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奥斯卡《猎鹿人》:无关光荣与梦想的战争梦魇

奥斯卡《猎鹿人》:无关光荣与梦想的战争梦魇

时间:2022-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猎鹿人》是美国第一部反映越战的重要电影。同年8月在西柏林电影节上,苏联为了抵制《猎鹿人》的放映,竟率领古巴及东欧代表团退出电影节。获奖原因分析1979年,获得第51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提名的有《猎鹿人》《荣归》《天堂可以等待》《午夜快车》《不结婚的女人》,题材内容分别涉及越战、体育、政治、爱情与婚姻,最终摘得桂冠的是《猎鹿人》。《猎鹿人》的制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猎鹿人》:无关光荣与梦想的战争梦魇

背景资料

英文名:The Deer Hunter

编剧:德里克·沃什伯恩

导演:迈克尔·西米诺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

   梅丽尔·斯特里普

   克里斯托弗·沃肯

出品:美国环球影片公司

荣誉:1979年第5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最佳音响共5项大奖。

img79

《猎鹿人》是美国第一部反映越战的重要电影。所有在越南的场面都是在泰国及其首都曼谷拍摄的,耗资1 300多万美元。在美国票房为2 740万美元。

本片在1979年的贝尔格莱德国际电影节上放映时,苏联代表团提出了抗议。同年8月在西柏林电影节上,苏联为了抵制《猎鹿人》的放映,竟率领古巴及东欧代表团退出电影节。甚至在1979年4月奥斯卡奖颁奖晚会上本片大放异彩时,会场上还有人示威游行。

自越战开始至结束后30年间,美国出现了500余部越战题材的电影。尽管良莠不齐,而且也多站在美国立场上自说自话,但在众多的越战电影中,还是出现了4部最杰出的作品:《猎鹿人》《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全金属外壳》。

内容简介

《猎鹿人》的故事发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座钢铁厂。五名俄裔青年在狩猎季节常于周末结伴去阿勒格尼山猎鹿取乐。1968年,其中三名男青年迈克尔、尼克和斯蒂芬应征入伍,去越南作战。出发前,斯蒂芬和安琪拉结了婚,对尼克有好感的琳达同意等尼克归来后和他结婚。婚礼过后,五个朋友又去进行最后一次狩猎。

两年后,在炮火连天的越南战场,迈克尔等三人先后被越军俘获,关进俘虏营。在那里,他们共同受尽了各种拷打,经受了惨绝人寰的折磨。一天,看守他们的越军迫使他们和一些南越战俘进行俄罗斯轮盘赌。迈克尔和尼克伺机夺枪打死了看守,同斯蒂芬一起逃跑。

三人分手后,失去了联系。心灰意冷的迈克尔历尽沧桑回到故乡。从斯蒂芬处,迈克尔得知尼克还留在越南,便返回寻找,终于在西贡一家赌场找到了他。迈克尔企图说服尼克回美国,但身体、精神都被弄垮了的尼克已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最后,在玩俄罗斯轮盘赌时饮弹身亡。

迈克尔将尼克的遗体运回美国,为他举行了传统葬礼,迈克尔、琳达和其他亲友,在悲伤之余齐唱《天佑美国》。

获奖原因分析

img80

1979年,获得第51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提名的有《猎鹿人》《荣归》《天堂可以等待》《午夜快车》《不结婚的女人》,题材内容分别涉及越战、体育、政治、爱情与婚姻,最终摘得桂冠的是《猎鹿人》。其实,同样以反越战为主题的影片《荣归》也十分抢眼(获得该年度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奖),且都涉及“越战后遗症”,但是,《荣归》的场景放在加州的一家伤兵医院,重心围绕女主角的伦理纠缠,格局上显然不及《猎鹿人》的磅礴大气、对战争的全面反思以及对于人性的多维呈现。因此,《猎鹿人》确实有足够的理由胜出:对时代性情绪的契合(反越战)、主题的宏大深刻(战争的伤痛)、细腻的表演、沉静大气的节奏,等等。

“越战”在美国人心中可谓一场梦魇,它动摇了美国人对于国家和个人未来的自信与乐观,并在政治热情消退之后代之以普遍的异化和冷漠,开始以批判的态度重新看待自我、看待过去,也重新看待各种社会的、政治的思想与机制。随着“越战”的结束,美国民众越来越意识到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人一无所获而且失去太多:信仰、生命、尊严、爱情……因此,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电影在反映越战时再不可能去书写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去表达美国式的民主与自由观念,或呈现美国士兵如何在战争中实现了光荣与梦想。相反,对于这场战争的声讨、反思、批判越来越成为时代性的情绪。《猎鹿人》的制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img81

《猎鹿人》的几个男主人公都是宾夕法尼亚州一个钢铁厂的工人,工作虽然单调繁重,但充满了单纯明朗的生活情趣。影片甚至花了28分钟的时间去表现斯蒂芬结婚的场景。在这场可以用“冗长”来形容的婚礼上,影片反复渲染了那种喜庆甚至狂欢的气氛,使之成为控诉战争残酷的极佳媒介。因为,战争将摧毁这种幸福的时刻、宁静的生活状态,将摧毁个体对于未来的憧憬、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浪漫怀想。而且,影片没有一味地沉浸在婚礼的欢欣喜悦之中,而是设置了几个细节来暗示某种不祥:司仪说新郎新娘如果将红酒喝得一滴不漏将会幸福,影片用一个特写表现了有两滴酒滴落在安琪拉的婚纱上;还有一位从越战战场归来的军人来到众人狂欢的酒馆,这位军人沉默严肃,面对众人对于军人的敬仰和对于战争的渴望,他不屑一顾,甚至用粗口来概括这场战争以及战场上的一切。

几位好友在完成最后一次猎鹿之后,影片切到了越南:一个大远景中,苍翠的丛林包围着几座富有乡村诗意的茅草屋,一切都显得静谧而安详,但直升机的声音破坏了这份静谧。一阵轰炸之后,这片“乐土”火光冲天,浓烟四起,土崩瓦解。这是影片用直观的影像和声响展现战争对于“和平”“宁静”的破坏。

其实,《猎鹿人》真正关于越战场面的情节不足一小时,在整部影片中只占四分之一的篇幅(从1小时08分至1小时50分),其余时间是关于战前和战后。战前部分一是为了铺垫(交代人物性格),二是为了反衬(战前的和平宁静生活与战争中的酷烈残忍);战后部分则是为了深化主题(过去的乐观、平静再也回不来了,过去的单纯浪漫早也不可能拥有了)。因此,影片在情节的安排上是作了精心设置的,战前、战争中、战争后互为呼应和深化,共同为反战的主题服务。

img82

同时,影片中的那个工业小镇也作为一个典型的场景参与了主题语境的构建。影片不时用空镜头表现那些高耸的烟囱、灰色的厂房,以及流水线上奔涌的铁流,这些镜头流露出导演对于“工业化”的复杂情绪:“工业化”带来了现代化,带来了科技和进步,但也造就了现代化的战争。对此,影片通过对比的手法确证了这一切:因为越战的介入,一个新婚的家庭在战后只留下心锁紧闭的安琪拉、孤独的儿子和自闭的斯蒂芬;琳达与尼克对于爱情的美好想象也因为战争而只留下一片空白,并随着尼克的死亡而在迈克尔和琳达心中投下永难弥合的伤痛;至于迈克尔,那个战前敢作敢为、果断坚强的男人,在战后猎鹿时再难举起枪。这不仅说明了战争的消极一面(对男性力量的阉割),也说明了战争使人对于生命有了重新认识:见证了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杀戮之后,迈克尔对于动物开始有了悲悯的情怀(注意迈克尔在战后看着家里的鹿头标本时,再没有那种豪迈情怀,而是从鹿的眼睛里读出了某种悲伤。因为,在迈克尔将鹿作为猎物时,他们在越南战场上也成为别人的猎物)。而战争的无意义、破坏本性以及对于人性的扭曲在尼克身上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沉迷于俄罗斯轮盘赌而无力自拔的尼克,正是战争的牺牲品,他在历经了非理性的杀戮和死亡的煎熬之后变得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异常漠然,友情、爱情在他的人生中似乎也无足轻重了。

img83

此外,《猎鹿人》的众多演员在表演方面亦可用精彩来形容。虽然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是饰演尼克的克里斯托弗·沃肯(Christopher Walken),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还是饰演迈克尔与琳达的罗伯特·德尼罗和梅尔·斯特里普。他们用细腻的表演刻画了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如迈克尔的粗犷豪放、冷静坚强、乐观自信,还有琳达的敏感脆弱、绝望与自尊。相比之下,观众反而难以索解尼克为何会从拒斥俄罗斯轮盘赌到迷恋其中而难以自拔,影片也没有为斯蒂芬的自闭提供更有信服力的证据。同时,影片对于战前生活的描绘多少有些琐碎和冗长,一些人物的设置(如斯坦、阿克什)也多少像是多余。至于影片最后众人平静地唱着《天佑美国》的场景,观众无从知道这是众人历经了创伤之后对于和平的珍视、对于战争的厌恶,还是寄托了对于民族和国家的乐观期望。如果是后者,这对于影片整体性的反战主题就是一种消解。

(龚金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