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口增量分布及变动

人口增量分布及变动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人口增量分布及变动1964—2010年县域、市域、区域尺度上人口规模增量和密度增量分别同基期人口总量和密度显著正相关,不同尺度上人口总量和密度增长变动存在“马太效应”。淳安和金华市区人口呈现负增长,分别减少了4.97万人和82.19万人。三大区域人口密度均为正增长,温台沿海、杭州湾两岸和浙西南每平方公里分别增加了628人、310人和63人,增幅最高的温台沿海增量是增幅最低的浙西南增量的9.97倍。
人口增量分布及变动_2010浙江省人口普查重点课题及优秀论文集

(三)人口增量分布及变动

1964—2010年县域、市域、区域尺度上人口规模增量和密度增量分别同基期(1964年)人口总量和密度显著正相关,不同尺度上人口总量和密度增长变动存在“马太效应”。

1.人口总量增量及变动

(1)县域尺度。

67个县域人口呈现正增长,其中杭州市区、宁波市区、温州市区、台州市区、乐清、义乌、瑞安、慈溪、绍兴市区和温岭增幅居于前10位,增幅在67.84—382.35万人之间;天台、松阳、岱山、遂昌、建德、开化、衢州市区、洞头、嵊泗、文成和景宁增幅居后10位,增幅在0.18—4.37万人之间;增幅最高的杭州市区增量是增幅最低的景宁增量的2124.17倍。淳安和金华市区人口呈现负增长,分别减少了4.97万人和82.19万人(表1.2)。

(2)市域尺度。

11市域人口呈现正增长,温州市、杭州市和宁波市增幅位于前3位,增量在402.6—533.35万人之间;衢州市、丽水市和舟山市增幅位于后3位,增量在42.89—67.05万人之间;增幅最高的温州市增量是增幅最低的舟山市增量的12.44倍(表1.2)。

(3)区域尺度。

三大区域人口呈现正增长,杭州湾两岸、温台沿海和浙西南分别增加了1418.74万人、756.8万人和290.08万人;增幅最高的杭州湾增量是增幅最低的浙西南增量的4.89倍(表1.2)。

SPSS相关性分析显示,1964—2010年人口增量与基期(1964年)人口规模显著正相关,县域尺度上二者person相关系数为0.59(在0.01水平上双侧显著相关),市域尺度上二者person相关系数为0.724(在0.05水平上双侧显著相关),即基期人口规模大,其增量大,人口增长存在极化现象。

img411

图1.2 1964—2010年浙江省人口增量空间分布

从图1.2中可以直观看出,浙北和浙东县域人口增长规模大,浙西南县域人口增长规模小,人口规模增长量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态势。

表1.2 1964—2010年浙江省(县域、市域、区域)人口密度和总量增量

img412

①密度和总量单位分别为人/平方公里和万人。

续表

img413

2.人口密度增量及变动

(1)县域尺度。

67个县域人口密度为正增长,绍兴市区、温州市区、绍兴市区、杭州市区、玉环、宁波市区、义乌、台州市区、乐清和嘉兴市区增幅位于前10位,增幅在692-1993人/平方公里之间;龙泉、庆元、泰顺、青田、遂昌、建德、开化、衢州市区、文成和景宁增幅位于后10位,增幅在3—28人/平方公里之间;增幅最高的温州市区增量是(正)增幅最低的景宁增量的1993倍。淳安和金华市区为负增长,每平方公里分别下降了11人和402人(表1.2)。

(2)市域尺度。

11市域人口密度均为正增长,嘉兴市、温州市和宁波市增幅位于前3位,增幅在410—554人/平方公里之间;金华市、衢州市、丽水市增幅位于后3位,增幅在38—97人/平方公里之间;增幅最高的嘉兴市增量是增幅最低的丽水市增量的14.58倍(表1.2)。

(3)区域尺度。

三大区域人口密度均为正增长,温台沿海、杭州湾两岸和浙西南每平方公里分别增加了628人、310人和63人,增幅最高的温台沿海增量是增幅最低的浙西南增量的9.97倍。

SPSS相关分析显示,1964—2010年不同尺度上人口密度增量与基期人口密集显著正相关,县域尺度上二者person相关系数为0.518(在0.01水平上双侧显著相关),市域尺度上二者person相关系数为0.722(在0.05水平上双侧显著相关),即初始人口密度大,其密度增量大,人口密度增长亦存在极化现象。

img414

图1.3 1964—2010年浙江人口密度增量空间分布

从图1.3可以直观看出,人口密度增幅大的县域由浙北的杭州湾两岸向内地延伸,并在浙东的温台沿海的集中分布,人口密度增幅低的县域广泛分布于浙西南;人口密度增量亦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