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各省会城市人口2022年总人数

各省会城市人口2022年总人数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 总量与分布人口问题是支撑和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省外人口的快速流入,已成为新世纪以来全省常住人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2010年浙江省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34.6人,是全国人口密度的3.8倍。
总量与分布_2010浙江人口发展报告·全省篇

第一章 总量与分布

人口问题是支撑和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人多地少”、人口流动“大进大出”为基本省情的浙江,更应时刻关注人口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浙江的人口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素质不断提升,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对人口的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人口发展步入良性运行轨道。但与此同时,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对浙江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

一、人口总量

1.人口总量大幅增加,占全国比重增幅位列第三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11月1日零时浙江省的常住人口为5442.7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677.0万人[1]相比,十年共增加765.7万人,增长16.4%,年平均增长率为1.5%,是全国大陆人口年平均增长率0.6%的2.7倍,居北京、上海、天津和广东之后,位列全国各省(区、市)第5位。占全国大陆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1%,比2000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这个占比增加的幅度仅在广东、上海之后,与北京并列第3位。

图1-1 历次人口普查浙江省人口变化趋势

2.省外人口快速流入成为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逾1/5人口来自省外

2010年,全省的省外流入人口为1182.4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21.7%,即每5个常住人口中就有1人以上来自省外。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813.5万人,约相当于新流入了一个海南省(867.1万)的人口,增幅高达220.5%。与此同时,十年之间全省户籍人口仅增加了246.7万人,只有省外流入人口的20.9%。省外人口的快速流入,已成为新世纪以来全省常住人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

图1-2 省外流入人口变化趋势

3.人口密度持续走高,资源环境承载压力逐渐加大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的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浙江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2010年浙江省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34.6人,是全国人口密度的3.8倍。与2000年相比,人口密度增加了75.2人,增幅达到16.5%,增速居北京、上海、天津和广东之后,位列全国第5位。

图1-3 浙江省人口密度与全国大陆的比较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人口总量的发展历程

从图1-4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全省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经历了由快到慢、再由慢到快的曲折发展过程,并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相比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按照浙江省人口增长速度和增长因素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图1-4 历次人口普查人口年均增速浙江省与全国的比较

第一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30年,即基本相当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之间的时期,全省人口高速振荡增长。这期间的人口流动受到严格管理和控制,跨省的人口流动很少,与全国一样,人口自然增长几乎是浙江人口增长的唯一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安定的社会给生育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人口增长控制方面又没有明确的政策,浙江经历了两次人口出生高峰期,使得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上保持在15‰以上的较高水平,第一、二次与第二、三次普查间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均居于高位,分别达到2.1%和1.8%。但与全国逐步上升的走势相反,这期间的浙江人口年均增速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前10年(第一、二次普查之间)的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发展到后20年(第二、三次普查之间)的比全国低0.3个百分点。这也说明,这一阶段,尤其是70年代以后,随着城乡计划生育工作的逐步推进,我省人口迅猛增长的势头得到及时有效地遏制,人口自然增长也得到相对较好地控制。

第二阶段是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的10多年,即基本相当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之间的时期,全省人口增速稳步下降。这期间,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广泛开展和不断加强,1983年把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写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省出台了《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群众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自然增长率也从1982年的12.4‰,逐步下降到1990年的9.0‰。但受人口增长惯性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仍是这一阶段我省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推行,使得浙江“人多地少”的资源劣势充分显现,迫使大批的浙江人走街串户出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外出经商务工,流出省外人口逐步增加。据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90年流出到省外人口达到77.8万人,净流出70.0万人。受自然增长人口逐步下降和流出省外人口增加的双重影响,1982年至1990年(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间)的人口年均增速快速下降为0.8%,比第二、第三次人口普查间的年均增速降低1.0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人口增长速度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年均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是90年代初期至2000年的近10年,即基本相当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之间的时期,全省人口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这个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并从1997年以来,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十多年基本控制在5‰以内,人口发展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阶段。同时,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鼓舞下,浙江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吸引了大量的省外劳动力到浙江来务工,省外流入人口快速增加,浙江流动人口开始显现出“大进大出”的基本特征,从人口净流出省份迅速转变为人口净流入省份,形成了省际人口流动特有的“浙江现象”,省外流入人口从1990年的7.8万人快速增长到2000年的368.9万人。人口机械增长逐步替代人口自然增长,成为我省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受此影响,我省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出现了触底反弹。十年间,全省人口净增长532.4万人,年均增长1.2%。

第四阶段是新世纪以来的10年,即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之间的时期,全省人口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的省外流入人口为1182.4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21.7%,即每5个常住人口中就有1人以上来自省外,与2000年相比,增加813.5万人,增幅高达220.5%,年均增长12.4%。省外人口的快速流入,已成为新世纪以来全省常住人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受此影响,十年间全省常住人口共增加765.71万人,增长16.37%,年均增长率为1.53%,是全国大陆人口年均增长率0.57%的2.68倍。与前一个阶段的十年相比,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多增长了233.3万人,年均增速快了0.3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我省人口增长速度从1990年的低0.7个百分点,发展到2000年的基本持平(仅高0.1个百分点),快速增至2010年的高1.0个百分点,走出了与全国完全相反的人口发展趋势。

三、人口的城乡分布

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在地域空间上的一种必然反映。随着我省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推进,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聚集,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根据《国务院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规定的批复》(国函〔2008〕60号)文件精神,城乡划分以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辖区为划分对象,以实际建设为依据,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县政府驻地和其他镇,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与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不连接,且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区域及农场、林场的场部驻地视为镇区。乡村是指城镇以外的区域。

1.城镇人口大幅增加,城镇化水平位居全国第六

2010年,浙江省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为3355.0万人,占总人口的61.6%,比2000年提高了12.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9个百分点。浙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城镇化水平上升最快的省份之一。2010年,浙江的城镇化水平超过了黑龙江和吉林,仅排在上海、北京、天津3个直辖市和广东、辽宁之后,跃居全国第6位,位次比2000年提前了2位。与排在前面的广东、辽宁两省的距离,也从2000年的6.3、5.6个百分点,拉近到2010年的4.6、0.5个百分点。这表明我省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对人口的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

表1-1 全国各省(市、区)城镇化水平比较

续表

2.杭州、宁波、温州的城镇化水平最高,嘉兴、丽水发展最快

从全省各市的城镇化水平看,城镇人口比重最高的前三位分别是杭州、宁波和温州,比重最低的后三位分别是衢州、丽水和湖州。其中,杭州是全省唯一城镇人口比重超过70%的市,衢州和丽水是城镇人口比重还不到50%的两个市。2010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GDP)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杭州、宁波和温州,排名后三位的分别是衢州、丽水和舟山,除舟山外,其他各市的城镇化水平都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舟山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服务业为主的地区经济,随着“大岛建、小岛迁”政策的实施,城镇化水平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10年达到63.6%。10年来,全省城镇化水平发展最快的市是嘉兴和丽水,均比2000年提高了15.3个百分点,其余除绍兴、舟山和台州外的6个市的城镇化水平的增幅也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

表1-2 全省各市城镇化水平比较

3.流动人口成为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完全城市化”现象值得关注

2010年居住在城镇地域的常住人口中,省外流入人口和省内跨县流动人口达到877.3万人和305.7万人,分别占全部城镇人口的26.1%和9.1%,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我省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许多流动人口的迁移往往是基于个体的,而不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并且不能同等享受到城镇的各类公共服务,比如住房、医疗和子女上学等方面,其收入水平、消费模式也无法等同于一般城镇居民。同时,在全省城镇人口中,农业户籍人口占62.1%。这些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镇人口高流动性、高农业户籍比例,以及产业聚集与人口聚集的分离、公共权益与人口居住的分离等,都是“不完全城市化”的表现。“不完全城市化”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镇化演进的非典型特征,从多维层面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引起大家的关注。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生活落户,实现农民工的城市化,加快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推动“不完全城市化”向城镇化转变。

四、人口的地区分布

人口的地区分布是自然、经济、历史条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聚集度非常明显。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大了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

1.环杭州湾和浙东南沿海地区人口高集聚,浙中和浙西南内陆地区集聚度相对较低

环杭州湾和浙东南沿海地区主要为平原区和丘陵区,并且陆运和海运都比较发达,有利于各地区进行对外贸易,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这些城市对周围地区产生了较大的辐射作用,形成人口的空间集聚。与此相反,浙中和浙西南内陆地区属于山地和丘陵区,并且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对人口吸引力较小,使得人口密度相对低。2010年,11个设区市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嘉兴市达到每平方公里1149.8人,是全省的2.2倍;人口密度最低的是丽水市,为每平方公里112.4人,只有全省的约五分之一。从各县和县级市来看,人口聚集程度最高的10个县(市)分别为温岭市、玉环县、平湖市、海宁市、乐清市、嘉善县、桐乡市、瑞安市、义乌市和慈溪市,除义乌市外,其余均位于环杭州湾和浙东南沿海地区;其中,温岭市达到每平方公里1634.9人,是人口密度最低的景宁畲族自治县的29.8倍。

2.温州、杭州、宁波人口最多,9个市人口增幅超10%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常住人口最多的市是温州,有912.2万人,杭州、宁波分列二、三位,分别为870.0万人和760.6万人;常住人口最少的市是舟山,为112.1万人。与2000年相比,各市的常住人口增幅差异较大。杭州、宁波、温州的常住人口均增加了150万人以上,丽水、衢州两市的常住人口略有下降,另外6个市的常住人口均增加了10万人以上。从增幅看,常住人口增加幅度排前三位的市是宁波、杭州和嘉兴,分别增长了27.5%、26.5%和25.6%,除衢州、丽水是负增长外,其余6个市的增幅也均达到10%以上。

表1-3 全省各市常住人口比较

续表

3.14个县(市、区)人口超百万,半数以上增幅过10%

2010年,全省90个县(市、区)中,人口规模突破100万的有萧山区、慈溪市、瑞安市等14个县(市、区),占全省总人口的32.4%,比2000年增加了7个[2],占比增加了14.7个百分点;人口规模在80至100万的有江干区、瓯海区、越城区等7个县(市、区),占全省总人口的11.3%,比2000年增加了1个,占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人口规模在60万至80万的有永嘉县、上虞市、平阳县等18个县(市、区),占全省总人口的22.8%,比2000年增加了5个,占比增加了3.5个百分点;人口规模在40万至60万的有秀洲区、嘉善县、临安市等20个县(市、区),占全省总人口的18.1%,比2000年减少了7个,占比下降了10.3个百分点;人口规模在20万至40万的有天台县、新昌县、普陀区等23个县(市、区),占全省总人口的13.5%,比2000年减少了5个,占比下降了6.6个百分点;人口规模在20万以下的有遂昌县、松阳县、磐安县等8个县(市、区),占全省总人口的2.0%,比2000年减少了1个,占比下降了0.9个百分点。

图1-5 县(市、区)人口规模分布变化情况

在14个百万人口的县(市、区)中,温州市最多有4个,其次是宁波市有3个,杭州市、绍兴市和台州市各有2个,金华市有1个。

全省人口最大的、最小的县(市、区)仍然为萧山区和嵊泗县,2010年常住人口分别为151.1万人和7.6万人,最大的是最小的19.9倍,而2000年还只有14.0倍,人口规模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从人口增长情况看,与2000年相比,有66个县(市、区)人口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47个县(市、区)的人口增幅在10%以上,有9个县(市、区)的增幅超过50%,最高的滨江区的增幅达到175.3%,年均增长10.7%;有39个县(市、区)的人口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只有24个县(市、区)的人口有所下降。

表1-4 全省各县(市、区)按2010年常住人口规模排序

续表

【注释】

[1]2000年全省常住人口数据来自《浙江省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永嘉县、瑞安市、吴兴区、南浔区、柯城区、衢江区等9个县(市、区)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根据2000年以来行政区域调整后的现有实际区域进行了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