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见症状及诊疗操作的护理

常见症状及诊疗操作的护理

时间:2022-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见于膀胱或尿道的炎症、结核、结石或前列腺炎等。应关心体贴病人,解除病人心理上的压力,增强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早日恢复正常排尿。2.对症护理 有膀胱刺激征的病人,应适当休息,多饮水,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严重的血尿,可同时伴有不同形状的血块。2.脓尿 离心尿高倍镜每视野中白细胞超过5个以上者,称脓尿。脓尿与血尿同时存在时,称脓血尿。常见于尿液中盐类呈过饱和状态时。

第一节 常见症状及诊疗操作的护理

一、排尿改变病人的护理

(一)常见症状

1.尿频 是指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常由泌尿生殖道炎症、膀胱结石、膀胱容量减小、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等原因引起,有时生理因素或精神因素也可引起尿频。

2.尿急 有尿意,即迫不及待地想要排尿,且难以自控,但尿量往往不多。常见于膀胱炎症或膀胱容量显著缩小时,也可见于焦虑或精神紧张者。

3.尿痛 排尿时,感到尿道疼痛,可以发生在排尿的任何阶段及排尿后。常见于膀胱或尿道的炎症、结核、结石或前列腺炎等。尿频、尿急、尿痛,三者同时出现时,合称膀胱刺激征。

4.排尿困难 指膀胱内尿液不能通畅地排出,多为膀胱颈部以下尿路梗阻所致。根据其程度不同,可表现为排尿踌躇、排尿费力、排尿时间延长、射程变短、尿线变细或间断、排尿滴沥等不同的表现。

5.尿潴留 是指尿液滞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行排出。根据发病的急缓不同,分为:①急性尿潴留,突然不能排尿,使尿液滞留于膀胱内,多见于膀胱出口以下尿路严重梗阻,也可见于腹部、会阴部手术后。②慢性尿潴留,多见于膀胱颈部以下尿路不完全梗阻或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尿潴留严重时,膀胱内压力明显升高,可出现充盈性尿失禁。

6.尿失禁 是指排尿不能自行控制,尿液不随意地从尿道外口流出。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真性尿失禁,又称完全性尿失禁。②充盈性尿失禁,又称充溢性尿失禁、假性尿失禁。③压力性尿失禁。④急迫性尿失禁。

7.尿瘘 是指尿液从不正常的径路流出,也称漏尿。如输尿管阴道瘘、膀胱阴道瘘、膀胱直肠瘘、尿道会阴瘘、尿道直肠瘘等。应注意与尿失禁相区别。

8.少尿或无尿 24小时内总尿量<400ml或每小时尿量<17ml,称少尿;倘若24小时内总尿量<100ml,称无尿,表示肾功能已有障碍。

小贴士

你了解无尿与尿潴留的区别吗?无尿,是指肾不能分泌尿液,膀胱空虚,是急性肾衰竭的主要表现之一;尿潴留,是指膀胱内有尿液而不能自行排出,多为下尿路(膀胱及尿道)梗阻所致。

(二)护理要点

1.心理护理 排尿异常病人,常因排尿痛苦而精神紧张、烦躁不安,往往有自卑心理。应关心体贴病人,解除病人心理上的压力,增强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早日恢复正常排尿。

2.对症护理 有膀胱刺激征的病人,应适当休息,多饮水,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有尿潴留时,应了解原因,如果是因不习惯卧床排尿所引起,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可协助病人起床排尿;如果是椎管内麻醉手术后引起的尿潴留,可进行下腹部膀胱区的按摩、热敷或针刺等处理。如果经上述方法处理无效,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施行导尿术,一次导尿量一般不宜超过1 000ml。若导尿失败,应及时告诉医师,并准备配合医师施行耻骨上膀胱穿刺术或膀胱造口术,以解除尿潴留。对长期尿失禁的病人,可给以留置导尿。

小贴士

你熟悉导尿吗?

1.导尿的作用:①诊断作用:经尿道置入导尿管,可测定膀胱容量、压力和残余尿量;采集尿液标本;探测尿道有无梗阻、狭窄、结石或损伤;经导尿管注入造影剂,施行膀胱造影等。②治疗作用:如解除尿潴留、持续引流尿液、作为尿道内支架、膀胱内药物灌注和有些导尿管除引流尿液外,同时还有压迫止血等作用。

2.导尿管的种类:根据质地不同可分为软质和硬质两大类,常用的为软质硅胶导尿管,又有普通导尿管、尖头导尿管(前列腺导尿管)、气囊导尿管、特殊用途的导尿管等。留置导尿时,最常用的是气囊导尿管,又称Foley导尿管。气囊充气或注入等渗盐水后容易留置在膀胱内,而且护理也比较方便。

3.导尿管的规格:常用法制(F)为计量单位,以18F为例,其周径为18mm,周径除以3为直径,即18F的导尿管,其直径约为6mm。成人导尿一般选择16~18F导尿管为宜。急性尿道炎时,禁忌行导尿检查。

3.生活护理 尿失禁、尿瘘病人,应经常更换内裤和被褥,勤洗会阴部,并可涂护肤剂,以防皮肤损害。

二、尿液改变病人的护理

(一)常见症状

1.血尿 是指尿液中含有血液(较多的红细胞)。根据尿液中含血量(红细胞)的不同,将血尿分为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

(1)镜下血尿:是指肉眼尚不能分辨尿液是否呈血色,借助显微镜,离心尿每高倍镜(×400)视野中红细胞有3个或3个以上者。

(2)肉眼血尿:是指肉眼能看到尿液呈洗肉水色或血色,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称血尿。一般在1 000ml尿液中含1ml血液,即可呈肉眼血尿。根据血尿在排尿过程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不同,通常将肉眼血尿分为:①初(始)血尿:仅在排尿开始时,尿中有血,提示出血部位在膀胱颈部或尿道。②终末血尿:排尿终末时才出现血尿,提示出血部位在后尿道、膀胱颈部或膀胱三角区。③全(程)血尿:在排尿的整个过程中都有血,提示出血部位在膀胱或膀胱以上。

严重的血尿,可同时伴有不同形状的血块。凡来自肾、输尿管的血尿,常伴有条索状血块;而来自膀胱的血尿,可有大小不等的片状或不规则状血块。

2.脓尿 离心尿高倍镜每视野中白细胞超过5个以上者,称脓尿。脓尿是泌尿系感染的主要表现,严重时白细胞可充满整个视野。此时,肉眼可见尿液混浊。脓尿与血尿同时存在时,称脓血尿。

3.乳糜尿 淋巴液进入尿路,使尿液呈乳白色,称乳糜尿。乳糜尿液中含有脂肪、蛋白质等,有时还有红、白细胞。若含有较多的红细胞,则称乳糜血尿。多为丝虫病引起。由于胸导管和乳糜池附近的淋巴引流受阻,导致通向泌尿器官的淋巴管扩张、破裂,淋巴液流入肾盂或膀胱,因而出现乳糜尿。

4.晶体尿 是尿中有机或无机物质沉淀、结晶所致。常见于尿液中盐类呈过饱和状态时。静置后有白色沉淀物,经加热或加酸后,盐类溶解,尿液变清。多饮水,既可使晶体消失,也能起到预防晶体尿的作用。

(二)护理要点

1.心理护理 尿液异常时,尤其是有肉眼血尿的病人,常有恐惧、焦虑等,应向病人介绍相关知识,消除病人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2.正确留送尿液标本

(1)留取尿常规标本时,以清晨第一次尿为宜。因为晨尿浓度较高,且未受饮食影响,所以检验较为正确。

(2)昏迷或尿潴留病人,可通过导尿术留取尿液标本。

(3)女病人在月经期,不宜留取尿液标本。

(4)采集12小时或24小时尿液标本时,应根据检验要求加入防腐剂。

3.尿三杯试验 在不中断即连续排尿的情况下,将尿液分段采集于3个容器中,分别检验,可初步判断镜下血尿和脓尿的来源及病变部位。若第一杯尿液异常,提示病变部位在尿道;第三杯尿液异常,提示病变部位在后尿道、膀胱颈部或膀胱三角区;若3杯尿液均异常,提示病变部位在膀胱或膀胱以上。

4.观察尿液的性质和颜色深浅的变化,若有异常,应及时向医师反映,并配合医师进行处理。

5.血尿严重的病人,应卧床休息,定时测量血压脉搏等。

三、诊疗操作病人的护理

(一)行犡线检查病人的护理

1.尿路平片(KUB) 又称泌尿系平片,是评估泌尿系统疾病常用的初检方法,即不用造影剂作对比的普通腹部X线摄片。正位摄片的范围应包括两侧肾(K)、输尿管(U)及膀胱(B)。必要时,可加摄侧位片或特殊位片,如对输尿管结石病人评估时,可加摄侧位片,有助于对结石的定位。急症病人一般不作X线检查。

【护理要点】 为提高X线片的清晰度,摄片前应常规作肠道准备,一般要求摄片前2~3天禁用不透X线的药物,如铋剂、铁剂、钡剂等;摄片前1天给少渣饮食,并服缓泻剂,如番泻叶10~30g,用开水浸泡后口服;摄片日晨禁食,并排除稀便。若粪便干硬或有肠腔内积气,也可采用灌肠法排除肠腔内积气及粪块,但须行缓慢低压灌肠。

2.静脉尿路造影(IVU) 又称排泄性尿路造影、顺行性尿路造影,过去曾称静脉肾盂造影(IVP)等,是从静脉注入有机碘造影剂,常用60%泛影葡胺20~40ml,造影剂经血液循环集中于肾,并随尿液排泄,使尿路显影。一般在注药后5、15、30分钟分别摄片,不仅能显示尿路形态,而且还可了解分侧肾功能。妊娠及肾功能严重损害者为禁忌证。为了减少泛影葡胺等离子型造影剂所产生的严重副作用,有条件者可以考虑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造影剂一般剂量显影不良,或肾盂、输尿管有积液者,可用大剂量(双倍及双倍以上剂量)快速注射或延迟摄影法或静脉滴注等方法,进行尿路造影。

【护理要点】 ①造影前,除按摄尿路平片常规进行肠道准备外,造影前1天做碘过敏试验,并准备好0.1%肾上腺素。对离子型碘造影剂过敏者,可应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②造影前排空膀胱,防止尿液稀释造影剂而影响显影效果。③注射造影剂后,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若有异常反应,应协助医师及时处理。④摄片后,鼓励病人多饮水,促使存留在尿路内的造影剂尽快排出,并注意休息。

3.逆行肾盂造影(RGP) 也称逆行尿路造影。经膀胱尿道镜置入输尿管导管,将造影剂或空气经输尿管导管注入肾盂,使肾盂、肾盏及输尿管显影。这种造影显影清晰,造影剂不通过血液循环,全身反应较小,但不能做膀胱镜检查时,则无法施行此种造影,并且只是一种形态学检查,故一般认为RGP是IVU的补充性检查。

【护理要点】 造影前常规作肠道准备,但不必严格禁食,因泌尿道黏膜对碘不吸收,除有过敏史的病人以外,一般不必常规做碘过敏试验。

4.肾血管造影 主要是经股动脉穿刺置管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另外还有静脉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常用造影剂为76%泛影葡胺,适用于肾血管疾病、肾损伤、肾实质肿瘤等的诊断和进行介入治疗。

【护理要点】 造影前,应常规作肠道准备及碘过敏试验。检查或治疗后,应注意观察血压、脉搏、肢体动脉搏动、肢体皮肤温度及尿量变化等,以便及早发现有无血管损伤后的出血和血栓形成等。

(二)行内镜诊疗病人的护理

泌尿系统常用的内镜有膀胱尿道镜、输尿管镜、肾镜和腹腔镜。膀胱尿道镜应用较为广泛,由外鞘、固定器和镜管组成,可直接观察尿道内及膀胱内有无病变(图18-1)。有可疑病变时,可用活检钳取活体组织,作病理学检查;可经膀胱镜钳取膀胱内异物、破碎膀胱内结石;还可观察双侧输尿管口的形态、排尿情况和尿液的性质;置入输尿管导管,可探测输尿管有无梗阻,并可作逆行肾盂造影或收集肾盂尿,也可进行输尿管套石术或安置输尿管支架作内引流。特殊的膀胱尿道镜包含电切镜等,可施行尿道、前列腺、膀胱、输尿管和肾等诊疗操作。若有尿道狭窄、急性膀胱尿道炎症或膀胱容量<50ml等情况下,不能作此项检查。

img111

图18-1 膀胱尿道镜检查示意图

输尿管镜和肾镜,有硬质和软质两种。输尿管镜曾称输尿管肾盂镜,一般经尿道、膀胱置入输尿管及肾盂;肾镜又称经皮肾镜,是经皮穿刺造口进入肾盏、肾盂,常用于输尿管梗阻、肾积水等情况下。经输尿管镜或肾镜,可以直接观察输尿管和肾盂内有无病变,也可在直视下取石或碎石,切除或电灼肿瘤,取活体组织检查等。

【护理要点】

(1)心理护理:行泌尿系内镜检查或治疗,属于有创性操作。检查前,应做好解释和说明做此项检查或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消除病人的恐惧和顾虑,使之主动配合,顺利完成各项操作。

(2)检查诊疗前护理:嘱病人在检查前排空膀胱内尿液;准备好器械、膀胱冲洗液及其他用品,并进行灭菌或消毒;清洗病人会阴部。

(3)协助检查诊疗:将病人安置于合适体位,协助医师消毒、铺巾,一般性膀胱镜检查,检查者应常规刷手并戴无菌手套即可。如需在镜下做膀胱或尿道手术或行输尿管置管及输尿管镜检查,术者应穿无菌手术衣,护士应做好准备;施行肾镜操作时,按手术对待。在检查诊治过程中,护士还应保证电源、冲洗液不能中断;保证其他所需物品的供应,并做好配合工作等。

(4)检查诊疗后护理:膀胱尿道镜、输尿管镜检查诊疗术后,病人常有肉眼血尿,嘱其适当多饮水,遵医嘱给予止血药和抗菌药物。如果病人感觉尿道疼痛,可给予止痛处理。若发生严重损伤,出血较多,应留院观察、输液及应用抗菌药物。必要时,留置导尿管,按尿道损伤处理。肾镜操作后按手术对待。

(三)膀胱冲洗病人的护理

膀胱冲洗是通过留置导尿管或耻骨上膀胱造口管,将冲洗液注入膀胱后,再经导管排出,可反复进行。多用于前列腺、膀胱手术后以及长期留置导尿的病人。常用的冲洗液有等渗盐水、0.02%呋喃西林、0.02%乳酸依沙吖啶(别名:雷佛奴尔)、3%硼酸溶液、抗菌药物溶液等。水温最好保持在35~37℃,但膀胱内出血时,应使用4℃左右的冷冲洗液。冲洗次数及注入液体量,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可每天2~3次,每次冲洗液量一般不应超过100ml,膀胱手术后每次冲洗液量不应超过50ml。常用的冲洗方法有:

img112

图18-2 密闭式膀胱冲洗示意图

1.密闭式冲洗法 即输液式冲洗法(图18-2)。病人卧床,将装有冲洗液的输液袋(或瓶)悬吊于床旁输液架上,袋高应距病人骨盆100cm左右,经输液管连接三腔导尿管或膀胱造口管。接好引流袋(或瓶),引流袋的位置应低于床面。冲洗前,先引流尿液,使膀胱排空,然后夹住引流管,开放冲洗管,使冲洗液缓慢流入膀胱,每次滴入100ml左右后,夹住冲洗管,开放引流管,使引流液流入引流袋内。膀胱内的冲洗液排空后,再重复以上步骤,每次反复冲洗3~4遍即可。也可持续膀胱冲洗。

img113

图18-3 膀胱冲洗器

2.开放式冲洗法 就是用膀胱冲洗器(图18-3)或大注射器进行冲洗的方法。冲洗时,先将留置导尿管或膀胱造口管与引流接管分开,远端引流管用无菌敷料包好,置于一边,用70%乙醇棉球消毒导尿管或膀胱造口管与引流管接口处,一手将无菌敷料固定导管末端,另一手将吸有冲洗液的冲洗器置入导管,将冲洗液缓缓注入膀胱,然后缓缓吸出,或让膀胱内的液体自行流出。膀胱内液体排空后,再重复以上步骤,如此反复冲洗,直至流出液澄清为止。冲洗结束后,将远端引流管也冲洗一遍,然后再接通导管继续引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