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人口流入排行榜2022

城市人口流入排行榜2022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流动人口流动的地域范围,可以将流动人口分为省内流动人口和省际流动人口。省内流动人口又可进一步分为县内跨乡流动人口、省内跨县流动人口等。相对于省外流入人口的大幅增长,流出省外人口的增长速度相对较缓。从流动人口总量和占全省比重来看,各市的位次除丽水、湖州互换外,其余9个市的排序与2000年保持一致,温州、杭州、宁波仍居全省的前三位。
流动人口_2010浙江人口发展报告·全省篇

第七章 流动人口

自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时期。浙江作为市场化改革的先行省份,人口流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特征,既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到浙江就业,又有大量的以浙商为代表的在外经商务工人员,是全国唯一同时存在人口“大进大出”的省份,形成了省际人口流动特有的“浙江现象”。

一、流动人口的界定

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存在,人口的地区移动可区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改变自己的经常性居住地的同时,户籍登记地也发生变化,这类人口习惯上被称为迁移人口;二是虽然经常性居住地发生了改变,但户籍登记地未变化,由此造成居住地和户籍地不一致的情况,称为“广义人户分离人口”,也是本文所讨论的“流动人口”,即超过一定时间长度、跨越一定空间范围移动、且没有相应户口变动的人口。

按照流动人口流动的地域范围,可以将流动人口分为省内流动人口和省际流动人口。省内流动人口又可进一步分为县内跨乡流动人口、省内跨县流动人口等。其中,省际流动人口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分为省外流入人口和流出省外人口。同时,为了与常住人口的口径保持一致,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均指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二、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1.流动人口总量大幅增加,省际流动人口占绝对多数

据浙江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2010年全省流动人口为2274.3万人,比2000年增加1207.1万人,增幅高达113.1%,比全国增幅81.0%高32.1个百分点。全省常住人口中流动人口[1]比重为36.6%,即每3名常住人口中就超过1人为流动人口,比全国的19.5%高17.1个百分点,与2000年的18.7%相比提高了近一倍。

在全部流动人口中,省际流动人口和省内流动人口分别为1466.6万人和807.7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154.5%、64.5%。省际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54.0%,提高到2010年的64.5%,比2000年提高了10.5个百分点,是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

表7-1 全省流动人口变化情况

2.省外流入人口大幅增长,流出省外人口相对平稳

2010年,全省省外流入人口为1182.4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21.7%,即每5个常住人口中就有1人以上来自省外。与2000年相比,增加813.5万人,约相当于新流入了一个海南省(867.1万)的人口,增幅高达220.5%。与此同时,十年之间全省户籍人口仅增加了246.7万人,只有省外流入人口的20.9%。省外人口的快速流入,已成为自新世纪以来全省常住人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对于省外流入人口的大幅增长,流出省外人口的增长速度相对较缓。2010年,全省流出省外人口为284.2万人,比2000年增加76.9万人,增长37.1%。当然,由于我省流出省外人口以经商为主,因为进货、洽谈业务等原因会经常返回老家,使得部分外出人员的亲属在普查登记时容易误申报为“没有外出”(即“人在户在”),以及寄挂户口人员的户籍登记地难以掌握其实际居住地等因素,从而可能存在实际外出省外人口大于普查登记的流出省外人口的情况。

3.省内跨县流动人口快速增长,县内流动人口规模继续扩大

2010年,全省的省内跨县流动人口为345.0万人,比2000年增长98.6%,占全部省内流动人口的42.7%,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7.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县内跨乡流动人口为462.7万人,比2000年增长45.8%,占全部省内流动人口的57.3%。这表明在就近转移人口不断提高的同时,省内流动人口的流动距离有所延伸,许多流动人口逐步从县内走向县外。

三、各市的流动人口情况

1.各市流动人口规模均有大幅提高,温州、杭州、宁波的流动人口总量居前三位

与2000年相比,全省各市的流动人口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均超过了全国81.0%的增长速度,其中嘉兴市的增幅高达230.9%,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除衢州市外,其余各市常住人口中流动人口的比重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5%),这表明各地的人口流动均非常活跃。从流动人口总量和占全省比重来看,各市的位次除丽水、湖州互换外,其余9个市的排序与2000年保持一致,温州、杭州、宁波仍居全省的前三位。

表7-2 2010年各市流动人口情况表

2.嘉兴、台州、温州的省际流动人口比重超七成,衢州、丽水以市内流动人口为主

与2000年相比,全省各市2010年省外流入人口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增幅最高的丽水市达到488.0%,最低的温州市也增长了166.8%。受其影响,各市流动人口结构都有了明显变化,省外流入人口的所占比重大幅提高。除衢州、丽水以外,省际流动人口(含省外流入和流出省外)占各市流动人口的比重均在50%以上,其中嘉兴、台州、温州的占比更是超过七成,比重分别高达72.9%、72.4%和72.1%。从表7-3中可以看出,衢州市、丽水市的流动人口仍以市内流动为主,占比分别为57.1%和56.1%,县内跨乡和市内跨县流动人口的比重均处于全省较高水平,就近转移人口仍是两市的主要人口流动模式。

表7-3 2010年浙江省各地区流动人口结构

3.除衢州、丽水市外,其余市均为人口净流入市,人口流动类型呈现多样性

从表7-4可以看出,除衢州、丽水外,其余9市的市外流入人口大于流出市外人口,均为人口净流入市,其中宁波、杭州、温州、嘉兴的净流入人口大于100万人,金华市也接近百万大关。同时,各地跨市人口流动的规模、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各地人口流动呈现多样性。结合市外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流出市外人口占户籍人口比重这两个指标,综合各地人口流入、流出的状况,可以将全省11个市分成以下四种类型:一是“高流入、低流出”型,包括杭州、宁波和嘉兴,总体区域经济发达,生活环境和就业环境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较大,吸纳了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而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众多的就业机会又反过来使本地人口不太愿意外出,或选择就近在市内流动;二是人口流动“大进大出”型,包括温州、台州、金华和绍兴,这4个市虽然在流入、流出人口的规模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总体上都呈现流入人口多、流出人口也多的格局,县域经济发达,但市内不同县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区域内的几个县(市、区),而“人多地少”的环境又迫使大量劳动力外出寻找机会,外出经商务工;三是“中流入、低流出”型,包括湖州和舟山,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与周边地区相比,外来人口的吸纳能力相对较弱,外出人口的规模也较小,但随着舟山群岛新区的快速发展,舟山市的外来人口将会加速流入,从而使得人口流动类型逐步向“高流入、低流出”转变;四是“低流入、高流出”型,包括衢州和丽水,总体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外来人口主要集中于市区和部分县城,外来人口的规模较小,而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又逐步转移外出,是我省仅有的两个人口净流出市。

表7-4 各市人口流动类型

① 市外流入人口包括省外流入人口和省内市外流入人口。

② 流出市外人口包括流出省外人口和流出到省内其他市的人口,并且这里的户籍人口不包括户口待定人口。

4.杭州对省内人口具有较强的聚集作用,其余各市的省内跨市流动人口呈现明显的周边就近转移特点

从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来看,杭州市作为省会城市以及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的中心,加上宜居的生活环境,对省内流动人口具有较强的吸附力,来自省内其他市的流入人口有61.2万人,各市均有较大比例的人口流入杭州,占全省的省内跨市流动人口的38.2%,即超过1/3的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是流向杭州的,其中来自衢州、温州和金华的流入人口最多。另外,宁波、金华、温州、绍兴、嘉兴5市也聚集了较多的省内市外流动人口,省内市外的流入人口均在10万人以上。同时,表7-5显示,除杭州外,各市的省内跨市流动人口多以周边地区为主。比如,流入到宁波的台州人和流入到温州的丽水人,分别占宁波和温州的省内市外流动人口的41.9%和40.0%,周边就近转移的特点非常明显,在人口流动目的地上呈现显著的区域性“从众效应”。

表7-5 省内市外流动人口情况表

四、省外流入人口

2010年,全省的省外流入人口达到1182.4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52.0%。为此,清晰把握省外流入人口的结构,对于研究全省流动人口状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年龄结构:仍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但少儿人口也大幅增加

2010年,15-59岁的省外流入人口为1057.2万人,占89.4%,尤其是20-44岁人口为843.7万人,比重达到71.4%,省外流入人口仍以中青年劳动年龄人口为主。但是,与2000年相比,省外流入人口的年龄结构出现了两个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是少年儿童人口逐步增多,2010年全省0-14岁的省外流入人口为112.8万人,是2000 年19.6万人的5.8倍,比全部省外人口的增幅高了250.2个百分点,占全部省外人口的比重达到9.5%,比2000年的5.3%提高了4.2个百分点;二是中高年龄组劳动力快速增加,人口年龄结构逐步老化,2010年35-59岁的省外流入人口为421.8万人,占35.7%,比2000年提高了20.7个百分点,进而推动省外流入人口的年龄中位数提高到29.9岁,比2000年提高了3.3岁。

2.性别结构:男性人口仍占多数,但性别差异已逐步趋于平衡

在2010年全部省外流入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56.4万人,占55.5%,女性人口为525.9万人,占44.5%,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的125.9下降为124.8。从分年龄段的性别比看,与2000年相比,性别比差异总体上趋于平衡,虽然两次普查的性别差异最大的仍属于同一群体,即从2000年40-44岁转移到2010年50-54岁,但经过10年时间的变化,其峰值已从237.2下降到179.8。这一现象表明,十年来,省外流入人口逐步从原来的丈夫一人独自流入为主的模式,逐步转变为以举家流入,尤其是夫妻两人同时流入的模式。仍以上述年龄段为例,2010年的50-54岁省外流入人口与2000年的40-44岁人口相比增加了1.2倍,其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分别增加了1.0和1.7倍,中年女性流入人口增速明显快于男性。另从育龄妇女的情况看,省外流入的女性人口中,属于15-49岁育龄妇女人口的有457.2万人,占86.9%,省外流入育龄妇女占全省育龄妇女总数的28.6%,流入人口的计生服务任务较重。

同时,从图7-1也可以看出,与2000年相比,当前省外流入人口各年龄段之间的性别比也呈现较为均衡的水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省外流入人口中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提高的趋势,0-14岁流入人口的性别比为132.8,比全部省外流入人口高8.0,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9.8。

3.文化结构: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但每10万人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7-1 省外流入人口分年龄的性别比情况

全省6岁及以上省外流入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8.1年提高到2010年的8.6年,呈逐步提高的趋势。其中,初中、小学和未上过学的人口分别占57.1%、26.4%和2.1%,初中及以下人口比重合计为85.6%,仍占绝对多数,但比2000年下降了6.1个百分点,尤其是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下降了6.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大学、高中等较高学历人口逐步增加,2010年具有大专及以上和高中学历的省外流入人口为45.3万人和117.7万人,占4.0%和10.4%,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2.7和3.3个百分点。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和高中学历的人口分别比全国的8930人和14032人减少5101人和4080人。

4.流动原因:仍以务工经商为主,但随迁家属逐步增多

以务工经商或工作调动为目的来浙江的人口,占2010年全部省外人口的84.7%,仍是省外流入人口的主导因素,但比2000年的85.4%降低了0.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以随迁家属或投亲靠友的原因来浙江的人口在逐步增多,占12.4%,比2000年的8.8%提高了3.6个百分点。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省在校小学生和初中生中,来自省外的学生分别占17.2%和9.3%,其中宁波市、嘉兴市在校小学生中省外生源的学生分别达到28.1%和26.5%,即每4个小学生中就有超过1人来自省外。

5.行业结构:第二产业仍是主要就业领域,就业的产业高度化趋势明显

表7-6显示,2010年省外流入人口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为1.2%、75.7%和23.1%,第二产业仍然是吸纳省外人口就业的主渠道,就业结构继续延续“二三一”结构。但与2000年相比,第一、第二产业分别下降了1.4、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升了5.7个百分点,省外流入人口就业的产业高度化趋势明显。

表7-6 省外流入人口就业结构

从分年龄组来看,省外流入人口中从事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平均值(23.1%)主要集中在两个年龄段:一是22—32岁的青年阶段,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24.3%,这个年龄段中的许多人在大学、高中毕业后进入浙江,有了知识的支撑,更愿意选择在第三产业就业;二是47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省外流入人口,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0.1%,他们长期在浙江生活、工作,并在城镇区域从事传统服务业,已经逐步融入当地的环境,工作内容也逐步本地化

6.来源地分布:安徽、江西仍居前列,但中部和西南地区增速更为明显

2010年,同处华东地区的安徽省和江西省人口继续大量流入,达到228.5万人和153.0万人,分别占全部省外流入人口的19.3%和12.9%,继续位居前2位。其中,安徽省取代江西省,成为流入浙江人口最多的省份。与此同时,十年来全国其他地区流入浙江人口的增速也在加快,全省常住人口中来自华北、华中、华南、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的人口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贵州、四川、河南、湖北、湖南、重庆、云南这中西部7个省市的人口增速更为明显,流入人口高达661.6万人,是2000年的4.8倍,占全部省外人口的56.0%,比2000年提高了11.0个百分点。

表7-7 省外流入人口的来源地分布

续表

7.流入地分布:温州、宁波、杭州仍占五成以上,但嘉兴、绍兴等市增速更快

温州、宁波、杭州仍是省外流入浙江人口最多的三个市,他们吸纳了54.6%的2010年外省来浙江的人口。这一方面是因为三个市经济发达,劳动力市场就业吸纳能力也相应较强;另一方面也是受就业信息不畅通所限制,初次来浙江的外省务工人员一般都首先选择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落脚。与2000年相比,嘉兴、绍兴等市的省外流入人口不但数量增加,增速更快,占全省的比重分别提高了2.5和1.5个百分点,而温州、台州的省外流入人口占全省的比重则下降了4.6和1.8个百分点。

表7-8 省外流入人口的流入地分布

五、流出省外人口

1.年龄结构:劳动年龄人口仍为主体,但年龄结构趋于老化

2010年,在全省流出省外的284.2万人口中,15-59岁人口占83.7%,劳动年龄人口仍占主体。与2000年相比,流出省外人口的年龄结构明显老化,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4.2%,比2000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同时,虽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基本保持稳定,但其内部结构的高龄化趋势更为明显,其中45-59岁人口比重达到18.4%,比2000年提高了9.3个百分点,而16-24岁和25-44岁的人口比重则分别下降了3.9和5.4个百分点。但相比于省外流入人口,流出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特点,即15-59岁人口比流入人口低5.8个百分点,而0-14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则分别高2.6和3.2个百分点。从年龄中位数看,全省流出省外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33.7岁,比省外流入人口高3.8岁,但比全省常住人口低3.9岁。

2.性别结构:性别比继续处于高位,但外出的少儿人口和青壮年性别结构相对均衡

2010年全省流出省外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7.5%,女性人口占42.5%,性别比由2000年的138.1下降为135.3。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分别比全省常住人口和省外流入人口高29.6和10.4。从分年龄段看,性别比较高的为45-74岁的中老年年龄组和15-24岁的新进入劳动年龄组人口,分别达到155.6和139.3,而0-14岁少儿人口和25-39岁青壮年人口的性别比则相对较低,分别为126.5和126.6,甚至比同龄的省外流入人口低6.3和0.7。

3.文化结构:初中及以下人口仍占多数,但流出省外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省外流入人口

2010年,在6岁及以上流出省外人口中,初中、小学和未上过学的人口分别占45.3%、22.6%和2.1%,初中及以下人口比重合计为70.0%,仍占多数,但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20.0个百分点,而具有大专及以上和高中学历等较高学历人口比重分别为14.1%和15.9%,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12.5和7.0个百分点。与省外流入人口相比,2010年6岁及以上流出省外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6年,比省外流入人口的8.6年高1.0年,流出省外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省外流入人口,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比流入人口高15.6个百分点。

4.流向地分布:浙江人遍布全国所有省份,但上海、江苏、广东仍居前三位

2010年,浙江以外的全国30个省(市、区),均有浙江人的身影,最多的上海有54.9万人,最少的西藏也有4千多人。从流向地的分布来看,上海、江苏、广东仍居前三位,其次是北京市、山东省、福建省、云南省,分别占全部流出省外人口的19.3%、13.9%、10.4%、6.9%、3.9%、3.7%和3.2%。浙江人最多的前7个省(市、区)的排列顺序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完全一致,甚至连比重分布也非常接近,前7个省份的比重之和仅比2000年低0.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是浙江人流向相对较少的地区,浙江的外出人口居住最少的7个省(自治区)分别是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分别占全部流出省外人口的0.1%、0.4%、0.5%、0.7%、0.8%、0.9%和0.9%。

5.来源地分布:温州、台州仍居前2位,但传统人口流出市的流出速度均有所趋缓

温州、台州仍是我省流出省外人口最多的两个市,2010年分别有96.1万人和52.2万人,占全部流出省外人口的一半以上(52.2%)。但与2000年相比,温州、台州、衢州、丽水、绍兴和金华等传统的流出人口较多的市,流出省外人口的速度有所趋缓,占全省流出省外人口的比重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表7-9 流出省外人口的来源地分布

【注释】

[1]根据常住人口的定义,常住人口中的流动人口包括县内跨乡流动人口、省内跨县流动人口和省外流入人口,但不包括流出省外人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