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英语德语法语等这些都是什么?

引英语德语法语等这些都是什么?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她的依据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呈现了有关学前儿童在五大领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这五大领域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因为,有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材、专著中的有关章节,题目都是“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正如引导案例2-7所体现的情况,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在学前领域是经常被混用的。最后,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范畴,言语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言语概述_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引导案例2-7

到底是用“语言”还是“言语”?

S中班的江老师和许老师,正在一起修改用于参赛的教学研究论文。两人关于论文的题目和关键词,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江老师坚持保留现在的题目,即《幼儿语言发展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她的依据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呈现了有关学前儿童在五大领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这五大领域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所以,她认为应该用“语言”,以和国家的文件精神保持一致。

许老师认为,题目中“语言”应该改为“言语”。因为,有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材、专著中的有关章节,题目都是“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思考:您认为在这篇论文的题目中,到底是用“语言”还是用“言语”呢?

一、言语及其相关概念

(一)言语和语言的概念

语言(language)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言语(speech)是个体对语言的运用过程。正如引导案例2-7所体现的情况,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在学前领域是经常被混用的。因此,实在有必要对二者的联系与区别,进行认真的分析。

(二)言语和语言的联系

从概念可以看出,语言和言语具有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依靠语言来进行的。个体言语活动的质量,受制于其对语言的熟悉、掌握程度。如果某人掌握的词汇量少、不熟悉语法规则,那么他使用语言的能力就差,其言语活动就单调乏味、逻辑混乱,甚至错别字比比皆是。

另一方面,语言又是人们在具体言语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维持其生命力的。以汉语为例,直至今日,汉语还在持续不断地吸收一些与时代有关的新元素,选择性地兼容一些外来元素。其中,少不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络热词,如“学霸”“斑竹”“女神”“男神”“女汉子”“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等。汉语也吸收了不少伴随特定活动而产生的新词,如“环保”“粉丝”“超女”等。汉语还出现了语法规则本身的适应,如“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汉语还兼容并包地吸纳了不少外来语,如“沙发”“香波”“奥林匹克”“博客”“黑客”“维果斯基”“皮亚杰”“弗洛伊德”等。正是因为汉语的使用人群大,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时地加进一些与时代有关、与生活有关的新元素,择取一些外来元素,从而使得汉语这门古老的语言,至今依然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一种语言,一旦使用的人越来越少,那么这种语言的生命力就逐渐衰弱,甚至消失。

(三)言语和语言的区别

由言语和语言的概念也同样可知,二者也具有实质的区别。

首先,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而言语体现出个体性。语言具有社会性,是指语言在社会活动中产生、存在、发展,其语音、词义、字形也常常是在群体中约定俗成的。言语具有个体性,是指个体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体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风格,比如有些人讲话很严肃,有些人讲话很幽默,有些人讲话很有文采,有些人讲话则干巴巴。

其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言语则是对这一交际工具的运用过程。比如汉语、英语、德语、法语等,这些都是语言。而言语,具体而言就是在生活中或者课堂里,学习汉语、英语、德语、法语等某一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进行讲话、写作、QQ聊天和发微信等的过程。

最后,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范畴,言语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比如,汉语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经历了哪些沿革,常用汉字有哪些?等等。这些是汉语言学家研究的问题。而个体从什么时候开始能够辨音,什么时候开始发出单音节、双音节、单词句、完整句;个体母语的习得和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为什么有人会出现阅读障碍,儿童口吃现象的原因及防治办法有哪些等等——这些都是心理学家关心的问题。

至此,我们可以来帮助案例2-7中的江老师和许老师了。显然,论文的题目应该是《幼儿言语发展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因为“幼儿语言”,并不是一个语种。具体而言,“幼儿语言”并不是可以和汉语、英语、德语等语言并列的语种,而是一种错误的表述。而“幼儿言语”则是指幼儿这一个群体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情况,是正确的表述。

那么,学前领域国家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呈现五大领域,是否有问题呢?没有问题,因为这些文件呈现的是儿童在一个个的“领域”中的发展任务和教育建议。我们要注意准确地表达,否则意思就变味了,甚至完全错误了。比如,可以说“儿童在语言领域中的发展”“儿童在社会领域中的发展”,或者可以说“儿童言语的发展”“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但是不能够说“儿童语言的发展”“儿童社会的发展”。

可见,引导案例2-7中,两位老师所依据的文件、教材本身是正确的,关键还要准确地理解文件和教材的内容,准确地运用这些内容。

二、言语的种类

言语是个体对语言的运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包括听、说、读、写等形式。我们可以根据某次言语指向对象,将言语大致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其中,指向他人,主要用来交际的言语称为外部言语。指向自己,不是用来交际的言语称为内部言语。

(一)外部言语

一般而言,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所谓口头言语,是通过语音进行表达的言语,简称口语。口头言语又可以细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其中,两人以上进行互动的口头交流的言语,即为对话言语。比如,几个人聊天,就是典型的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则是指面向他人的、独自连贯的口头言语,如演讲。

书面言语,是指借助文字进行表达或阅读的言语。比如文学作品、学术论文、博客、邮件等的写作,以及文学作品、学术论文、博客、邮件等的阅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分界有模糊化的倾向。比如,微信平台、QQ软件,既可以通过语音交流,也可以通过书面言语交流,瞬间就可以转化。同样,这些平台,即便用书面言语进行交流,只要双方或者多方在线,也能够及时互动与应答,这使得书面言语也具有了对话言语的特征。

(二)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指自问自答、指向自己的言语,即自言自语。内部言语虽然不一定出声,但是发音器官还是在活动着的。若用仪器记录,就能够记录到声带的振动。内部言语是认知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的外显,没有这种内部言语的支持,思维很难持续。而思维的内容,通常与社会环境、与人的交往活动有关,因此,伴随思维活动的内部言语虽然不直接参与交际,但是它的内容很多都是人们言语交际活动的组成部分。

内部言语不似外部言语那样需要表达,所以速度快、比较简略,不够细致、不够完整,它只要确保思维沿着大致方向运转即可。正因如此,把内部言语转化成外部言语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困难。人们通常有这样的感受,想一个问题很快,但是要把想的东西都表达出来,逐句地说清楚,却费时较多。甚至,明明觉得想清楚了,但要表达的时候却又说不清楚了。归根究底,还是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有待提高,即想问题还想得不深不透。所以,要想比较顺利地将内部言语转化成外部言语,就需要培养思维的严谨和深刻的品质。

三、言语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对交往情境的判断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等,并通过语言获取信息,逐步使学习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1]可以说,言语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价值是全方位的,详述如下。

(一)言语对学前儿童认知过程的发展具有助推作用

言语出现以后,就积极参与到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当中,促进学前儿童整个认知过程的广度和深度。

上文提到,内部言语是认知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的外显,没有这种内部言语的支持,思维很难持续。因此,儿童内部言语的出现,必将促进思维水平的发展。感知觉和记忆的有关章节里也提到,儿童的语词有助于促进其感知觉的进一步发展,言语真正发生之后(1岁半到2岁),学步儿再认的内容和性质也迅速发生变化。不仅如此,言语对想象的发展,也同样具有助推的作用。听、说、读、写是个体使用语言的四个方面,也是个体言语发展的四个重要方面。在学前期,听和说又是特别重要的言语能力,教师通常就以此来引领幼儿的想象和其他认知过程。比如,一位幼儿拿到画笔和画纸,不知道画什么,面有愁容,老师就启发她:“冰冰,你喜欢什么东西呀?”冰冰高兴地说:“我喜欢蛋糕!”老师继续问:“那你现在想画一个蛋糕吗?”冰冰眼睛一亮,说:“想!”老师继续说:“你可以画你吃过的那种蛋糕,也可以画你没有吃过的蛋糕,好吗?”冰冰就很高兴地开始画蛋糕了。

(二)言语对学前儿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言语的形成与发展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标志。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前儿童逐渐听懂人类语言的语音,逐渐掌握词汇,最终学会用人类的语言进行交流,这不仅说明他们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也表明他们之后拥有了更强的交往能力。当习得言语之后,他们可以用言语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想法,这比他们之前仅仅用情绪和动作的表达更加准确,也更加有效。

与此同时,言语形成之后,对儿童个性的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言语具有个体性,最终也成为自己个性的一种组成和表现之一,即所谓“言为心声”。如从言语的表达方式来看,有人讲话委婉,有人讲话中肯,有人讲话直白,有人讲话刻薄,这就分别是温婉、理性、豪爽、辛辣个性的组成和表现之一。从言语的数量来看,有人喋喋不休,有人贵在适中,有人沉默寡言,这也分别是爱唠叨、沉稳、内向个性的组成和表现之一。从言语的文明程度来看,有的人讲话得体,有的人讲话乏味,有的人讲话粗野,这就分别是优雅、平淡、庸俗个性的组成和表现之一。因此,若要促进学前儿童良好个性的形成,成人就需要以身作则,文明用语、言语恰当,成为他们积极的榜样。

(三)言语对学前儿童情绪和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成人经常用言语调节学前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因此当儿童自己也形成言语之后,自然就沿用这种方式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比如,成人经常安慰即将要打预防针的小朋友:“不要紧的,一会儿就好了。”所以儿童在遇到困难或者害怕的事情时,也经常会用这样的话安慰和鼓励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在言语的调节过程中,学前儿童有可能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现象。比如,有幼儿一边对自己说:“没关系,我不哭,一会儿就不疼了。”但是他还是哭了。这主要是因为,虽然言语对学前儿童情绪具有一定舒缓作用,对其行为具有一定的修正作用,但是这可能还不足以让他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拓展阅读2-7

乔姆斯基的“语言获得装置”[2]

诺姆·乔姆斯基博士(Avram Noam Chomsky,1928.12.7—)是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的荣誉退休教授。关于儿童是如何习得言语的,他提出了“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儿童在如此有限的时间(4岁以内)掌握本族语的基本语法现象、获得语言的顺序也具有跨民族的一致性,表明获得语言不可能是归纳的结果;儿童天生具有“语言获得装置”;语言获得的过程是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