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寄生虫污染及控制食源性寄生虫

寄生虫污染及控制食源性寄生虫

时间:2022-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相当复杂的。目前认为肠道寄生虫是引起幼儿“夜间磨牙”的最主要原因。由于寄生虫和宿主种类、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如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宿主可产生特异性免疫清除原虫,痊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此外,宿主感染寄生虫所产生的免疫应答,既可对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同时也可发生超敏反应。

第二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其结果如何取决于寄生虫的种类、数量及宿主的遗传因素、营养状态、免疫力等因素,有以下3种结果:①宿主将寄生虫全部清除或消灭,并获得抵抗再感染的能力;②宿主将清除部分寄生虫,并获得抵抗部分寄生虫的能力,宿主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带虫者;③宿主不能有效地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发育甚至大量繁殖,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寄生虫病,严重者可致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1)夺取营养: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寄生,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均来源于宿主,如蛔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内,以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为食,引起营养不良;钩虫咬附于宿主肠黏膜以血液为食,引起贫血

(2)机械性损伤:寄生虫的侵入、体内移行、定居等均可对局部组织造成损伤、阻塞或压迫等。如血吸虫尾蚴侵入皮肤引起尾蚴性皮炎;大量蛔虫寄生可扭结成团造成肠梗阻;猪囊尾蚴寄生于脑,压迫脑组织,可出现癫痫症状。

(3)毒性作用与免疫损伤: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寄生,其分泌物、排泄物和死亡虫体等对宿主有毒性作用或引起免疫损伤。如溶组织内阿米巴分泌溶组织酶,溶解破坏肠壁组织,导致肠壁溃疡;钩虫幼虫在人体内移行至肺时,引起支气管哮喘

知识链接

“夜间磨牙”是寄生虫作祟吗?

目前认为肠道寄生虫是引起幼儿“夜间磨牙”的最主要原因。如蛔虫在小肠内掠夺各种营养物质,分泌毒素,上下乱窜,极不安分,刺激肠管使蠕动加快,引起消化不良、肚脐周围隐痛,使神经系统在睡眠时仍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引起“夜间磨牙”;蛲虫在体内寄生时,夜晚会爬到肛门周围产卵,引起肛门瘙痒、烦躁,从而发生“夜间磨牙”现象。除此之外,其他很多因素也会引起“夜间磨牙”现象,如精神紧张、过度兴奋、消化不良、牙齿咬合障碍等。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

寄生虫感染后,宿主可产生一系列的防御反应,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作用。

1.固有免疫

固有免疫是宿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要有皮肤黏膜和胎盘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中补体溶菌酶的溶解作用等。

2.适应性免疫

适应性免疫是寄生虫抗原刺激宿主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清除或杀灭寄生虫,对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由于寄生虫和宿主种类、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消除性免疫:寄生虫感染后产生适应性免疫,能清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产生完全的免疫力,此为寄生虫感染中比较少见的类型。如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宿主可产生特异性免疫清除原虫,痊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2)非消除性免疫:寄生虫感染后所产生的免疫力不能完全清除体内已有的寄生虫,但对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有一定的防御能力,此型多见。如疟疾患者发作停止后,对同种疟原虫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宿主体内仍有低密度的疟原虫,若活虫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这种免疫称为带虫免疫(premunition);某些蠕虫(如血吸虫)感染所产生的获得性免疫,对体内已寄生的活成虫无影响,但对再感染的幼虫有杀伤效应,这种免疫称为伴随免疫。

此外,宿主感染寄生虫所产生的免疫应答,既可对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同时也可发生超敏反应。寄生虫性超敏反应可分为Ⅰ、Ⅱ、Ⅲ、Ⅳ型。Ⅰ型超敏反应多见于蠕虫的感染,如蛔虫幼虫引起的支气管哮喘;疟原虫感染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疟原虫感染引起的肾小球肾炎则是Ⅲ型超敏反应的结果;血吸虫卵在肝脏引起的肉芽肿是Ⅳ型超敏反应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