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寄生虫及昆虫性皮肤病

寄生虫及昆虫性皮肤病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消灭居住及周围环境的有害昆虫;夏秋季节室外活动时注意个体防护,减少皮肤外露;避免接触饲养宠物如猫、犬等。3.诊断  蜂螫伤诊断依据为有蜂螫伤史;刺螫局部立即有明显的灼痛和瘙痒;很快红肿、风团,皮损中央有小出血点、瘀点甚至水疱形成。

(一)虫咬性皮炎

是指昆虫叮咬或尾刺损伤人类皮肤而引起的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夏秋季节。

1.病因 主要为蚊、蠓、白蛉、跳蚤、臭虫等节肢动物叮咬后引起的皮疹。这些昆虫的唾液中有多种抗原成分,进入皮内可引起毒性反应和(或)过敏反应而致皮炎。

2.临床表现 夏秋季节好发,皮肤往往限于暴露部位。损害局部红肿、痒,有丘疹、风团或瘀点,有时表面可出现水疱及大疱,典型损害中心可见叮咬痕迹。自觉症状奇痒、刺痛或灼痛。可因搔抓继发感染或局部淋巴管炎症。

3.诊断 根据有昆虫叮咬病史、典型临床表现及痒痛等特征即可诊断。

4.治疗

(1)全身治疗:①抗组胺药物氯苯那敏,4mg/次,3/d口服;或西可韦,10mg/次,1/d口服;或咪唑斯汀10mg/次,1/d口服;②局部过敏反应重时可给予小剂量激素口服,如泼尼松20~30mg/d,渐减量;③如合并感染时酌情给予抗生素。

(2)局部治疗:①炉甘石洗剂或虫咬水外用以止痒和缓解局部症状;②局部放置冰块或冷敷治疗。

5.转诊指征 过敏反应严重、继发感染、局部淋巴管炎或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者应立即转诊。

6.预防

(1)消灭居住及周围环境的有害昆虫;夏秋季节室外活动时注意个体防护,减少皮肤外露;避免接触饲养宠物如猫、犬等。

(2)及时发现、诊断患者,合理治疗,促进病情的痊愈。

(二)蜂螫伤

蜂螫伤是由蜂尾的毒刺或毒液进入人体皮肤后引起的局部和全身症状。

1.病因 蜂的尾部有毒刺,毒刺刺入皮肤时可释放出含蚁酸和正磷酸等酸性毒液,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螫人的蜂常见有蜜蜂、黄蜂、大黄蜂、土蜂等,它们均有毒刺与毒腺相连。

2.临床表现 皮疹好发于身体的暴露部位,如头面部、颈部及四肢裸露部等。典型皮损为瘀点、丘疱疹或风团及大疱;被多数蜂螫,可产生大面积肿胀,甚至引起组织坏死;局部自觉灼痛、刺痛;重者可出现恶心、无力、发热等全身症状,如头面重要部位被多数蜂螫伤,可导致中毒性休克、昏迷、抽搐、心脏和呼吸麻痹等致死亡

3.诊断  蜂螫伤诊断依据为有蜂螫伤史;刺螫局部立即有明显的灼痛和瘙痒;很快红肿、风团,皮损中央有小出血点、瘀点甚至水疱形成。

4.治疗  原则为尽快处理伤口,吸出毒汁。治疗过敏反应,防治休克。

(1)首先检查和拔除皮内的毒刺,吸出毒汁,用清水或肥皂水洗或1∶5 000高锰酸钾液冲洗伤口。

(2)轻者局部外用5%碳酸氢钠液、10%氨水,黄蜂、胡蜂螫伤后可用5%醋酸溶液外涂。

(3)如刺螫处红肿疼痛显著,可在损害周围注射2%盐酸普鲁卡因溶液,或在螫伤处皮下注射盐酸吐根碱溶液(含30mg)1次。局部外用1∶20复方醋酸铝液冷敷或用冰袋敷可止痛消肿。

(4)全身过敏反应明显者,口服抗组胺药物;疼痛明显可服用止痛药。

(5)全身症状较重者可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南通蛇药片,有休克反应及中毒症状严重者,应迅速抢救,给予肾上腺素0.5mg皮下注射,及给予适量的皮质激素。

5.转诊指征  出现全身症状或有休克反应及中毒症状者,应立即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对症治疗或迅速抢救。

6.预防

(1)养蜂工作区、林区和野外工作常接触蜂群时,应穿长袖衣裤,并扎紧袖口和裤脚,戴防风罩。

(2)预防小孩好奇上树掏马蜂窝。

(3)对于患者及时救治,促进患者康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