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增生产力表现形式

新增生产力表现形式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内容与形式。所以内容与形式,虽是对立的,却是统一的,而两者形成为统一的基础是内容。内容结局规定形式,生产力结局规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关于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的暴露,《资本论》之中指示了许多范例。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这种内容,常采取物与物之间的物质关系那种形式而出现。
内容与形式_社会学大纲

三 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法

这里,我们进而研究对立统一法则的具体化的另一形态即内容与形式的范畴。内容与形式的范畴,是认识的发展过程的一种表现,引导我们深入的去发见客观世界的发展法则。

本质与现象的范畴,在上面已经说明了。一切的本质,都在一定的形式上,当作一定的内容,在现象上出现,并给与于现象之中。一切现象,各有其不同的内容,各种现象的不同的内容,各由其所具的不同的形式相比较,同时又自以形式为前提。例如,物质存在的形式,是运动、时间与空间。在这一般形式之上,各种具体的物质的存在,各具有其特殊的形式。力学的、物理学的、化学的、生命的以及社会的种种现象,各具有其特殊的运动的物质的内容与运动的形式,而互有差别。而这些形式,都由其内容所产生,并且包含于内容之中。

内容与形式的范畴,是对立的范畴。两者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是客观的实在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我们认识中的反映。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内容与形式。内容常是一定形式的内容,离开了这形式就不存在。形式常是一定内容的形式,离开了这内容就不存在。形式由内容产生,它是内容的某种外面的东西,又是内容的诸契机。内容向形式的推移是形式,形式向内容的推移是内容。所以内容与形式,虽是对立的,却是统一的,而两者形成为统一的基础是内容。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特定经济构造的内容与形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形成为不可分的统一,离开生产力没有生产关系,离开生产关系没有生产力。生产关系由生产力产生,包括于生产力之中,它本身也是一个生产力。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向生产力的推移,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向生产关系的推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生产力的基础上形成为统一。

形式虽从内容产生,但在发展过程中,形式决不是受动的。形式成为内容之本质的契机,对于内容的发展,具有能动的作用。形式对于内容的能动性,是发展过程的内容本身的能动性之一种表现。形式不但是内容之内的构造,又是它的外的构造。在其发展上,内的东西与外的东西,互相转变,互相推移。所以形式本身,对于内容能够成就其独立的发展。当形式由内的东西转变为外的东西时,就和内容相对立,变为内容发展的障碍。所以形式在其发展上,能促进内容的发展,也妨碍内容的发展。这是形式对于内容的能动性、积极性。例如,生产关系由生产力之内的构造而变为外的构造,对于生产力就取得相对的独立性。这样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生产关系的发展,往往追不上生产力的发展,终至于与发展了的生产力相冲突,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了。

但是形式由内容产生,由内容所规定,所以内容对于形式具有优越性。当形式的独立发展到了障碍内容之更一层的发展时,内容与形式的斗争,就引起“形式的逸脱与内容的改造”。内容之不断的向前发展的优越性,终于要冲破那成为障碍物的旧形式。在内容对于形式这种斗争中,内容克服形式的抵抗,并且废弃它,而要求适合于自己的发展的新形式。例如,当生产关系障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力就对生产关系斗争,终于废弃旧的生产关系而创造新的生产关系,使适合于自己的发展。内容结局规定形式,生产力结局规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

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在任何事物或过程的分析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形式与内容的范畴,和现象与本质的范畴,是同列的。前面说过,一切的本质,都在一定的形式上,当作一定的内容,在现象上出现,并给与于现象之中。内容与形式的矛盾,恰是具有一定内容的本质与具有一定形式的现象之间的矛盾。所以,当我们分析任何事物或过程时,必须暴露其一定形式的现象中的一定内容的本质。关于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的暴露,《资本论》之中指示了许多范例。“《资本论》中分析了的商品、价值、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地租等经济的范畴之辩证法的运动,是由人们的社会的(阶级的)诸关系所制约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这种内容,常采取物与物之间的物质关系那种形式而出现。科学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暴露出内容与形式的矛盾,指示这些经济的范畴的发展。“恩格斯在《经济学批判》的追忆记中这样写着:“经济学不研究物,而研究人与人的关系,结局是研究阶级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常与物相结合,并表现为物。”这便是说,经济学并不研究物与物的关系本身,而是研究那采取物的形式而出现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并在物的形式的运动中,把握住社会关系的运动及其运动法则。所以,我们看到《资本论》所阐明的商品、价值、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地租等等的辩证法之时,就知道《资本论》是研究着采取物的形式的社会的生产关系,并且知道,《资本论》所暴露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法则,即是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的运动法则。

分离内容与形式的形式主义与机械

任何现象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与形式,是互相渗透的对立物。内容与形式的运动及变化,由内容自身的发展所决定,由客观现实性的发展所决定(穷其究竟,由具有一定内容的本质中根据的发展所决定)。客观现实性的发展,决定着内容的发展阶段与形式的变迁,并且决定两者的互相渗透。当我们认识任何现象的内容时,首先要比较各种现象的形式,然后才能追求其内容的发展所通过的各种不同的形式,才能暴露其特殊的运动法则,由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转变的法则。所以形式对于物质运动的规定性,是认识现实的重要的契机。所以科学的分类,必须确立物质运动的低级形式与高级形式的区别与联系,并且要在各种错杂混淆的形式中,抽出其具有特殊的独有的内容的特殊运动形式,作为每种科学的研究对象。如果忽视了各种运动形式的特殊性,而把形式还原于内容,或把形式与内容看做抽象的同一,就不能理解现象的矛盾,因而不能理解本质的发展中的形式与内容的发展的辩证法。

内容本身的发展,变更其形式,并通过各种形式而显现。如《资本论》所分析,价值的内容是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经由单纯的形态到货币形态,通过四种形式而发展。又如地租的内容是土地所有者对直接生产者的农民的剥削,这种剥削,经由劳役、实物及货币的形态到资本主义的形态,通过了四种形式而发展。由此可知任何现象的内容,都表现于种种形式之中。内容的发展,表现于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种种形式之中。在现实认识的历史上,客观事物的发展,也有内容与形式的发展,常是不均衡的(这是两者的矛盾),因而有新内容与旧内容、新形式与旧形式互相错综的场合,或者旧内容在新形式中发展(如资产阶级专政的旧内容在法西斯主义的新形式中发展),或者新内容在旧形式中发展(如资产阶级政权在封建的君主政治的旧形式中发展)。此外,还有各种不同的内容,在同一形式中表现的(如无产者政党与有产者政党在同一资产阶级社会中表现其不同的内容);也有同一的内容,在混合的形式中表现的(如苏俄二月革命的二重政权形式中所表现的民主革命的内容)。内容与形式之互相渗透,是极其错综复杂的,所以我们对于现实的认识,要“在这种错综之中,发现指导的形式之运动,指示形式与内容的发展的辩证法,指示新物怎样渗透于旧物,旧物怎样适合于新物,指示新物如何表现于旧形式之中,旧内容如何往往表现于新形式之中——这些工作,只有辩证唯物论才能做到”。偏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固然是错误,但偏重内容而忽视形式,也与辩证唯物论无缘。

分离形式与内容,是一切形而上学与唯心论的偏见。尤其是形式论理学,分裂形式与内容,把内容表现为没有形式的东西,把形式表现为没有内容的东西。形式论理学的概念,是没有内容的表面的形式,遗弃了现实的内容的一切财富。像这样离开了内容的形式,恰像是离开了存在的意识。这样的概念,只是现实的阴影,并与现实相对立。这种见解,是形式主义。康德主义与新康德主义,都是形式主义。新康德主义的形式社会学,是形式主义的社会学。这种社会学,当然不能认识社会的发展法则。

苏俄经济学者鲁宾一派,主张理论经济只研究生产关系这形式,而把生产关系的内容的生产力划分给技术学及工艺学去研究。他们不知道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发展的内容,因而变成了新康德主义的代表,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不理解形式与内容的辩证法。

德波林派偏重于形式而忽略内容,被称为形式主义者。他们的错误的根源,由于切离概念与物质的内容的关联,主张科学是研究某种的概念的东西。形式主义者,忽略了对于过程的具体的内容的研究,而把形式的概念作为研究对象,因而陷入于唯心论的立场。形式主义,是唯心论的特征之一。

反之,在机械唯物论者方面,认为形式对于内容是受动的东西,否认形式的积极性、能动性,否认形式对于内容的反作用,因而把形式溶解于内容之中,因而不能理解事物的运动的特殊诸形式的发展法则。例如,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者,把物理学的、化学的、生物学的及社会科学的各种物质的复杂的运动形式,都还原于力学的单纯的运动形式,把各种运动形式的物质的内容,都还原于分子之机械的相互作用。因此,他们不能理解内容的发展中形式的积极性的作用,把形式和内容看成抽象的同一物,以致不能理解各种现象的特殊发展法则。现代机械唯物论者们,也冒犯了同样的错误。例如布哈林派所主张的资本主义自然的转生为社会主义的理论、富农经营平和的转生为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从这种见解产生的。他们以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会自动的变化其生产关系,而逐渐的变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并且以为农业生产力的单纯的向上,不问其为资本主义的形式或社会主义的形式,都自然的要彻底集体化,而使富农经营变为社会主义的经营。这种见解的错误,完全由于不理解内容与形式的辩证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