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月亮与孩子》:那个被我们称作父亲的人

电影《月亮与孩子》:那个被我们称作父亲的人

时间:2022-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月亮与孩子》:那个被我们称作父亲的人英文名:The Moon and the Son:An Imagined Conversation中文名:月亮与孩子:想象中的谈话导 演:约翰·卡耐梅勒配 音:约翰·托尔托罗、伊莱·沃勒克音 乐:洛·萨多夫剪 辑:大卫·梅尔曼片 长:28分钟年 份:2005年语 言:英语国 家:美国荣 誉:2006年第78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内容介绍这是一部传记式动画电影,是动画和电影制片人约翰·卡耐梅勒对他年老的父亲的采访。

《月亮与孩子》:那个被我们称作父亲的人

img291

英文名:The Moon and the Son:An Imagined Conversation

中文名:月亮与孩子:想象中的谈话

导 演:约翰·卡耐梅勒(John Canemaler)

配 音:约翰·托尔托罗(John Turturro)、伊莱·沃勒克(Eli Wallach)

音 乐:洛·萨多夫(Ron Sadoff)

剪 辑:大卫·梅尔曼(David Mehlman)

片 长:28分钟

年 份:2005年

语 言:英语

国 家:美国

荣 誉:2006年第78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内容介绍

img292

这是一部传记式动画电影,是动画和电影制片人约翰·卡耐梅勒对他年老的父亲的采访。父亲于1995年去世后,约翰·卡耐梅勒一直试图更好地了解父亲,探寻造成他们之间恶劣关系的原因。

作者通过影像资料、照片、漫画以及动画等形式展开了一场想象之中的、与已故父亲的心灵对话,其中结合了对一系列往事的回忆:年轻时的父母冲破家庭的重重阻力毅然结合;暴怒的父亲使得家庭关系紧张而又压抑,当然中间也有快乐幸福的趣事;作者少年时期,父亲涉嫌旅馆纵火案,深夜警察从家中带走父亲,兄弟俩于惊恐之中抱头啜泣;父亲从意大利到美国这段时光的黑帮发家史;父亲在战争之中的英勇行为及战后所获得的荣誉以及自己成长过程中与父亲的种种矛盾……通过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导演对他和父亲之间那些长期以来的种种困扰以及尚未解决的冲突,甚至经常爆发的暴力事件进行了深入剖析。探究往事的过程也就成为与已故父亲敞开心扉、彼此了解的过程。

所以他们最后以此种方式相遇,展开了一场“心灵的对话”。作者细致入微地展现出父子之间情感的微妙与相处的艰难,同时也讲述了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在美国的生活境遇,不管是无奈的妥协还是固执的坚守,其适应、认可、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过程可谓充满着艰辛。

主题分析:父与子

“父与子”是西方文学、戏剧中的一个永恒母体,与文学密不可分的电影亦如此,父子关系历来是电影热衷的主题之一,《月亮与孩子》通过一场臆想中的父子对话,探究了父子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了一场虚拟却真实感人的沟通,并达成了父子间最后的和解。

影片的表层表达的是“寻父”历程,不同于《中央车站》中主人公寻父的空间之旅,《月亮与孩子》中的儿子踏上的则是一条寻找父亲的心灵之旅,父亲的去世宣告了父亲的缺席,儿子以“一场想象中的对话”来孜孜寻找父亲,以期解开自己的心结。“寻父”经常是一个隐蔽的、但富有诱惑力的意象。父亲的召唤来自于父亲存在的意义,即使父亲已经去世,但是他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上的召唤力也使人难以抗拒。儿子以想象之中的和解寻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父亲,同时弥补了自己因父子关系所造成的巨大感情创伤。

img293

埃·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当孩子学会走路、说话、探究世界,他与母亲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至关存亡的重要性,取而代之的是与父亲的关系越来越重要。”“尽管父亲不代表自然世界,他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支柱,代表思想的世界、人化自然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原则的世界、游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并指引他步入世界之路的人。”

然而《月亮与孩子》中的父亲,却并没有扮演好儿子指路者的角色,他的暴躁性格导致了他与儿子关系的紧张与疏离,所以就拍摄此片的原因,导演说:“拍这部短片,是解决我对父亲长期存在的情绪问题。我希望借此能够找到我们相处关系之难的答案,试图理解为何我幼年的记忆里存在诸多他那种让我恐惧的形象,为何他总是生气、总是充满戒备心理,为何他总是对我们做出心灵和肉体上的虐待,还有为何他总是触犯法律。”

在家庭伦理关系中,父子关系一直是维系人类血缘关系的重要链条,“父子关系”也成为生物学、伦理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热衷对象,正是由于父子间这种令人感慨的自然代谢过程以及生命的消长中所蕴含的人性的力量,使得原本单纯的父子关系成为血缘关系中最具有社会文化意义、最值得研究的对象之一,此片便在这方面做出了真诚的探讨。

角色分析

1.父亲形象:暴躁的权威

img294

导演通过动画、漫画、照片、录像等一系列手段塑造出了一个性格鲜明的父亲形象。

父亲是个矛盾体:在美国出生,但成长于贫困的意大利的卡拉布里亚;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却又参与有组织的犯罪;两次被授予二战英雄荣誉,后来却被判以纵火罪;充满梦想却屡屡破灭;是一个富有牺牲奉献精神的丈夫和父亲,然而他的暴躁易怒和极度的以自我为中心又破坏了家庭的幸福、造成了家庭的不幸。

2.儿子形象:从弱者到反抗者

img295

幼年时的儿子形象多采用动画形式来表现,是一个在父亲的绝对权威和压制下的总是蜷缩于一团的无助羸弱形象。他崇拜父亲、渴望得到父亲的肯定和赞赏,然而父亲粗鲁的言辞伤害使他恐惧痛苦,父亲的屡屡触犯法律也使他迷惑不解,父亲给整个家庭带来的阴影和不幸更使他心存怨意,所以他对父亲的感情充满了既爱又恨的矛盾。从幼年到成年,儿子的形象也由卑微变为充满叛逆和反抗。

场景分析

本片使用了大量的复合材料,所谓复合材料指的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动画技巧之间的混合。创作者借此有意制造一种不自然的视觉效果,因为这种形式造成的强烈实验性和怪异、荒谬感,使得影片带有一种寓言式的思想内涵,常被用来表达某种抽象意念。此种类型的动画影片往往在短时间的画面中包含着较大的信息量,因为人们的视觉接受能力有限,所以此类型的影片时间通常不长。此外这种夸张、实验的动画风格也适用于实验短片、音乐录像带或广告

img296

《月亮与孩子》以谈话为主,使用到的素材则十分驳杂,有审讯笔录、录音、家庭电影、照片、快照和动画,导演灵活调动各种素材,最大限度地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再加上极具特色和感染力的配音、出色的剪辑,使影片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兼有纪录片式的真实感,漫画式的戏谑,动画片的生动形象,因此影片虽仅有28分钟,却涵盖了一个家族史般的故事含量:成长、移民、犯罪、爱情、婚姻、家庭、战争、父子矛盾、人性种种,趣味横生又深具厚重之感。

本片的美术风格独特,原画和动画基本上都是导演一人完成的,所以整部片子更像是一部个人动画。没有绚丽的三维动效,也没有像蒂姆·伯顿动画那般华丽的人物设计、个性色调,本片最大亮点在于它的“朴实”。影片虽然杂糅各种素材,但并不是刻意炫耀,而是真情流露,“粗糙”的画面也正好完成了动画最原始、最本能的表达。片中那些真实的纪录影像及老照片,使它像一部写实的传记片,但又通过动画表现出超越现实的夸张形象,片中大量的对话都是通过极为简洁的动画画面进行形象化表现。

场景一:不和谐的家庭关系

这一场景主要是旧照片、漫画、动画相结合,另外还利用了家庭录像。一开始的镜头是一家四口的照片:父亲、母亲、童年时的“我”和弟弟。然后照片变为漫画、动画,父亲变为一只红色的火箭从照片中猛然飞出,在空中疾呼着急速地旋转,最后落回照片中的家人身边,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恐惧和惊慌。这段动画之后,是一段温馨的黑白家庭录像:祖父、父亲、母亲、我和弟弟及表兄,三代同堂其乐融融,录像见证了导演童年时期最幸福甜蜜的家庭记忆。之后的镜头仍是一张父母和兄弟二人的家庭合影,照片中的四个人变成了四个动画形象:父亲是鲜红的闪电状的曲线,剑拔弩张;母亲变为一个绿色的蠕动的物体,温柔慈祥;我和弟弟则变为了一个黄色的小圆球和一个粉色的小方块,力量弱小。面对父亲的暴戾,兄弟俩瑟缩于母亲的保护之下,想要亲近父亲,却被他冷漠地拒绝排斥,最后只能在母亲的安抚下远离父亲。这一段动画色调鲜明,形象生动又寓庄于谐,很贴切地传达出家庭关系的微妙复杂。

img297

这段场景主要回忆父亲与家人之间紧张的关系,父亲的暴躁脾气及其对家人造成的情感上的伤害。在家庭之中,父亲总是起着主导性作用,父亲的观念及生活方式作为家庭的准则而存在,在儿子的幼年、童年时期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还没有获得独立完整的人格发展,所以往往对于父亲的力量是顺从的,对于父亲的权威是认同的,对父亲充满崇拜与敬仰,但是他又对父亲的很多行为感到迷惑不解,无法与父亲做情感上的沟通,只能任由自己对父亲的情感在爱恨交织的矛盾中发展纠结。

场景二:童年时的压抑

img298

这是一个动画场景,父亲的头部形象如同一座山峰高高在上,俯视着弱小的儿子,父亲的嘴巴则化为一个魔窟,从中飘出苛刻的话语:“You are no good”、“You will never make it”,一个个字母狠狠地砸在儿子幼小的身上,这些冷酷的语言又化为凶猛恶毒的野兽紧紧缠绕住他,最终儿子在父亲的严厉注视下被痛苦和恐惧吞噬。

这个场景无疑是儿子童年记忆中最深切、最痛苦的回忆:被父亲一再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得不到父亲认同的强烈自卑与无助。通过动画形式将抽象微妙的人物心理形象化,使这种观众记忆中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得到一种最直接的宣泄,达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因为,哪个孩子不曾因为父母一句轻微的责问甚至无意的话语,而烦恼伤心半天过呢?片中幼小的孩子,面对父亲如此刻薄的言辞和彻底的否定,又如何承受呢?成年后的儿子一再询问自己的父亲,为何那时他如此的易于生气愤怒、为何他对自己如此的苛责,正是因为他童年时的心结:希望和父亲消解、弥合曾经的父子亲情的裂隙,得到父爱,重拾幼年时被父亲击碎的自信。

场景三:成长中的反抗

在年轻的儿子与年迈的父亲的一次激烈争吵中,儿子的动画形象逐渐变得高大,而父亲的形象则随之萎缩。随着父亲的衰老和儿子的成长,父子之间的力量对比产生变化,父亲的权威不再具有绝对性,儿子开始否定、反抗父亲。

img299

img300

父子间的自然代谢过程、生命的成长与衰朽蕴藏了人类无尽的欣慰与哀伤。在家庭的框架之内,父子之间往往关系微妙且充满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子辈经过幼年期的“积怨”,而在青少年叛逆期向父辈权威所发起的挑战是一场宣泄和成人礼,子辈以此反抗和超越父辈,争取自己的话语表达权,摆脱父亲的控制,得到自我身份的确立。父子间的这场“战争”是人世间所有战争中最奇特的一种,它以生命意志为原动力,其生成甚至激化难以遏制,但又因为家庭血缘关系而陷入欲罢不能、难解难分的境地。

文化分析

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国度,移民文化对社会的影响由来已久。从发现新大陆开始,美国本土就涌进了大批的白人拓荒者以及被贩卖的黑人奴隶,这些移民大多数是来自欧洲大陆。他们把欧洲原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政治经济模式以及文化科技成果等都一并带到了美洲大陆。从此,美国这张空白纸上逐渐形成了生命的图谱。随着美国经济的日益强大和国力的逐日增强,这片被认为是淘金圣地的国土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外来者进驻,而美国一直实行的是鼓励移民的政策,这更成为一种推波助澜的力量。短短几百年的时间里,借助着各国移民的力量,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虽然移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深刻,但是大多数移民在闯荡美国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反,他们所遭受的艰难更超出常人的想象。这些我们从一些美国的电影中就可窥见一斑。著名导演科波拉的经典之作《教父》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教父》讲述的是一个意大利黑帮在美国的发展史,而其中则反映出来自意大利的这些移民在美国谋生存的一种现状。虽然黑帮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而黑帮片这一电影类型注重的是一种对生活戏剧化的表达,但是其中所映射出的社会现象不能被忽视。与之相较,马丁·斯科塞斯的黑帮片更接近于对美国移民原生态的表达。在《穷街陋巷》中,主人公查理和他的朋友们都是意大利移民的后代,他们没有工作,整日靠着一些黑道生意和给黑手党当喽啰谋生活。这部电影中对查理及其朋友们生活片段的群像式呈现让观众直接感受到他们的生活氛围,以及身处美国底层的移民的生活境况。

动画片《月亮和孩子》中,父亲也同样创造了自己的黑帮发展史。相对以上所提到的电影中将黑帮史进行细节扩大、情节戏剧化的表述,该短片中作者则是以一种平实求真的态度呈现了这一过程,将父亲的经历化作片中的一个插曲,融汇在对整个家庭生活的回忆中,和对父子关系的探讨中。这一特殊的记录方式反而更真实地呈现了留美意大利移民的生存状态。

(胡庆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