28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2.《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国务院第362号)2002年9月7日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7号)2003年4月23日

4.《税务行政复议规则》国家税务总局2004年1月1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