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先有公名后有私名是什么意思?

先有公名后有私名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开始是没有姓名的。许慎告诉我们,中国人名呼唤形式早于书写形式,还告诉我们取名的原因,其实也间接告诉我们,先人们第一个取名方法,就是取人体特征为名。我国自黄帝时期开始,一直到奴隶社会结束,奴隶有名无姓,没有姓和氏的资格。其实不管对于姓、氏,还是名的命名,我国在上古时期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取名法。
上古时期_中国人取名的学问

第一节 上古时期

我们的祖先开始是没有姓名的。在名字没有出现之前,氏族制时期人类需要交往,交往就必须识别,识别肯定还有其他形式,比如依靠形体(高矮胖瘦)、脸庞(圆方黑白)和声音(响弱脆哑),来相互识别对方。到了氏族公社后期,人与人的关系更加扩大、复杂和密切,依靠形体和声音相互识别已经不能满足交往的需要,特别是到了晚上,这些形式就不能有所作用,于是逐渐以不同的、特定的声音作为区别的标志,以证实对方的身份,于是产生了一个新的识别形式——名字,以双方的声音和听觉系统的互动进行识别和交流。

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这样解释“名”的字义的:“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也就是说到了晚上,天色昏暗,两人相见,已经无法辨认对方是谁,这样双方就用一种特殊的声音来让对方知道自己是谁,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误会。久而久之,大家就将这种声音符号称为“名”,所以从口从夕。许慎告诉我们,中国人名呼唤形式早于书写形式,还告诉我们取名的原因,其实也间接告诉我们,先人们第一个取名方法,就是取人体特征为名。

专家认为,中国人名产生于母系氏族制时期,社会发展到母系社会阶段,部落与部落之间需要交往,特别是人类已经发现同一血统之间通婚不利于健康,于是产生了“公名”——姓。而名是人们个体意识的产物,所以个人私名是出现在公名之后。先有公名(即姓),后有私名(名)。

专家考证,中国的姓产生于母系社会,所以“姓”字本身是由女和生组成,这是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的反映。许多古老的姓氏中,如姜、姚、妫、姞、安、晏、娄、嫪、妘等,多从女旁。有专家研究,姓来源于某种图腾,如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商朝祖先),今天仍有人称鸡卵为“鸡子”,商人以子为姓。姜嫄履巨人迹而生周朝祖先弃,周人以姬(迹)为姓。秦人祖先女修吞玄鸟之卵而生大业,为嬴氏。这是他们的母系与某种图腾的结合而生人类的见证。

但是,母系社会还没有产生汉字,所以以汉字结构论证,这个论据属于论证不足。而关于姓的来源,专家们还有其他的研究说法。其实先有姓,还是先有名,姓的起源和诞生的年代,姓是口口相传的,还是有了汉字后人所起的,那都是姓名学专家的研究的课题。公名私名都是名,姓不过是名字的一种特殊形式,都是人类自己所取,已经产生了一定规律的取名法,我们从姓(包括后来出现的氏)字中已经看到了取名法的影子。

专家研究,我国是先有姓后有氏,氏是父系社会的产物,妇女称姓,男子称氏,姓是别婚姻,氏是分贵贱,同姓不婚为了优生优育,男子称氏是为了表示社会地位。当时只有拥有土地的人,才有称氏的资格。所以前者是生物学范畴、而后者是政治学范畴。我们所知的早期历史人物基本上属于父系社会阶段,而且上古时期的人名,与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大致符合,基本上代表那个时期各个不同阶段的文化特征,甚至是那个特定时期的象征,所以属于“公名”的性质,同时也显示了逐步向“私名”过度的痕迹。如第一阶段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从名字上就反映了我们的祖先从穴居发展到巢居,发明了钻木取火,养牲畜,进入农耕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第二阶段:炎帝黄帝蚩尤、共工、祝融,每个人物都代表一个强大的氏族,也就是族的名号。第三阶段:尧、舜、禹都建立了光辉的业绩,个人的名字与他们的人格和声望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公名——私名发展的脉络十分的清晰。

伏羲,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也是中华民族“正姓氏”的始祖。伏羲氏姓“风”,是有史记载的“姓”之始,“氏”之始。伏羲氏开辟了中国的“姓氏”文明,“风”是中国第一姓。自古及今,关于伏羲氏的名号、时代、地望、族系等问题始终争讼不已。如果按照古籍的说法,伏羲是中国姓名学的“鼻祖”,而伏羲的母亲华胥才是有文字可查的第一位中国人名。也有后人说伏羲其实就是一呼一吸,呼吸的谐音。他日观天象,画下了八卦,分开了阴阳,呼为阴吸为阳。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时期发明了文字,姓名开始具有个人文字标志的功能,成为中国的姓名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所以黄帝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师。从此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的姓名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主要环扣之一,在政治、文化及社会活动诸领域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自黄帝时期开始,一直到奴隶社会结束,奴隶有名无姓,没有姓和氏的资格。而统治阶层的姓、名、号基本齐全。如黄帝名轩辕,本姓公孙,后又改姓姬,因以土德王天下,土黄色,故号黄帝。其父少典的名字为祁昆,其母名字为附宝,正妃的名字为嫘祖,两位次妃的名字为女节和嫫母,古籍所记之人都是有姓有名(也有专家考证,皆为后人所取)。在这段时期中,古籍中所记载人物的名字,往往是由一个或者两个字的结构,如尧、舜、禹、契、风后、力牧、嫘祖等,而且都是独立使用的,一般不与姓氏连称。

氏也是特殊的名字,命氏即取名。史书记载命氏共有34类,有以爵为氏(如王叔、王子、王孙),有以国为氏(如蔡、滕),有以官为氏(如司徒、司马、史),有以邑为氏(如毛、樊、甘),有以地为氏(如曹丘、狐丘),有以谥为氏(如庄、严、敬、康),有以技为氏(如屠、陶),有以事为氏(如车、冠、蒲),等等,可以说这就是当今许多取名法的前身了。炎帝姓姜,黄帝姓姬,是出生地名称而来。其实不管对于姓、氏,还是名的命名,我国在上古时期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取名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