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有客观事实,后有公共关系

先有客观事实,后有公共关系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哲学语言来说,事实是第一性的,公共关系是第二性的,即先有第一性的事实,后有第二性的公共关系。这一工厂就是这样在对事实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地开展了公共关系工作,获得了良好公关效果。
先有客观事实,后有公共关系_公共关系学

一、先有客观事实,后有公共关系

任何组织总是与公众及整体环境处于不断地互动之中,双方总存在着平衡或不太平衡、协调或不太协调的关系。公共关系的任务无非是变不平衡为比较平衡一些,变不协调为比较协调一些。一个基本常识是,总是先有不平衡、不协调的事实,而后才有变不平衡为平衡、变不协调为协调的公共关系。用哲学语言来说,事实是第一性的,公共关系是第二性的,即先有第一性的事实,后有第二性的公共关系。如果把两者的关系颠倒过来了,那么公共关系就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就变成了公共关系人员可以任意勾画的水中月、梦中花了,尽管华美无比,但只是虚晃一时,不可靠、不能用的。

公共关系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项工作。尽管公共关系十分讲究传播艺术、沟通技巧,但它的开展只能以事实为基础,只能以科学的调查研究、以对事实的掌握为基本条件。一个富有经验的公共关系职业人员首先考虑的不是交流、沟通、劝说的艺术和技巧,而是对事实的及时占有和准确把握。他或她必定通过各种办法收集关于公众情况的事实,掌握关于组织与社会整体环境互动情况的事实,对各方面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的种种事实可以做到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只有到了对事实有如此把握的时候,她或他才能开始思考传播艺术和沟通技巧了(1)

事实常常呈现混乱无序的状态,叫人找不到头绪、摸不到要领。这时就要求公共关系人员仍然不忘事实的重要,同时需要做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筛选工作。例如某铁路分局在获知旅客对其所属几列客车有意见,但不知到底是什么意见。他们通过信息汇总后,就将公众意见归纳到三条,一是经常晚点,二是不讲卫生,三是开水供应不够。之后,他们的公共关系工作人员便针对性地在报纸上作个公开检查,同时召开旅客代表座谈会,并及时地加强了车上服务工作,做到勤打扫、勤送开水。如此一来,他们在旅客中的形象重新得到了改善,许多旅客反而交口称赞这几列客车了。

再比如,某一化工厂在某一社区,因其生产导致了当地水质污染,从而引起当地居民不满,并强烈要求其拆迁。面对这一局面,该化工厂为维护其生存发展,立即成立一个专门工作班子来处理此事,他们首先从组织自身开始了解事实真相,然后一方面向群众作解释、道不是,以平其怨气;另一方面听取群众意见,从公众那头弄清客观要求是什么,再尽力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这一工厂就是这样在对事实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地开展了公共关系工作,获得了良好公关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