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末清初的伦理思想观

明末清初的伦理思想观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末清初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是一个“天崩地解”的大动荡时期。1.李贽明末杰出的思想家李贽可谓是对宋明理学发难的第一人。2.黄宗羲黄宗羲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所以,戴震认为宋明理学的实质是“以理杀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历史发展也从此开始了向近现代的艰难演进。
明末清初_中国伦理道德思想批判总结阶段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明末清初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是一个“天崩地解”的大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的封建社会已从它的巅峰状态跌落下来,开始表现出停滞、衰落的征兆。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封建道德在达到了成熟而完备的形态之后开始走上了它的终结之路。

1.李贽

明末杰出的思想家李贽可谓是对宋明理学发难的第一人。李贽从王阳明的心学出发,又摒弃了王学道德良知之心而代之以“真心”、“童心”。他以童心论为依据,反对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在他看来人欲恰恰是绝对纯真且源于本心的东西,为此他甚至断言“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焚书·答邓石阳书》)。

2.黄宗羲

黄宗羲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明末清初,黄宗羲开始对作为整个封建伦理核心的“三纲五常”理论进行猛烈抨击,明确提出反对封建的君主专制。在他看来,“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与此同时他又积极倡导“务得于己,不求合于人”的人生价值观

3.顾炎武

顾炎武则明确区分了传统伦理道德“忠”之规范要求中的“保国”与“保天下”的不同含义,他反对封建君主制国家,但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由此他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道德观。他还对当时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给予了猛烈的抨击,他痛心疾首地指出“士大夫之无耻是同耻”(《日知录》卷十三)。也因此,他主张把“廉耻”作为道德修养的一个中心环节。

4.王夫之

王夫之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整个秦汉以来的古代思想发展作了批判性的总结。在伦理思想观方面,他一方面明确反对宋明理学“存理灭欲”说,主张天理寓于人欲之中:“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四书训义》卷三)、“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读四书大全说》卷四);另一方面他也批判揭露了自秦汉以来确立的伦理道德维护皇帝“一姓之私”、“一家之法”的封建专制主义本质,为此他主张“以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读通鉴论·叙论》)。

5.戴震

明末清初的这一启蒙思潮启迪和影响了继之而起的一些进步思想家,这其中戴震就是杰出的一位。戴震作为清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进一步从唯物论的角度批判了宋明理学空谈义理的虚伪性。他尖锐地指出,宋明理学的所谓天理只是尊者、长者、贵者之理,“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贵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孟子字义疏证》卷上)。所以,戴震认为宋明理学的实质是“以理杀人”。正是在批判宋明理学专制主义与禁欲主义的基础上,戴震提出了“归于自然,适完其自然”的新道德观。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至明末清初,一方面表现了盛极而衰,走向终极没落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又由于市民社会的产生和资本主义因素的萌生,催生了启蒙思想家对这一封建伦理纲常的批判,以及在这一批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颇具启蒙意义的新伦理观。启蒙思想家的新伦理观显然为其后的改良主义在道德观上“冲决网罗”和革命的民主主义者的道德革命开了先河。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历史发展也从此开始了向近现代的艰难演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